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在三国练神功

我在三国练神功 第107节

  都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而政治又是经济的延续,东汉皇权的衰微,最终也反应到了经济层面,其代表就是原本由朝廷垄断的盐、铁产业,从官营变成了允许私营,而官府只能从中抽税的模式。

  这也是当初为何王景会拿食盐精炼技术去做人情,毕竟那时候他手里没有盐池或者盐田,有技术也是无用,还不如拿去换点人情,得些好处。

  而且食盐的销售是一个充满了地方保护主义色彩的产业,蜀中的井盐,豫州的岩盐,司隶的池盐,青州和吴越等地的海盐等等,产盐地多达四十九处,且多为私人所垄断,各自划分区域进行销售。

  食盐可是必需品,因此一旦在某个地区实现垄断,立刻就能从中获取暴利。

  而为了维持这种长久的暴利,既得利益者最后必定会诉诸暴力,不惜动用武力也要阻止其他的同行进入自己地盘抢食。

  因此食盐的销售,在东汉的社会结构下,形成了类似于后世烟酒产业的地方保护主义特色,你想跨境销售,去抢别人的市场份额?

  行啊,只要把对方打服就可以了。

  否则你的食盐品质再好,价格再低,伱也别想卖到别人的地盘,毕竟这无异于挡了对方的财路,绝对会遭到对方的全力反击。

  总有些自以为是的蠢货想着把好东西捏在自己手里就能垄断财富,谋取暴利,却不明白你空有技术有什么用?

  沙特的王爷难道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最先进的炼油技术才大富大贵的吗?

  错了,是因为人家有油田啊。

  王景也是一样,他当时没有占据任何一个食盐产区,相当于没有这个资源,那么空有精炼的技术有个屁用?

  不拿去换点好处,把配方捏在手里是能下蛋还是涨利息啊?

  更何况这个技术送了也就送了,毕竟食盐贩卖是暴利行业,你没实力根本就守不住。而等你有了实力,别人就算有同样的技术又能如何,他是能来抢你的盐矿,还是来抢你的市场?

  该你赚的钱,难道会技术外流而少赚一分吗?

  对于这种蠢货,王景向来是非常鄙夷的,总想着吃独食不能说有错,可吃不到还死抓着不放,那就是纯纯的脑子有坑了。

  因为河东的盐业关乎北军未来的核心收益,王景和王凌等人也亲自前往安邑县的盐场进行视察。

  徐晃作为当地人,为王景和王凌做着介绍:“河东的盐池总曰两池,即东池和西池,其主要分布在安邑和解县,有池五。其中安邑池为大盐池,也称东池,解盐池为女盐池和一些小池,总称西池。”

  安邑临近黄河,冲积平原与冲湖积平原一样,周边大多都是盐碱地,在河流改道之后,一些地方处在地下水浅埋的区域,通过潜水蒸发,盐分在地层中富集,从而形成了盐池。

  徐晃对于此地的地形颇为熟悉,站在一处高坡上,迎着咸湿的水气,对王景说道:“主公且看,安邑的盐池地势基本上是南低北高,而晒盐的滩大部分都靠近南边,那里的地势低,盐分大都会聚集在那里。一旦下雨,周边所有的盐矿表层在溶解之后流到最低处。”

  随着参观,王景对于这里的产盐作业也算是有了大致的了解。

  河东在远古三皇五帝时期,就已经生产和销售食盐,因此这里的盐业工人经验丰富。

  南端的滩在冬天产硝的时节,会被工人用来储存高浓度卤水,而在夏天产盐制卤的时候,工人又用来储存淡水,以之溶解矿体。

  这么做的好处是成本低廉,因为夏天温度高,盐畦卤水蒸发,已溶解的氯化钠结晶析出,而硫酸钠溶解度很大,继续留在盐畦中,将含有大量硫酸钠的水溶液排除后,剩下的便是盐了。

  而冬天气温降低之后,自然形成的卤水把硫酸钠“落”了下来,刮一层风,垫一层沙,就跟夹蛋糕一样,一层又一层,常年累月之后就形成十水芒硝,纯度不低。

  此时正值隆冬时节,气温极低。

  王景走进盐场,看见卤水结晶析出的硝板,根据颜色和质地,王景猜测其主要成分应该是硫酸钠,其次是白钠镁矾。

  而徐晃则是热情地继续介绍道:“主公,这些余下的卤水再从春季到夏天,继续晒制,浓度便会越来越高,并最终结晶而制成盐。”

  王景点了点头:“产业结构十分完善,掌握了这一处池盐,日后我军只要占据并州和京畿之地,便不用为军费发愁了。”

  就如同后世某东方大国的军费都是由烟民贡献的一样,王景现在也想把军费和盐业绑定,如此一来,只要占下的地盘越大,食盐的生产和销售也会越好,形成良性的循环。

  “对了,此地的盐业原先是归谁所有?”

  “主要是汾阴周氏、汾阴薛氏、闻喜裴氏和解县柳氏这四大名门,其中汾阴周氏已被主公所灭,周家所掌握的四成盐业也被主公没收,剩下六成的盐池,则仍在三大世家手中。”

  徐晃的回答让王景不由皱眉,薛、裴、柳这三个家族,没一个是易于之辈。

  盛唐时期三箭定天山的薛仁贵就是出自汾阴薛氏,而裴氏家族更不简单,其不仅为三晋望族,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期间出过五十九位宰相,五十九位大将军,其他各级官员不计其数。

  而解县柳氏在文化上的成就,比之薛、裴二家还要出色,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便是出自解县柳氏。

  但历史名人又如何?

  眼下这三家挡了自己的路,王景却也不会和他们客气,当即对王凌下令:“彦云,你随后当以稽查盐税为名,将他们三家的盐池收归官营,我就不信了,掌管盐业这块肥肉,他们三家真能老老实实地向朝廷交税?”

  王凌也是果决之人,见王景都发话了,便领命说道:“我明白了,到时候一定要让他们乖乖地把盐池产业双手奉上。”

  徐晃闻言倒吸一口凉气,自家的主公是真的狠啊,河东的食盐行销并、冀、豫三州,同时还供应京师之地百余万人口的日常所需,这里面牵扯到多大的利益?背后又会动到多少大人物的财路?

  若是太平盛世,王景也不敢这么干,毕竟河东郡与洛阳不过一河之隔,薛、裴、柳三大世家不仅有人在朝中做官,盐业的利润肯定也有一部分拿去向某些文武重臣交了保护费。

  动了他们的盐业,就等于是动了这些大人物的钱袋子,一旦迎来打击报复,那可不是开玩笑的。

  可眼下乱世都快来了,朝廷中枢的权力游戏已经成了笑话。

  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太皇太后,太后,一个个地位显赫的大人物,还不是说死就死了?

  王景如今手握重兵,行事百无禁忌,有能耐你就去告我啊,看看朝廷管不管你?

  果不其然,第二天王凌带着人去查税之后,薛、裴、柳三家的家主都傻眼了,尤其是之前和张辽还有王景都打过交道的柳惠,更是憋屈不已:“北中郎将真是太过分了,之前让我们出粮,结果粮出了,现在又没收我们的盐池,这天底下哪有如此蛮横霸道的人啊?”

  几大家主凑在一起,纷纷大吐苦水。

  “可不是嘛,北中郎将也太不当人了,这是要把我们敲骨吸髓,吃干抹净啊。”

  “不行,我就不信这世上没有讲理的地方。”

  柳惠闻言满嘴苦涩:“讲理?你是打算去跟废立皇帝的董卓讲理,还是去请朝中的勋贵来为我们主持公道?眼下洛阳城中的贵人自身尚且难保了,哪里还会顾及咱们?”

  “这……”

  薛家和裴家的家主听了这话,也是不由唉声叹气。

  “难道咱们就这么算了?”

  “是啊,今日吾等吃了这个哑巴亏闷不做声,我只怕北中郎将日后会得寸进尺,欲壑难填啊。”

  就在几人愁眉苦脸的时候,徐晃却是前来登门拜访:“三位家主都在啊,倒是省得我多跑两趟了,我家主公有请。”

  “有请”二字一出,柳惠就先打了一个哆嗦,其余两位家主也是面色难看,心中是又惊又怕。

  上回邀请众人,结果宴席结束后才几天啊,那么大一个汾阴周氏就没了!

  这次又来邀请,鸿门宴还能办两次的吗?

  王景你不当礽子啊!

  虽然不情不愿的,可王景的邀请,河东本地的世家和豪族并不敢拒绝,毕竟汾阴周氏的前车之鉴还在眼前,犯不着为了这点事惹怒这个杀人不眨眼的大魔王。

  安邑县太守府,原本属于王邑的官邸,此时已经换了一个新的主人。

  新官上任的王凌以河东太守的身份,款待诸位来宾,而王景则是居于次座,显然是在给王凌站台,在告诉所有人,以后就算他人不在河东了,王凌也能完全代表他。

  谁敢不给王凌面子,就是不给他王景面子。

  王凌心中感动不已,因此干活愈发卖力,酒过三巡之后,便与在座众人聊起了正事:“今日邀请诸位家主过来,只为一事。”

  此话一出,顿时引得众人哗然。

  席间更有家主大声叫屈:“前些日子不是已经征过粮了吗?还来?”

  “是啊是啊,非是吾等不愿为国分忧,可也不能这么刮地三尺吧?”

  前些日子,河东郡的五大家族每家都出粮三万石,其余的小家族也同样需要出钱或者出人,反正是被王景狠狠盘剥了一番。

  伤筋动骨倒不至于,可皮被扒下来一层那是肯定的,因此在座的诸位家主,到现在都还一阵肉疼。

  眼见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大,王景猛然拍案,现场顿时鸦雀无声。

  “吵什么吵?太守话都没说完,什么时候轮得到你们开口了?”

  王景虎目四顾,在场众人无一敢与他对视,纷纷低下脑袋,生怕触了这位杀神的霉头。

  而王景既然唱了黑脸震住了场子,王凌为了日后好开展地区建设工作,此时自然要站出来唱红脸,只见他笑语晏晏,语气轻柔:“诸位稍安勿躁,这次请大家过来,不是为了纳捐,是有一件好事要告知各位。”

  对于王凌口中的好事,在场没人当回事儿。

  尤其是盐场被罚没的薛、裴、柳三大世家,心中更是腹诽不已,觉得王景下手比特么董卓还黑。

  董卓虽然也刮地皮,但主要还是针对河东郡的普通百姓,没怎么薅他们这些世家豪族的羊毛。

  可王景就不一样了,上来就抄家灭门,征粮纳税。

  现在却说要带我们发财?

  你当我们是傻子不成!

  除开薛、裴、柳三家之外,河东郡五大世家中的安邑卫氏与襄陵贾氏都表达了不满的态度。

  尤其是安邑卫氏,先祖可是曾与冠军侯霍去病一同北逐匈奴的大将军卫青,家主卫觊已入而立之年,安坐不动。

  襄陵贾氏家主贾习已经老迈,倒是带来见见世面的孙子贾逵,目光始终落在王景身上,双眸中暗藏着对权势的向往和渴望。

  与其他吵吵嚷嚷的世家豪族不同,襄陵贾氏虽为名门,但在贾习接管家族的时候,就已经因为受到党锢之祸的影响而没落,身上拔不出几根羊毛了,上回的三万石粮食都是带着一些中小豪族一起出的。

  所以贾习才能如此老神在在,事不关己地坐在一旁。

  王凌对于众人的怀疑和不信也是看在眼里,不过他并未生气,而是拍了拍手,吩咐左右:“都呈上来吧。”

  随后太守府邸中的仆人便端着一个个木盘,分发下去。

  只见木盘上别无他物,唯有一块灰扑扑的毛料,就这么安安静静地躺在上面。

  贾习与卫觊将毛料拿起,用力扯了扯,发现非常结实,虽然有些扎手,可厚重的质感,让其看起来十分保暖。

  贾习年纪最大,且曾官拜豫州刺史,因此贾氏虽说已经没落,可贾习的江湖地位在一众家主中却是最高的。

  所以他第一个开口说话:“府君,不知此何物也?”

  王凌则是笑着给他解释起来:“此物名为毛料,以羊毛织成,可用于制作御寒保暖之衣服被褥。”

  卫觊闻言不由面露震惊之色:“这真是用羊毛织成的?”

  不怪他如此惊讶,河东养羊的人不少,可羊毛却基本上属于没人要的垃圾。

  因为在技术路线上面,中原的纺织业以丝织品为主,毛纺织业并未涉猎,而匈奴人虽有一定的毛纺织产业,能够将羊毛等捻成毛线,制成各种毛织衣物,可因为质量太差的缘故,人嫌狗厌,根本不被重视。

  以至于北方苦寒之地,御寒保暖的衣物大多是各种动物皮草,就是连皮带毛一起扒下来的那种,单独的毛纺织产业迟迟不能建立起来。

  可眼下王景拿出来的毛料,显然是一种技术上十分成熟的毛纺织产品,质量过硬,还能保暖,这在黄河以北的地区,绝对是刚需!

  而但凡是涉及到刚需的货物,就没有不挣钱的,因此一些人眼神开始变得认真起来,一副“你要聊钱那我可就不困了”的架势。

第78章 我成了带头大哥【改】

  “是,此物确实为羊毛所制,且在北军八营内已大量列装,诸位若是不信,可自行打听。”

  “吾等不敢。”

首节 上一节 107/17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人在大明,邪气冲天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