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第243节

  而下一步主攻方向就是先取整个并州,肃清并州内的北燕军。

  但现在却突然变了,改成对北燕先抵抗防御,积蓄实力,而先取荆州的西魏。

  西魏目前占据着荆南和襄樊,跟大唐相隔着汉水对峙,其控制的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都是规模比较大的产粮地,所以西魏虽然只占据了大半个荆州,却仍旧能够养得起将近十万大军。

  而根据情报显示,曹烜虽然以重兵驻守江陵,但却把整个西魏的中心放在了襄阳,摆出了一副是矢志北伐的架势。

  在襄樊一带练兵屯田,还时常派遣军队北上,袭扰新野一带。

  大唐在荆州主政的是刺史李大亮,颇有谋略,无论是牧民还是治军,都很有能力,数次驰援新野击败西魏军队,还得到了李源的嘉奖,被封为新野县子。

  而在他的治下,大唐的荆州,也就是南阳地区也算是比较清平的地方。

  不过西魏虽然难以撼动大唐,但毕竟是个潜在的威胁,有西魏在,大唐就不得不在新野和宛城囤聚重兵,并且随时地放西魏北上。

  虽然曹烜数次对新野发动进攻,都功败垂成,但大唐几次试图攻打襄樊,也没有能够取得成功。

  这样的情况,这也就成了僵持的局面。

  兵部打算拿这个最弱的西魏开刀,以此来缓解关中南部,以及江州西部的压力。

  但问题是,襄樊并不好打。

  自春秋以来,这里就是链接江汉平原和南阳盆地的重要通道,几条陆路、水路在此交会,使其成为沟通南北的、承东启西的重要枢纽。

  而在地形上,襄阳周围的地形和水文条件也非常有利于军事防御。

  北临汉水,与樊城隔江而对,串流湍急,难以泅渡。并且背依岘山,周围东有桐柏山,东南有大洪山,西北有武当山余脉,西南还有险峻的荆山山脉,这样的地形构成了天然的四面屏障,便于设防而不利于车骑和大军行动,所谓“群山四绕,一水纵观”。

  襄阳的地势也就决定了,很难打。无论是三国襄樊之战,还是后世的蒙元攻打襄阳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好像都在告诉李元徽,先打襄阳并不是一个好主意。

  不过宇文成业也是十分精通用兵之道的宿将了,不至于这点战略眼光都没有啊?

  那兵部拿出这个战略是什么意思?真是要先把西南这个钉子拔出来,再去河北收拾北燕?

  从战略角度来说,难打并非是不能打。

  现在北燕东魏西魏三大政权,全都是靠着独有的地理优势,在跟大唐对抗。

  所以反过来想,进攻河北和江东,也同样要面对许多问题,比如太行山,比如长江黄河,这都是双方那个共有的屏障,大唐虽然战略上略微有些优势,但毕竟作为主动进攻一方,所要付出的代价,也自然是高过防守一方的。

  而跟另外两个对手相比,西魏在军力上,明显是无法跟北燕军队抗衡,比东魏也是略有些不足,所以柿子捡软的捏,好像也没什么问题。

  所以当李元徽听完了兵部的意见之后,并没有马上站出来反对,因为他要看看局势。

  并且讨伐西魏的话,主力是不可能调动洛阳唐军的。

  大概率是动用关中的诸军,以及目前的荆州兵马,而大唐目前最大的问题还并不是军力问题,而是粮食问题。

  关中现在倒是有些粮食,去年秋收产量也不错,可这些关中的粮食却不能轻动,一来是用作北伐,二来是运力问题。

  关中从武关到南阳,走陆路运输山道难行,消耗老大了,打襄阳这种坚城,对面在襄阳一线都有数万大军,唐军要出兵,少说也得十几万甚至二十万。

  当然,粮草的问题,也是能够解决的,江州和扬州现在倒是有存粮,并且通过长江经汉水,倒是也能供应大军。

  但江州和扬州那是李元徽的地盘,所以他选择了沉默。

  宇文成业的方略,也的确引起了大规模的争论。

  支持和反对的声音都不在少数。

  比如十二卫大将军之一的赵郡王李怀真,和左监门大将军陈留郡公高政会就是支持对江州用兵。

  同为十二卫大将军的刘宗训和窦琮则表示应该先收拾北燕,解决这个最大强敌。

  还有宰相温大雅,则提出了最近今年应该不出兵,休养生息.

  虽然议事的级别足够高,但殿中也有几十号人,这么多人所代表的派系和势力又不尽相同,政见自然就不会整齐划一。

  而众人虽然议论纷纷,但李源和秦王、晋王、齐王这四个人却是始终都没有说话,这也就注定不会议论出个结果。

  但总有人是不甘寂寞的,最有话语权的人没话,觉得自己有话语权的人却先开了口。

  “臣以为,应该汇集大军于河东,先取上党,而后兵分三路,分别从井陉、滏口、河内出兵十万,必能一战灭北燕,成就不世之功业”

  李元徽没忍住回头看了一眼,哪怕他不用回头也知道这个声音是谁的,但他还是回头了。

  他想看看是多么智慧的眼神才能说出这么聪明的话来。

第380章 各有所求

  急于立功,建立自己势力,以期跟兄长们争衡的魏王李孝正,自然是主张进攻北燕的。

  他觉得跟兄长们的差距,无非就是年纪和出身。

  但如今他也被赋予重任,若是能在并州都督任上,参与或者能主导灭燕之大战,一定能够攫取足够的功业当做资本,跟那几个看不起他的嫡兄争个高下。

  但很明显,即便是想要对北燕的用兵的十二卫大将军窦琮、刘宗训、张平高等人,都没人附和他。

  一个都没有。

  这让刚才还慷慨激昂的陈词的李孝正有些傻眼,随后觉得他有些丢人的李源冲他压了一下手,示意他坐下。

  李孝正见状,也无可奈何的回到位置上坐下。这跟他预想之中的,多少有些不同。

  他本以为,就算没有众人附和的场面,也多少该有几个人赞同吧,怎么每人鸦雀无声啊.

  但他不清楚的是,主张征伐北燕的,全都是支持秦王的,而他早就把秦王给得罪透了

  “四郎,你怎么看?”

  李源第一个主动发问的,是抱着看热闹想法的李四郎。

  李四有些意外,但还是斟酌了一番,缓缓开口道:

  “回陛下,臣以为,温尚书所言老成谋国,我大唐立国不过才三年而已,却无岁不战,士卒疲敝,百姓更是苦不堪言,故臣以为,当先的要务,应该是休养生息,敛兵聚谷,北燕刘玄机虽然自称燕臣,但不过是借着大燕的旗号,想要谋权篡位,臣以为应该静观其变,等刘玄机谋夺慕容鞅之位,北燕说不定就会乱了,到时候我大唐在出兵,必有所得。”

  李元徽的话,却让众人有些意外,不过却也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同。

  李二虽然皱了皱眉,却没有出言反驳,因为对大唐来说,求稳是不会错的。

  等到国力的对比,超过一个阈值之后,那就是碾压局。该心急的,的确应该是北燕、西魏、东魏这三方才对。

  领先的一方就应该稳扎稳打,不要浪。

  飞龙骑脸怎么输?案例太多了。落后才应该搏命,因为不搏命局面就没了。

  李源其实在心里也是认同的,战略上没有问题。

  但他有他的考量,所以对于李元徽所言的暂缓攻势,休养生息,敛兵聚谷这些建议不置可否。

  眼看着时间差不多了,李源站起身来,走到地图前面看了看,随后就这么背对着众人道:“今日议事的时间也够久了,朕也有些乏了,你们也先下去,军略的事,改日再意。”

  众人起身行礼,随后陆续离去。

  李源站在地图前面,心里却想着四郎的话,以及裴弘德前些时日给他出的谋划。

  让齐王出兵跟北燕作战,自己带着关中军队伺机而动。

  这个方略很明显,有借刀杀人的意思,齐王麾下的十几万大军的确是未来大唐的隐患。

  所以适当消耗一下,并没有什么问题。

  但现在四郎却直接反对出兵,主张长期的消耗,难道是已经看出什么端倪了?

  这件事上,即便是李源,也不能强行逼着李四出兵。

  最起码也得做到在朝堂上,出兵的方略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不然这消耗江淮军队的目的就太明显了。

  李源不是慕容英,他做事总是要深思熟虑,谋定后动。

  但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的却可能是乾纲独断,力排众议。

  可偏偏他就不是这样的人。

  有些难办啊,李源看着地图上洛阳的位置,心里忍不住感叹道。

  随后灵机一动,李源命人招来右仆射司马修业,还命人摆了饭食,却没有酒。

  两人边吃边聊。

  李源很是很隐晦的提出了自己想要出兵北燕,但齐王反对,以及背后的顾虑。

  司马修业闻言,立即就知道李源可能在盘算的事情。

  思考了一会之后,司马修业道:“陛下何不让秦王领兵啊?”

  李源闻言皱了下眉头,他却没有明白司马修业的意思。

  不过司马修业却是很快解释道:“秦王和晋王、齐王,都是陛下的嫡子,他们之间情分非比寻常,若是陛下任用秦王为帅,想必齐王就不会反对了吧.”

  李源眼前一亮,不得不说,这个主意出的,还真是挺靠谱的。可以很完美的解决齐王的尾大不掉之势但是,但是,但是。

  他更不想看见秦王再度立下大功,因为此时已经是封无可封了。

  只剩下太子之位能给的出去了。

  解决了一个问题,可能酿成另一个问题,这很明显是李源不太能接受的。

  不过有些事,有些人自己就想着解决了。

  李元徽回到齐王府之后,立即就召集一众幕僚,将今日在殿上的议事经过,说了一遍。

  几个幕僚都是绝顶聪明的人,粗略的听几句只言片语,就明白朝堂上的情况。

  随后,他还道出了自己的担心。

  “我总觉得宇文成业首倡南征西魏,用兵荆州,是别有用心,此时可不是出兵西魏的好时节,襄阳是坚城,就算是数十万大军,没有一年半载的时间,没有大量的粮草继续,是啃不下襄阳的,眼下这两个条件,可能都满足不了”

  李青莲闻言道:“大王所言,某深以为然,若是发大军征伐西魏,则北燕必定挥师南下,趁虚而入,到时候就是进退两难的局面,此时伐魏,绝非良机。”

  独孤颍也道:“宇文尚书虽然不是一流名将,但也是老于军务,前朝就是领兵大将,如今却主张对西魏用兵,真是有些奇怪啊难不成是别有所图?”

  这个别有所图的说完之后,独孤颍实际上心中已经有了些想法了,毕竟目前能指使宇文成业的,就是皇帝本人了。

  但皇帝本人为什么要让他首倡伐魏?

  难道是要借着伐魏的名头,实际上准备北伐北燕?

  但军队和粮草的大规模集结,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且也无法完全掩人耳目。

  不可能要征伐北燕,而在宛城囤积粮草。

  听了别有所图之后,李元徽却是灵机一动,今天议事,就问他一个人意见了。

  这说明什么?说明是要用他,以及他的军队。

首节 上一节 243/26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科技与狠活,打造无敌军团

下一篇:大宋泼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