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在三国练神功

我在三国练神功 第211节

  王景仅仅是将五胡乱华的部分惨状,告知杨修,就让他面色铁青,义愤填膺:“区区胡人,竟敢欺我汉人至此!当真该杀!”

  “犯我中华者,自是该杀,但汉人想要屹立不倒,更重要的还是自强不息。而如何自强?惟有变法!”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从今往后,修愿追谁主上,为万世开太平。”

  杨修对着王景深深拜倒,此时此刻,他对王景是真正的心服口服。

  在王景看来,杨修才智过人,这种谁也不服的性格,与其把他培养成为谋士,还不如让他去搞科研更能发挥出他自身的智商优势,参与政治斗争简直就是暴殄天物,浪费了一身大好的才华。

  王景打算以后好好地把杨修培养成一个科学家,而不是一个官僚。

  回到司徒府的杨修,第一时间找到了父亲杨彪。

  “德祖,事情办得如何了?”

  “父亲,我欲投身墨学。”

  “什么!”

  杨彪差点一口气没喘上来,眼珠子都瞪成了一双牛眼:“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此刻的杨彪,真的非常心累,自己只是想要和王景搞点私底下搞点利益交换啊,怎么连儿子都赔出去了?

  当代的儒门三君,义为卢植,礼为袁隗,而杨彪所代表的,正是三君中的“仁”。

  从身份上讲,杨彪说是儒门的三位掌门之一也不为过,因此他自然是对儿子杨修寄予厚望,希望他日后能继承自己的衣钵的。

  可现在杨修居然说要弃儒学墨?

  奈何杨修已经被王景所描绘的宏伟蓝图彻底折服,并且愿意追随他的志向,想要变法图强,想要改变华夏文明即将到来的悲惨命运,因此毫不犹豫就抛弃了弘农杨氏原先所坚持的儒家思想。

  杨彪劝了半天,可一点用处都没有。

  “父亲,孩儿心意已决。”

  “德祖,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知道。”

  “唉,儿孙自有儿孙福,希望你的选择是对的。”

  杨修如此坚决,杨彪也是无奈,只好把希望寄托在王景身上:“本来为父还想着等你到了及冠之年,就为伱举孝廉,现在怕是不成了。”

  自汉武帝开始,举孝廉就成为了帝朝选拔人才的科目,在东汉更是成为了求仕者必由之途。

  孝,是孝顺亲长。

  廉,是廉能正直。

  看似选拔贤能,但这里面其实有一个潜规则,那就是一般只会从儒士中选拔。

  杨修弃儒从墨,就等于是自动断绝了孝廉之路。

  所以杨彪才会这么生气,可杨修却不以为然:“父亲何必担忧?主上用人,不拘一格,墨门翟介,此前不过一个匠户,身份卑微,如今不也官至县令?而且为官一方,政绩卓越,未来不也前程似锦吗?”

  经儿子这么一说,杨彪心中虽然还是不爽,但也只能接受:“希望如此吧。”

  “对了,还有一事。”

  杨修拿出一本图册,笑着交给杨彪:“父亲请看。”

  杨彪心不在焉,随手翻了翻,发现图册里,全都是一些机械构造的知识,顿时眉头皱了起来:“给我看这个做什么?”

  身为大儒,若是儒学经典注解,杨彪还会感些兴趣。

  可丢给他一本机械构造图纸,他哪里看得懂。

  杨修却笑道:“父亲可知,图中之物,是改良过的提花机。”

  “改良的提花机?”

  杨彪心头一震,表情终于变换。

  随着王景把来自并州的毛料卖到洛阳,在这京师之地,无论是平头百姓还是达官贵人,可都对奇巧阁的毛纺织机一点也不陌生了。

  因为他们都听说了,这玩意儿很赚钱!

  最早经营毛料生意的人,现在都靠着织布机挣了大钱!

  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眼前的这本小小图册,里面居然是改良过的提花机,那是真的赚来足够的钱造一座真正的黄金屋!

  毫无疑问,在这一刻,杨彪心动了。

  “父亲,主公说了,这就是杨家识时务的回报。”

  杨修说完,又笑了笑:“父亲,还请尽快排出人手投身墨学,唯有学得真本事,才能将图纸落于实处。”

  一想到提花机有可能带来的巨大收益,杨彪忽然觉得儿子投身墨学,也并非什么坏事。

  相比于杨家的识时务,袁隗所代表的汝南袁氏此刻已然成为了反对王景《遗产法》的世家领头羊。

  “庶嫡有别,此乃祖宗之法,岂可说变就变?”

  “然也,祁侯这次是真的太过分了!”

  “太傅,还请你为吾等做主啊。”

  他们都是这个时代的聪明人,哪怕眼界和见识,受到时代的局限,可一旦涉及到自身利益,他们就比猴儿还精,很快就在有心人的挑拨下,看穿了王景的用意,并且团结起来,想要强行让王景收回成命。

  如今的京师,王景号令三军,权倾四郡,没人能够与之抗衡。

  但政令的推行,依旧需要借助皇权,而身为太傅的袁隗,在身份上足以影响刘辩这个年轻的皇帝。

  因此受到法令影响的四郡望族,都纷纷派人来到太傅府,希望袁隗能够为此而出力。

  袁隗对此也是头疼无比,身为世家大族中的一员,他自然不希望王景的《遗产法》推行,更不想袁家名下的田产和人口,被朝廷登记造册。

  因为这样做,会损及袁家的基业。

第155章 赚钱嘛,不寒碜

  一群人七嘴八舌的讨论,甚至有人开始放狠话,扬言王景若真敢一意孤行,他们不介意物理上“教化”王景。

  对此袁隗心中腹诽不已,因为袁绍和袁术起兵讨伐过王景的缘故,他比外人更加知道王景和北军的强大,真要能动武,他早就动了,还用得着像现在这样跟新党各种周旋?

  此时此刻,袁隗颇有种骑虎难下的尴尬和心悸。

  可声势造起来之后,就算是他现在想要退缩也不行了。

  因为此时不仅仅是王景治下的四郡世家,就连之前被王景击败的各路诸侯,还有各地豪族,也纷纷聚拢起来,形成声势浩大的“反王景”同盟。

  虽然这种“反对”,现在还仅仅停留在反《遗产法》的框架里。

  可谁知道后续会不会演变成政治乃至军事冲突?

  袁隗开始有点慌了,局面一旦失控,他这个辅政大臣必定首当其冲,要第一个挨北军的刀子。

  可身在局中的另一方,被群起反对的王景,却一点也不慌,反而有点恣意悠闲。

  位于暴风眼中心的卫将军府,此时此刻,依旧风平浪静。

  书房里,王景拿着暗卫送来的密报,目光快速扫过,随后笑着问道:“公达,在背后搅风搅雨的人,查出来了吗?”

  “查出来了,南阳许攸许子远,此人乃袁绍帐下谋士,五日前经由孟津港渡口,秘密潜入洛阳。之后就暗中活动,串联各郡名门望族,挑拨生事。”

  “呵,江湖越老胆子越小,看来袁隗这老东西真是越活越回去了,居然连汝南袁氏内部都已经开始掌控不住,被一个晚辈推到台前来当挡箭牌。”

  王景嘴角扬起,发出一声冷笑,语气颇为不屑。

  很显然,新党此刻对王景群起而攻乃是袁绍在背后推动,目的也很明显,就是为了给王景制造麻烦。

  而袁隗作为新党的领袖,一旦王景按耐不住性子大开杀戒,他必是第一个沦为刀下之鬼。

  因此袁绍的这条计策十分狠毒,王景不管,那朝堂上的分裂就会加剧,从而拖延北军的发展步伐。

  王景若是管吧,袁绍就激化新党与旧党的矛盾,坐等袁隗和袁基被杀,让王景背负骂名,而袁绍则顺理成章地接管汝南袁氏的政治利益和人脉网络。

  荀攸也是聪明人,自然一眼就看出了袁绍想做什么,随即忍不住感慨:“汝南袁氏如今内部离心离德至此,果真是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纵使四世三公,家族显赫于帝朝,终也有要落幕的时候。”

  随后荀攸问起许攸该如何处理:“主公,许攸此人胆大包天,甚至有过行刺先帝的案底,需不需要属下派出暗卫,先发制人?”

  杀人不一定有用,但效率却一定是最快的。

  更何况即使是袁绍,手下恐怕也没有几個许攸这种级别的谋士,死了一个,剩下的还敢不敢再来,都是问题。

  然而王景只是略作思索,便拒绝了这个提议,嘴角淡然一笑:“无所谓,就让他去折腾好了,反正不影响大局。而且说不定,事后会有意外之喜。”

  荀攸发现自己真是越来越看不懂自家的主公了,眼下的局面,看似平静,实则凶险万分。

  天下世家,占据的土地、人口,何其庞大?

  可以说是已经掌握了绝对优势的资源,垄断了绝大多数的顶尖人才。

  而王景直接站到世家的对立面,岂不是天下皆反的局面?

  在荀攸看来,这明显是犯了战略上的错误,是十死无生的局面。

  但根据过往的经历,荀攸又不得不按捺住心中的焦虑,打算看看王景是如何破局的。

  然而接下来的两个多月里,王景什么没做,整日就是带着家里的几位如花美眷,四处游历,要么就是偶尔出没在墨学书院,传道授业,过一把为人师者的瘾。

  就连袁隗,都以为王景已经放弃推行《遗产法》,只是暂时抹不开面子,所以才用出了这么一个拖字诀。

  可王景看似毫无作为,京师洛阳的局势,却在他的巧手拨弄之下,悄然变化。

  八月金秋,是收获的季节。

  洛阳城外,连绵无尽的稻田,汇聚成一片金色的海洋。

  而在官道上,却有数千衣衫褴褛的流民,拖家带口的,被一队骑兵驱赶着走路。他们麻木的眼光,只有落在金灿灿的麦穗上时,才会焕发出生机和神采。

  “看什么看,想吃饱饭,就给老子赶紧赶路!”

  为首的骑士身披扎甲,腰佩长刀,虽然恶言恶语不停催促,可却不敢真的虐待眼前这些流民,甚至看到有流民累倒了,他还会派人过去救治,生怕死掉。

  麦田里,正在收割麦子的几个佃户好奇地向这边张望:“这是这个月第三波了吧,弘农杨氏怎招收如此多的流民,他们这是要开垦荒地不成?”

  “嗨,这你就不懂了吧?”

  知情者开始炫耀:“听我七舅姥爷的二表哥的邻居家的朋友说了,弘农杨氏有祁侯照拂,现在据说要开纺织工坊,所以需要招募大量的工人。”

  “招工人?给钱不就好了吗?”

  “嘿,你懂啥?招工人一个月得三百文呢,可是招流民,只要给口饭就行,这能比吗?”

首节 上一节 211/39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人在大明,邪气冲天

下一篇:大明:开局辞官退隐,老朱人麻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