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我是贾琏

红楼:我是贾琏 第597节

  也打断了大国之路!

第671章 掌握主动权

  拿破仑正在开启横扫欧洲的道路时,东方的周帝国开启了新一轮的铁路建设狂潮。

  证券交易所的兴旺,带来了丰厚的资金,铁路建设并不缺资金,缺的是技术人才以及足够的钢铁产量。

  乾正四年十二月初一御前例会,内阁人员无一缺席,含两位候补大臣熊方、韦睿。

  其中熊方兼任户部尚书,韦睿则兼任吏部尚书。

  就权责而言,两位候补大臣并不逊于首辅之外的内阁大臣。

  这无疑是李元故意安排的结果。

  本次会议第一个议题为两江、两广民间士绅联名倡议修建支线铁路,引起两地官府重视,并将倡议书转呈内阁、御前。

  “两地民间舆论呼声甚嚣尘上,主要观点是铁路局身为朝廷衙门,重北轻南,实乃不公之举。”一边说话,林如海一边示意秘书处的人展开一副绢帛,上面写满了签名,并按了手印。都是当地士绅以及有一定影响的文人。可见在走正规途径不起作用后,转而搞舆论施压。

  “近期京城舆论大规模的议论此事,认为朝廷在铁路建设一道,对于南方各省过于苛刻了。”

  嗯,从最初的强硬态度不行,转而走卖惨路线了。

  贾琏的面前就有一份倡议书,上面写的内容也都是老生常谈了。都是因为运输不便,各地物产不能流通,百姓利益受损,商贾叫苦连天之类。

  这种程度的话,根本无法干扰贾琏分毫。问题的核心还是铁路的主导权,以及拿到主导权之后的工程建设前必须明确的权责问题。

  铁路在北方修的快,不仅仅是工程难易度的问题,还有官府到地方层面对于征地的配合。在北方修铁路,绝大多数士绅都是支持的,在征地问题上,不是没有想趁机一波肥的钉子户,只是比较少而已。铁路局采用一些特殊的办法,解决起来比较快。

  当然这些话,贾琏心知肚明即可。更清楚如果现在就启动南方的铁路建设,两广的情况肯定要比两江好。

  两江的问题则主要集中在江南,到时候肯定会因为征地、建材、施工等问题各种掣肘的。地头蛇太多太强,使绊子的方式太多了。

  现在连最基本的主导权都没有明确,谈何在江南开启铁路建设呢?至于两广那边,想要启动随时可以。一直没启动,只是不想授人以柄。

  再说了,修铁路不难,难的是机车。江南某些矿区,现在就已经用上了铁轨运输,只是用的畜力,并非机车带动。

  展开后的万民书密密麻麻的签名和手印,视觉冲击效果极佳,李元也坐不稳了,微微前倾身躯,瞳孔微微收缩。真切的感受到了一些无形压力。

  会议室内变得安静,视线聚焦万民书,唯有贾琏一脸的淡漠,东张西望。

  “不器,可有话说?”李清突然点名,贾琏漠然的眼神看过来。

  “铁路关乎国家安全战略,李相一个外行就不要胡乱说话了,免得丢脸。”贾琏在内阁里,很少如此尖锐的发言,今天算是头一次。

  “你……,欺人太甚!”李清被怼的无话可说,却也没提什么目无尊长之类更丢人的话,而是避重就轻。

  贾琏一招制敌,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然后才缓缓站起,朝李元行礼后,淡淡道:“既然首辅与李相都在关注铁路局,那么在这里贾某简单的说几句。江南士绅要求集资修建铁路,此事早而有之,并且上书多次。为何铁路局屡屡回绝?当着陛下的面,请问诸公可知?”

  涉及到专业话题,众人都变得谨慎了起来,因为这很可能是贾琏设下的陷阱,只要你往里跳,就等着被一顿暴揍。

  “现在议论的是两江父老的万民书,你就说能不能修铁路。”林如海还是非常老辣的,把话题又拉了回来。今天的事情没有他首肯,李清也不敢出来发难。所以,他不能把话语权交出去,不能跟着贾琏的节奏走。不能让贾琏提问,大家来回答。

  “看来诸公是答不上来了,不要紧,贾某自然会向陛下解释清楚。”贾琏同样没有跟着林如海的指挥棒走,再次强行把话题拽回来。

  这种程度的角力和对峙,关键时刻要看外力了。外力自然是皇帝,李元也自然想知道答案。

  “贾卿细说。”李元果然按照贾琏的预料开口了。

  “回陛下,江南铁路修建首先是技术难度太大,这是因为地理条件决定的。江南水网纵横,地质条件决定了修桥要面临各种复杂情况。其次是民情难,江南士绅以及富商多,集体意见为自行筹集资金,自行建造,自行经营,铁路局只需提供技术即可。陛下,微臣在此很想问一句,他们哪来的脸,如此大言不惭的提要求?朝廷欠他们的么?微臣实在搞不懂,陛下可否教臣?”

  谁跟你谈地方的民意?这不是往坑里跳么?我跟你谈利益,谈问题的本质。

  李元瞬间就明白了,这哪里是民意,这是在用民意裹挟朝廷。这一招,从史书上不难看到诸多案例。江南的地方士绅,玩这个最熟练了。比如说明朝就是如此,为了少缴税甚至不缴税,明朝江南士绅们没少拿民意说事。江南各地,都出现过百姓聚众抗税的记载。

  百姓作为个体的力量薄弱,不足为患。一旦有人出面组织起来,朝廷面对的就是汹涌民意,甚至是暴力对抗。

  这一点,造反起家的周帝国的历代君主,深谙其中的道理。

  “贾卿继续!”李元的表情变化名下,眼神里带上了一点怒色,针对谁的还是很容易判断的。毕竟说话的人是贾琏,江南民间臭名昭著的酷吏嘛,这个名声怎么来的,在场的都懂,稍微了解情况,愿意动点脑子的人都懂。

  “铁路技术不是天上跳下来的,研发厅花费了大量的资金,才解决了火车机车的生产问题,随后在修建铁路的过程中,解决了路桥修建的技术。也正是因为看到了铁路的前景,才有了铁路局的诞生。前期所有巨大的投入,与两江士绅有一文钱关系么?他们是怎么开的了口要这要那的?更不要说,通过津浦路,完成了第一次长距离快速调兵的演戏。江南士绅要求独自经营,微臣莫须有一下,他们有造反之心了。”

  说到最后,贾琏都忍不住笑了,不是看不起他们,给他们百倍的野心,也不会有造反的想法。

  方颂、熊方、韦睿听到最后,也都跟着不厚道的笑了。

  莫须有的底层逻辑,就在于你有没有造反的能力,而不是你有没有付出行动。

  江南士绅有钱有粮有人,从这个逻辑上讲,他们真的有造反的能力。

  但是从现实情况看,他们是最不可能造反的一群人。非但不可能造反,反而是最害怕造反的一群人。

  所以大家都笑了!不是笑贾琏说的话,而是笑江南士绅想的美。

  披着民意的外衣,本质还是为了利益。表面上道貌岸然,心里全是生意。

  “好了,铁路关乎朝廷安危,掌控权绝对不能落在民间之手。但是民意还是要兼顾,不能闹的太难看。贾卿啊,朕知道你一心为国,但做事要讲策略,不可动辄调兵。不好看,也不好听。”李元说话时,脸上带着一点嘲讽的笑容,自然不是针对贾琏去的。但你要说没有威胁的意思,那也太小看这位皇帝了。真当皇帝是大善人呢?

  那天李元说,【朕不忍心看江南父老难受,没事就拉帮结派的上万民书,还是把这些签名的士绅都送去新华殖民地吧。】发生这种事情呢,也不是不可能的。毕竟这是皇帝,首先考虑的永远都是皇权。对于那些一而再再而三挑衅皇权的行为,只要皇帝有能力,一定会镇压的。

  君不见,贾琏在江南大动干戈的时候,朝臣纷纷上奏弹劾,李元不是全都留中了么?

  皇帝不是傻子,知道贾琏做的事情有利于朝廷,有利于皇权。

  现在也一样,搞清楚铁路经营权归属的本质后,说话就没那么客气了。

  林如海内心不免长叹,这就很无奈了。左右已经尽力了,林如海也能交代的过去了。

  至于李元话里的调兵说,林如海也感受到了真切的威胁。毕竟是有先例的,皇权在必要的时候,吃人不吐骨头的!

  “微臣受教,微臣领旨。根据陛下的指示,微臣决定今后所有江南铁路建设都拿出三成股份交给江南地方购入,换取江南地方对于铁路建设的支持。丑话说在前面,拿了好处就要办事,别到时候修建铁路期间,有地方势力鼓动百姓阻拦,那就别怪铁路局采取强制措施。”

  贾琏说完了直接坐下,表面上看起来,贾琏让出了三成的股份,实际上这一招非常的毒辣。

  三成股份多不多,真的不少了。问题是江南资金雄厚,三成的股份根本不够分,内部肯定要斗起来的。再者贾琏拿到了大义名分,站在了道德制高点。到时候真的有地方百姓闹事,阻拦铁路建设,贾琏真的会出兵镇压。

  听到此刻的林如海和李清心里也松了一口气,无论如何事情没有走上极端,对于江南地方也算有个交代了。

  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吧。真的闹出事情,那也是以后的事情。

  具体到铁路修建的过程中会不会出事情,那是肯定会出事情的,都不用浪费精力去想。

  只不过呢,铁路局作为朝廷的衙门,讲道理的余地也是不多的。

  说句不好听的,朝廷愿意跟百姓讲道理就很难得了,要知足。否则一定会让你知道知道,什么叫王法如炉!

  李元听到此处,开口笑道:“贾卿所言大善,朕的意思,此案可作为一个案例,今后修建铁路,途径何处,都要拿出三成股份出来照顾地方。”

  此言一出,林如海立刻站出来:“陛下爱民之心拳拳,日月可鉴。臣等替天下万民拜谢陛下。”

  林如海作为首辅这么干了,其他人再不情愿,也要跟出来三呼万岁。

  此案作为一个成例,今后就算一条明确的案例了。

  贾琏嘴上不说,心里却很是不屑。别看江南修路,地方上很积极,换个地方修铁路呢?地方上还能积极么?

  举个例子,从西安到兰州的铁路,股票多半是不好卖的。从热河到库伦的铁路,股票也不好卖。以后还要修兰州到玉门关的铁路呢?更难卖!

  原因也很简单,地广人稀的,这类大工程又不能不修,民间资金难以募集,怎么办?只能是朝廷出钱咯。

  现阶段考虑到经济因素,修的路段都是首选人口密集地区。关外的铁路股票好卖,那是因为关外物产丰富。就移民而言,北方的百姓也首选关外。不就是因为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么?老百姓也不傻的,山东沿海失地百姓大量渡海出关,那都是有传帮带的。

  东平王的地界上,有一条明确的法规,移民开垦的土地,五十年内不得买卖。为啥呢?很简单,需要百姓种地,需要百姓缴税。什么人种地,什么人缴税,大家心里都很清楚,自耕农才是主力。非法买卖土地,不管明的暗的,一经发现官府有权利收归官有。

  说起来,这一条法令最早是在南洋推出的,还是贾琏建议李元推出的。

  现阶段的周帝国,还是以农耕为主,农耕最大的需求,就是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

  反观工业化的要求,则是把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贾琏一方面搞工业化,一方面又在移民的时候把百姓限制在土地上,看似是相悖的,实则有其必要性。

  底层的逻辑,就是搞工业,还是以官营为主。因为早期的工业以重工业为主,重工业需要尽量的掌握在官方。

  民间的工业,多半是关系到民生的工业,对民间开放则问题不大。

  还有一点,因为工业化需要发达的交通运输,现阶段集中在沿海各省,内陆省份还是以农耕为主,官方需要的是内陆省份的移民。

第672章 以内帑兴民生工程

  乾正四年春,陇海路正式启动,作为北方又一条干线,修建的过程中,首次采取了沿途各省设厂提供水泥等建材的方案。

  此举大大的降低了工程成本,也为沿途各省留下了一些基础的工厂。

  同样是在这一年,李元在年初听取了胡敏的汇报后,得知内帑存钱达一亿元,便动了修建宫殿的念头。

  于是在御前内阁会议上,李元主动提起要重新贡献,并修北戴河行宫。

  以往皇帝要大搞基建,一定会遭到大臣的反对,这次内阁会议上却意外的反常,没有人反对,也没有人支持,大家都选择了闭口不言。

  见气氛凝重,李元也有点吓到了,这太不正常了,好歹拉扯一番嘛。

  “诸卿就没有想说的么?”李元主动开口打破沉默。

  “陛下,重修宫殿以及北戴河行宫,所需费用从何而来?”李清不得不硬着头皮问一句,免得回头出去了被群臣围殴。

  儒家文化里确实有这个习惯,为人臣者要敢于谏言,尤其是君主做错的时候。

  所谓的错里头,就有奢靡享受,大兴土木这一条。毕竟这是历史给后人留下的教训之一,但凡皇帝开始这么干,倒霉的都是百姓。

  不体恤民力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喜欢搞大工程的朝代,往往都没啥好结果。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隋炀帝了,修大运河被骂了一千多年。尽管后来证明了,大运河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就当时的实际情况而言,隋炀帝在修的过程中好大喜功,摧残民生的帽子是摘不掉的。

  “所需费用,户部出一半,内帑出一半如何?”李元犹豫了一下,没有卖关子,说出了心里的想法。

  李清顿时松了一口气,转头问户部尚书熊方道:“熊大人,户部可有难度?”

  熊方嘴上没说,心里却把李清祖宗十八代都问候一遍了,有这么甩锅的么?有这么提问的么?

  “回李相,朝廷岁入虽年年增加,但是花费也在年年增加,具体难度要看修宫殿及行宫所花的费用而定。”熊方也不是好惹的,别说你是分管户部的,也别想拿皇帝来压我这个户部尚书并趁机甩锅。所以,他给了个含糊的说法,保证进退有余。

  李元听了熊方的话,不免暗暗不喜。这熊方怎么回事,朕力挺内阁候补大臣出任要职,制衡内阁,你就这么回报朕的么?

  心里这么想,看熊芳的眼神不那么好看了,熊方心里也暗暗的叫苦,还是被李清给坑了。

  归根结底,熊方不是李清提拔起来的人,自然是无法做到一条心,平日里李清一些含糊在规则边缘的安排,他是绝不执行的。

  李清分管户部、礼部,下属不能如臂使指,自然是要时常敲打一下的。

  今天这一招,也算是借刀杀人了。

  贾琏看的清楚,给方颂一个眼神,方颂立刻起身行礼道:“陛下,不如先等预算做出来再说,今年户部如果不趁手,可以等明年。”

  李元见方颂起身,还以为他要反对的,没想到是要求先出预算。想想也对,没把预算做出来,户部确实无法有的放矢。

首节 上一节 597/6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直播打王者,古代皇帝看麻了!

下一篇: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