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71节

  徐达说道:“你以为呢,现在但凡消息灵通一点的,谁不知道你是陛下的智囊。”

  “你的一举一动都有无数人关注着。”

  “昨天庆功宴还没有结束,你饮酒的事情就已经传开了。”

  许多文官向他投以赞许目光,也有解释了。

  他是听了使节团文人义士的事迹才喝的酒,自然被认为是对文人的尊重。

  毕竟,那些文人义士已经被文官们,自发的推举为文人群体的代表。

  我们文人也能为国赴死。

  至于武将们怎么想……他们没什么特别的想法。

  陈景恪娶了公主本就是勋贵行列的一员,自己人怎么做都是对的。

  得知事情真相,陈景恪只觉得不可思议,又有些兴奋。

  我已经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了?

  ——

  因为北伐大军凯旋,今日的早朝格外的热闹。

  也没谁会在这个时候给大家添堵,说什么不开心的事情。

  当然,主要是也确实没啥不开心的事情。

  今年可谓是风调雨顺,战争也是节节胜利。

  对大明和天下人来说,都是喜庆的一年。

  朱元璋和群臣唠了一会儿嗑,顺手处理了一些政务,又颁布了几条政令,早朝就结束了。

  退朝后,陈景恪和朱雄英一块来到乾清宫。

  朱元璋一见面就打趣道:“你不是不饮酒吗?能为几个文人的死破例,今天也必须给咱破个例。”

  陈景恪眼睛一转,说道:“我倒是想,只是最近实在不方便,下次一定,下次一定。”

  朱元璋本来只是开玩笑,听他这么敷衍,顿时不乐意了:

  “怎么又不方便了?必须给咱一个合适的理由。”

  陈景恪不好意思的道:“这不是福清十八了吗,您懂得。饮酒可能会对孩子不好。”

  “哈哈……”朱元璋大笑道:“这个理由好,咱喜欢。多多努力,争取让咱早日抱上外孙。”

  陈景恪连忙点头:“一定一定……”

  朱标在一旁那叫一个无语,你们俩要不要瞅瞅自己再说什么?

  “咳,景恪,这里有一份方孝孺的奏疏,你看看有何感想。”

  陈景恪心中一动,莫非是关于编写朝鲜史的事情?

  接过奏疏一看,果然如此。

  高丽很多人并不认为自己是箕子朝鲜后裔,而是认了高句丽当祖宗。

  因为这种认识,导致很多人心存反叛之意。

  方孝孺认为,应该编写一套正经的朝鲜史书,以驳斥这种观点。

  同时溯本正源,让朝鲜人了解自己的出身。

  如此才能让他们更好的回归华夏族群。

  看完奏疏之后,陈景恪相当无语。

  原来那边的人这么早就开始乱认祖宗了吗?

  新罗真是悲催啊。

  大唐灭了百济和高句丽,让他捡漏一统了半岛。

  打死他都想不到,后世子孙竟然认了死敌当祖宗,反而把他这个真祖宗给抛弃了。

  得知了事情的缘由,他心中的石头彻底落地。

  方孝孺还是挺靠谱的吗,没辜负对他的培养。

  “陛下、殿下,我以为此事可行,且当行。”

  朱元璋问道:“你就不怕他们真是高句丽后裔?”

  陈景恪回道:“当年唐朝从辽东迁徙百万人口进入中原,高句丽大部分人口都在其中。”

  “剩下的一部分融入了靺鞨、契丹等部落,还有一部分人口确实被新罗吸纳,但数量已经不多了。”

  “新罗最后摘了大唐的果子,这是史书上白纸黑字写着的,做不了假。”

  说到这里,他露出一丝冷笑,说道:“如果真能查出谁是高句丽后人,岂不是更好。”

  “直接送他们去见他们的老祖宗好了。”

  “哈哈……”朱元璋大笑道:“这个方法好,那就给朱梓回信,同意编写朝鲜史。”

  陈景恪提醒道:“如果可以,让他们将所能查阅到的史料,全部抄录一份送回大明。”

  这些就是将来研究辽东人文历史发展变迁的依据。

  朱元璋自然也不会反对,一并写进了旨意里。

  之后几人又聊了一下辽东和半岛的情况,主要是辽东方面,确定了未来一年的战略计划。

  蓝玉挂帅,从辽东远征漠北。

  “辽东大军只撤回了十万,还有二十五万镇守当地。”

  “明年初留五万镇守辽东和朝鲜王国,蓝玉可直接统帅其余二十万出征。”

  陈景恪疑惑的道:“那应该让永昌侯留在辽东整训军备才是,为何让他回京了?”

  朱元璋无奈的道:“咱也是这么想的,利用这几个月空闲时间,好好的整训一下军队。”

  “但他非要回来,说是一年没见过俩儿子了,茶饭不思夜不能寐……”

  “还说什么不让他回来,他就活不下去了。”

  “你说咱能怎么办?只能让他回来瞅一眼。”

  陈景恪:“……”

  朱标也很无语的摇了摇头,不过还是出声帮忙解围道:

  “老年得子,人之常情。让他回来看一看,也能安心为国效力。”

  “我已经与他说过了,半个月后就出发前往辽东,不可耽搁了战事。”

第262章 给你封个猴儿吧

  对于蓝玉非要回家看儿子的行为,朱元璋内心其实并不生气。

  原因很简单,你蓝玉越重视这俩儿子,就越容易被拿捏。

  当然,前提是不要延误战事。

  辽东之战刚刚结束,将士们正需要休息,他留不留在辽东影响并不大。

  趁着寒冬回来看看也好。

  只要他自己不嫌折腾就行。

  所以众人也都没多谈此事,而是将话题转向了册封军功上面。

  中低级军官的封赏,自有五军都督府、兵部和礼部共同拟定,高级将领就需要朱元璋拍板了。

  首先自然是冯胜的,爵位是不能动了,开国公已经封无可封。

  唯一还能升的就是勋,从第八级护军升到第九级柱国。

  朱元璋考虑再三,最终还是决定暂时不封。

  他是这么对朱标说的:“咱再封他,等你继位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给他了。”

  “所以咱就再压一压他,将来再由你给他加封柱国吧。”

  朱标除了谢恩,还能说啥。

  于是冯胜得的好处就是财物方面的赏赐。

  蓝玉的封赏也是财物,能不能更进一步,就看明年远征漠北的战果了。

  反倒是下面的将领,获得的封赏很大。

  比如朱寿获封舳舻侯,张赫获封航海侯。

  两人都是大明开国将领,前者建国后主要负责漕运,后者负责剿灭倭寇。

  上次军功爵制改革,重新考核军功,两人都被封为伯爵。

  这次征辽东,两人全部参与其中,并立下不小的功劳。

  但这份功劳主要在于确保漕运安全,功劳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要不要封侯在两可之间。

  这时候,另外一重身份就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太子党。

  两人都是太子党核心成员,朱标的的坚定支持者。

  于是朱元璋大手一挥,封侯,加开国。

  类似的情况非常多,朱元璋已经毫不掩饰自己的退位之心,对太子党大加提拔封赏。

  并且蓝玉的北伐大军,骨干也基本都是太子党成员。

  其目的不言而喻。

  朱标什么都没说,默默的接受了这一切。

首节 上一节 371/67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胜利后,我在金三角当军阀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