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72节

  当然了,说是太子党,其实都是朱元璋的老臣。

  准确说,是朱元璋的老臣里面,率先对朱标效忠的那群人。

  正常来说,这是有利于国家政权交替的。

  父子共用一套班底,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政策的延续性。

  前提是,不能出意外。

  ……

  商量完这些人的事情,朱元璋将目光看向陈景恪,说道:

  “平高丽是伱的计策,头功也有你一份,要不咱给你也封个侯爵当当?”

  陈景恪连忙摆手:“您可别恩将仇报,我还想过几天安生日子呢。”

  朱元璋骂道:“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这爵位是多少人都求不来的东西,你竟然不要。”

  陈景恪说道:“我谢谢您的好意,这侯爵还是给别人吧,我等太孙将来给我封爵。”

  “嘿……”朱元璋不乐意了:“你给咱说清楚,为啥乖孙封得,咱封不得?”

  “要是说不出个一二三四来,咱今天非给你封个侯不行,就封冠军侯。”

  朱标无语摇头,得,政务处理完,老爷子又开始逗人玩了。

  将公文收拾好,他就起身回了东宫。

  还有一大摊子事儿等着处理呢,他可没那份儿闲心。

  陈景恪自然知道老朱在拿自己开心。

  正如不给冯胜柱国头衔一样,朱元璋不会太早给他特别厚的封赏。

  以他的功绩,从现在就开始封,过不了多少年就到顶了。

  你在不在乎皇帝的封赏不重要,皇帝有没有东西可封才是最重要的。

  一旦皇帝觉得没什么能封给你的了,那你最好就要小心了。

  要么思量一下造反的成功概率,要么就急流勇退。

  就比如现在的徐达,军方第一人,然而职务却只是假都督佥事。

  假就是暂代的意思,都督佥事是一个已经被废除的职务。

  实际上已经不掌握任何权力了,全靠皇帝信任才有机会参赞军国大事。

  当然,准太孙妃生父的身份也很重要。

  否则,大概率是挂个三公三师的荣誉头衔,在应天养老。

  陈景恪要不想过早面临这一天,就不能过早封爵。

  至少也要等到朱标当政,才有机会封爵,想位极人臣只能等朱雄英当皇帝。

  这也算是双方的默契了。

  一天的政务处理完,陈景恪回到家中,提笔给方孝孺写了一封信。

  简短的客套叙旧之后就直奔主题。

  对他为朝鲜王朝溯本追源之事表示赞同,同时隐晦的提醒他别玩崩了。

  之后就是拜托他,将辽东和半岛上的人文变迁了解清楚,并记录好。

  再然后就是叮嘱他保重身体,期待他归来云云。

  写史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尤其是朝鲜史记录不全,年代还非常久远,更是麻烦。

  很多历史,只能从中原史书中翻找……没有三五年是不可能有结果的。

  这期间倒不是说他不能回来,而是不能经常回来。

  不过还好,朱元璋给他封了个官,这几年算是熬资历。

  等朝鲜史书写成,才是真正的携带荣誉而归。

  直接进入中枢为官都不是问题。

  当然,也要看他自己愿不愿意为官了。

  这事儿还真不好说。

  方孝孺是个有大抱负的人,向来不缺少主见。

  一旦下定决心,十头牛都拉不回来。

  即便是陈景恪,也很难逼迫他做不愿意的事情。

  当然,这也正是陈景恪选中他的原因。

  要是他唯唯诺诺,又如何能承担得起给程朱理学掘墓的重任。

  事实上陈景恪却不知道的是,方孝孺还真有着自己的计划。

  大明程朱理学太过于强势,想要推出新儒学阻力实在太大。

  即便有朝廷支持也很难。

  朝鲜的文人虽然也推崇程朱理学,但远不及中原文人那么痴迷和霸道。

  他想先在朝鲜文人群体里站住脚,如果能成为旗帜人物就更好了。

  等时机成熟,就在那里宣扬自己的新儒学。

  然后再携带门徒返回中原,正面与程朱理学竞争。

  编写朝鲜史,就是树立威望的最佳时机。

  陈景恪要是知道了他的打算,恐怕也只能感叹。

  不愧是敢喊出‘诛我十族又何妨’的人,又岂会变成任人摆布的棋子。

  接下来一段时间,陈景恪在新宗藩制度的框架下,制定了商贸之都计划。

  大致确定了淡马锡的制度框架。

  “商业最重要的就是效率,所以必须简化办事流程,提高行政效率……”

  “稳定和秩序也尤为重要,大明必须确保淡马锡的稳定。”

  “还要建立一套相对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

  “这就必须要求衙门廉洁守法,所以有必要建立一套独立的监察机构……”

  “商业秩序更要建立好,不能出现有事儿却找不到人处理的情况……”

  “对商人也要提出规范,守法者受到保护,违法者严惩不怠。”

  “想在这里经商,必须在衙门注册,并规定经营范围。”

  “超范围经营视为违法,可以按照章程给予相应的处罚。”

  陈景恪将自己的想法,一一告诉了朱元璋和朱标,主要是给朱标讲的。

  结果自然是没有什么意外,通过。

  朱元璋和朱标的想法很简单,行不行且不说,先去试一试。

  反正是南洋上的一座小岛,不行就再废除,只要不影响大明本土就可以。

  接着朱元璋下令,将淡马锡设置为大明的一个府,并委任了第一人知府。

  人选有点出人意料,由鸿胪寺官员傅安担任。

  傅安本为从七品官,去年出使高丽担任千人使节团副使,表现优异进入朱元璋视线。

  人还没回京,就被接连提拔。

  今年随凯旋大军回京,再次被破格提拔,并直接担任了淡马锡的知府。

  但这个任命并没有引起其他官僚的羡慕,相反还引起了大家的同情。

  淡马锡,那上面连个国家都没有,妥妥的蛮荒之地。

  说是去当知府,实际上就是去拓荒的,和发配无异。

  就那里的恶劣条件,能不能活着回来都是未知。

  傅安自己也不愿意去,蛮荒就算了,主要是离中枢太远。

  就算做出功绩又怎样?朝廷是能看到还是咋地?

  但皇命难违。

  且破格提拔岂是那么容易得?

  如果不是因为淡马锡太偏远,估计也轮不到自己来当这个知府。

  就在他准备着上任的时候,吏部却通知他,先去接受一段时间培训。

  这让他更加疑惑了,这事儿还需要培训?没听说过啊。

  抱着好奇心来到培训地点,发现同期接受培训的,还有其他二十余名官吏。

  其中就有他未来的搭档,淡马锡同知许柴佬。

  关于许柴佬其人,他所知不多。

  只知道出身于商贾之家,后帮助南洋使节团破坏了吕宋反叛阴谋,因而被举荐入京。

  因为熟悉南洋情况,被授予淡马锡同知一职。

  对于这个搭档,傅安自然是颇为腹诽的。

  其一,他家世代书香门第,对商人缺乏好感。

  其二,许柴佬出身南洋巨族,虽然已经被家族除名,可关系人情还在。

  更何况现在他携大势回归,许家估计会求着他重新入家谱。

  有这样一个地头蛇手下,他这个知府不好做啊。

  怀着这样的担忧,他开始了第一天的学习。

  让他没想到的是,给他们上课的竟是传说中的太孙伴读陈景恪。

首节 上一节 372/67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胜利后,我在金三角当军阀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