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是贾琏 第579节
一直到浦口驻军开始大规模的登船后,金陵这边的人才有点慌张了。
熊方立刻登门求见,顺利的见到贾琏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贾琏面对熊方时是这么说的:“苏州林氏不想让本钦差好过,本钦差也不能让他们好过。”
熊方也真心实意的劝一句:“您总归是林氏的女婿!”
贾琏异常坚定的回答:“夫人不会怪罪于我,只会选择与林氏割席断义。非如此,不配做贾某的夫人。”
熊方彻底的明白了贾琏的态度后,果断的转口:“既然如此,卑职建议立刻派兵去苏州,拿下布政使以及苏州知府。若非他们纵容,苏州府不会将那个不着调的数字上交。”
贾琏二话不说,提笔手令一封,加了印鉴后递给熊方:“大胆去做,出了事情我担着!”
做事的人最怕什么?自然是最怕一个没有担当的上司。
那种好处上司拿了,下属又要出力干活又要背黑锅的上司,大概是职场上最遭人恨的。
熊方拿到手令,最后一点点担心都没有了,立刻告退之后,回去部署人马时出了点乱子。熊方的军令到了江南总兵的手里,得到的回复是没有巡抚的命令,江南总兵不敢出兵,除非有钦差的手令。
这事情有点出乎意料,毕竟都这个时候了,识趣的总兵本不会头铁。
熊方立刻想明白了原因,掉头再临薛家,见了面说明情况之后给贾琏气笑了。
两江总督手里是没有兵权的,孙化贞是个例外。也就是说,两江的兵权掌握在两个巡抚的手里,总督需要通过给巡抚下令才能调兵,不能越过巡抚。江南总兵的回应在正常情况下一点问题都没有,索要钦差手令也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他忽略了一个问题,贾琏不缺兵马。
“给他机会不能把握,那就算了。待我再手令一份,你让人拿去,过江再调一标人马。他们害怕首辅,却不怕贾某人,这事情不算完。”
贾琏很直白的表达了态度,熊方接了手令后,派亲信下属持令过江。
神机镇这边接令后,立刻再调集船只,这次出兵变成了两个标。
至于江南总兵这边,其实也没多想,无非就是想着拿一道保命符,回头万一被清算时,拿出一份钦差手令好救命。
这要求过分不过分?说实话,真不过分,一点都不过分。但是有一个前提,江南巡抚亲率抚标去了松江。
有了这个前提,性质就变了。
所有人得知贾琏派兵去苏州,直接围了林家之后才恍然大悟,为何贾琏要住在薛家的宅子里。
明明贾家在金陵有祖屋,金陵贾氏还有人守着呢。
此前都以为贾琏是假撇清,现在才明白,他是真的能下狠手,即便他是林氏的女婿。
说起来,即便是现代人,亲亲相隐四个字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何况在古代呢?
贾琏的做法在古人的眼里就四个字“不近人情”,这是很可怕的评价。
可惜,无论外面怎么说贾琏,他都不在乎。至少现在是不在乎的,尽管外面的舆论已经沸沸扬扬,京城和金陵本地的报纸,已经把贾琏说成也冷血无情的人了,贾琏也不在乎。
后续随着事情的发展,渐渐的人们才回过味道来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晚了。
神机镇的人马抵达苏州后,兵分两路,一路直奔三司和苏州府,将所有主官拿下并控制起来,等待后续。另一路则直奔苏州林氏,将所有人都控制起来,除了日常的采买,禁止出入。
这一下可把整个江南省的官员们给吓坏了,尤其是耍小聪明去了松江的江南巡抚,更是吓的浑身冷汗。
他是把人都拿下了,但随后一直在观望,想看看贾琏的后续,先拖几天再说。
没想到贾琏直接派神机镇的兵马去了苏州,给三司和苏州知府一锅端了。主官拿下听候调查,副手出面暂时主持政务,这个做法就很微妙。
于是苏州府下属的各衙门快速的行动了起来,衙役杀气腾腾的直奔吴兴沈氏等本地工商大户,二话不说把各路族长都抓回衙门里。
道理是不会跟你讲的,直接开一张极为严厉的罚单,现在是自救的关键时刻,谁跟你讲过往的交情呢?
苏州府这边动起来之后,江南巡抚一刻都不敢耽搁,立刻下了狠手。原本只是软禁并未下狱的知府和县令,立刻翻脸丢进狱中。随后自然是各路衙役出击,松江府本地的工商大户的负责人,全都抓进狱中,本地数得上的大户族长,一律捉拿下狱。
江南巡抚比较激进,要求本地工商大户交代清楚过去五年偷税漏税的情况,这个要求比较特别,就是给人先用刑再问话。
有了苏州和松江的惨状,其他各府纷纷庆幸不已,此前没有耍心机,认真的执行了上峰的指令。
这个时候有聪明人开始回过味道了,苏州这边的工商大户被折腾的不轻,苏州林氏的人却没有受到丝毫冲击,林山那个倒霉蛋除外。
衙役们倒是去了林氏,却被神机镇的士兵挡了驾。有事直接说,抓人就不要想了。
最后苏州林氏这边也补了一份一百万元的税,然后事情就此了结。
相比之下,吴氏、顾氏为首的本地等家族,前前后后被抓进狱中的头面人物,加起来五百多。
江南巡抚闻讯后在密室内破口大骂,骂的可难听了。
京城,江南税收案的最新消息传到林如海手里时,首辅大人看罢不禁微微一笑。传到黛玉手里时,二夫人忍不住吐槽:“老爷何苦?”
那些被称作“贾党”的人,纷纷露出会心的微笑。
其他派系的官员得知苏州详情后,纷纷怒骂贾琏无耻。
后续林氏也不是没有动作,族长林山一脉的人,全都被装上船,直接送往南洋,去给林山尽孝,这都是后话了。
总的来说,苏州林氏在这次风波之中,受到的损失不算太大。一开始补报了一百万元,贾琏这边驳回后,填了个二百万的数字。
这个数字怎么说呢,只能说不高不低。尤其是放在整个苏州府被罚补的总额三千万元面前,更是不太起眼。其中比较惨的沈氏和顾氏,每一家都被罚补了八百万元。不得不说,有点伤筋动骨的意思。但是这又怪的了谁呢?
松江府方面的罚金数额最终也达到了两千五百万元。
所有人都以为事情告一段落的时候,没想到还有后续。
钦差贾琏,在没有知会任何人的前提下,突然现身苏州,接管了三司和苏州府,那些原本以为能回家的狱中人,突然没了音信。
没有人知道贾琏为何突然到苏州,更不知道钦差大人的用意何在。
后续进展更加令人不安,驻扎浦口的神机镇,两标人马突然进驻松江府,向江南巡抚出示了钦差手令。
一直到贾琏以钦差的身份,宣布厘清苏州府和松江府过去五年的刑狱,并且派了大量人手清查各府各县的刑狱卷宗时,整个江南省乃至全国才明白,贾琏到底要干点啥。
昔日一些不那么美好的回忆,涌上心头。
无数的人暗暗骂自己,我真傻,居然忘记他是贾琏!
第652章 还没结束
【江南省排名前二的苏州府松江府百姓,正在贾琏的淫威之下哭泣,其余各府百姓瑟瑟发抖。】
京城《民意报》的头版头条,报道了贾琏在江南省的做法,上文为编者按。
报纸这个东西呢,没点本钱你是办不了的。京城大小报纸十余家,即便是有办报纸的本钱,也要通过礼部的审核。
近期京城绝大多数报纸都在阴阳贾琏的江南之行,他们也不是不想抨击,实在是不敢。
能做到阴阳几句,就已经很对得起金主了。
《都市生活报》则显得特立独行,不断的发出独家报道,钦差整治江南商税案。
提到苏松二府的事件时,该报如此报道,【相关人士举报,苏松各级官府刑狱存在大量冤案,一起钦差重视,随着调查深入发现,苏松二府若干缙绅,依仗财势以及家中有人在朝为官,于地方上欺男霸女,滥用私刑。官府或沆瀣一气或被架空,此类搞独立小王国行径,形同谋逆。查明真相后,钦差贾公紧急调动军力,进入苏松二府。贾公此举,意在为民请命,震慑地方。】
别看报纸上报道的很热闹,朝廷内却非常的安静,内阁也非常的平静。
这种异乎寻常的气氛,让京中官员们不自觉的谨言慎行,管好自己的嘴。
地方上一些江南籍贯的官员,倒是纷纷上奏,要求朝廷约束贾琏。相关奏折却如同石沉大海,一点波澜都没有。
内阁方面嘴巴很紧的原因并不奇怪,实在是贾琏一份《苏松刑狱调查报告》被送到内阁,摆在了内阁大臣面前。
按照惯例,这份报告同样会有一份摆在皇帝的面前。
这份刑狱报告时间线上是过去五年内,在官府记录在案的报告,还有多少是没有记录在案的,无法深想,不敢深想。
二府范围内刑狱案件其中涉及到庶民与士绅之间矛盾的案件两万多起,民无一胜者。其中以田地纠纷案,财产纠纷案,商业纠纷案为主。
按照贾琏的报告,决定对这些旧案进行重审,并附一份土地调查报告表。根据这份表格,苏松二府过去五年,自耕农减少三千余户。
报告中还指出,官员、士绅、银行三者之间勾结起来,五年内兼并民田二十万亩。
报告中还有一份最特殊的报告,关于工厂主与工人之间的纠纷案汇总。这类案件不多,也就是一千来桩被记录在案。
报告的最后,贾琏强调了一下打击地方黑恶势力的重要性,并认为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越要长期的坚持类似打击行动。
内阁这些大佬们,看到报告时可谓心情复杂,都知道贾琏的眼睛里不揉沙子,内阁也不是没有向皇帝李元建议,商税案告一段落,调贾琏回京。
李元对这类建议,一律回答如下:再等等。
问题是,皇帝可以等下去,别人等不得啊。贾琏的手里是有先斩后奏权利的。
如果说达成补税目的是贾琏此行的第一阶段,那么现在进入由地方刑狱大面积不公引发的第二阶段。
贾琏上奏,一口气弹劾了七十五名各级官员,其中六十人要求直接罢免,余者因案情重大,还在继续调查中。这七十五名官员,包括了江南省三司以及苏松二府在内。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贾琏就是冲着苏州府和松江府去的,原因也很简单,这两个地方的官员在第一阶段的商税案中,对钦差的命令不听从,不执行。等来了贾琏的疯狂报复,这是Z治迫害啊。
内阁很清楚,就冲苏州松江两地官员的做法,李元巴不得贾琏再狠一点。
这份奏折意味着江南省七十五个官员的前途尽毁,甚至还有牢狱之灾等着他们。
内阁面对这份奏折,以及厚厚的数百页的附件,干脆的选择了装死,直接转给皇帝。
李元让秘书处抓紧处理,看看附件上的内容,相应的官员要判什么罪。
为此,李元还很体贴的派出二十位识文断字的内侍,给秘书处打下手。
三日之后,秘书处复核完毕,判定其中十三人应罢免,余者应判流放。
李元果断的批阅,准!
江南官场最大规模的一次罢免案爆发,拿到判决的内阁大臣们,头皮发麻。对于绕过大理寺的行为,假装看不见,直接就核准同意了。
此举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内阁现在就盼着贾琏早点结束,赶紧回来,不要再折腾了。
眼看着内阁五年任期要到了,林如海等人也明白了一个事实,如果这次反应太过强硬,大概是没有下一个任期了。
累了,躺平吧,摆烂吧。
按照往年的经验,内阁一旦对皇帝予取予求,下面的官员一定会搞事情,而且是往大里搞,舆论上也是一边倒。
但是这一次不同,随着江南官员大面积的被罢免,内阁摆烂,京城的风向没有朝着一边吹,而是呈现出多方向。
动静最大的自然是吏部方面,空出来的七十五个官位,从布政使到县丞县尉,每一个都是香饽饽的。要知道,那是江南最富庶的苏州和松江。
无数在任的官员,待选的官员,迸发出了极大的热情,削尖了脑袋钻营吏部,尤其是文选司的官员,真是被广泛的热情包围了。
换成是往年嘛,文选司官员自然是乐开花了,但是今年不一样了,新登基的皇帝李元,似乎没有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宽仁。
吏部在去年本就经历过激烈的动荡,新上任的官员自然非常珍惜这个位子,考虑到贾琏人还在江南,文选司这边在选拔官员时,可以说是小心翼翼,再三调查复核,不是一味简单的看看各地上呈的评级报告。
除了小心之外,此次吏部还表现出了高效,放在过去,这么多官位选拔,怎么也得一个月才能搞定,不然怎么待价而沽,利益最大化呢?
这次直接用了十天的时间,就把七十五个官员的位子补上了,并且快速的上呈内阁。
摆烂的内阁麻木的通过三品以下的人选后,三品以上的官员上呈御前待选核准。
舆论方向则分两个方向,一个是反对贾琏,认为他的做法是在残害百姓,鱼肉士绅,罪大恶极。另一部分则是支持贾琏,认为他整顿江南官场,厘清刑狱,还了江南百姓一片青天。两边的奏本,内阁一律打包呈送御前,表示处理不了。李元也很干脆,御厨缺引火物,直接送过去吧。
上一篇:我直播打王者,古代皇帝看麻了!
下一篇: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