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都重生了,全能一点怎么了?

都重生了,全能一点怎么了? 第158节

  但是在作家听来,这却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有新奇的发现,有人物的低潮,有故事的反转,有强势的回归,听起来跌宕起伏,几乎集齐了一个好故事的必须要素。

  “我本以为你发现石墨烯的过程,跟其他科学家搞研究一个样,就是没日没夜的泡在实验室里,反复的进行实验,一次的排除掉错误的结果,最终取得了成功。

  却没想到在实验之外,伱竟然还有如此一波三折的经历。这绝对是我听过的,最精彩的科研故事!”麦卡锡忍不住称赞道。

  “这个故事还只是个开始,接下来我再跟你讲讲,我研究核苷修饰的故事吧!这个故事还要从去年夏天,我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当交换生说起。”

  张伟又讲起了他在伯克利揭穿黄禹锡论文造假的事情。

  “也是从那时起,我对生物学产生了兴趣,然后我阅读了大量的资料,便有了研究修饰RNA的想法。”张伟开口道。

  “所以你摇身一变,从物理学家变成了生物学家?”

  “但是除了我们学校,其他人并不知道我成了一个生物学家,还以为我是个物理学家,这件事还差点引起了一场外交纠纷。”

  “外交纠纷?”麦卡锡顿时被勾起了好奇心。

  “你还记得我刚才提到过的黄禹锡吧?就是被我揭穿论文造假的那个,事情要从他回韩国以后说起。”

  张伟继续讲故事,不过这一次,故事才讲到一半,便有助理进来打断了张伟。

  “先生们,晚餐就要开始了,请各位前往大厅就餐!”助理开口说道。

  “麦卡锡先生,看来我们的故事,暂时只能讲到这里了!”张伟果断选择了断章。

  麦卡锡顿时有些不爽,故事听到一半,正听得精彩呢,结果突然来了个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断章狗!月票不给你了!”麦卡锡心中暗骂一句。

  但到时间吃饭这个缘由,却是合情合理,麦卡锡总不能扣着张伟,不让他去吃饭吧!

  “时间过的真快,我本来以为可以听完这个故事呢,没想到这么快就到晚宴时间了。真是太遗憾了!”麦卡锡长叹一口气。

  张伟则开口说道:“麦卡锡先生,我可能还要在圣达菲市住几天,如果你要是对我的故事感兴趣,我可以登门拜访,把这个故事讲完。”

  “真的?那太好了!我非常欢迎!”麦卡锡开口道。

  两人互相留下了联系方式。

  ……

  次日一大早,施教授便乘飞机返回了普林斯顿。

  而张伟则留在了圣达菲市。

  按照原本的计划,张伟是打算去一趟洛杉矶,跟亚马逊的出版社谈一谈《饥渴游戏》出版的事情,顺班再去一趟旧金山,见一见伯克利的故人。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如今他认识了科马克-麦卡锡这位文坛大师,要是不从大师那里捞点好处,岂不是白来了!

  于是张伟来到了酒店的商务中心,掏出随身携带的U盘,将《饥渴游戏》的文稿打印出来。

  然后张伟跟麦卡锡联系了一下,确认他在家,便随便买了点礼品,直奔麦卡锡的住处。

  麦卡锡在美国的名气很大,但平日里他却是离群索居,很少接受媒体的采访,也很少出席一些公众活动,更是几乎不谈论自己的作品。

  即便是美国顶流的媒体,比如《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等,想要采访到他也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张伟之所以能够来到麦卡锡的住处拜访,也多亏了他是一只断章狗。

  麦卡锡将张伟请到了自己的书房中,两人喝着咖啡,张伟则讲完了昨天的故事。

  听完故事后,麦卡锡开口问道:“那个黄禹锡,最后怎么样了?他难道没有受到制裁么?”

  “学术造假的调查,也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有结果的,可能要等个两三年,我们才能知道黄禹锡有没有受到制裁。当然最关键的是,要看他的国家愿不愿意保全他!”张伟回答道。

  “原来如此。”麦卡锡点了点头:“虽然没有看到故事的大结局,但你的这段经历,依旧非常的精彩!可惜我不是写纪实文学的,要不然我肯定会把你的这一段经历,写成一本书。”

  “说到写书,麦卡锡先生,你最近有没有写新作品?”张伟开口问。

  “我最近的确写了一部小说,已经跟出版社谈好了,预计很快就会出版,你要不要看一看?”

  “当然,能够提前一睹您的新作,是我的荣幸!”张伟立刻回答道。

  麦卡锡从抽屉里掏出了一沓书稿,递给张伟的同时,接着说道:“这本书还没有出版,所以你只能在这里看,不能带走。”

  张伟点头答应下来,然后接过书稿,看了看书名,心中微微一惊。

  “竟然不是《路》!”

  张伟原本以为,麦卡锡给他看的,是那本获得普利策奖的末世小说《路》。

  然而他看到的,却并不是《路》,书名写的是“no country for old men”!

  中文翻译过来是“老无所依”!

  “是《老无所依》,我怎么把这部作品给忘了!”张伟心中暗道。

  《老无所依》的故事发生在1980年一个美墨交界的边境镇上,猎手莫斯在一次打猎时偶然发现了一处枪战现场,那里遗落了大量毒品和巨额现金。

  于是他决定将这笔钱带回家,但这个举动却招来了受雇于黑帮杀手的追杀,同时警察贝尔也在调查这起案件,于是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开始了。

  这部小说也是一部比较优秀的作品,但并没有拿到有含金量的奖项。

  但这部小说却被好莱坞著名导演科恩兄弟看中,并且改编成了电影,在第80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斩获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以及最佳男配四项大奖,以及另外四项的提名。

  其中最佳男配角奖的那个蘑菇头杀手的角色,凶残、阴戾、不按套路出牌,更是成为影史中的经典形象。

  见到这部作品竟然是《老无所依》,张伟心中立马有了新的盘算。

  他装作很认真的样子,开始看起了手中的草稿,时不时还会露出焦急的表情,仿佛真的带入到了小说当中。

  但他看的速度非常快,大约十几秒的时间,就会翻到下一页。

  麦卡锡对此却并没有表现出惊讶,在他看来,天才科学家必然有很多过人之处,阅读速度比常人快一些,也是理所当然。

  终于,张伟看完了最后一页,然后长叹一口气,装作意犹未尽的样子,开口说道:“麦卡锡先生,您的这部作品,实在是太棒了,这简直是混沌叙事的经典案例!你对于物的刻画以及叙事模式,都关涉混沌理论的本质,从未见过这么精彩的蝴蝶效应!”

  “哦?看来你很喜欢这部作品!”麦卡锡满意的笑了起来。

  张伟则暗暗的呼叫了魔鬼:“魔鬼哥哥,给我兑换一篇《老无所依》的作品评价呗!”

  魔鬼没有回应!

  “魔鬼?你人呢?生意上门了?”

  魔鬼依旧没有回应。

  “挂掉了?”

  “你才挂掉了!”魔鬼终于开口:“一篇书评,你都要兑换?这东西网上一搜一大堆,能不能兑换点有价值的东西?”

  “你别急嘛,大不了我用寿命嘛!”

  “五分钟寿命!”魔鬼直接报价。

  “成交!我不要实体版,直接念给我听就好了。”张伟开口道。

  魔鬼那边开始念书评,现实世界中,张伟则跟着复述道:“猎人莫斯由于对金钱的贪欲而惹祸上身,我觉得这个人物代表着人类的普遍欲望,还有因为欲望而经历的痛苦和恐惧。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谁也逃不掉诱惑,谁都要直面诱惑,这个人物的悲剧结局,是在给人们启示,也是为那些行走在欲望边缘的人敲响了警钟!

  而那个杀手,看起来有一些不可理喻,杀人就像是抛掷一枚硬币一样随便,他就像是一个死神,不停追逐着拿了金钱四处逃窜的猎人莫斯,但同时他又在发表对生死的看法。

  我觉得这部作品,除了将生与死上升到人生哲学的层面之外,还在思考,人类该如何面对巨大的诱惑、自身的贪婪,如何面对外来的邪恶、内在的恐惧……”

  张伟巴拉巴拉的说了一达通,对面的麦卡锡的表情,从淡然的微笑,逐渐的变成了一脸惊讶!

  “这个年轻人的文学素养竟然这么高,能够读出这么深层次的东西。

  更关键的是,他真的看懂了我的作品想要表达的内涵!

  这是知音啊!”

第194章 我要当编剧

  张伟对于《老无所依》的评价,传入到麦卡锡耳中,顿时当他觉得,像是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一位心意相通的挚友。

  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欣慰,如同孤独的旅人在漫长的旅途中突然遇见了能够理解自己的人。

  这种相遇,宛如两条原本各自漂泊的河流终于汇聚,激起了深深的共鸣。就好比如同琴弦上的和谐旋律,是灵魂的交流,是感情的连接!

  这就是遇到知音的感觉啊!

  麦卡锡的心情不由自主的开始激动起来,望向张伟的眼神,也开始变得炙热。

  知音难求啊!

  张伟则继续滔滔不绝的念着书评,渐渐的从剧情讲到人性,然后又从人性讲到了哲学。

  “莫斯的妻子在面对死神时,选择了勇敢面对,这体现了自由意志和爱的力量,她的选择,选择,彰显了人类在面对生死时的尊严和勇气……

  警长在在职责与道德之间寻找平衡,试图在混乱的世界中维护正义。这凸显了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在面对选择时坚守道德原则。

  这也反映了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困境之间的冲突,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坚守正义和道德。

  小说里的人物做出的选择,都深刻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轨迹。这是在表达自由意志与命运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主观能动性。

  其中还有很多看起来很荒诞的元素,以及异化体验,还有人物在冷漠世界中的挣扎,都反映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人生无意义、孤独和自由的思考。

  我在其中看到了在冷漠甚至充满敌意的世界中,努力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的追求。我觉得这部小说在鼓励我,寻找生命的意义,并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张伟这边有条不紊的叙述着,麦卡锡却陷入到了沉思当中。

  “原来我写的这部小说,蕴含着这么多丰富的人生哲理!我写的时候怎么没发现啊!不过话说回来,他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

  此时的麦卡锡,竟然不知不觉的陷入到了张伟的过度解读当中。而且越听,越觉得张伟的解读非常有道理。

  终于,当张伟的解读开始上升到哲学程度时,诸如弗朗西斯-培根、勒内-笛卡尔、大卫-休谟、格奥尔格-黑格尔等一个个哲学家的名字,以及他们的哲学理论,不断的从张伟的口中冒出,套用在了《老无所依》这部作品上时,麦卡锡也开始懵圈了

  “我们看的真的是同一部小说么?怎么我的作品里还有这么多哲学理论?照他这么说,我写这部小说的时候,是培根、笛卡尔、休谟和黑格尔附体喽?”

  麦卡锡的表情再一次发生了变化,由刚才的惊喜,转变为佩服。

  刚才的惊喜,是因为遇到了知音,张伟的解读正是《老无所依》的内涵,可以说完全说到了他的心坎里,说出了他想表达的东西。

  而如今的佩服,则是他发现张伟竟然如此的博学,那么多哲学家的理论,竟然脱口而出。别的不说,光凭对哲学的这份了解,就是很多文学家望尘莫及的,至少麦卡锡做不到。

  “他还懂哲学!而且看样子是专门深入研究过的,所以才能懂得这么多。可他是个科学家啊!科学家不是应该天天跑在实验室里盯着显微镜耍试管么!竟然还有科学家研究哲学的!”

  然而下一秒,麦卡锡的眼神中却透出了一丝尴尬。

  很显然,麦卡锡对于哲学的了解,并没有张伟说的这么透彻,也没有张伟说的这么的有深度,也就是说现在张伟上升到哲学程度的深度解读,完全就是在给《老无所依》这部作品贴金。

  关键是张伟所说的这些哲学理念,套用在《老无所依》上,完全没有违和感,听起来还真是那么一回事!

  你明明没有那么牛逼,可别人却把你夸的那么牛逼,这就真的尴尬了。

首节 上一节 158/1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娱乐:玩刺激游戏,让杨蜜离婚了

下一篇:年代:发家从赶山养殖开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