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在三国练神功

我在三国练神功 第206节

  诸如此类之事,在帝朝屡见不鲜。

  因此王景所开设的奇巧阁给出的基本伙食待遇,在王景看来已经够黑心的了,但还是直接把黎丰这些铁匠给感动得热泪盈眶。

  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在这个比烂的世道,王景稍微对下面的人好一点,就已经能让他们感恩戴德,甚至愿意卖命。

  吃完饭,翟平又带着黎丰等人去领了换洗的工服,然后住进宿舍。

  除了宿舍有点窄,而且是大通铺,没什么个人隐私之外,其他的待遇都让过来投奔奇巧阁的这些工匠非常满意。

  毕竟刚进来,就能领到四套崭新的工服,而且得知一个季度能领一次之后,他们直接就乐疯了。

  这待遇,搁在以前,他们根本不敢想象!

  而安顿好所有人之后,翟平也乐呵呵地去找鲁方邀功报喜去了。

  “正良,我今天带回来五十三个人!”

  “你小子胆子还挺大的啊。”

  鲁方看向翟平时,嘴角不禁露出笑容:“你啊你,从小就不喜欢读书,就知道往外跑,不过这次倒也算是办了一件正事。”

  翟平是翟介的侄子,翟介现在去当了县令,所以把侄子托付给鲁方,让他照顾一二。

  鲁方比翟平大上几岁,两人又都是墨者,有着共同的志趣,因此关系很快便熟络起来。

  “正良,瞧你这话说的,我又不是不喜欢读书,我是没那个脑子好不好?”

  翟平无奈地叹了口气,出身在翟氏,他是天生的墨者,可他从小一看《墨经》就头晕,里面的道理,他就像是在看天书一样,根本看不懂。

  而且非但读书不行,练剑也是马马虎虎,难成大器。

  一来二去,翟平自己也就彻底放弃了。

  以前整天都在老家待着,干啥啥不行,吃饭第一名,为此没少被家中长辈数落。

  倒是现在,奇巧阁开办起来,王景特别允许墨家入股之后,翟平慢慢展露了管理上的才能。

  他这个人没啥架子,能说会道,善于和人打好关系,好几次都替奇巧阁的工友出头,解决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麻烦,因此受到了工人的认可和信服,在工人中有着很强的号召力,

  不仅如此,翟平在江湖上也有些面子,三教九流的人他都能说得上话,算是黑白两道都吃得开的那种人,可以摆平很多细碎的麻烦事。

  正是因为看重翟平在交际方面的才能,鲁方在请示了王景之后,便让翟平参与到奇巧阁的日常管理之中。

  而这一次,翟平又立了一件大功,他笑着向鲁方邀功道:“正良,我这次可是给咱们奇巧阁挖了一个天才过来,二十岁的匠师!”

  翟平将黎丰的情况给鲁方说了一遍。

  鲁方都感到惊讶:“你确定是匠师?”

  “那还能假?我亲自带了几位坊里的老师傅去考核过的!”

  说完之后,翟平又嘿嘿笑道:“哥,说好的赏钱可不能少了我的?我可是听说了的,拉来一个匠师,就奖励一百贯钱!”

  “放心吧,只要确定是匠师的水平,这钱少不了你的。”

  鲁方也很激动,一位匠师的加入,对现在急于扩张的奇巧阁而言,实在是太重要了。

  一连七天,奇巧阁四面出击,到处挖人,几乎直接把附近的高水平工匠给一扫而空,聚集了大量懂技术的人才。

第151章 仁义无双王元旭

  眼下奇巧阁已经快把偃师黎氏的铁匠给挖了个一干二净,鲁方当即带着喜讯去向王景汇报:“主人,方幸不辱命,黎家已不足为虑矣。”

  王景从鲁方手中接过名册,扫了几眼,快速提取上面的关键信息,尤其是得知连黎家的匠师都被挖过来之后,脸上也是止不住地露出了笑容:“匠师一十二名,工匠四百百,学徒千余,短短时间里,你就取得这样的成绩,看来确实是用心了。”

  鲁方终究只是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被王景这么一夸,有点不好意思地摸了摸脑袋,但胸膛却是挺得高高的,表情也十分得意,但嘴上还是谦虚地回了一句:“就是钱花得有点厉害,还望主人不要怪罪。”

  王景朗声大笑:“些许钱财算得了什么?人才是无价之宝,这次你做得很好。记住了,奇巧阁必须以人才的招募和培养为重心,钱是王八蛋,没了咱再赚,可人才要是流失了,那奇巧阁才是真的要完。”

  聊了几句,鲁方又想起了关于黎丰之事,因此特意向王景请示:“主人,新加入的这十二位匠师之中,有一人需要特别注意。”

  “哦,何人?”

  鲁方指着名单:“黎丰,字子茂,此人才华横溢,智力极高,属下亲自考验过他,《墨经》中的《力学》篇,他几乎一读就懂,而且能举一反三,此等人才,实在罕见。”

  这下子,连王景都感到惊讶了。

  毕竟力学篇虽然不难,但是也不是谁都能一学就会的,更何况鲁方本身也是这个领域中的天才,能够得到他的赞叹,黎丰的才华和天赋之强,可想而知。

  但是让王景感到好奇的是,这样一个优秀的人才,为何“叛门而出”?

  这确实不合常理。

  王景面露疑惑:“他既然出身偃师黎氏,又有如此出众的才能,为何会脱离家主,向我们倒戈?”

  鲁方知道王景在担心什么,所以连忙解释了一遍黎丰的身世:“主人请放心,属下已经遣人调查清楚了事情的前因后果。说起来,这黎家也是自作孽不可活,好不容易出了個人才,不仅不重用,还刻意打压,所以才会导致黎丰与偃师黎氏离心离德,叛出家族。”

  黎丰年轻时就展露出过人的才华,十岁就能将四书中的《论语》和《孟子》倒背如流,因此而受到当时的成皋县县令的赏识,甚至有意推举他为孝廉。

  结果此事最后在黎威父亲的运作下,不了了之,最后举孝廉之人成了黎威。

  功名被夺,父母横死,黎丰为谋生计不得不自己偷学黎家的冶铁技术,以至于从前途光明的“儒生”,沦为社会底层的“匠人”,这种心理上的巨大落差,换做一般人早就投河自尽了。

  这些年来,黎丰在黎家可谓是吃尽了苦头,这事情做不得假,随便找个人都能打听清楚。

  而且就算黎丰如此落魄,妒贤嫉能的黎威也没放过他,平日里还时常克扣他的工钱,连一个匠师的身份都不给他。

  若非碍于名声,怕是让黎丰横死街头都有可能。

  王景得知黎丰的境遇之后,也是相当无语,只能感慨如今这世道,就连世家豪族内部都是各种倾轧和内卷,嫡系血脉和旁支庶出的矛盾不断,可见世家豪族之人也绝非铁板一块,这里面或许可以做些文章,对对名门望族进行分化瓦解。

  虽然黎威做的事情看似有违儒家的“礼教”,可仔细想想却又非常合理,毕竟帝朝虽然有着各种神功妙法,但强者本身并不参与生产,更不会轮着出头下地种田,因此帝朝还是典型的农业社会,粮食产量十分有限。

  按照这样的社会结构,生产力不提升的话,那么两三百年左右,整个社会就会因为人口的增长而进入发展停滞的瓶颈状态。

  人地资源的矛盾空前尖锐,内卷是必然的结局,哪怕是世家的内部,也会因为子孙的繁衍而出现利益分配不均。

  所以才会有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说法。

  因为一旦社会发展进入瓶颈期,要么就爆发产业革命,突破上限,要么就爆发内部战争,减少人口。

  如今的东汉,也到了社会秩序濒临崩溃的前夜,世家空前强大,甚至压倒皇权。

  但同时也失去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内部矛盾开始激化。

  普天之下,世家内部,如黎丰这般被压迫和埋没掉的人才,恐怕还有很多,这些人,其实也是可以拉拢的对象。

  王景的手指头,轻轻敲打着桌面,开始思考和盘算起各种可能性。

  若是操作得当,恐怕能够一举削弱天下世家。

  回到卫将军府,王景立刻叫来李儒,将黎丰的生平告诉了他,然后下令说道:“文优,你找人暗中散布关于黎丰此人的消息,制造声势。”

  李儒何等精明,立刻猜测到了王景的用意,目光一震,表情惊诧说道:“主公,你这是欲行推恩令乎?”

  昔日汉武帝便是依照了主父偃之计策,成功以一纸推恩令便分化瓦解了天下的诸侯王,解决了炎汉帝朝在高祖刘邦时期的许多历史遗留问题,最终让汉武帝得以完成中央集权这一空前伟业,最终北逐匈奴,消灭了华夏文明当时最大的外部威胁。

  这一历史事件,其影响遗留至今,是儒门必学的内容,李儒又岂会不知?

  因此王景只是稍微开了个头,李儒就明白了他的想法。

  虽说作为汉武帝手里的那把刀,主父偃最终的下场可谓凄凉无比,但李儒却也只能硬着头皮应下此事。

  毕竟王景留他一条性命,本就是让他当一把能杀人的刀。

  他做了这件事,也许会死。

  但不做这件事,现在就马上得死。

  三天之后,洛阳皇宫,又是例行的朝议大会。

  文武毕至,群贤济济一堂。

  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扯了半天之后,刘协身边的新任中常侍史淮扯着嗓子喊道:“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正当群臣和皇帝都准备散会走人的时候,王景站了出来,语气肃然:“启禀陛下,臣,有事要奏。”

  “将军有话,大可畅所欲言。”

  不止是皇帝刘协,就连文武百官,也很想知道,极少上朝的王景今天破天荒的来开朝会,究竟是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当着满朝文武的面,王景先是向刘协拱手行礼,随即便神色自若地侃侃而谈起来:“臣出身太原王氏,却是家族次子,为谋出路不得不投身军旅,九死一生才换来今日荣光。可天下如臣这般之人,多如天上繁星,他们却未必有臣这般的运气。”

  作为家中次子,王景实际上是没有任何继承权的,无论是家业还是爵位,只要他的大哥王盖一日不死,太原王氏偌大家业就基本上与王景没有关系。

  而王景起兵之初得到的支持,实际上是王允以“赠予”的方式提供的,甚至这其实是一种“借贷”。

  王景拿了家族的资源,做大做强之后,就必须有所回馈,甚至必须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你要是不“还”,名声可就臭了,会被整个圈子所排挤。

  所以历史上袁绍和袁术才会联起手来,把黄琬和袁基给坑死,动手的人是董卓,所以董卓背了黑锅。

  而袁绍和袁术则美滋滋地瓜分了整个汝南袁氏,实际上袁基只要还活着,他们两个就根本没机会。

  但凡董卓有点脑子,都不会杀了黄琬和袁基一家。

  奈何董卓玩不明白政治,还以为黄琬、袁基跟袁绍、袁术是一伙的。

  现在王景便是拿此事来做文章,向嫡长子继承制这个儒家的礼法开炮。

  “臣虽非名士,却也熟读经典,常闻圣人教诲,想我炎汉帝朝素以仁孝治天下。君子治国以仁,孝悌为本,此话对还是不对?”

  黄琬第一个站出来表态,言辞凿凿地点头应和道:“祁侯所言极是,百善孝为先,此乃帝朝立国之本。”

  杨彪很是不爽地瞟了一眼黄琬,心中暗暗不屑。

  呸,狗腿子!

  然后他连忙越众而出,屈居第二,同样当着一众朝臣的面对王景大加赞扬:“祁侯此言可谓大善。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此谓六顺也。若人人皆能恪尽孝道,则天下自可国泰民安。”

  其余百官,也纷纷赞同。

  哪怕他们再不爽王景,也不可能反驳儒学的核心思想,真要敢干,那可就是欺师灭祖,要死无葬身之地的。

  见大家一致认同,王景点了点头,但马上话锋一转:“那就奇怪了,君子尚且治国以仁,为何世家大族,对待自家的骨血,却如此苛待呢?”

  随后王景便借此机会,将黎丰的遭遇说了出来,这件事情连日来经过李儒的刻意传播,早就在洛阳城内闹得沸沸扬扬,引发了许多的话题和争论。

  如今听闻王景提起此事,原本只是口头上声援他的黄琬和杨彪心中顿时有了十分不好的预感。

  而接下来的事情,果然如他们所料一般。

  王景借题发挥,质问百官:“都是一家一姓,有的甚至是同源血亲,富者妻妾成群,锦衣玉食,贫者落魄无依,拮据而死,此举仁乎?”

首节 上一节 206/39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人在大明,邪气冲天

下一篇:大明:开局辞官退隐,老朱人麻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