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15节

  ——

  今天发生的事情,很快就送到了朱元璋桌案上。

  看到陈景恪弄出流水线生产法,又改良火器,他表情平淡一点都不觉得奇怪。

  认识这么久,他已经习惯了。

  陈景恪既然主动提出要去军器局,那肯定是有所想法的。

  而且根据他以往的风格,这个改变还会非常大。

  现在这个结果,不过是有一次印证了猜测罢了,没什么值得奇怪的。

  他更加好奇的是另外一样东西:

  “万物之理,理科,力学……真想早点看看,这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何如此的神奇。”

  很快他就收起好奇心,下令军器局全力研究新式火器。

  军器局发生的事情,很快就穿了出去。

  文管集团的关注点,是太孙给所有工匠发棉衣。

  太仁慈了,这就是我们需要的明君。

  于是新一轮的吹捧又开始了。

  武将一方则更关注火器改良,接下来几天,不少将领来到军器局,亲眼看看新炮弹的威力。

  就连徐达都没能例外,他来的还是最快的。

  当时第一批颗粒火药正好制作完成,新火药新炮弹,威力比之上次又有所提升。

  亲眼目睹了改良后的火器威力,军方将领都非常兴奋。

  催促军器局加紧生产颗粒火药和新炮弹,至于新式火器的研究,也不能落下。

  其实不用他们催促,蒋登贵已经抽调了最优秀的火器工匠,一起研究新式火器。

  陈景恪也没有置身事外,几乎有空就去军器局,和工匠们一起研究新式火器。

  期间又出手改良了许多工具。

  大约半个月后,第一把火绳枪问世。

  试射之后,威力确实比三眼铳要强太多。

  朱元璋得知这个消息,放下政务带着徐达等人,一起来到靶场查看。

  当看到新式火铳,一击就将百米外的靶子击穿,众人无不为之感到震惊。

  朱元璋当即下令,加快研究新式火器,尽快使其投入实战。

  并命令兵部和五军都督府,组建专门的火器军队,神机营。

  前世由朱棣建立的神机营,提前了近二十年,被老朱给弄了出来。

  陈景恪再次被抓了壮丁。

  新式火铳是你设计的,肯定比别人更了解使用方法,过来献计献策吧。

  说实话,他对这玩意儿了解也不多,连前世的普通军迷都不如。

  不过和这个时代的人一比,简直就是火器大宗师。

  他将前世听说过火器使用方法写了下来,交给了朱元璋。

  比如训练短枪的姿势,比如三段式射击,比如炮兵的反斜面作战等等。

  果不其然,再次镇住了老朱等人。

  第一杆火绳铳虽然造出来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量产了,很多工作其实才刚刚开始。

  接下来就要一点点试验,总结出最佳口径,最佳装药量,射击寿命等等。

  在缺乏理论指导的情况下,这些数据只能靠无数次的试验来摸索。

  不过陈景恪的工作,到这里差不多就结束了。

  工匠们已经知道新式火铳是怎么回事儿。

  后续的试验,以及燧发枪等的研究,他们已经可以自己进行了。

  接下来,他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了理科基础教材的编写中去。

  去军器局的次数则越来越少。

  就在他忙碌的时候,朝廷也没有闲着。

  马上就要过年,各部门都在忙着总结。

  但这都不是最紧要的,眼下最为人瞩目的,是攻打辽东之战。

  去年就计划好的战事,因为陈景恪的突发奇想推迟了足足一年。

  这一年大明可没闲着,一直在调集军需物资,训练军队。

  眼下时机终于成熟,朱元璋正式下令攻打辽东。

232.第231章 扣你一个月俸禄

  232.

  黄历四零八三年,洪武十九年十二月一日。

  朱元璋正式任命冯胜为征虏大将军,统率军二十五万北上辽东。

  并以唐胜宗、蓝玉为副将,令赵庸、关良、李景隆、祁镇、徐允恭等随征。

  同时又命俞通海、郭英二人,率五万水师助阵。

  此令一出,列国震动。

  大明要打辽东那是谁都知道的事情,要不是忌惮于高丽插手,年初就用兵了。

  为了解决这个隐患,大明派出了一支千人的使节团,通过外交手段成功扰乱了高丽局势。

  在确保高丽不会倒戈之后,出兵就成了题中应有之义。

  真正让他们惊讶的,是大明的阵容。

  侯爵以上就出动了十余位,其他勋爵更是不计其数。

  军队数量更是高达三十万。

  除了刚立国那两年北伐,这是最劳师动众的一次。

  要知道,三十万大军背后,是数倍于此的役夫。

  足见大明此次投入了多大的资源。

  消息传到辽东,纳哈出惊惧不已。

  大明如此劳师动众,定然是抱着毕其功于一役的打算。

  自己手里只有二十万人,在兵力上就不占优势。

  且汉人擅长攻城略地,他手下的北元军队更适合野战。

  而辽东战场,恰恰是攻防战,北元骑兵无法发挥其战斗力。

  从任何方面来说,他都没有优势。

  没办法的情况下,他只能一边加固城防,一边向元惠宗求助。

  元惠宗自然知道辽东的重要性,一边安抚纳哈出,一边派出五万军队支援。

  并且还给高丽王下了一道命令,允诺许多好处,让其出兵协助纳哈出。

  然而此时的高丽形势,已经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

  经过大明使节团的游说,高丽的文管集团和读书人,已经彻底倒向大明。

  李成桂这个野心家,也顺势倒向了大明。

  若非高丽王有北元支持,早就镇压不住国内局势了。

  但随着大明出兵三十万,征讨辽东的消息传来,局势再次发生变化。

  这三十万人是来打辽东的,又何尝不是来给予他们支持的?

  高丽的读书人和文管集团,腰杆子顿时就挺直了,说话也敢大声了。

  甚至在朝堂上,已经有人指着高丽王的鼻子喷了。

  高丽王非常愤怒,可他更知道自己什么都不能做。

  三十万大军,那可是三十万人啊。

  统兵的将领无一不是战功赫赫的大将。

  他知道大明定然会很重视这一战,可没想到竟然重视到这种程度。

  眼看着纳哈出就要完了,这时候要是还强硬,恐怕大明不介意顺手打他一下。

  不,大明都不需要动手。

  等打败纳哈出,应天皇宫一道诏令,就能让他失去一切。

  所以他必须要忍。

  但若问他是否后悔……他确实后悔了。

  大明派遣使节团过来的时候,就应该禁止这些人上岸。

  并借用纳哈出的力量,将李成桂和文官集团彻底清洗一遍。

  如果当初他能狠得下心,哪还用像今天这般受制于人。

  然后以高丽和纳哈出的力量,就不信守不住辽东。

  越想他就越气,越气他就越是不甘心。

首节 上一节 315/67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胜利后,我在金三角当军阀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