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他,改变了大唐

他,改变了大唐 第65节

得,这个“公孙大娘”有开始进入演戏模式了,明明之前在堤坝上还让李毅看到她的真性情来着。

“孙道长……可是妙应真人孙思邈孙道长?他人在何处?”

李毅也就奇怪的问了一下,那边武曌回答说到:

“正是孙思邈道长,孙道长目前已经去了河堤大坝那里去了,正在那里治疗伤患。”

对了!河堤大坝!

李毅一听到武曌说到河堤大坝的事情就一点也坐不住了,一边起身穿衣服,一边问道:

“我睡了几天了?”

“郎君,你才睡了大半天而已,外面天色刚亮,郎君劳累到了现在,还是多休息会吧。”武曌看到李毅站起来,自然也知道李毅要做什么,虽然知道劝说李毅多休息没多大用处,但是也实在是心疼。

“没事没事,年轻人恢复快,这才雨后第二天呢,我们这是没下雨了,但是没准上游在下雨啊,上有下雨我们这边一样遭殃,水患未除,我还是去堤坝那边放心一些,更何况洪灾过后,蚊虫众多,水源污染,稍不注意就是瘟疫疟疾什么的,必须要早做准备才行。”

李毅一边说着一边就到了门口了,看到武曌一脸担心的看着自己的模样,李毅也是心里一软,却没办法,回过身来,捏了捏武曌的手,想了想说到:

“算了,媚娘跟我一起去吧。”

武曌听到李毅这么说,稍微有点吃惊不过还是很快惊喜的点了点头,后面的“公孙大娘”也赶忙说到:

“我也跟着一起去,小女子也想看看水患情况如何。”

武曌听到“公孙大娘”这么说,皱了皱眉头,却也没想到什么理由拒绝,毕竟李毅都是“公孙大娘”送回来的,武曌之前也拜托“公孙大娘”帮忙多照顾李毅,这时候总不能过河拆桥了吧?

虽然武曌挺想拆这个桥的。

李毅对于“公孙大娘”也要跟着来,没什么意见,反正她也能照顾好自己,之前水患最凶的时候,堤坝突然断口,李毅摔下堤坝,还是“公孙大娘”速度最快过来抱住自己呢。

李毅一想到这里,之前脑袋砸在软绵绵的东西上的感觉就又想起来了,忍不住的瞅了一眼“公孙大娘”,发现“公孙大娘”很快回望一样,那眼神就象在说“你瞅啥?!”一样,行行行,不瞅了。

当然了,去河堤之前还是要先吃东西的,毕竟从下雨开始去河堤,李毅就基本没怎么吃东西了,这会已经饿的前胸贴后背了,到了厨房也不管是煮的还是炒的,囫囵吞枣就吃了一个饱,之前还发誓说不吃大唐特色煮肉了,这回别说煮肉了,你就是白开涮肉李毅吃着都香。

所以说啊,只要饿极了吃啥都香,再矫情的人都一样。

蜀国公这会不在国公府里,仆从侍卫说蜀国公去了官署了,李毅也就没多问了,本来想骑马的,不过跨马动作才做了一半就不行了,不是饿的,是浑身肌肉酸痛的。

李毅本来就懒得要死,平日里不做运动,走两步都是要老命的事情,这会一下子剧烈运动了两三天,浑身肌肉都开始抗议了,别说骑马了,走路都疼的很呢。

没办法了,坐马车吧,李毅顺带着把武曌也拉进马车里了,“公孙大娘”那边问也没问,也跟上来了,三个人挤了一辆马车,朝着堤坝的方向去了。

第一百六十五章 还能治病?

当李毅骑着马车来到河堤大坝的附近的时候,那里正有不少的民夫将运过来的沙袋堆到一边去,毕竟雨水才刚停一天而已,虽然在雨水最大的时候,最危险的时候大家都顶住了,但是不代表之后的几天就能放松警惕了,实际上不仅不能放松警惕,还要严格提防接下来随时可能发生的溃堤或者管涌灾害。

不过雨停了,大家的心情总归是要轻松那么一点点的。

在河堤上能看到成片的聚拢到篝火边上休息的民夫和军士们,汉江水虽然依然汹涌,但是从下雨开始已经一连三天三夜过去了,不安排人休息肯定是不现实的,难不成把人活活累死不成嘛?

到了第三天,堤坝附近也终于开始出现了一些临时供给伤病休息的帐篷了,李毅看到了一小片驻扎在高地上的帐篷,那是在大雨稍停之后,赶忙从兴元府校场那边搬过来的,因为所有的马车此时都用来防抗救灾了,再加上道路状况恶化,想把那些救灾抗洪里生病或者受伤的人运回兴元府根本就是有点天方夜谭,更何况水患还近在眼前,哪里来那么多空闲的人力来照顾病患伤者呢?在洪灾最危险的时候,都只能把那些累的昏厥的人仍到高地上,到了第三天,雨水完全停了下来,这才终于在附近的高地上拉起营帐,暂时充当收治病患的地方了。

李毅的到来,让堤坝上响起了不小的欢呼声,李毅也是一愣,没想到自己竟然这么受欢迎,他也不想想,他这两天来的抗洪表现,那是绝对站在第一线,更何况堤坝能够保的下来,都是因为李毅提出来的沙袋抗洪,他现在额头上又被包了一圈的白色纱布,这种带着伤病还要来危险的抗洪前线来坚守阵地的皇子谁见到过啊?当时场面就不用说了,形容一下的话,只能用伟大领袖金三胖时差女兵营时的盛况来形容了。

李毅这边下了马车,先是对着左右两边的民夫和军士们挥了挥手,嘴巴上喊两句“乡亲们好,乡亲们辛苦了。”,然后就赶紧到堤坝边上去观察水情去了。

水位线依然很高,但是已经没有昨天那么汹涌的浪潮了,李毅又勉励了一下依然在坚守的民夫和军士们,想了想还是没有说出“注意安全”四个字了,实在是怕自己给奶翻了,就糟糕了。

堤坝的水位线这边看完了,自然没有一直蹲在边上的必要,李毅又赶忙来到了那边收拢起伤病人员的营地帐篷了,才刚一进去就不断的听到有咳嗽声传来,这时候生病的,绝大部分都是伤寒感冒了,毕竟大多数的人都在堤坝这里熬夜奋战了一天甚至于两天,合眼睡觉这种根本不存在的,再加上淋雨,没有干燥衣服及时更换,就算身子骨壮实的,也有很大的可能性会感冒风寒的,好在现在是夏天,若是放在秋天,甚至是夏末秋初,光这一两天这么折腾下来,怕是没人能撑得过来。

那些症状稍微轻一些的人,自然就到了边上去自己搞个姜汤喝上一大碗,裹个送过来的被子,闷个几个小时也就好的差不多了,这种来自民间经验的治疗风寒的方法,还是相当有效的。

当然,症状重一些的用这样的方法就没多大用处了,如果发展到身体发烧的程度,那还是要喝一些药水,安排人好好的照顾一下的。

李毅以前就常听人说,在古代,风寒感冒相当于绝症,动不动就会死人什么的,实际上这大多数都是无知的谣言。

如果你稍微去了解一下的话,就会知道,在现代,风寒感冒也依然是绝症,没错,无药可医。

感冒药对治愈感冒没什么太大作用,感冒基本靠自愈,甚至于吃了一些消热止痛的感冒药,比如阿司匹林什么的,甚至还会延长你感冒的病程,平均大概延长三五天这样。抗生素一类的药品,大多是为了治疗炎症,感染等一系列疾病的,而并非是针对感冒的,举个例子,你能管肺炎叫做感冒嘛?

实际上不难理解,学过免疫学的都知道原因,人的体温升高,那是用体温先杀死一批病毒或细菌,同时白细胞在体温升高时会更加的活跃,发烧,就说明你的身体正在高效的进行自我免疫的过程,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好事。

当然了,古代时候,风寒感冒动不动死人也确实是事实,这些因风寒感冒死掉的,多半不是感冒死的,而是因为其他的疾病。仅仅是受凉是不足以致病的,所以“受了风寒”这个描述过于含糊。古代人分不清感冒,流感,肺炎,伤寒,感染等等症状相似的病症,统统称之为受了风寒。比如说产妇感染,现象也是高热,古人以为是受了风寒,于是定了很多规矩,不能吹风,不能洗头等等。就是现在,肺炎也是很严重的疾病,死亡率很高;伤寒更是重大疫情,死亡率超高。

而这些在营帐之内,咳嗽不止,脸色苍白,一幅“我风寒了,马上就要死了!”表情的这群民夫或者军士们,李毅在绕了一圈之后就初步判断了,一个个全是受凉感冒,顶多发烧而已,除非本身就有隐疾的,绝大多数都死不掉的。

当然了,受凉感冒了,难受个四五天七八天的很正常。

李毅这边看了一圈下来之后,也就放下心来了,轻松的舒了一口气,嘱托边上大夫多煮一点生姜汤,给这些病患们使劲灌生姜汤,喝不下也要喝,注意一定要喝热的,喉咙有积痰就吐出来,别咽下去了,感冒了身子弱,吃东西之前一定要注意洗手卫生,交代了一下通风情况之后,就嘱托了这些病患们,多注意休息就好,我周王李毅,保证你们按照我说的做,每天喝热水,注意保温,营长通风,大多数人五六天之后就能生龙活虎了!

原本一片哀号之声的营帐里的病患们,在听到李毅这么说之后,顿时就懵逼了。

啥情况的,我们的周王殿下会治水,会写小说,会编话剧,会酿酒,现在还会治病了?!

第一百六十六章 孙思邈的第一面

当然了,也有一些受凉了变成重感冒,浑身难受的直哼哼的那一类病患,李毅觉得他们还是很需要治疗的,不过药物有限,大夫也很有限,想要每个病人都照顾到,实在是有点困难,实际上李毅对于那些药物是不是真的能有效,还是持有怀疑态度的,负责些的大夫会开些让病人发热出汗,助于康复的药物,但是有些“瞎鸡巴治疗”流派的大夫,治病就相当玄学了。

李毅想到的治疗这些因为重感冒而浑身难受,感觉自己下一秒就要风寒至死的病患的治疗方法很简单——阿司匹林。

商业的阿司匹林是一种称为乙酰水杨酸的化学物质,李毅要做的只是一种含有水杨酸的药茶,它是制造乙酰水杨酸的原料,简单来说,就是熬柳树皮。

当然了,熬的不是柳树外面那层粗糙的树皮,而是在里面粉红色的树皮,割下来一些粉红色的内里的柳树皮之后,用纱布层层抱起来,然后扔进大锅里当茶叶一样煮,期间注意搅拌搅拌,等到锅里水的颜色变成深棕红色之后,再沸腾几分钟,就可以起锅端出来给人喝了。

这就是含有水杨酸的药茶了,对于一些感冒引起的头疼鼻塞难受,还有宿醉头痛,一些轻微的病痛都有奇效,实际上也就相当于阿司匹林的疗效了,差不多就是止痛药。至于阿司匹林有可能延长病程这样子的问题,实际上无伤大雅,毕竟只是给一些重感冒的病患使用而已,让他们能够感觉到舒服一些就行了,他们觉得舒服了自然就觉得自己在康复之中,也就多少会乐观起来了,不然天天难受的想自杀,胡思乱想自己快要病死了,还真有可能会把自己想出病来了。

只不过阿司匹林也好,柳树皮熬的药茶也好,都不能吃多,不然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麻烦和负担,药吃多了,是真的会死人的。

李毅这边吩咐了人去采集柳树去熬汤去了,又再三叮嘱了绝对不能喝多,然后又重复了一下注意日常卫生,通风,保暖还有最重要的就是多喝热水。

什么药都比不上多喝热水来的有效果,这些人都是年轻人,正值壮年,一个小小感冒而已,热水喝的够多,再按照李毅所说的每一项都安排注意到位的话,李毅相信不会有多少感冒发展成为肺炎的。

让李毅比较在意的,反倒是那些在抗洪救灾之中受伤的那些人,李毅就在抗洪的时候磕破了头,流了不少的血,洪水之中本就细菌很多,破皮之后再被洪水一冲,如果不及时处理的话,大一些的伤口,多半就会发炎溃烂起来了,一旦发展到这种伤情,不早做处理的话,截肢乃至于危害生命都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李毅自己随身带着一些以防万一的抗生素,就放在蜀国公府里,万一他额头的伤口开始发炎溃烂的话,李毅就打算自己拿刀子放火上烧一烧,然后处理掉上面一层伤口之后,用高浓度烧酒消毒,在吃点抗生素,多半都会好转的。

他虽然有抗生素,但是那些伤病们就没有了,李毅在处理好那些伤寒的人之后,就开始为了这些外伤的人头疼起来了,只不过当他看了几个受伤创面比较大的人的伤口之后,竟然发现鲜有流脓发炎的,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在雨水停歇之后,李毅被“公孙大娘”送回了兴元府,蜀国公就让人去了青龙山请了孙思邈孙道长下山为李毅诊疗,孙思邈下了山,听闻了周王殿下带着全兴元府青壮百姓还有府兵们一起抗击洪水,保卫堤坝之后,为李毅做了一些处理敷了药,二话不说就朝堤坝那边去了,灾情之中,必然有人员伤亡,孙思邈对于抗洪救灾也帮不上什么大忙,也就只能做一下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了——那就是帮忙治疗病患。

事实证明“药王”孙思邈的功夫还是很到位的,名不虚传,起码大多数的外伤者看起来都还是很稳妥的,并没有发生创口恶化的情况,每一个外伤的患者竟然都获得了妥善的医治,着实让李毅觉得佩服,果然各行各业个有专家。

在营帐里晃了没多久就见找到了正在给病人更换药膏的,一个看上去只有五十岁一身道士打扮的男人,以李毅事先获得的情报来看,这个长的妖孽一般年轻,并且作道士打扮的,多半就是马上就是要成为人瑞的孙思邈了。

“想必您就是传闻中的妙应真人孙道长了,小王乃是九皇子周王李毅,没想到竟然能在这里见到妙应真人孙道长,孙道长真是妙手仁心,小王代替着些伤患,多谢孙道长了。”

李毅毕恭毕敬的走到了眼前这个和人瑞没一点相似的孙思邈的面前,弯腰行礼说到。

那边孙思邈稍稍愣了一下,在见到了眼前的李毅之后,赶忙站了起来,将更换膏药的事情交给了边上大夫,随后对着李毅说道:

“殿下言重了,需要多谢的乃是周王殿下才是,殿下胸怀治水方略,竟然在这等险情之下都能保煮堤坝,老道为了兴元府数十万的百姓,感谢周王殿下了。”

李毅这边就见着即将升级成为人瑞的孙思邈竟然要对自己行礼,赶忙冲过去一下子扶住了孙思邈的胳膊,虽然眼前的孙思邈年轻的有点不像话,但是就岁数而言,这可是名副其实的准人瑞了,到了那岁数,都差不多快要成为祖宗了,李毅哪敢让人瑞对着自己行礼啊,赶紧走上去一把扶住孙思邈,连连说到:“快请起快请起,这是折煞小王了啊。”

那边李毅将孙思邈扶了起来,孙思邈笑了笑,也没有因为李毅的身份就感觉到拘谨,反倒是问起了周王殿下是如何用沙袋来加固堤坝,又为何要在翻沙鼓水之地,用沙袋围城井壁,不让鼓水流出。

李毅对于孙思邈还是很有好感的,当下就耐心的讲解起来,一番讲解之后,孙思邈理所当然的想了想……没听懂。

第一百六十七章 治水(上)

孙思邈虽然没听懂,但是看到李毅说的兴起也没有去打断,摸着胡子看着李毅说完之后,这才说道:

“老道可否多问一句,周王殿下以沙袋固堤的方法,是如何想到的?是否是宫中珍藏的治水方略?”

李毅听完孙思邈说的话,就拱手说道:

“其实此方法,小王也是第一次亲自尝试,在之前小王与宫中贪玩,常在湖边自己挖一些极小的河道,用土块于两边做堤,每每湖水漫涌过来,小王的那些土堤还没到最高水位就被冲垮,但是小王加宽堤坝之后,也就要稳固许多了,至于翻沙鼓水,也是小王自己在宫里玩水的时候发现的,而沙袋的放在堤坝一侧或后方,正如加宽堤坝一样,而且沙袋方便运输和保存,随搬随走,随拿随用,总之,都是巧合巧合而已。”

李毅目前来说,这是最合理的一种解释了,总不能告诉孙思邈,沙袋固堤是美国人发明的东西吧?这会子新大陆都还没有发现呢。

“原来如此,古时有神农氏见百兽吃草药治病,方才有神农尝百草之举,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殿下之所为,正如举一反三尔。”

孙思邈虽然听不懂抗洪的原理,但是李毅所说的发现沙袋能够固堤的过程还是能够听得懂的,这会子竟然将李毅比作了古时的神农尝百草,李毅这边也赶紧受宠若惊的摆摆手,我不是,我没有,不是我。

有孙思邈在这里坐镇,再加上李毅的辅助治疗感冒和熬柳树皮做简单止疼药的方法,相信这边的营帐里的伤员病患们,应该不会有多大的问题了,暂时解决了心头上的一件大事,李毅也变得更加轻松了不少。

耳边还有汉江奔涌的轰隆隆的声响,孙思邈也要继续为那些伤患治疗,这会子李毅自然也不能拉着孙思邈继续唠嗑下去了,在简单的说了两句之后,李毅就离开了营帐,去堤坝去看看目前的情况了。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密切观察水位线,并且严格清理堤坝附近营地的卫生,绝对不能让蚊虫泛滥起来,另外就是从兴元府运来干净的衣服,让大家能够把身上的衣服换一换。

接下来的几天,李毅都待在堤坝之上,水位也开始一点点的下降,后来虽然又下了一场雨,雨势却并不是很大,淅沥沥的下了一会也就停了,并没有造成什么大的危害,倒是把河堤边上的人们吓得够呛,大呼小叫的又搬了不少沙袋来,梁州别驾就探着头瞪大眼睛瞅着下面的水位,实际上这点小雨对水位根本造成不了什么大的影响的。

一连又过去了四五天,李毅这才被卢国公程咬金给强行拎回了兴元府去了,毕竟是皇子,总在大堤边上待着干嘛呀?

至于程咬金,他是来兴元府带荔枝回长安献给李二的,但是现在下游很多地方都洪水泛滥,交通阻断,根本没办法走,只能等到洪水退却之后了。

兴元府这边,因为防洪及时,再加上有李毅坐镇,成功的守住了防汛堤坝,倒是没有产生太大的损失,就连人员伤亡也不是很多,初步统计百人都不到,其中很多还是在防洪第一线壮烈牺牲的,这可是前所未有的小数字了。

对于那些抗洪牺牲的勇士,自然有官府方面出资安抚,当时间进入到七月末,汉江水的水位也终于下降到了让人安心的程度了,当然了,还是比平常要高的,但是已经不至于发洪水了。

那些在河堤上的防洪沙袋,现在在兴元府人的眼里,那根本就是宝贝了,梁州别驾在河堤不远的地方,安排人建了仓库,专门安排人将那些防洪沙袋晒干之后存放在仓库之中,专人看管,隔段时间还要点数目,被给人偷去了。

其实这么做也并不奇怪,毕竟麻布什么的虽然不如绢布值钱,但是好歹也是钱啊,这一下为了抗洪把兴元府的麻布给用了个七七八八了,几乎能用的麻布都哪来编制麻袋去了,就连不少百姓都把自家的麻布衣服给拆了拿去编麻袋去了,这些可都是官署实实在在的拿钱买来的啊,这些沙袋不能随便扔的。

李毅的日子最近就轻松不少了,每日里就在国公府里开始批判封建礼教了,一个宫女在后面捏捏肩膀,一个宫女在边上蹲着捶捶腿,还有一个蹲着剥荔枝,日子好不潇洒,不过这边还没有享受多久呢,那边就给武曌看见了,然后就变成了武曌战后给捏捏肩膀,时而蹲在边上捶捶腿,然后再剥荔枝……

行了,别剥了,什么也别说了,先来把三国杀吧。

“公孙大娘”这几天也跟着李毅一起待在国公府里,只不过到了七月末,险情消除之后,就留了一个字条,一声不响的就走了,走的甚为潇洒。

剑圣裴良俊看到之后也是一言不发,晚上拽着字条对着当空明月自己伤怀不已,看的旁边的仆从们都犯嘀咕,这位剑圣是咋回事啊?难道是“公孙大娘”的忠实粉丝不成?

至于道宗释教大会,还有“公孙大娘”为何要参加道宗释教大会的原因,也都在这个时候搁置下来了,实际上李毅也不是很在意了,这些乱七八糟的江湖事,毕竟都是小事而已,什么金丹仙丹,跟他又有什么关系呢?

唯一可惜的是,李毅并没有要到孙思邈的《千金方要》,倒不是孙思邈不给,而是孙思邈在稳定了这边的伤员的伤情之后,就听说汉江下游洪水泛滥,死伤无数,背着草药箱子,一声不吭的就去了洪水灾区去了。

当李毅得知消息的时候,孙思邈早就跑的没影了,李毅让人起码追了好几里地都没有见着,也只能作罢,梁州地界这么大,上哪里去找孙思邈啊?

虽然有些可惜,但是孙思邈的《千金方要》迟早都会问世的,只是时间问题而已,孙思邈不可能将毕生心血藏着掖着,他压根就不是那种自私自利的人。

而李毅的返回长安的规程也正式的提到了台面上了,不过在李毅离开之前,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治水。

第一百六十八章 治水(中)

李毅的治水方针不是什么“束水攻沙”或者“宽河滞沙”,这两个对于治水确实大有用处,但是前者只能行一时之效,治标不治本,后者则干脆就是现在这个时代的科技根本无法达成的。

对于“束水攻沙”还有“宽河滞沙”,都是属于常识范畴的东西,平常稍微多看点历史书的人都会了解,李毅恰好就是属于多看书的那一类,当然了,并不是他自己想看,在以前的那个时代,身为家族的继承人,想不看书都不可能。

“束水攻沙”的概念,在历史上最早由明朝潘季驯在万历年间提出来,并且亲自实验,“宽河滞沙”则是在民国时期由王化云提出,并且亲自实验。

实际上早在上古时期,华夏民族就已经在利用“束水攻沙”“宽河滞沙”来治理水患了,共工是炎帝的后裔,其治水方法是水来土挡,也就是修一些简单的土石堤埂来约束洪水。大禹的父亲鲧沿用共工的方法,“鲧障洪水”,用堤防约束洪水来保护人民的安全,结果洪水更加肆虐。鲧死后,禹承父志,改用疏导和分流的方法,“予决九川距四海”,“高高下下、疏川导滞”。共工、鲧采用堤埂堵水的办法,实际上就是束水,客观上起到攻沙的效果。禹利用疏的办法,让河流分成多股,顺其势流动,泥沙也顺着河道沉淀下来,并形成了九州,客观上起到了“宽河、分流、滞沙”的效果。

从大禹到北宋,黄河流向北方入渤海,入海流路周边人口稀少、土地辽阔,主要治黄方略是“宽河、分流、滞沙”。大禹开九河分流,汉代贾让不与河争地,王景宽河固堤利用水门分流滞沙的思想就是在此条件下形成的。西汉王莽时期,大司马史张戎指出:“黄河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

首节 上一节 65/44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明:震惊!姚广孝竟说我帝王相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