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在三国练神功

我在三国练神功 第149节

  只能说投胎真的是一门技术活,谁的活好,谁投胎的时候选对了门庭,谁就能身居高位。

  至于努力和才华?

  你一个人的努力和才华,凭什么跟人家祖祖辈辈的努力相提并论呢?

  人家的祖宗可是跟着太祖一起打江山的,怪只能怪伱的先祖没努力了,所以只能子子孙孙都给别人做牛做马。

  虽然这种屁话实际上没什么道理,可架不住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没有德行和能力的人,偏偏被安放到了需要德行和能力才可以坐稳的位置上,而德行和能力的人,却要一辈子蹉跎岁月,做牛做马。

  长此以往,底层的怒火迟早有一天要爆发出来。

  毕竟没人愿意做牛做马,你不给下面的人一条出路,就别怪下面的人杀出一条血路。

  秦末之时,陈胜吴广就喊出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王允自然听出了王景心中的不满,但该劝还是得劝:“无论如何,马日磾终究还是太常,他若要发动人脉和关系来针对你,事情恐怕会变得非常棘手。”

  王景露出轻蔑的冷笑:“凭他也配?”

  眼见王景如此自信满满,似乎胸有成竹,王允不禁好奇:“元旭可是已想出了破解之法?”

  “父亲,我这个人你也是了解的,从不打无准备之仗。”

  随后王景便将计划与王允和盘托出:“活字印刷术,如今只有我才真正掌握,印刷的机器设计图纸和墨家出身的工匠,全都被我牢牢地掌控在手里。因此无论是秘书监还是出版局,他马日磾就算强抢过去,又有何用?到时候还不是得来求我?”

  这就是掌握核心技术的奥妙所在了。

  对方根本无计可施。

  想要打破这种技术垄断,那你只能自己去搞研发。

  可儒门士子,打嘴炮还可以,圣言之术确实奥妙无穷,甚至可以称得上是言出法随。

  然而圣言再神妙,也无法让儒门的儒生去身体力行的搞技术攻关啊。

  因此王景胸有成竹,半点都不带慌的,甚至觉得对手可怜,只要自己手握印刷厂,那就有的是办法玩死马日磾。

  王允和马日磾关系还算不错,因此不想王景和马日磾的关系闹得太僵,便私底下将马日磾也邀请到了司空府做客。

  “子师兄,今日唤我前来,可是有什么好事?”

  马日磾笑吟吟的前来赴宴,结果看到王景也列席其间,顿时脸都黑了,一脸郁闷地看向王允。

  王允表情略微尴尬了片刻,还是硬着头皮上前打招呼:“翁叔来了?快快入座,今日把你叫来,主要是有些事情想与你商议一番。”

  随后把王景欲重置秘书监,并且增设出版局的想法说给马日磾听。

  好家伙,你们父子二人真是岂有此理,居然这么欺负我这个老实人?

  马日磾此刻是既愤怒又委屈,你王元旭没完了是吧?

  先是推广墨学,动摇我儒门根基,现在还琢磨着分化我太常寺之职权。居然这般接二连三的针对老夫?真当我马日磾是好欺负的吗!

  马日磾当场气成马勒戈壁,起身喝道:“这事儿没得商量,我还有事,告辞!”

  可没等马日磾走出大门,王景便在他背后冷冷的说了一句:“你可以走,只要别后悔。”

  马日磾嘴角一咧,冷笑以对:“怎么,祁侯还想威胁本官不成?我为当朝九卿之一,有什么可后悔的?”

  “印刷厂已经完工,现有十台机器,上百个员工,一天能印两万本书。”

  王景的话,语气平淡,可这里面的每一个数据,都让马日磾和王允听完之后心中发颤。

  每天能印两万本书!

  整个太学,所有师生一起抄书,一天能抄两万本吗?

  就算能,这么高强度的劳动,又能坚持几天?

  马日磾不敢去想,所以原本抬起的脚步,也放了下来,而且艰难地转过身。

  只是一张皱巴巴的老脸,依旧对着王景怒目而视:“祁侯和我说这些话,究竟是何用意?秘书监可以重置,但必须归我太常寺辖制,此事绝无半分可讨价还价的余地!”

  这话说得斩钉截铁,坚决异常。

  可惜世上没人能够逃脱真香定律,马日磾自然也不例外。

  王景就是如此自信,什么也没说,直接拿出了一本郑玄所注的《古文经》,丢给马日磾。

  马日磾翻开一看,发现是手抄本,许多内容他已经读过,却看不出王景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所谓的古文经,其实就是战国时遗留下来的儒家经典。因为这些旧籍都是用六国文字写成的,因此篇章内容也与汉代流行的官方隶书今文经不同,故被称“古文经”。

  当然,这些都不是重点。

  重点是,郑玄还未成为经学大家之前,曾师从马融,所学正是古文经,因此他可以算作是古文经学一派。

  王景一副吃定了马日磾的架势,语气淡然地说道:“当世经学大家,并非只有马南郡,郑康成也是一代儒学宗师,我准备刊印他所注解之古文经,然后发行天下,不知太常大人你怎么看?”

  马日磾听完,心中咯噔的一下就慌了。

  他不能不慌啊!

  王景虽然字里行间没有一个字表现出威胁的意思,可他的意思就是在威胁!

  郑玄是经学大家,他的书风行天下,几年后,几十年后,这世上还有谁记得郑玄有个老师叫马融?

  马日磾作为扶风马氏的一员,大儒马融的族孙,别人可以不在乎此事,他却是不能不在乎。

  毕竟儒门内部,圣言术的强弱皆以思能之力的多寡来划分,扶风马氏如今能够显赫的原因,就是因为马融留下的庇荫,让马家得以名声在外,坐拥巨大的声望和名气,汇集了大量的思能之力。

  正是仗着如此庞大到思能之力“滋养”之下,扶风马氏才能炼神高手辈出。

  而王景的这一招釜底抽薪,真的太狠了,到时候名气都归了郑玄,整个马氏一族又该何去何从?

  而且马日磾想要反制,根本没有任何办法,因为他变不出来那么多书来。

  书籍可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其本身同样是话语权的延伸。

  王景掌握了书籍的刊印和发行,就等于扼住了所有儒士的咽喉,谁不听话,那你所属的学派就等着默默消亡吧。

  只有听话的学派,才能借助王景的渠道,来印刷和推广他们的学问,扩大学派的影响力。

  马日磾现在是真的很想骂人,但是看着王景那张年轻得过分,却又咄咄逼人的脸,他却是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考虑得如何了?马太常,现在事情是否可以商量了呢?”

  王景老神在在地扫了马日磾一眼,语气漫不经心。

  马日磾确实被气得够呛,胡子都被他用手给捋直了,可形势比人强,他终究还是不得不向王景低头,心不甘情不愿地道出一声:“可以。”

  就这样,在双方的“友好”磋商之下,事情敲定下来。

  第二日朝会,王景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奏请重置秘书监一事。

  袁隗和杨彪皱了皱眉头,总觉得这件事情不简单,但却没有急着站出来说话,反正他们心里都觉得马日磾这个当事人肯定会跳出来反对。

  所以他们安安静静地等着看戏。

  可结果让他们大跌眼镜!

  马日磾没有反对!

  他们定睛一看,才发现此时此刻的马日磾,居然双手抱胸,双目闭合,站在角落里装死。

  袁隗看了一眼杨彪,低声问道:“究竟出了何事?秘书监本归太常寺所统辖,翁叔居然没吭声?”

  杨彪也表示看不懂,脸上写满了问号:“翁叔的脾气什么时候这么好了?王元旭这可是都蹬鼻子上脸了啊!”

  两人眼神交互,琢磨了好半天,也没琢磨出个所以然来。

  结果就是王景的提议顺利通过,反正经费是朝廷出的,增加的官位是实实在在的,又能多几个坑位让大家去抢占,傻子才会跳出来反对。

  早朝结束后,王景回返西园。

  荀攸笑着出迎:“主公这次想必又是凯旋而归了。”

  王景这时候也忍不住笑出声,心情大好,神清气爽地说道:“全赖公达你谋划得当,否则事情哪会如此顺利。”

  荀攸捻着下巴上刚蓄起来的胡须,激将这份赞誉欣然接受,同时也感慨群臣的信息闭塞和目光短浅:“太傅袁隗,司徒杨彪,此二人时候若是知道重置后的秘书监有多么重要,必会后悔今日没有从主公手里抢下几个职位。”

  王景对此并不意外:“公达可知坐井观天这则寓言?”

  荀攸也是博闻强识,想了想便脱口而出道:“可是出自《庄子·秋水》篇中的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

  王景颔首而笑:“没错,前者拘于虚也,后者笃于时也,所思所想,皆受自身的见识和阅历所局限,难以窥见万事万物的全貌。”

  在王景眼中,袁隗和杨彪虽然也称得上是智谋之士,城府极深,可他们终究还是承平的日子过得太久了,早就习惯了用官僚主义去认知和理解一切。

  可他们却不知道,因为王景的到来,这世道马上就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了。

  “第一批次刊印的书册,现在已经敲定,可以开始行动了。”

  王景深知想要改变这个世界,就必须要从革新知识的传承开始,只有普及教育,才能真正变革一个民族的未来。

  所以他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大量印刷书刊,然后向平民阶层进行推广。

  同时也是为了让自己能夹带私货,不仅播撒科学的种子,同时也是为了凝聚圣心的位格,踏上不朽之路,最终靠着著书立传来人间封圣。

  王景不仅要真正意义上地打破世家对思想和政治的垄断,同时也要让自己的炼神修为买入前所未的境界。

  力学天尊!

  引力大帝!

  这两个圣号,光是想想就很带感。

  “是,主公!”

  荀攸也知道此事将注定被记录于史书之中,而自己能够参与其中,实在是让人心情激荡,心潮久久难以平复。

  虽说荀家也是世家中的一员,一旦知识向平民普及开来,自身的地位必然受到动荡,甚至极有可能失去对官职和学术的垄断。

  但王景给出的好处太大了,荀家无法拒绝,荀攸本人更加无法拒绝!

第109章 这世道是真的要变天了

  随着荀攸在北军内出任侍郎,而他本人也深得王景信重,因此如今颍川荀氏也算是在王景身上下了重注。

  对于这样一位政治上的盟友,王景还是非常重视的,如今有了好处,当然也愿意分润一二。

  王景笑着对荀攸说道:“依照约定,印刷厂四成的产能归于墨学,剩下的六成,你们荀、马两家均分。放心,我并非不近人情之人,是人就会有私心,但只要不妨碍我做事,为自己为家族谋取私利,亦无不可。”

  荀攸对王景的大度,心悦臣服,向他深深一鞠:“攸代颍川荀氏一族,谢过主公。”

首节 上一节 149/39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人在大明,邪气冲天

下一篇:大明:开局辞官退隐,老朱人麻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