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4节

  那些官员阻挠皇爷爷的政策的时候,就会搬出这一套说辞。

  原来这就叫站在道德制高点,这就叫道德绑架。

  “道德用来约束自己的时候,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

  “用来指责别人的时候,就是世界上恶毒的武器。”

  “你一定要让自己站在制高点,就算不用来攻击别人,也可以有效的抵御别人的攻击。”

  “尤其伱是太孙,未来要做皇帝的,就更要让自己站在道德制高点上,防止被他人用道德攻击。”

  朱雄英点点头,旋即又疑惑的道:“可是我要如何让自己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呢?”

  陈景恪正色道:“熟读圣人言,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让所有人都知道你英明神武。”

  原来如此,我说皇爷爷为何要让我读书,让我做一个宽仁勤勉的人。

  朱雄英恍然大悟,感觉自己学到了许多东西。

  陈景恪继续说道:“若有人用道德来攻击你,你要表现的谦虚有风度,不要正面还击。”

  “否则就算胜利了,也会给人留下咄咄逼人的印象。”

  朱雄英不解的道:“总不能被人攻击了也不还手吧?”

  陈景恪说道:“自然要还手,不过要迂回下手。”

  “想办法将他从道德制高点上拉下来,然后不用你动手,自有人会将他分而食之。”

  “比如,要是有人指责你的政策与民争利,你不要和他争辩。”

  “派人找他贪污受贿的证据,找他道德上的漏洞,广而告之。”

  “到时自然会有眼红他的人,出手攻击他。”

  “就算没人攻击他,也可以用律法来惩处他。”

  朱雄英兴奋的道:“我懂了,景恪你太厉害了,什么都知道。”

  屋外,朱元璋和朱标面面相觑,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他人施以道德绑架。

  阴损,太损了。

  可又是那么的实用……

  不,陈景恪说的事情一直都在发生着。

  从大字不识一个百姓,到士林大儒,都在有意无意的做着类似的事情。

  只是没人捅破这层窗户纸罢了。

  今天陈景恪算是彻底将那层皮撕下来了。

  但,捅破的好啊。

  咱就怕英儿成为迂腐之人,正发愁怎么教他呢,现在被陈景恪一语道破了。

  以后就不怕他被那群读书人欺骗了。

  这是父子俩共同的心声。

  朱标惊叹道:“陈景恪对世事的认识太透彻太深刻了,若非他就在眼前,我会以为他是饱经沧桑的耄耋老人。”

  朱元璋点点头:“看的透好啊,能更好的引导英儿,不过也要防着他教一些不好的东西。”

  “要在他身边多放几个人时刻监视,将他给英儿说的话汇报给咱,若有问题就及时制止。”

  朱标深以为然,这么做不光能防范他教坏雄英,自己也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今天这一番话,他就大受启发。之前很多困惑,都找到了思考的方向。

  屋内。

  陈景恪并不知道,有两个老六偷听了他的话。

  又点拨了朱雄英几句,就结束了今天的讲课。

  这些已经足够了,太多了他无法理解也记不住。

  而且天色已经不早,也是时候说正事了。

  “你之前说燕王最疼惜你,和燕王世子玩的最好,可有写信给他们?”

  朱雄英羞愧的道:“我忘记了。”

  陈景恪并没有批评他,小孩子想不到这些很正常。

  “你大病初愈,又封太孙,理应给燕王写信报喜。”

  “还有燕王世子,既然是好朋友更不能忘了他。”

  朱雄英忙不迭的点头道:“我知道了,这就写信给四叔。皇爷爷前天给了我一颗珍珠,我送给高炽吧。”

  陈景恪颔首道:“不只是燕王,别的宗亲也一样要多交流。”

  “亲情不只是靠血脉维系,交流同样非常重要。”

  屋外,朱元璋更是满意,不论他是出于什么目的,这个做法都是正确的。

  陈景恪是个明事理的人。

  朱标也很满意,抬头看了看天色,道:“爹,我们还进去吗?”

  朱元璋摇摇头:“不进了,若让陈景恪知道我们听到了他的话,或许以后就不敢说了。”

  于是父子俩转身悄悄的离开,并叮嘱外面的内侍,不要告诉别人他们来过。

第40章 演戏

  

  两天后的早朝,朱元璋看着又空了很多的大殿,心中异常愤怒。

  平日里道貌岸然,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咱使用道德绑架,背后却是坑脏污秽的贪官污吏。

  咱恨不得把你们千刀万剐。

  不过气愤之余他也头疼不已,胡惟庸案已经让官员不够用了,赵瑁案又抓起来这么多,缺口更大了。

  抓贪官污吏确实很解气,可也让朝廷的办公效率直线下降。

  此事必须尽快解决,否则以后惩处贪官都不敢下狠手了。

  “诸卿可有本奏?”

  一名工部官员出列道:“陛下,黄河决堤,荥泽、阳武二县被淹,受灾百姓五万余……”

  什么?

  听到黄河决堤的消息,朱元璋大吃一惊,就想呵斥工部是干什么吃的。

  毕竟明朝制度,将水务交给了工部负责。黄河决堤这么大的事情,他们要负主要责任。

  但是嘴巴还没张开,猛然想起工部已经全军覆没,眼下只有三五名官员,还都是新提拔上来的。

  估计这些人连岗位还没熟悉,实在没办法苛责他们。

  但发生这么大的事情,总要有人倒霉,于是他将目光看向了某锦衣卫指挥使:

  “毛骧,如此大事为何没有禀报?”

  毛骧没想到火竟然烧到了自己身上,倍感冤枉:

  “陛下,锦衣卫人手有限,正全力查办赵瑁案,实在无力兼顾其他。”

  朱元璋脸色更加阴沉:“狡辩,如此关系万民生死之事都不上心,要你们何用?”

  “念在事出有因,就罚你半年的俸禄,若再犯休怪咱不留情面。”

  毛骧满脸不服,但也不敢再辩驳:“谢陛下。”

  朱元璋岂能看不出他的心思,神色里冷意更甚。

  但眼下还是先处理水灾问题:“马上派人去查,决堤缘由、两县受灾情况,给咱查清楚。”

  “是。”

  “曾泰。”

  户部尚书曾泰出列道:“臣在。”

  “立即调拨钱粮赈济灾民。”

  “臣遵旨。”

  朱元璋又将目光看向李善长:“百室。”

  李善长精神一振,出列道:“臣在。”

  朱元璋温声道:“御史台派几名御史,随同户部官员一起前去赈灾。”

  “遵旨。”

  朱元璋乾纲独断,很快就将此事处理好。

  之后又有几人奏报了一些事情,也都一一处理。

  眼见没有人再奏事,朱元璋目光朝某个人使了个眼色。

  新任礼部右侍郎公孙聪立即出列道:“陛下,臣有事奏。”

  朱元璋不动声色的道:“哦,何事?”

  “自洪武二年陛下停科举已有一十三载,天下士子无不盼望天恩……”

  “且举荐、征募所得官员已经无法满足朝廷所需……故臣请陛下重开科举。”

  “哗。”听到他的话,死寂沉沉的朝堂一片喧哗。

  一是此事太过重大,重启科举啊。对天下读书人来说,再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情了。

  一旦传出去,必然引起天下轰动。

  二来,是为公孙聪的胆大包天感到吃惊。

首节 上一节 34/67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胜利后,我在金三角当军阀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