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都重生了,全能一点怎么了?

都重生了,全能一点怎么了? 第157节

  此时,只见司仪拿着话筒,走上了舞台,宣布圣达菲研究所二十周年庆典仪式正式开始。

  仪式很简单,先是领导致辞,然后播放了一个短片,介绍了圣达菲研究所二十年来所取得的成绩,然后是嘉宾上台发言,紧接着是表彰环节,最后宣布了圣达菲研究所未来的项目计划,并且欢迎现场的科学家参加。

  之后便是学者们的互动交流时间,另外晚上还有一个晚宴。

  张伟本就是来凑热闹的,再加上周围的学者都是美国人,他压根就不认识,也谈不上互动交流,所以干脆就继续沉溺于起司蛋糕,争取先填饱肚子。

  至于晚宴,张伟没抱太大希望。西餐的正式宴会餐,又是前菜,又是主菜,又是汤,又是甜品的,看起来花里胡哨,实际上又少又难吃。饭量大一些的,吃完一顿西餐,回到家里还得就着老干妈,再吃俩馒头。

  而其他人,也都没搭理张伟,他们看到一个二十岁的小伙子,都以为是哪位嘉宾的学生,带过来见见世面,没有哪个学者会闲着没事跟学生搭讪。

  片刻后,一名助手模样的年轻人走了过来,开口问道:“请问你是张伟先生么?”

  “对,我是张伟,你找我有事?”张伟点了点头。

  “我是盖尔曼教授的助理,盖尔曼教授邀请您,到贵宾室聚一聚。”

  “还有贵宾室啊,看来这嘉宾也是分三六九等的。”想到这里,张伟开口说道:“好的,请带路。”

  跟着助理来到了贵宾室,里面除了盖尔曼教授之外,还有另外五个人。其中三位看起来年轻一些,大约四五十岁,另外两个则都是老头,七十岁的样子。

  “张先生,欢迎你的到来。我有位老朋友,听说了你的事迹,很想见见你,我便让人把你请过来了,你不介意吧?”盖尔曼教授开口道。

  “不介意,能够多认识几位前辈,是我的荣幸。”张伟回答道。

  “盖尔曼教授,这个年轻人是谁啊?看起来应该是中国人吧?日本人可没有这种身高!”另个一声响起,说话的是一个大胡子,也是那个三个年轻人之一。

  “这是我今天刚认识的,一位来自中国的学者张先生。你别看他年轻,他可是一位天才科学家!”

  盖尔曼教授接着给张伟介绍道:“张先生,这位是电子前沿基金会的巴洛会长,他可是我们圣达菲研究所的赞助商。”

  “原来贵宾室里待着的,都是赞助商啊。金主爸爸享受VIP待遇,这也没毛病。

  话说电子前沿基金会,不就是给梅森素数发现者奖金的那个机构么?

  巴洛这个姓好熟悉啊,想起了来,我们还通过邮件,就是他告诉我,电子前沿基金会暂时没钱了!

  怎么感觉美国真小啊,之前的记者,还有戈德瓦塞尔,再加上这个巴洛会长,随便来参加个庆典,都能遇到三个熟人!”

  想到这里,张伟主动打招呼道:“巴洛会长,我叫张伟,去年的时候,我们还通过邮件,你还记得么?”

  听到张伟这个名字,巴洛会长顿时脸色大变。

  这个名字,对于巴洛会长而言,就是噩梦般的存在,他想起去年那段艰难的时光,有个叫张伟的中国人,连续拿出了五个梅森素数,直接将电子前沿基金会的账户余额撸秃噜皮了!

  无奈之下,巴洛会长只能命手下去攻破了几家企业的网络防火墙,然后再去帮人家升级安全系统,收了一笔服务费,才弥补了这笔亏空。

  距离这件事,已经过去一年了,巴洛会长也渐渐的开始淡忘,然而此时此刻,当他再次听到这个名字时,心中那久久挥之不去的阴影再次袭来,恰如彼时彼刻。

  没错,张伟这个名字,已经给巴洛会长造成心理阴影了!

  “你就是清华大学的张伟!”只见巴洛会长眼睛瞪的大大的,眼神中竟然透着一股难以置信与惊恐。

  “没错,就是我。之前我们都是邮件联系,现在终于见面了。见到你很高兴!”张伟笑呵呵的打起了招呼。

  “见面不如不见,在你面前,我就是大冤种,你见过哪个大冤种高兴过?”

  巴洛心中暗道,脸上则是试图挤出一个笑容,但那笑却像是硬挤出来的,带着几分尴尬和不自然,反而透露出些许的窘迫和无奈。

  这表情明白的告诉所有人,虽然我很窘迫,但我只能扮演个绅士,才能和你说说话。

  周围其他几人,见到巴洛会长这副模样,立刻明白过来,这两人之间是有故事的。

  有瓜不吃是王八!

  盖尔曼教授觉得,自己不能当老王八,于是率先开口问道:“你们竟然认识?你们是怎么认识的?”

  “我们之前有一些业务往来,是关于梅森素数的。”张伟开口道。

  张伟的话刚说了个开头,巴洛会长立刻意识到,这个话题还是自己开口说明比较好。要是让张伟继续说下去,万一说到自己没钱支付梅森素数的奖金,那可就糗大了!

  于是巴洛会长赶紧接过了话茬:“关注数学领域的人肯定都知道,去年有一位数学家,在短短的一个月内,连续发现了五个梅森素数,那位数学家,就是这位张伟先生!”

  “数学家?你怎么又成数学家了?”盖尔曼教授瞪着张伟,嘴唇微微的颤抖了一下,想说些什么,却发现自己突地失声了。

  两次变身还不够,这还有第三次变身,你是弗利萨么?

  可我不是超级赛亚人啊!我就是个心血管按了支架的糟老头子啊!

  下一秒,盖尔曼只觉得心跳突地加快,三个支架好像有点不够用了。

  “还好,我买的是最贵的医疗保险,就算是去梅奥诊所,医保也能赔付!”盖尔曼教授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冷静下来之后的盖尔曼教授,脑子瞬间清醒起来,此时他突然觉得,张伟是数学家这件事,好像也可以接受。

  研究物理的,肯定需要有一定的高等数学基础吧,数学水平高一些,是很正常的。

  研究密码学的,拥有高水平的数学,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吧!

  这么看来,张伟是个数学家,合情合理啊!

  这一次终于不是毫不相干的专业了,而是有联系的专业!

  终于没有被降维打击了!

  想到这里,盖尔曼教授突然有一种胜利者的喜悦感。

  可紧接着,盖尔曼教授又沮丧起来。

  我堂堂一个诺奖得主啊,被人们称为夸克之父啊,全世界最顶尖的科学家啊!科学界谁见我不得喊声爷?竟然因为没有被降维打击,而感到喜悦!

  我,默里-盖尔曼,已经沦落到这个地步了么?

第193章 知音啊!

  盖尔曼教授觉得,自己这个诺奖大牛,在张伟面前,好像挺没有尊严的。

  好在三个心脏支架的效果还是很好的,老人家的情绪虽然很激动,但也只是心跳加快了一些,然后便努力的平复了心情。

  毕竟还有正事没办呢!

  他将张伟带到了一个老者面前,这老者七十多岁的样子,他坐在沙发上,双手搭在两边扶手上,看起来很是威严的样子。

  再看这老者的长相,有些面熟,除了额头有些大、头发有些少之外,整张脸看起来就像是方脸版的老登头。

  “难怪我第一印象会觉得这老头挺威严的,原来是撞脸未来的美国一哥了。”

  盖尔曼教授开口介绍道:“科马克,这就是我刚才给你提起的那个在物理学,生物学、计算机学和密码学上,都取得顶尖成绩的年轻学者,哦,对了,现在还要加上一个数学领域。”

  老头脸上挤出了一丝笑容:“年轻人,你好,我是科马克-麦卡锡。”

  “麦卡锡教授,你好,我叫张伟。”张伟也自我介绍道。

  然而对面老头却笑了起来,有些自嘲般的说道:“看起来我还是没有什么名气啊,离开美国就没有人认识我了!”

  旁边的盖尔曼则开口解释道;“我的这位老朋友并不是教授,他更不是科学家,他是一位作家。”

  “抱歉,看您的风度,很有学者气质,我还以为你是一位科学家呢。”张伟赶紧找补回来。

  盖尔曼则接着说道;“我的这位老朋友,写过很多本畅销作品,比如《天下骏马》,《穿越》,《平原上的城市》,当然最出名的,还是《血色子午线》!”

  “原来是他啊!”张伟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

  说起姓名,张伟还不知道这个老头是谁,但说起作品,张伟立刻就对上号了。

  《天下骏马》,《穿越》,《平原上的城市》这三部作品,被称之为“边境三部曲”,其中《天下骏马》曾经获得了美国文学作品最高荣誉的国家图书奖。

  而名气最大的当属《血色子午线》,这本书入选大英图书馆二十世纪百部最出色的英文作品,以及《纽约时报》评选的八十年代美国最佳小说。

  科马克·麦卡锡可是美国最顶尖的文坛大师,被誉为是海明威和福克纳的唯一后继者。

  他最擅长的是写西部小说和末世小说,小说中经常出现出现暴力、死亡和人性黑暗面的描绘。这些元素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残酷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就比如《血色子午线》,这部小说写的就是美国建国初期,“头皮猎人”屠杀印第安人的故事,小说里有各种血肉飞溅、大屠杀、割头皮等描写,充满了血腥味,也被读者称之为“血腥美学”,那是相当下饭。

  而他最成功的一部作品,则是2006年出版的《路》,这部小说的背景就是核大战之后,侥幸存活的一对父子艰难求生的故事,后来也改编成了电影。这本书也为他拿下了2007年的普利策奖。

  大约在2010年之后,科马克·麦卡锡的名气已经达到了顶峰,每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他都是热门人选,不夸张的说,比村上春树还要热门。

  但可惜的是,科马克·麦卡锡还是没有抵得过岁月的侵袭,他于2023年去世,最终还是没有等到诺贝尔文学奖。

  2005年时,麦卡锡72岁,看起来身体还很硬朗,精神也很抖擞的样子,日更万字不是梦!

  两人聊了几句后,张伟才得知,麦卡锡虽然是个作家,但对于科学却非常感兴趣,因此才能与盖尔曼教授成为多年的老友。

  麦卡锡的身体不太好,患有多种老年疾病,因此他现在跟自己的儿子住在一起,身边也算是有人照顾。

  所以也别说外国人都不养老,外国人养不养老,主要是看父母是不是有钱有势。

  那种没钱没势的父母,儿子大概是不想养老的,但父母有钱有势就不一样了。亨特小登都五十多岁了,还不是一样缠在老登头身边装乖宝宝。

  麦卡锡的儿子,大概就是这种情况,老头子这种级别的文坛大家,每年光是版税收入就一大笔,而且现在还在写作,还有新作品问世,这就是一颗摇钱树啊,肯定得好好伺候着。

  趁着老头子还能写作,让他多写几本,反正版税也是有继承权的,哪怕是老头子嗝屁了,只要作品够多,光继承版税收入也能赚一大笔。

  麦卡锡的儿子刚好住在西墨西哥州的圣达菲市,麦卡锡所以经常会来圣达菲研究所,跟他的科学家朋友们聊天,如果遇到感兴趣的学者,他还会结交一番。

  张伟这个年仅二十岁,就取得多项世界顶尖成就的学者,显然是引起了麦卡锡的兴趣,所以才有了这次的会面。

  待到张伟落座后,麦卡锡笑着问道:“我听默里(盖尔曼教授)说,你可是百年难得一见的科学全才,年纪轻轻就在多个学科,取得了顶尖的科研成果,能给我讲讲你的故事么?”

  “看来您不光喜欢写故事,还喜欢听故事啊!让我想想,该从哪里说起呢!”张伟故作沉吟,然后说道:“先说石墨烯吧,您听说过石墨烯么?”

  “我听别人谈起过,据说这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新材料。”

  “没错,以物理性质看,石墨烯或许会成为材料之王。而人类从八十年代就开始尝试制成石墨烯,但用尽了各种办法都没有成功。我运气比较好,成功的制成了石墨烯,而且采用的是一种很原始的方法,用胶带撕!”

  “胶带?什么样的胶带?”

  “就是普通的透明胶带。”

  麦卡锡露出了惊讶的表情,他没有看过张伟制成石墨烯的论文,当然也不知道,石墨烯是靠胶带撕出来的。

  张伟则继续道:“这其中还有一个曲折的故事,你绝对猜不到,我因为成功制成了石墨烯,而被学校给开除了。”

  接下来,张伟将自己擅自使用实验设备,然后被教授发现,接着被开除,等到石墨烯成果发表以后,又被请回去的事情,添油加醋的说了一遍。

  听完这个故事后,麦卡锡一脸的惊奇,那期待的样子,就像是看到了食物的拉布拉多,整条狗都支棱起来了!

  单说用胶带撕出石墨烯这件事,就够新鲜的了,写个几千字的新闻报道肯定没有问题。

  再加上私自做实验,然后被开除,成果发表后震惊全校,然后又被请回去这样曲折离奇的过程,都够写一本小说了。

  若是科学家,可能对张伟这个故事并不感兴趣,有听故事这个功夫,还不如去看一看论文里的数据。

  更何况站在科学家的角度上,私自使用实验设备,本来就是犯了错误,任何一个科学家都不会允许这种事情发生。而到了张伟口中,反倒是成了“莫欺少年穷”,这与他们的价值观,肯定是冲突的。

首节 上一节 157/1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娱乐:玩刺激游戏,让杨蜜离婚了

下一篇:年代:发家从赶山养殖开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