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6节

  但内阁学士没有品级,也没有具体职务。

  如果加入内阁之前你是五品官,那你就只有五品官身。

  一个五品官,哪怕内阁学士靠近皇帝,在六部尚书面前也什么都不是。

  而且皇帝刚才也说了,内阁只有参议朝政的权力。

  他们商议出策略之后,要提交给皇帝审核批复才行。

  执行也不通过他们,皇帝批复后,越过他们直接交给各衙门实施。

  可以说,内阁完全就是皇帝的幕僚罢了。

  而且还让太子朱标统摄内阁,更是进一步压缩了内阁学士的权力。

  丞相制度彻底成为过去了。

  群臣心中不由自主的生出了这样的念头。

  朱元璋没有理会众人的想法,继续做着安排。

  又分别从翰林院和别的部门,抽调了五个人进内阁。

  内阁学士共七人,遇到问题七人协商,遵从多数原则。

  若有人有不同意见,则上报太子,由他一言而决。

  林林总总说了许多,最终四辅官正式成为过去,内阁粉墨登场。

  退朝之后,朱标就带着新上任的内阁学士,去梳理内阁工作。

  而朱元璋回到乾清宫,将毛骧单独叫了过来:

  “赵瑁案查的如何了?”

  毛骧在朝堂上刚被训斥过,心中正不服气,见皇帝问起那叫一个得意。

  你这个皇帝不还是要靠我吗。

  “陛下,臣日夜审问,已经拷问出四千二百余同党,已抓捕归案七百四十三人。”

  “其余未抓捕的案犯,多为地方官吏,臣已经派锦衣卫前去捉拿。”

  朱元璋假装没有看出他的小心思,只是道:“好,抓紧查办,不论牵扯到谁,一律不得放过。”

  这个权力给的就太大了,毛骧兴奋的道:“是,臣一定不放过任何一个贪官污吏。”

  朱元璋心下冷笑一声,面上不动声色的问道:“太孙病危之事,可查到线索。”

  毛骧低下头,眼睛里闪过一丝疯狂之意:“太孙病愈后,太子妃身边一名侍女因琐事,被太子妃杖责而死。”

  “据东宫一些内侍交代,那名侍女在太孙生病期间,多次外出。”

  朱元璋眼神瞬间就冷了下来:“可有查到她去做什么?”

  毛骧摇头道:“没有,只知她外出都会乔装打扮一番,无人知其外出缘由。”

  朱元璋沉思片刻,道:“我知道了,继续查,记住不要打草惊蛇。”

  很快毛骧就离开了。

  朱元璋静静的看着大门,不知道在想什么。

  过了许久忽然开口道:“毛骧说的可是真的?”

第42章 惬意的朱标

  

  一个太监从大殿某处阴影走出,其身形如鬼魅一般,之前竟无人察觉。

  “回禀陛下,太子妃确有一名陪嫁侍女毙命。”

  “太孙被治愈后的那几日,太子妃性格烦躁动辄发怒,多名内侍被惩罚。”

  “那名侍女打碎了一盏琉璃盏,太子妃盛怒令人将其杖毙。”

  朱元璋脸色眼神冰冷,“那侍女离宫之事可属实?”

  那太监回道:“属实,奴婢查证在太孙染疾之初,那侍女确曾出宫一次。”

  “太子妃对陪嫁侍女尤为看重,允许她们每月轮流出宫一次。”

  朱元璋冷声道:“因为一琉璃盏就将其杖毙,她就是这么看重的?”

  那太监低着头,不发一言。

  朱元璋却没有再提此事,转而说道:“将毛骧给咱盯好了,我要知道他的一言一行。”

  “是,奴婢告退。”那太监退到阴影里消失不见。

  朱元璋杀意盎然,毛骧竟然敢添油加醋陷害太子妃,其行为无异于噬主,断不可留。

  不过先不着急,借他的手将朝堂的蛀虫好好清理一遍,再狠狠打击一下地方富户。

  也算是废物利用了。

  然后他面无表情的看了一眼东宫,有些事情也是时候收场了。

  吕氏是否无辜,已经不重要了。

  威胁到了太孙,这个理由就足够她死了。

  当年常氏薨逝,一来是觉得东宫没有女主人很多事情都不方便。

  二来是想找个人替代常氏,免得朱标沉浸在悲伤里。

  所以就同意了群臣的奏请,为太子寻找新的太子妃。

  吕氏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关键是她没有兄弟,将来不会有外戚干政之事,就将其扶正。

  不成想竟演变成现在这种情况。

  看来以后册封太子妃之事不能着急。

  ——

  今天朝堂上的事情,以惊人的速度传扬开来,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传遍了应天府。

  并迅速向全国各地传播。

  当然,传开的只有一件事情,重启科举。

  至于黄河决堤、内阁等事情,连点水花都没掀起来。

  读书人纷纷走上街头,四处打听此事的真假。

  平日里嘴巴很严的大人物们,今天全成了漏勺一样,恨不得拿着大喇叭宣扬此事。

  陛下当庭承诺重启科举,而且还下特旨开恩科,今明两年连续举办两次。

  消息一经证实,读书人彻底沸腾,到处都有高呼万岁之声。

  之前辱骂皇帝残暴的声音,几乎全部消失。

  赵瑁案这样轰动全国的大案,似乎也变得微不足道了。

  要问为什么?

  反正被杀的又不是我,科举可是和我息息相关。

  阴暗一点想,官位就那么多,不狠狠杀一批,哪有我们的位置。

  随后更多更详细的消息传出。

  礼部侍郎公孙聪率先上书,请求重启科举。

  刹那间,公孙侍郎成为了读书人口中的好官,万民表率楷模。

  声望超过了朝中的名臣大儒。

  科举改制的消息也随后传出?

  什么,考中之后要先当两年刀笔吏?

  这……我辈读书人岂能……岂能不体谅圣意。

  这个法子好啊,我们一定好好干。

  什么,按照省府划分名额?

  这个法子……这个法子也好啊,照顾贫困地区的读书人,陛下泽披天下啊。

  什么,你不同意?

  打死你个乱臣贼子。

  读书人群体完全没有任何意见,全盘接受了新的科举制度。

  少数有意见的人,也迅速被别的读书人给镇压了。

  总之一句话,谁敢阻挠本次科举重启,谁就是罪人。

  礼部那边只用两天就拟定了具体的方略,并呈报内阁。

  其实内阁的办公地点,就是原来四辅官的办公房。

  只是换了个名字,换了几个人,略微修改了几条制度而已。

  再加上又有两个原四辅官以老带新,内阁很顺滑的就接手了政务。

  一切看起来都没有什么改变。

  但朱标却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

  自从丞相制度废除,政务基本上都是朱元璋和他两个人处理。

  那么多奏疏,也都是爷儿俩批阅。

  朱标都已经不知道自己多久没有休息过了。

  但现在,他却有了一种惬意的感觉。

  奏疏由七位内阁学士先行批阅,画出重点,给出解决的办法,然后呈报给他批阅。

首节 上一节 36/67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胜利后,我在金三角当军阀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