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我是贾琏

红楼:我是贾琏 第598节

  于是便转向贾琏道:“贾卿,工部做预算要多久?”

  贾琏起身道:“回陛下,此事需要实地勘测,微臣可不好给一个明确的日子。只能估算一下,大概需要一个月的样子。”

  还是没有反对的意思,李元心里顿时舒服了很多,连忙道;“那便尽快安排人员实地勘测,尽快拿出一个数字来。”

  贾琏领旨,面无表情的落座。此举落在李元的眼里,总觉得哪里不对。

  会后李元越想越觉得有问题,便让胡敏去请贾琏。

  别看贾琏在内阁排名最后一个,实际上文武百官乃至皇帝都确定了,贾琏一定会成为首辅,只是早晚的问题。

  内阁里头,贾琏属于非常忙于实务,极少无需的阁臣。并不怎么去挑战其他阁臣的权利,对林如海和李清也还算尊重。

  非要说内阁里与贾琏最不对付的,其实还是岳齐。身为内阁大臣,分管兵部,军改的事情至今没能启动,岳齐认为是贾琏在暗中破坏。

  贾琏奉旨觐见,见礼之后李元赐座。

  “先生,朕修宫殿行宫,为何内阁群臣不阻拦朕大兴土木?朕观史书,每每君王欲动土木,臣子皆以劳民伤财为由反对。”

  李元倒是不带遮掩的直接提问,贾琏听了心里暗暗发笑,看来李元心里还是有数的。

  贾琏笑道:“陛下只要不征发徭役,微臣便没有反对的理由。那么请问陛下,需要征发徭役么?”

  李元立刻明白了,这些年研发厅也好,铁路局也罢,做了那么多大工程,都是采取雇佣的形式。这样做的好处是很明显的,不会伤及民力。

  征发徭役也不是说让百姓自带干粮,但是存在一个执行的过程中基层官员上下其手的弊端。

  相比之下,采取雇佣包工的策略,民间商人出面接工程后,自行组织工程队干活,官府只需检查工程质量,约束商贾善待工人即可。

  当然最重要的一条,不要拖欠工程款,否则还不如发徭役呢。承辉帝时期,法律上没有禁止徭役,事实上朝廷大工程已经不再征发徭役了。

  这就衍生出另外一个问题,基层官员在治理地方时,兴修水利一类的工程,采取何种形式。

  这些年也一直在争论不休,但总体上县一级的水利工程作为官员的考核标准之一后,各县一直存在冬季农闲时期征发徭役的举动。不是官府不想雇佣,实在是没那么多钱。由此又衍生出一个问题,那便是每年的税收,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问题。

  承辉帝时期,中央拿走了各省税收的大头,约占七成。税收进了户部账户还好点,每年都要大量的支出,但是进了内帑,支出的不多。

  尤其是李元登基后,更是基本没有大动内帑了。

  贾琏一句反问,李元瞬间脑海里想起了一大堆事情,并且串联了起来。从朝廷每年的支出看,南方确实多缴税了,分配时补贴了北方。

  原来皇帝处理国家政务,真就是牵一发动全身。这就是全国一盘棋啊。

  “朕观内帑存款颇多,故而想有所作为。听了先生的话才知道,为君者一言一行,影响深远。是要给天下臣子做表率的。昔日先生教朕,钱放着不动就是死物,朕想请教先生,如何花内帑的钱才算有所作为?”

  李元颇有感触,说了一番心里话。

  “回陛下,翻新宫殿以及行宫,在臣看来只要方法得当,避免劳民伤财,把钱花出去就算有所作为了。如果陛下能在花内帑的时候,不单单是花钱,还能带动其他产业,则是大有作为。”贾琏笑眯眯的,循序渐进的引导。

  李元来了兴致,坐直了身子问:“先生细说。”

  “先帝之时重修京城各处道路,改善了道路以及排水系统。如今陛下欲以内帑而有所作为,可秉承此道。”贾琏不动声色的继续解释,李元没有说话,显得很专注的听着。

  贾琏顺势继续:“先帝时期修内城,陛下可以从外城着手。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核心思想为改善百姓的住房条件。以北城为例子,百姓所住多为私自搭建的棚户,陛下完全可以出手改造。只是在推进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城北百姓的利益的同时,还能收回成本。否则好好的改造工程,就会变成基层官员中饱私囊,残民害民的工程。”

  李元听了不禁好奇:“拆迁改造棚户区还能收回成本么?”

  贾琏笑道:“只要运作的好,自然是可以的。”

  如何搞拆迁,搞工程,多年基层官员生涯给贾琏带来了丰富的经验。但是这一类工程,往往也是最麻烦的。

  如果是外朝出面来搞,难度会更大。现在贾琏借着李元的手来搞,无疑难度会大大的下降。

  “首先要发动舆论,这是陛下出内帑搞的惠民工程。让所有百姓都明白这一点后,后续才好拆迁。工程不要求大求快,一点一点的来。百姓的住房,多为一层的平房,拆迁之后重修的房子,可以修高层,按拆迁面积让百姓回迁,可以多出来一些建筑面积,用于商业建筑和住房的建造。临街商铺可以对外出租,多出来的住房可以出售。如此,回本是问题不大的。想要顺利的达成改造,初期的工程一定要做好,让百姓看到好处。如果有刁民不配合,朝廷也不能手软,要坚决处置。”

  最后一句,无疑是时代特色了。贾琏秉承着能讲理就讲理,面对不讲理的非要多吃多占的刁民,坚决打击。

  怎么说呢,这个时代的官府性质就不一样,为了工程的顺利进行,惠及大多数人,必要的时候可以出动官府的铁拳。

  某种程度上来讲,现在的中国人,还真是要感谢意林之类的刊物。他们靠幻想描绘的理想国,尽管是所有都能实现,但政府已经尽力做到了。

  再说一句不好听的,文明这个东西,真的就是建立在经济发达的基础上。

  没有发达的经济,很多东西就是空中楼阁。

  李元被贾琏的说法打动了,拉着贾琏一番长谈,方方面面都问到了,贾琏也尽量给出了看法。

  秘书处的人手都写酸了,才算是结束了这次关于如何花钱的会谈。

  原则上李元要把内帑的一部分钱花出去,如何花的有意义,这是李元的要求。

  此事李元最大的私心,就是想通过花钱,在京城百姓的心里谋一个万民称颂的好民生,这不比花钱修宫殿要强的多么?

  当然了,宫殿和行宫还是要修的,贾琏认为关系到国家的脸面。

  此事在下次内阁会议上被李元拿出来说时,内阁大臣们都惊呆了,唯独贾琏面不改色。

  皇帝花钱改造棚户区,改善民生的举动,在内阁大臣们看来,简直是一件无法想象的事情。

  所有人都认定,一定是贾琏撺掇的,但这真的是好事啊。无论如何,皇帝和朝廷都能落一个好名声。

  乾正四年三月,还有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那便是皇帝李元发起的植树活动。

  燕山山脉的各个山头上光秃秃的历史不是现在的事情,而是早而有之了。所以,某些小说里京城百姓进山打猎的说法就是个笑话。

  各位看官可以去找一些清朝的图片看看,长城周边的山头,全是光秃秃的。

  京郊周边的各县都有植树任务,每年朝廷都要派人来查,确保整个燕山山脉的各个山头上,都要重新长满绿树。

  植树的事情贾琏一直在做,并且做了十几年了。钱自然是没少花的,树林也是贾家的。

  李元发起植树运动后,重新绿化的山头,自然是归官方的。

  这肯定是一项好政策,内阁以及朝臣也没有反对的理由,为此还给全国各县拨了一笔专用的款子,有没有用到实处都是后话了。

  周帝国忙于内政,欧洲则打的热火朝天。

  贾琏关注的重点不是欧洲,毕竟拿破仑肯定赢,他在意的是俄土战争。

  不同于以往土耳其总是战败的结果,这一次俄土双方打的有来有回。海上无疑是英国和沙俄的天下,航线被封锁的土耳其,在英俄军队登陆作战时,发起了坚决的反击,挫败了英国人控制埃及沿海的企图。

  当两军拉开阵势,打堂堂正正的野战时,俄军遭到了土军猛烈炮火的洗礼,进入对射状态时,俄军同样处在下风。

  在巴尔干地区,俄军遭到失败后,被迫转入防御,凭借地形优势,形成僵持。

  高加索地区则反了过来,土军遭到失败,进入了防御状态。

  双方陷入长期的僵持作战,军费花销如同流水一般。

  土军的意外之喜来自黑海舰队,从周帝国采购的新锐战舰,凭借射程优势与沙俄海军的交战中,取得了一次不大不小的胜利,挫败了沙俄封锁达达尼尔海峡的企图。1807年,反法同盟接替,双方停战。

  利用停战间隙,双方都明白停战是暂时的,下一次战争很快就要来到,必须尽快的做好备战工作。

第673章 增速加快

  沙俄方面意外的没有获胜,战后总结发现,巴尔干方向奥斯曼帝国迎战的两个近卫军,凭借装备了大量的线膛枪,在野战中很难用同样的兵力抵挡的住。往往需要两倍甚至三倍的兵力,才能挡住对手凶猛的火力。随后就是勇猛的哥萨克骑兵,在过往战绩中对阵土耳其骑兵可谓战无不胜,这次却丝毫没占到便宜。大量装备左轮手枪的土耳其的骑兵不但顶住了对手的冲击,还给哥萨克骑兵造成了重大伤亡。

  这个发现让沙俄军方多个高级将领深感不安,接连上书沙皇,要求采购新式的线膛步枪。

  该要求引起沙皇重视,并向英国方面转达了对于新装备的迫切需求。选择英国自然是因为科技发达,是唯一可能的供应商。

  英国方面表示无能为力,无法做到线膛步枪和左轮手枪的量产。左轮手枪的原理都懂,就是造不出火帽。线膛步枪的原理也不难,可惜暂时还没解决膛线的机械生产工艺。

  实际上英法两国都在想法子解决这个工艺问题,奈何双方都找不到解决方式,只能继续扛着滑膛枪对喷。

  欧洲的战争无疑对周帝国有利,不可忽视的是,在长期的战争中,欧洲军事水平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推动了新式武器的研发速度。

  几乎所有的新科技,都是因为战争而催生。

  所以,周帝国不能故步自封,也需要战争来检验武器装备,推动武器发展的进步。

  这就要找对手了,目前最好的对手在法国。

  在最近一次内阁会议上,贾琏阐述了以上观点,最后表述:“放眼世界,唯一能对华夏构成威胁的便是欧洲,为此有必要组织一支常态化的军事观察团,对欧洲军事水平进行长期的观察。建议历届军校毕业生轮流去欧洲观察战争形态的变化,达到知己知彼的目的。”

  这个建议从贾琏的口中出来,让岳齐感到极为刺耳,我才是分管兵部的内阁大臣,你这是越俎代庖。

  事实上自从贾琏入阁后,岳齐的存在感越发的不明显。原因也很简单,军事问题李元更相信贾琏的判断。加之迟迟没能搞出一个令李元满意的军改方案,岳齐的地位动摇是正常的演变。

  只能说,在南洋见识过贾琏指挥作战的李元,对于岳齐明显落后的军队建设的想法,无法满意。

  同样是新军,部署在婆罗洲和爪哇的南洋新军第一、二镇,能够积极主动的要求更换新式后装步枪,甚至说服了南洋官府出钱。

  部署在京城的新军四个镇呢,现阶段也就神机镇装备了前装的火帽枪,还是实验性质的。其他三镇因为兵部的反对,迟迟没有换装。

  兵部反对的原因也很简单,新式装备太贵了,周边没有能够产生威胁的对手,换装毫无必要。

  不能说兵部做的有问题,毕竟世界就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没有外部威胁的时候,内部是没有动力花钱烧军费的。

  这也是孟子说的,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最关键的一点还是中原帝国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打人的那个,很少被打。

  没有被打过的人是很难产生火力不足恐惧症的。

  “此事,还是由兵部主导为好,鸿胪寺协助即可。”岳齐不得不出来争夺一下主导权,免得回头被下属们私下骂难听的。

  李元笑着看看贾琏问:“贾卿意下如何?”

  贾琏笑道:“岳相所言极是,微臣以为,应提高规格现实显示朝廷的重视。”

  李元笑着点头,以示明白,转头问岳齐:“岳卿可有计划?”

  岳齐道:“微臣需要与兵部商议一番,再行上奏。”

  李元点头:“三日时间可能拿出计划?”

  这就是李元的风格了,事情答应了,就要给出一个时间来,别总是拖着。

  具体到其他政务也一样,规定时间内必须完成,做不到问责。

  李元利用考成法给整个周帝国的官员上了弦,根源还是在于他在南洋主政期间,发现基层官府的工作量其实真不大。下面的官员,每天还能下班后喝点酒,飘个昌。那时候他是戴罪之臣,所以只能冷眼旁观,现在他是皇帝了,自然要挑臣子的毛病。

  岳齐没得选,只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

  李元问了一圈,没有别的事情要汇报之后,干脆的宣布散会。

  兵部这次动作很快,因为此前有过派遣观察团的文件存档,放出来进行一些调整后,把一次性的观察团变成常驻观察团即可。

  次日岳齐便拿着兵部加班赶出来的计划进宫,这次李元深感满意,觉得岳齐还是一个合格的内阁大臣。

  按照兵部的计划,每年派遣五十人前往欧洲,加入军事观察团,每一期人员都要呆满两年时间才可回国。

  李元口头要求兵部确保每个从欧洲回来的军官都能官升一级,表现优异者可升两级。

  考察团不能只有低级军官,还要有参将一级的军官。

首节 上一节 598/6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直播打王者,古代皇帝看麻了!

下一篇: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