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我是贾琏

红楼:我是贾琏 第580节

  两边都在大量的上奏,各执一词,相互攻讦。官面上的争执还是比较斯文的,民间则不那么客气了。

  各家报纸上不同观点的两方,摆开车马,亮明观点开喷。

  一开始还是摆事实讲道理的,措辞也都是比较斯文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火气渐渐的上来了,在报纸对喷的时候,手一抖就用了一些含骂词。

  于是一发不可收拾,各种方言闪亮登场,你说娘希匹,他谁嫩霖娘,这个说彼其娘之,那个说要和你母亲困觉。

  当然了,读书人还是尽量保持优雅的,这类粗俗的字眼怎么能体现水平呢。

  问题是急眼了,谁还顾得上啊?尤其是江南相关的官员,那真是江南传来的没有一条好消息。

  最新的消息,贾琏开始杀人了。

  一开始杀的是地方上的恶霸一类的人物,手里查明有血债的,查明之后从重从严的处罚。

  苏州府三日之内,杀了一百八十八个人,松江府则杀了三百三十人,其中最严重的就是上-海县,因为其有最忙碌的港口,为了争夺港口的主导权,地方黑恶势力制造了大量的血案。

  一口气杀了五百多人的消息传到京城之后,正在激烈打嘴炮的双方,攻击贾琏的一方突然就偃旗息鼓了,似乎一夜之间全部消失了。仿佛这些人从来都没有存在过,过去半个月内,那些勤劳的“笔名”们不见了。这一下搞的另外一方很不适应,腰被狠狠的闪了一下。

  说到这另外一方,毫无疑问就是所谓的“贾党”了。贾党的属性也很尤其,那就是特征不明显。

  这些人在体制内没有大规模的结党,而是显得非常的松散,他们在舆论上的团结,属于理念一致。

  真正体现了:君子和而不同。

  如果说杀地方黑恶势力只是一个开始,那么接下来贾琏开始杀士绅和小吏了。

  还是苏州府开始,三十六个士绅作为主谋,勾结官吏,谋财害命,五年来致死四百余人。五十五个小吏,或为士绅帮凶,或为官员走狗,或为个人私利,直接或间接致死八百余人,可谓罪大恶极,当杀不饶。

  为了彰显正义,贾琏出现在这一波的行刑现场,手持圣意,坐镇刑场。

  这一次没那么血腥了,不是斩首,而是枪决,给这些人留一个全尸。

  期间,陆续有接任的官员抵达江南,得知贾琏开始杀人后,默契的都选择了在金陵呆着,不去给贾琏添乱。

  苏州杀完之后,贾琏又去了松江,再次宣布五十名绅、吏的死刑,立即执行。

  杀人之后,官府开始清退以及赔偿苦主的财物以及田地,绝大多数受害庶民,都收到了来自官府的补偿。

  一时之间,苏松庶民高呼【贾青天】,民间多有供长生牌位者。

  整个江南商税案,随着退赔行动的开始,渐渐的进入了尾声。躲在金陵的上任官员们,总算是有了胆子,陆续上任。

  所有人都觉得,事情应该结束了,气氛也渐渐的放松了。

  随着新增的官员陆续的上任,接手地方政务。但是贾琏告诉大家,事情还没完。

  人虽然杀了,但是他们的直系亲属却是为恶者的帮凶以及受益者,刚上任的官员们,立刻接到了钦差新指令,组织本都官吏,配合神机镇官兵,进行下一波的惩罚行动。

  这一次的惩罚行动,针对的是罪犯的直系亲属以及相关的利益方。

  贾琏这次不杀人了,改流放了。

  苏州府和松江府,两地加起来一共一万三千余人被判流放,说起来这次贾琏还蛮仁慈的。

  所谓的流放,给被流放者两个选择。

  一个是自行准备船只,自行组织,自行选择目的地,可以去爪哇,可以去婆罗洲,也可以去澳洲,还可以去新华州(北美)。

  这一类人,时间上给的比较宽松,三个月的准备期,到期必须上路。

  另一个就是官府负责给你送走,去哪由不得你了,准备期也比较短,只有十天。

  当然了,你也可以不接受这个判决,选择丢下一切跑路。

  所有接到判决的人都明白了,这哪里是流放啊,这是逼着他们移民。

  当然也可以不接受移民,那就真成流放了。

  不是没有人选择跑路,但是贾琏无所谓,能抛家舍业跑路的人,总归是少数,绝大多数还是默默的开始准备,三个月的时间还是比较充分的,不就是移民么,总比被没收一切之后,被强制流放要强。

  三个月到期之后,最终绝大多数人都移民了,他们甚至还接到了贴心的提醒,南洋各地缺乏物资,带钱上路意义不大,有钱还不如多雇佣一些船只,从江南采购武器、铁器、瓷器、茶叶等物资,派人先运往目的地,以备落地后需求。

  不少人被恶心坏了,但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拖家带口的,面对军队的刺刀,不怂都不行。

  贾琏很厚道了,不但提醒大家,还没有要求大家道谢。

  当然了,这些人不知道的是,他们到了南洋才发现,这鬼地方是贾某人的势力范围。是个大一点的聚集地,都有南洋新军的退役官兵。

  这些官兵在南洋,掌握了最基层到中层的权利,同时还掌握了大量的民间武装。

  这一波移民结束后,收尾的是最后一批官员被流放,贾某人虽然杀了不少士绅小吏恶霸,却没有杀一个官员。

  私下里,贾琏给在皇帝的报告里表示,官员乃为陛下牧民者,生死只能由陛下决断,非人臣可专擅也。

  安静了,所有人都觉得事情结束了,江南天空上的乌云总该飘走了。

  贾琏却告诉整个天下,不,还没结束!

第653章 强烈的试探

  折腾了五个月的贾琏,并没有就此罢休,反而再次上了一份奏折。

  这次他拉上了两江总督熊方一起署名,至于江南巡抚,正在求神拜佛,保佑贾琏不要那么小心眼,不要太计较。

  这份奏折的内容很明确,从江南商税案看税收体制。奏折中指出,现有的税收制度,建立在立国之初那种商业凋敝的前提上,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完全不适应现在的形势。本次商税案的起因,就是因为旧有制度漏洞百出,很容易被钻空子。所以,必须要进行改革。此前南洋专业的税收机构试点,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完全可以移植到本土。考虑到全面推行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混乱,建议在京津、两江、广东三地进行试点。

  仅仅搞试点还不够,同时还要成立一个专业的税收机构,在试点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推出专业税法,以利今后全国实行。

  这份联名奏折传到通政司,这段时间有点精神衰弱的通政司使,立刻跳了起来,跑步送到了内阁,丢掉这块烧红的铁。

  当初南洋各地能设立专业的税收部门,那是因为一张白纸好作画,现在国内搞一个税务局出来,那不是要命了么?

  这个新的部门,不单单是从户部手里夺走一部分权力那么简单,这里还牵扯到一个省自上而下的权力,基层士绅们的权力。

  权力是什么?

  在大周朝权力就是利益基石!

  这么说吧,成立一个新的专业的税收部门,伤害了绝大多数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这事情放在以前,那是真的只能想想,不可能拿出来在朝堂上讨论的。谁要是敢提这个,真就是全体官僚们的公敌。

  内阁传阅的同时,该奏折的内容已经传了出去,真是一点秘密都没有。

  嗯,主要还是贾琏没打算保密,或者说这是他又一次强烈的试探。

  绝大多数改革都是被逼无奈的产物,对于朝廷而言,只要能对付,那就一定是先对付。

  贾琏的做法就是用大锤一下一下的打,打的地基震动,打的上下适应了,真的到了那天,阻力会小一些,不会很多。

  毕竟事关切身利益,谁也不会放手。这点看看清末的新政就知道了,都到了什么时候了,还能搞个皇族内阁出来。

  税就是钱,钱过手了一定会有好处,剥夺了收税的权利,就等于剥夺了人家的经济来源之一,能不炸锅么?

  换成任何一个大臣上这么一份奏折,注定要被群殴到死的。

  这个人是贾琏的时候,一切都不同了。

  有什么不同呢?

  很简单,因为你要搞死贾琏的时候,他一定会先搞死你。

  他有这个能力!

  “都哑巴了?”林如海不动声色的看着一群同僚们,先帝的时候,南洋成立税务局,那都是贾琏竭尽全力才达到的目的。前提是贾琏不在国内推动此事,此刻贾琏旧事重提,对于内阁而言压力太大了。

  这个国家的税收制度有问题,内阁大臣们能不知道么?他们清楚的很。

  都是从基层干起来的,知道税是怎么收上来的。

  一个县令想要顺利的把税收上来,需要基层士绅的配合,需要小吏辛苦执行。

  士绅也好,小吏也罢,在县一级部门,都是县衙外聘的编外人士。他们是不拿朝廷俸禄的。

  就问一句,没有好处的事情,谁愿意卖力去做呢?

  这是多么浅显的道理。

  可问题是,站在国家的立场,这种制度长期执行下来,无数的蛀虫最终会蛀空国家的基石。

  “太激进了!”即将退休的潘季驯无所畏惧了,他骨子里认可这个想法,但又不能明着支持,只能含蓄的表示。

  “确实急躁了一点。”方颂也跟上了,作为贾琏的盟友,他是不能明着强烈反对的,只能换个说法。

  “我反对!”岳齐很干脆,直接反对,理由都不带给一个。

  “确实不妥,有待商榷。”李清不能明着反对,只能有限的反对。

  不同的身份,看待这个问题,自然是有不同的看法。

  四个内阁大臣的意见不一,要说明确反对的就一个岳齐。

  “都拟小票吧!”林如海不给他们机会,任何态度都要留下白纸黑字,免得回头说不清楚,毕竟兹事体大,不得马虎。

  尽管很不愿意,所有人都拟了小票,贴在奏折上。

  最后林如海当着众人的面,拟文如下【此议略显急躁,或可设专业商税机构,逐步推进。】

  这个建议让众人看了都微微一惊,又都觉得似乎不是不能做到。

  毕竟工商业发达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陆省份倒是不那么在意商税专收的。

  这个票拟,总体上没有触动基层士绅地主的根本利益。

  只能说,有背叛阶级的个人,没有背叛阶级的阶级。

  关键时刻,林如海也没敢去想动地主,他还是求稳的,因为这样最符合他的个人利益,也一定程度有利于国家。

  站在贾琏的角度,他是真的想推动专业的税收机构出现,有了这个前提,才好进一步针对地主。

  这个时空的周帝国还是有优点的,首先是先发国家,其次是集权。

  任何一个国家想要进入工业化都有一段集权时期,即便是英国也不例外。美国也有林肯利用南北战争的集权时期,罗斯福就更别说了。

  现代社会的所有后发国家,只要开始就采取了西方的制度,没有一个能起来的。

  现在的周帝国因为贾琏的缘故,打下了坚实的重工业基础,民间的轻工业也处在一个快速扩张的阶段。

  有了这两个先决条件,即便会出现沿海和内地经济发展极其不平衡的现象,因为集权的缘故,通过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还是能做到平衡。

  站在整个国家的高度看现在的周帝国,东南沿海人口密集,短期内不缺劳动力,长江两岸的小农经济在工业浪潮面前,注定会出现大量人口东进,毕竟国人灵活且务实,所以不用担心缺乏劳动人口。后续还能指望一下产业内迁,毕竟资本家会自发的寻求更低的人力成本。

  综上所述,贾琏最迫切的还是三点,首先是国内的工业发展速度,其次是外部市场的拓展,加快殖民速度。最后是税收统一。

  还有一个就是现代政府架构的完善,这一点尽管很重要,但还不到着急的时候。完全可以等贾琏主导内阁了,再行搭建。

首节 上一节 580/6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直播打王者,古代皇帝看麻了!

下一篇: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