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朕的大明朕做主

朕的大明朕做主 第250节

  “试试,若是能做的出来,两位必然青史留名。”

  “臣等不敢。”

  听到皇帝的话,两人慌忙拱手道。

  “臣等一定竭力而为。”

  “嗯。”

  点了点头,待太监将他做出的模型交给二人后,朱由校双手背在身后,在西苑里转悠了起来。

  也不知道哪个傻缺传的谣言,说西方炮兵个个都是数学大师。

  说这话就不动脑子。

  能用炮表解决的问题,何必让耗时耗力的让士兵去学成数学大师呢?

  简简单单总结出个公式就行了的事情嘛。

  经过专门训练的炮兵,通过目测敌军推进的速度、方位,再配合一张炮表,就能够实现指哪儿打哪儿。

  不过,做到这点首先就需要规格化和标准化,这一点是朱由校目前正在尝试的。

  就在朱由校思索火炮的发展时,有小太监来到他的身侧道。

  “皇爷,吏部尚书周应秋与顺天知府董应举求见。”

  “他们?”

  闻言,朱由校皱了皱眉毛。

  这两人又有什么事情?

  “让他们在书房等朕。”

  “奴婢遵旨。”

  那小太监闻言,连忙前去让人在御书房准备。

  待皇帝来到御书房时,周应秋与董应举两人早已在此等候。

  “臣等恭请圣安。”

  “朕安,平身吧。”

  挥了挥衣袖,示意两人起来,朱由校看向周应秋道。

  “不知两位爱卿联袂而来,所谓何事?”

  “启奏陛下,臣想要从国子监之中,借些太学生。”

  将一份奏本交给太监,周应秋拱手道。

  “前番官考,虽为顺天府补充了一些官吏,但补充的都是常备官。如今,顺天府正在对黄册、鱼鳞册进行重造,人手有些不足。”

  “臣希望,可以依太祖之时旧例,让顺天府调动国子监的太学生,去做清丈田亩,编户齐民之事,待做完后,重新放归国子监。”

  随着周应秋的讲述,一个廉价劳动力蓄水池缓缓的在皇帝的眼前铺开。

  大明虽然穷,但却有着异乎寻常的道德洁癖,对于卖官鬻爵这件事儿,生怕弄的名声不好。

  崇祯以前,卖官这件事儿,虽然做,但卖的都是国子监监生的名额,这些监生虽然没有秀才的功名,但却能参加乡试,会试,以及入官渠道。

  而到了崇祯时期,穷疯了的崇祯开始卖官鬻爵,有爵位的,能交钱给自己升下级。

  如天启的丈人张国纪,就是花钱从伯爵买到的侯爵。

  此外,还有崇祯二年,被张溥、吴昌时等人通过“众筹”方式集资拱上首辅之位的周延儒。

  咳咳,跑题了。

  对于国子监的监生,朱元璋很是喜欢用。

  洪武初年,有段时间大明是停了科举考试的,那段时间,国子监的学生们一毕业,就可以当官了。

  而除了让这些人直接做官外,朱元璋还给这些人安排了其他的任务。

  比如,大明第一次大规模的清丈田亩,编户齐民,造黄册、造鱼鳞册,就是近万监生,上山下乡的在田间地头忙苦劳数年的成果。

  “国子监的监生。”

  听完了周应秋的话,朱由校手指在桌子上点着。

  国子监这个人才蓄水池,他方才登基之时,就已经通过第一次官考捞了一波人才了。

  现在,周应秋想要再调用一批人,让去丈量田亩,也不是不可以。

  锻炼嘛。

  “准了。”

  提笔在周应秋的奏章上写下一个准字,递给今日当值的王体乾,让其批红,朱由校对周应秋道。

  “国子监的监生,想来都是能识文断字,没有文盲的。”

  “这些人,在做事之时,你们要注意观察,对于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要善于总结。对于有才能之人,要着重培养。”

  看着周应秋与董应举两人,朱由校嘱咐道。

  “如今的顺天府新政,要做清丈田亩、编户齐民之事。但是将来,还有更多的事情需要有人去做。”

  “韩愈有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朕希望诸位爱卿,尤其是周尚书,要有能为大明找到人才的能力。”

  “臣等谨遵圣训。”

  听到皇帝的话,袁世振与周应秋两人连忙拱手应道。

  又给两人说了些勉励的话,朱由校方才让两人离开。

  看着他们离开的身影,朱由校摸着自己的下巴陷入一阵沉思。

  也不知道是不是做皇帝的原因,总会下意识的给人灌鸡汤。

  很奇妙的一种感觉。

  而另外一边,在闹到了皇帝御批的准之后,周应秋与董应举两人又向着国子监而去。

  “借人?”

  看到联袂而来的两个人,国子监祭酒公鼐有些摸不着头脑。

  “借人做何?”

  “清丈田亩,编户齐民。”

  看到公鼐疑惑的样子,周应秋给解释道。

  “陛下的顺天新政,缺少人手,需要国子监的监生们为国效力,此事陛下已经同意。”

  “可是国子监监生良莠不齐,前番国子监方才举办官考,很多有才学之人已经出仕。”

  听完了周应秋的理由,公鼐沉思一阵后,摇着头道。

  “不是老夫不放人,而是剩下的这些人,有好些个四书五经都没读全,八股都不会作,这若是让其出仕,恐会闹出笑话来啊。”

  “到时候,可是会伤了国朝颜面啊。”

  “就去丈量个土地,只要能写会读就行了,没那么多的要求。”

  听到公鼐的话,周应秋拉着对方的袖口道。

  “我知孝与(公鼐字)公文采出众,颇有诗书才气,恨不得国子监监生们个个都是文曲星下凡。”

  “但也看个时候啊,如今天子新政,顺天府要做个榜样出来,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让这些人再学习了。”

  “我给孝与公做个保证,半年,只要半年,编户齐民与清丈田亩事毙,就让这些国子监的监生回院读书。”

  “前番,陛下为给朝廷补官而开官考,其制与本朝不符,本官身为国子监祭酒,本应反对。但念国事艰难,陛下有补官之念,本官也就没有出言。”

  听着周应秋的话,公鼐的眉头还是皱着,不愿就此松口。

  “但如今你还要从国子监抽人,我不能再同意了。”

  “孝与公,这是陛下的圣旨,不是你反对就能作罢的。”

  看到公鼐这幅样子,董应举有些皱眉,语气生硬的对公鼐道。

  意思很明确,你打算抗旨不尊吗?

  “此事于监生们学问不利,就算是陛下的圣旨,本官也要去争上一争。”

  听到董应举的话,公鼐眉头一挑,就站了起来。

  “唉。”

  见到两人杠上,周应秋无奈的叹了口气。

  这个董应举,干事儿的心有,但做官的心却是没有。

  通俗的说,就是少了些许圆滑。

  伸手将董应举往后拉了拉,周应秋上前对公鼐劝道。

  “孝与公乃光庙帝师,光庙尚在时,曾赠公“理学名臣”之牌匾,言孝与公“国家有大事,公卿咸就裁”。”

  “今陛下有需,令其清丈田亩,此举既利天下百姓,又可为国朝增加赋税,可谓善正,孝与公理当支持才是。”

  “昔大明初定,太祖丈量天下田亩,令国子监监生去做此事。此为前例,并不算违制。”

  说着,周应秋拉着公鼐在椅子上坐下,继续劝道。

  “再说了,古人有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让这些国子监的监生们出去历练一二,也能对书中所学之物有个认识,不至于只知书,而不知行,做了那书蠹啊。”

  “此言倒是有些道理。”

  听完了周应秋的话,公鼐捋着自己的胡子,思索了起来。

  看着对方思索的神色,周应秋心下不由得暗自腹诽。

  这姓公的在文坛上,可谓是一时泰斗,学问做的很是厉害,而且还是泰昌的老师。

  但同样有个问题就是,这人是个读死书的,脑筋很是僵硬。

首节 上一节 250/52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大唐军神,从灭突厥开始崛起

下一篇:我在水浒捡尸成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