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我是贾琏

红楼:我是贾琏 第592节

  前者是因为税收总是出问题,必须官员们知道,拿了朝廷的俸禄,必须为朝廷收税。后者嘛,则是因为底层百姓不爱打官司,但凡卷入官司里,一定是忍受不了,基层的刑狱案件中,官府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偏向地主豪绅。

  巡视组下去,即便不一定能拿到官员的毛病,也能起到一个震慑的作用。

  只能说李元的想法是很好的,实际效果往往也就那样。

  入阁的贾琏却很少留在内阁,而是经常的出差。这个选择的缘故嘛,内阁这个地方就是个泥潭,不论想做什么事情,都会遭到外力束缚。

  这个是由规则决定的,规则最大的作用就是约束权力。

  贾琏还是很愿意遵守规则的,因为一旦有人可以凌驾于规则之上,距离天下大乱也就不远了。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贾琏留在京城,很多事情都不好运作。人在外地出差,京城出事总不能算我头上吧?

  乾正三年,李元派出巡视组,李亨在海上漂着,贾琏则坐镇洛阳,推动陇海路的加速建设。

  入夏之后,李元前往热河避暑,留下十五岁的太子李琬以及一干东宫官员协助监国。

  李元刚到热河,京城就出事情了,不是什么好事,而是丑闻,还不是一桩丑闻,而是连着来了三次丑闻。

  第一次不算太热闹,不过是几个官员下班后在青楼玩耍,为了一个花魁打了起来。开打的双方,一边为官员,一边是外戚。

  五城兵马司出动之后,将人都带回去,按照正常的程序处置,也就是罚款和拘留。

  官员和外戚等着被弹劾就是了,关键是出了人命。太后家族的一个三代,吵架输了动手,打不过就掏出一把左轮,三枪喷死了一个礼部员外郎。

  这一下事情闹大了,五城兵马司根本按不住这个案子,人抓到后只能先羁押,带队的御史骂骂咧咧的紧急上奏。

  这类人命官司,正常的流程要把人员移交给刑部,问题是刑部死活不肯接,各种推脱搪塞,就是不把案犯接过去。

  五城兵马司的东城御史不干了,上奏弹劾刑部,这案子就该刑部接手,为何迟迟不接手呢?

  刑部也有话说,案子已经是兵马司接手了,案情也很清晰,直接送大理寺审判就是。往日里兵马司不都这么干么?没少越权吧?

  大理寺方面也不干了,这流程不对吧,正该是刑部接过去,搞清楚案件后,交给大理寺审判。什么时候轮到兵马司直接移交过来?不收!

  三个衙门之间踢球的技术娴熟,短传配合极为精湛,就是一点问题都不解决,不去踢国足可惜了。

  太子李琬哪见过这个啊,接到奏本后,明明批阅了有司尽快处置的,怎么踢上球了。

  于是请教老师左春坊官米来,这位也是个老滑头,建议先等等,不着急处理。先奏请热河那边,等皇帝回复再说。

  事情就这么拖下来了,好在有火车,原本来回至少十天,现在来回也就是五天。

  问题是没等热河那边的皇帝回复,又出事情了。

  这次摊上事情的是顺天府,因为有人举报,某某尼姑庵里头,非法经营肉体交易。这年月开窑子要纳捐的,美其名曰,花捐。

  花捐可是顺天府的一项重要收入,有人举报自然是要去抓的,放现代叫扫黄。

  这一扫不要紧,一口气抓了八个在这里开银啪的官员,这都是常客了。官员亮出身份后,顺天府带队的主事人麻了,怎么摊上这个倒霉事。

  最要命的是惊动了五城兵马司,西城御史赶到后一看这玩意,顺天府主事想遮掩都来不及了。

  要知道哦,顺天府和五城兵马司有夙怨啊。双方不说互相看不顺眼,那也能算仇深似海了。

  你想啊,都有搞治安的权利,平时执法的时候,那没少为了各自的关系户大打出手。五城兵马司出名的靠山硬,素来不给顺天府面子。

  这次也一样,五城兵马司表示,我们就看看,你们办案子就是了,保证不干扰你们办案子。

  顺天府的主事差点哭了,你们倒是接过去啊,这次怎么不抢执法权了?

  没辙,人带回去吧,顺天知府也麻了,问清楚真相后,气的破口大骂,说五城兵马司不当人子。

  太子李琬这边接到顺天府的奏报,这次不找老师米来了,直接选择了上奏热河,这种事情真不会处理。

  李元这边在热河避暑,带上了所有内阁大臣,以及六部尚书,若干侍郎。

  到了热河之后也不得清闲,林如海拉上李清找来,递上一份名单,请李元决定两位内阁候补。

  这份名单在李元的暗示下,排除了两江人和山西人,剩下够资格的尚书和总督的人数,加起来不过九个人。

  李元看了很是意外,两江人和山西人在正二品和从一品中占了那么多份额的么?

  总督有正二品和从一品之分,从一品的有湖广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尚书也有正二品从一品之分,从一品的有吏部、户部。

  当时李元心里咯噔一下,默默的计算。大周总督有九个,尚书六个,左都御史,大理寺卿、鸿胪寺卿,加起来就是十八个正二品以上。

  现在只有九个人非两江和山西出身,也就是说,两个省就占了一半正二品以上的官员?

  默默的记在心里,看了看林如海和李清这两位都是籍贯两江的官员后,皇帝心里默默的想了想,内阁五个人。岳齐是山西人,方颂是江西人,贾琏算是京城人,但是祖籍是金陵人。

  再看看候补名单,李元沉默了好一会才决定:“两江总督熊方,湖广总督韦睿。”

  熊方籍贯江西,韦睿籍贯陕西,一南一北。然后又直接点名,广东巡抚陈甲继任湖广总督,浙江巡抚韩光继任两江总督。

  两位巡抚的籍贯分别为云南与河南,也是一南一北。

  开小会直接把吏部绕过去,李元这么做倒也没问题,毕竟三品以上官员,皇帝都是有权直接任命的。通过吏部是尊重,不通过也没毛病。

  这就是周帝国制度给予皇帝的特权,只是要看皇帝用不用。有的皇帝比较温和,比如承辉帝,总是愿意尊重一下吏部。

  李元嘴上不说,心里对于父皇在人事问题上的态度是不认可的,认为承辉帝太过软弱了,导致内阁和吏部在人事问题上侵权了。人事问题上的让步,直接导致内阁和户部联合起来,在财政上也侵权了,后果是承辉帝多次开内帑弥补财政不足。

  在李元的心目中,内帑是皇帝用来奖励臣子,接济宗室以及外戚所用,补贴财政算什么回事?

  以前朕说不上话,现在要纠正回来了。那就从人事任命权利开始吧。

  这就是李元的真实想法,他也这么做了。

  李元决定后,林如海和李清没有争辩,只是感受到了压力。内阁候补,皇帝选定之后,没有经过内阁和吏部,直接就决定了两个总督的继任者。这在承辉帝年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没等两位内阁大佬为人事任命的权利丢失哀叹几句,京城传来了噩耗,周太后的侄子,开枪打死了礼部一位员外郎。

  太子无法决断,只好请旨。

  两晚上都没睡好的内阁大臣们,立刻集体去见皇帝,转呈了太子的奏本。

  李元看了奏本也愣住了,外戚已经狂野到此等程度了么?再一仔细看奏本才发现,还有高手。

  三个衙门踢皮球,都不肯断案。负责监国的太子,也不肯断案,推给了朕。

  平日里口口声声为朕分忧,你们就是这么办事的么?

  李元看完奏本后,气不打一处来,想立刻决定吧,看看等着的内阁大臣们,觉得不能就这么便宜他们了。

  “诸卿商议一番,看看如何处置,拿出一个条陈来。”李元把案子推给了内阁,林如海等人也只能捏着鼻子接下来,回去商议。

  这边内阁也是头大,这事情关系到太后啊,这怎么断啊。先拖着吧,不着急。

  没等这个案子内阁处置好呢,两天不到,又来一个加急的奏本。这次不是外戚了,是官员出事情了,还是集体出事情。

  八个官员啊,其中三个四品,两个五品,一个六品,两个七品。在尼姑庵里开银帕。

  这是何等炸裂的丑闻啊。

  内阁诸公为了官员道德滑坡的事气急败坏,同时又为顺天府的不作为愤怒,更拿监国的太子无话可说。

  因为奏本是太子传来的,内阁诸公这次没有集体去见皇帝,而是各自附上了处理意见后,转呈御前。

  这次意见比较统一,都是罢免。

  李元看了奏本后,差点给奏本撕烂了,怒不可遏的大骂:“这就是朝廷的命官!整个京城都知道了,整个天下也都知道了。西洋人也都知道了,丢人丢到西洋各国去了。”

  实际上西洋各国真没觉得这是啥大事,尤其是看报纸时大为震惊,不就是开个银帕么,为何各家报纸都要大张旗鼓的批判。

  各国公使和领事纷纷表示,我看不懂,但是我大受震撼。周帝国对于官员道德的高要求,实在是令人敬佩。

  李元理解的丢人事件,在西洋人看来,这并不丢人,而是值得学习的事件。

  这次李元比较果断,立刻批复,罢免不足以平民愤,革除功名,贬为庶民。

  批复到了内阁,立刻被内阁驳回,理由也很充分,处罚过重,不合规矩,并无先例。

  潜台词也很明确,如果仅仅是去玩女人,这都不算事,被抓了最多罚款。龙禁尉没少抓官员创收,一次五十两嘛。

  李元被驳回之后很是生气,正要跟内阁大臣们掰扯掰扯的时候,又一个消息传来,还是一个丑闻,只不过这次的案犯是和尚。

第666章 丑闻三连

  这次的丑闻主角是一群和尚,郊外有一处寺庙,据传求子特别灵验,京中多有女眷前往求子,香火甚旺。

  夏税之际,本县税收有所下降,县令调查得知,民间多有愚民将土地捐给该庙。县令怀疑此为一种投献之举,时值陛下重视考成法,县令不敢怠慢,派精干老练之衙役前往调查。

  这一查就出大问题了,该庙名下有土地五万亩,庙内僧人不过三十余。这是非常明显的投献逃税。

  如果是往年,县令倒也罢了。奈何今年情况不一样,陛下以及内阁三令五申,措辞严厉,夏税成绩决定了未来的晋升。

  县令继续调查才发现更深层次的原因,只因京中权贵土地兼并,采用各种不法手段,夺人田产。诸多富中农不堪其扰,便勾结和尚,将土地投献名下,以此逃税。再仔细一查,又发现一个问题,那便是诸多来此求子的妇人,需在庙内住个四五日,以示虔诚。这些妇人回去后,多半传出喜讯。

  县令再一调查发现,那些喜好夺人田产的权贵,倒是不愿意得罪神佛,得知是庙产,便不再索要土地,换个人去抢夺。

  因为土地兼并太过,县里可收税的田亩,较之去年少了一半以上。百姓名下无田,导致摊丁入亩形同虚设。

  朝廷优待士绅,根据法律是有限度的,一个士绅最多能免税二百亩。但实际执行的时候,却完全走了样子,基层的官员根本不执行。

  河南能执行摊丁入亩的前提,就是因为当初承辉帝下了狠手,严刑峻法搞试点,严格执行该法律才得以执行后有一定成效。

  本来要向全国推广的,奈何先有张庭恩一病不起,后有承辉帝一命呜呼,导致推广的事情一拖再拖,现在基本不了了之,也不知道河南那边还能执行多久,也许哪天便自动消亡了。

  直隶境内没有执行该案,税收能收的上来,完全是因为京郊工业发展,佃户们可以进厂下工地干活,挣钱后给家里缴税。

  一个投献田产,一个求子疑云,两件事加起来,一般的县令肯定退缩了,这个县令却是个头铁的,让衙役继续调查。

  于是衙役夜探寺庙,发现一个惊天的丑闻。庙里后院的为求子女眷静修的房间,入夜后都有和尚进去,天明前才出来。

  这一下给衙役干疯掉了,赶紧回来汇报。

  县令听的也快疯掉了,这是个大丑闻了。

  这案子要捅出来,不知道得罪多少人,不捅出来,个人前程自然是没了。

  你要说县令有多少正义感,那是扯淡,他更多的是考虑个人的前途。

  于是为了个人前途,县令咬牙狠心,下令调集衙役,当夜突击。

  结果自然是大获成功,当夜堵住八个和尚在后院的宅子内,将庙内和尚三十三人,全部拿下。

  至于被堵在屋子里的女眷,县令假装看不见,任凭她们离去。

  抄了这个庙之后,收获还不小,银币便抄出来三十万元,还有全部地契。

  关键是该庙的主持是个喜欢写日记的,厚厚的一本日记,涉及近百个女子。

  这也算是一个惊天的丑闻了,县令将调查结果上报顺天府,前一个尼姑庵的案子还没完呢,又来一个和尚的案子。

  顺天府已经彻底放弃治疗了,干脆的转呈太子李琬。

首节 上一节 592/6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直播打王者,古代皇帝看麻了!

下一篇: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