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他,改变了大唐

他,改变了大唐 第66节

华夏民族是智慧的,从很早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充分认识到治理泥沙对于预防洪水的重要性,并不仅仅是黄河,放到其他大部分的河流,都是这个道理。

河道深宽,河水清澈,则不易发水,河道浅窄,河水浑浊,则多半遇暴雨就泛滥。

治理水患,核心思想和根本目的,就是清理河道,让河水清澈,河道深宽,这样就能达到预防洪水隐患的目的了。

但是就李毅而言,两种法对于他现在的情况根本就不适用,“束水攻沙”也好,“宽河滞沙”也罢,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工程,明朝潘季驯“束水攻沙”前后用了十多年的事情,而王化云“宽河滞沙”,则耗尽了一生心血,才算小有成就,为长久的治理黄河水患提供了一个基础,就算是在二十一世纪,人们也不敢说完全解决了黄河水水患。

如果李毅在汉江上实验“束水攻沙”或者“宽河滞沙”,那根本不是治水,是害人,而且害人不浅,“束水攻沙”成功了,则下游要遭殃,想要下游不遭殃,下游也要“束水攻沙”,一层层的攻下去,到了长江,也要继续“束水攻沙”直到入海,这特么得多大的工程量啊?

“宽河滞沙”更不现实,“宽河滞沙”要“蓄水拦沙”,也就是建水库,这年头你来建水库?怕不是蓄足了水,来一次大洪水,水淹兴元府哦。

两个最有效的方法放在汉江上都不太合适,李毅就只能用另一个方法了,可以说是笨方法,那就是人工方法来挖河道底下的淤泥河沙了。

虽然是笨方法,却也是眼下放在汉江上最合适,最有效的方法了,汉江本身水质不错,比起起源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黄土高坡的黄河来说要好到天上去了,本身水里的淤泥河沙就并不占多少,只是因为的常年没有人清理,才会逐渐淤积起来,洪水的时候冲走多余的淤泥,等过几年,淤泥淤积起来,再来一次洪水,循环往复,当然了这只是发洪的原因之一,洪水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河底淤泥阻塞河道只是主因之一。

不过说来简单,做起来却是男上加男,之前也说了,这年头的手工挖砂,深一点的地方只能潜水,汉江这种大河,潜水挖淤泥河沙,简直就是拿命在挖。

李毅把自己打算人工清理河道的想法提出来之后,那边梁州别驾潜意识里就想着摇头拒绝了,毕竟乍一听下周王所提人工清理河道,简直就是“人命清理河道”,但是因为前几次被周王打脸太凶,而且周王治水方面的才能,就目前来说,简直就是神乎其技匪夷所思,最主要的是,周王殿下爱民如子啊,为了保护堤坝,一直奋战在第一线,这样子的周王殿下,梁州别驾相信他是不会拿人命来开玩笑的。

梁州别驾学聪明,这次没摇头了,先问了一句——咋弄啊?

简单,捻河泥,有些地方也叫罱泥,给一艘船,用麻布,绳子,撑篙等等原始工具做一套捻河泥的工具就可以了。

这是李毅以前笔记本电脑里保存的写作用的资料,他曾经看过,凭借着好记性还能记得起来。

当然了理论是理论,具体能不能实现,还要实验一下,七月末,水患已经完全褪去了,汉江水下降到了平常的水位上了,李毅估摸着时机差不多了,就让梁州别驾招呼兴元府和附近的百姓们汉江边上来学习一下怎么挖河,顺带让梁州别驾宣传一下,河泥能够有大用处,能当肥料还能喂田!

百姓们一听,周王殿下又发明了能够安全清理河底淤泥沙石的方法了,号召大家一起去学习学习,还说河泥能当肥料还能喂田呢!

这还说什么,百姓们立马都呼朋唤友的朝着兴元府那边的汉江河堤那边赶过去了。

主要是周王殿下一个月前抗洪时候的表现真的太神了,这一代的百姓们已经把周王殿下传说成了天上星宿下凡了,也有说是大禹再世,反正各种吹就对了,听说还有在建生庙,立碑立象什么的,这会有周王殿下一声号令,那号召力没的说的。

十里八乡的老百姓们,很快都赶过来了。

第一百六十九章 治水(下)

这一天天气晴朗,风和日丽,汉江水也是波澜不惊,全然不见之前的波涛汹涌。而在汉江边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的站着数不清的汉中百姓们。

李毅虽然拜托了梁州别驾派人出去通知附近的百姓们,有时间在今天来兴元府外面的汉江边上学习下怎么挖河泥,但是李毅没想到竟然来了这么多人。

“我的天呐,我说怎么今天出门在大街上都看不到什么人,这是整个兴元府的人都来了吧,……”李毅看着眼前一群群的用着殷切的眼神望着自己的百姓们,有些纳闷的嘀咕了起来。

“郎君有防水防汛之功,先前为了汉中百姓奋不顾身,此时能够获得百姓的爱戴,也是理所当然,小女子也常听闻说郎君有古时大禹之能,只可惜,没能在那个时候陪在郎君身边。”

武媚娘戴着面纱跟在李毅的身边,如此说道。

武媚娘说的李毅都有点不好意思了,这功劳怎么就算在自己头上了呢,没有那些天策军和金吾卫们,还有汉中全军民万众一心,防水防汛哪有成功的可能啊。

李毅虽然人前都是这么说的,但是压根没用,别人吹他还是照吹,还有给起了生庙,立了雕像石碑的,李毅也很无奈啊。

在前面已经为了方便李毅说话,已经搭了一个小台子了,李毅也不管人多了,往台子上一站,简单了说了两句客套话,就让他事先训练好的四个人开始演示起来了。

实际上说多话也没用,这眼前的百姓人山人海的,估摸着都好几千上万人了,自己说话也压根没多少人听得见,好在府兵们也多,在边上维持纪律不至于发生混乱。

其实捻河泥的方法很简单,那四人先将小木船撑到河中央,然后在船头、船尾的固定孔中插入长竹竿直至河底,船就固定住了。在两侧船舷上一前一后搁两块跳板,每块跳板位于船舷处背对背各站一人,面朝河里,这样既保持住船的平衡,又便于作业。用作捻河泥的器具是竹编的畚箕,在其口子的后端处连接一根三四米长的细竹竿,同时在口子前端两侧和后端中间各系一根麻绳,三根绳子的上端连在一起打结构成三角形提手。操作时拉紧后端松开前端的绳子,使畚箕与竹竿保持一直线,畚箕口朝船舷并紧贴船舷用力直插河底,然后拉起畚箕前端两根绳子,河泥带水就滑入畚箕里,保持三根绳子平衡用力提出水面,水自然漏掉,将泥倒入船中,有时候也会有意外收获,拖泥带水中带来鱼虾。一处清淤完毕则移往别处,船满则靠岸,再用锹子将淤泥抛往堤岸。

一整套操作下来,船上的四个船夫此时已经是汗流浃背了,捻河泥是个需要巧劲但是也需要体力的活,所以一般情况下都是由青壮男子来干这个活。

那些百姓们一见着竟然还有这样子的方法了捻河泥,一个个都是啧啧称奇,后面的人看不到那个着急的啊,不少人站远一些爬树,站土坡上来看。

不过也有脑子活络些的百姓,当时就问了:

“殿下,这个方法捻河泥确实不错,工具我们自个也能制作,就是这些泥巴,我们挖上来干嘛啊?殿下之前说能拿来施肥喂田,直接仍田里能好使?具体怎么弄啊?”

边上的百姓们也是齐声附和,显然对于捻河泥来说,他们更在意的是河泥当肥料和喂田这件事情。

李毅听完也不在意,这就解释了起来。

大河泥挖上来以后,放倒事先准备好的沉淀池沉淀发酵,也就是就近找个地方挖一个坑就成,记得要撒一些木屑进去,不然没过多久你就等着河泥硬的跟砖头一样不啊,经过放置发酵处理,大概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就可以拿来当肥料了,肥力惊人,简直媲美现代农药金克拉。

就算不用来当肥料,涌来开垦荒地的时候,或者种植之前拿来喂地也是非常不错的,把河泥晒干之后,碾碎成粉末状,按1:1的比例与大田土进行混合使用;还可按照2:1的比例与沙土进行混合使用。当然了,省得麻烦的也可以直接将河底淤泥挖起来就填到耕地中的,这样做不但解决了大量淤泥堆放、清运难的问题,还能提升土壤肥力。经过配比混合后的淤泥,混合土壤钙、镁、磷含量比菜园土含量高,同比普通的菜园土肥力更好。

河泥的好处如此之多,在李毅以前那个年代,不少地方以前都有禁肥一说,说的就是老农民们没事就来挖河泥,把河床挖的那叫一个干干净净,不过那样子挖上来的新鲜河泥,肯定没有多在河里沉淀一会的河泥来的效果好啊,于是就隔一段时间禁止挖河泥,等到两三年之后,再来挖一波。在那个年代,河水还没有被工业污染的时候,河泥那是绝对的抢手货。

当然了,后来有了工业污染,河泥也就没人用了,里面都是重金属,拿来种田能不能有收成不说,种出来的东西能吃的吗?谁敢吃啊?

在大唐这个年代,虽然用家畜的屎尿当作粪肥是早在秦汉就有记载的事情,但是就和炒菜一样,根本就鲜为人知,因为很少有人去推广这东西,历史上粪尿施肥得到推广,还是发生在南宋时候,衣冠南渡,经济中心向江南转移,农业环境发生巨大改变,才得以推广开来。

不过粪肥的弊端也很明显,那就是卫生问题,这些排泄物,毋庸置疑都是致病细菌的温床,味道也恶臭难闻,但是河泥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时候李毅将河泥能够施肥喂田的事情说出来之后,百姓们此时对于李毅已经信任的无以复加了,这还说什么呢,立马就有人去拿东西要制作工具,要下汉江去挖河泥去了,挖河泥的方法和河泥的好处,自然而然的就开始口口相传了起来。

李毅看着大家有如此高的积极性,自己也就放心了,相信有这些百姓们在,过不了几年的时间,汉江河道估计就要被刮的什么也不剩了,沿江城镇到时候怕都是要出台“禁肥”令了。

第一百七十章 嘱托与归程

李毅是六月初从长安城出发来到汉中的,原本计划在路上拼命摸鱼到了汉中再游玩个半个月,顺便在汉中和武媚娘一起过一个七夕情人节,到七夕之后差不多也就赶回去长安,八月份之前就可以抵达长安了。

李毅的安排很美好,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一场持续两天前所未有的暴雨让李毅别说七夕节了,差点命都送在汉江里了。

好在最后还是有惊无险的度过了危险的汛期,李毅在百姓们夹道欢迎之下启程返回了长安城,其中还带了许许多多蜀锦,汉中仙毫等等一系列的特产,不少百姓还拿着各种馒头,自家酿的醪糟等等跟着李毅的队伍后面,一部分是想要送给李毅的,当然了,更多的却是要送给跟随李毅一起返回长安的天策军以及金吾卫们。

像往常时候,百姓们如此靠近皇子的御驾,那是根本不存在的事情,但是现在,百姓们热情洋溢的态度反而让金吾卫和天策军们不好意思赶走他们了,最主要的是周王殿下和蜀国公,卢国公都还在边上呢,不少的百姓还拼命的想把手里的东西塞到他们三位手上呢,人家两位国公一位皇子都没把百姓往外面撵,他们哪里敢说什么啊?

更何况,他们也是第一次遇到百姓们拼了命的将东西推到自己的跟前,要知道,大多数的百姓都并不富裕,这年头,正是大唐盛世的开端,也就能堪堪吃饱饭的程度而已,那一包粮食,一挂腌肉,一碗醪糟甜酒,送给天策军和金吾卫,那就可能要饿上两三顿的肚子。

百姓们很热情,因为如果没有周王殿下,没有天策军和金吾卫在紧要关头顶在了浪潮的最前线,现在的兴元府可能早就被水淹没,他们的良田,住宅也早就被洪水毁坏,冲垮,之所以现在还能拿得出粮食,腊肉和醪糟,那全都靠的是眼前这些人啊。

百姓们从兴元府一路送着李毅他们到了城外,送了一里又一里,直送到了十里外的长亭,这才停了下来,倒不是说百姓们不送了,而是因为李毅的队伍这会子停了下来了。

卢国公程咬金看了看队伍后面的成群结队送别的百姓们,这还继续走个屁啊,停停停。

“王老,你也别送了,你这个蜀国公不带头回去,我老程怕把你兴元府百姓都给带会长安去了,带会长安事小,麻烦的是我们粮食不多,这么多人可不够吃啊。”

程咬金说完,看向了蜀国公王世呵呵直笑。

那边蜀国公听到程咬金这么说,也是摸着胡子笑着说道:

“也罢,那老夫就送到这里好了,哎,真是有些舍不得毅儿啊。”

“外公,你也别太难过伤心,毅儿以后有时间会多来兴元府探望外公的。”李毅也非常乖巧的在边上大声说到。

“好好好,有毅儿这句话,外公就很开心了,毅儿,你且过来,外公有几句话单独跟你说说。”

蜀国公说完,就引马朝着边上走去了,卢国公程咬金自然不会在这个时候跟上来,李毅虽然觉得有点奇怪,不知道外公要跟自己说什么,但还是拍马跟了过去。

蜀国公见到地方已经足够远了,旁人已经完全是听不到这边了,这才停了下来,李毅也跟在边上停了下来,说到:

“外公,您有何事要告诉毅儿,毅儿一定牢记在心。”

“以前老夫听闻我的外孙是个天资愚钝之人,以前一直觉得是别人在放屁,这一次才知道,他们是真的在放屁,哈哈,我的孙儿聪明着呢,比谁都聪明。”蜀国公看着李毅很开心的笑了起来。

“毅儿只是些许小聪明而已,还需要多和外公学习学习。”这种时候抓着长辈的马匹使劲拍总归是没错的。

“这些且不提了,毅儿我问你,你是从哪里学来治水之法的,如此精妙之法,是否在长安城内,有什么世外高人传授与你的?玩水想到的这种说辞就不要拿出来跟外公说了,你且诚实的跟我说道,不得隐瞒。”

蜀国公摸着胡子,问道。

关于这个问题,李毅当然也早就想过了,毕竟自己在汉中闹出这么大动静来,长安城那边这么长时间了肯定也收到消息了,毕竟汉中其他地方都发水了,就自己参与抗洪的兴元府这里还安好无损,说不定关于沙袋固堤,还有李毅参与治水的文件报告一类的也早就摆到李二的案头上去了,李毅回到长安之后,李二肯定是会问自己这方面的问题的,只是没想到自己玩水想到沙袋固堤的方法这种说辞,蜀国公完全不相信的样子呢,李毅稍稍停顿了一下就恭敬说道:

“不瞒外公,我跟孙思邈孙道长说的玩水举一反三想出沙袋固堤其实也不全是骗人的,我小时候也确实拨弄过水池,弄一些两个河道,再弄个泥巴大堤什么的,只是具体的方法,还是我在书中所学,至于什么书,孙儿实在是记不得了,自从我上次受伤之后,对以前发生过的事情也多有遗忘了。”

李毅这边说完,那边蜀国公沉吟片刻,随后从怀里拿出了一封信交到了李毅的手上,说道:

“你回去长安见到你父皇,就将这封信交给他,若是你父皇问你方才问题,你也如实回答就行了,只是若问到你其中原理,你切记直说并不知道其中详情,不要详细说明了,若是你父皇想要你参与治水,你也可以以自己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担心误了大事为理由给推脱掉,我知毅儿你心肠如你母亲那样慈悲,见不得别人受苦受难,恨不能亲自将此法推广天下,但是治水一事非同小可,你看见天下苍生之时,也要多看看你身边之人。还有,长安城内情况错综复杂,盘横交错,不似梁州之内,有外公帮你挡掉牛鬼蛇神,毅儿你身旁并无相助之势,切记不可在长安城强出风头,若有什么难题,你就写信给外公,外公虽然身居兴元府,但是在长安城也是认识一两个人的,没准能够帮得上忙。”

蜀国公说完之后,李毅郑重的点了点头,对于蜀国公的意思,他是明白的,很多话不需要明说,放在心里就好。

蜀国公看上去还想说些什么,但是犹豫再三,还是什么也没说了,只是再三叮嘱李毅莫要再出头,在长安城一切低调行事,然后又给了一封信,让李毅带回去给母亲也就是昭媛娘娘。

一切安排妥当之后,蜀国公就与李毅郑重的道别了,随后带着兴元府的百姓们就止步在了十里长亭之外了。

李毅心中也是叹息连连,和外公虽然相处不多,但对于这个爱耍酒风,遇事却很有分寸,看上去不拘小节,实际上心思缜密的老人家还是相当欣赏认同,甚至于感受到那股对于孙儿的情感,也是颇为感动的,但是月有阴晴圆缺,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到了此时,也终究是要说再见的。

蜀道多艰,此次离别,下一次见到外公,也不知道还要到什么时候了,李毅心中惆怅,自然就走得慢了些,一步三回头的走出老远,直到看不清蜀国公了,这才不再留念,一扬马鞭,纵马而行,朗声说道:

“走,我们回长安!”

※※※

程处亮坐在长鸽门里,台上是新来的一个说书先生,正颤抖不已的结结巴巴的说着《三国演义·续》,为什么是新来的呢?因为之前那个说书先生,续写了李毅的《三国演义》之后,被人打断了腿,现在还在养腿,打人的江湖游侠后来跑了,至于这个说书先生,程处亮估摸着他说完之后也要断腿了,不过不是游侠打的,是纨绔们。

纨绔们都是一脸被喂了狗屎的表情,这特么什么剧情啊,诸葛亮这三十六计用的跟狗屎一样,能不能有点智商啊?这旁人写的《三国演义》就是不如周王殿下写的正版来的过瘾啊!

就在纨绔们想着什么时候冲上去给他打断腿的时候,外面突然有人就冲过来了。

“郎君们!殿下,周王殿下!他回来啦!”

第一百七十一章 长安纨绔齐催更

当时长鸽门就炸锅了,在宣阳坊的人后来说了,几十号长安勋贵子弟争相出门,朝着城门口的方向就冲出去了,长安城里要不是不能纵马奔行,这些纨绔们估计要在长安的朱雀大街来一次赛马了。

那边纨绔们冲出了长鸽门,有人就奇怪了,咋回事啊,这一个个的,飞燕楼出了绝色头牌了?但是看这个方向也不是朝着平康坊跑的啊。

边上知道缘由的人就说了,这哪是出了绝色头牌了啊,是周王殿下回来了!他们去接周王殿下的呢,这边刚说完,那边就见着人也朝着城门口的方向跑去了,这特么干嘛的呢?去接周王殿下啊!

李毅这边早就已经坐马车里了,之前从汉中出发返回长安的时候骑马,那是第一外公在边上,坐马车总是不好的,第二当然也存着那么多百姓都看着自己呢,不骑马坐马车不显得自己很废柴吗?男人吗,大多好那一点点的小面子,牌面上的东西还是要做出来的。

但是上了故道出了汉中就不一样了,李毅立马就钻进马车里了,嗅着武曌身上淡淡清香,给捏捏肩膀捶捶腿的,再来几把三国杀,一个字,爽!

因为洪灾的原因,故道这边也是刚刚才疏通开来,道路泥泞难走,原本快马加鞭十来天就能到路程,硬是让李毅他们走了半个月,直到了八月十四这一天,才回到了长安城,这都还是大家都在赶路的结果呢。

一路上李毅见到些许面容憔悴的受灾的难民朝着兴元府方向前进,梁州受到洪灾,民众房屋良田被毁,想要有活路,就只能朝着兴元府方向去,到了兴元府,官府必定在开仓放粮赈灾,当然了,如果兴元府也被洪水淹没,那就没什么开仓放粮了,只能等着朝廷赈灾物资赶到了,单纯靠吃鱼什么的养活梁州百姓还是不太现实的。

李毅看着也是唏嘘不已,就算是在贞观这样的盛世开端,百姓们的日子也不好过,每天也都是绷着个弦,担心吃饭的问题,随便一场洪灾,就会毁掉所有,被迫流离失所忍饥挨饿。

只不过遇事伤怀,也就那一会功夫而已,兴元府毕竟还在,贞观盛世也依然还在,日子难过点倒也不至于过不下去,顶多今年去别国多抢一点牲畜之类的拿来分给灾民开荒就是了。

出了梁州,看到了故道两旁的河山美景,不过看了几眼之后。李毅就看不下去了,边上就坐着媚态天成的武媚娘呢,凑在李毅边上也看车外风景,撩的李毅就心里直痒痒了,只觉得“不爱江山爱美人”这句话说的真有道理,就是拿皇帝位置来换武媚娘,李毅也是不大乐意换的。

李毅这边正想着要不要做些什么的时候,一抬头就瞧见了边上正在和剑圣裴良俊唠嗑的程咬金了,得了还是啥也别干了,外面人多,老老实实玩三国杀吧。

这一路就杀到了长安,随着越近长安,往来商人车队就越发多了起来,官道之上络绎不绝,偶尔见到马背上放着翎羽的三两个军士策马奔行,就知道是边关送去长安的战报或者情报之类的了,这年头,送去的战报一般都是捷报,没办法,将领和军队都实在太能打了。

等到了长安城下,李毅见着高耸巍峨的城墙,竟然也有一种怀念的故乡的感觉了,明明只是住了一年的时间,却没想到自己也对这一座古城有了如此深厚的感情了。

李毅正打算给武曌吟诗一首,骚包一下呢,前面城门口的方向就传来了一阵的骚动,李毅奇了怪了,有人敢在长安城闹事?探出头去一看当即就傻眼了。

就见着程处亮正在城门口跨鞍上马,簕住缰绳就朝着自己这边策马而来,后面跟着一众长安纨绔们,岑三郎,李晦,长孙南等等李毅认识的几十号纨绔竟然一个都不少,除了纨绔们之外,还有不少百姓也在朝着这边跑过来,神情殷切不已。

李毅当时就懵了,咋回事啊?难道我在梁州治水如神的事情,这就传到长安城了?这些家伙们是来给自己接风洗尘的吗?那些百姓是来对自己感恩戴德的吗?

首节 上一节 66/44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明:震惊!姚广孝竟说我帝王相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