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滩崛起的百年豪门 第342节
在去年抗战时,香港已经只剩下50万的人口,在日本投降后,香港的人流陆续回归,但截止目前,应该也就六十多万人口。
虽然如此,但香港今年的春节还是挺热闹的,陈光良家族也是如此,弟弟陈光聪也特意从沪市回港过节。
除夕节这一天,大家都在陈光良的别墅里过节,毕竟也是两兄弟,而且还有一个母亲在。
这样就热闹得很,陈氏家族足足已经发展成16人,第二代就有10人(陈光良七个子女,陈光聪三个子女)。
早晨,陈光良带着孩子们一起写对联,他来到这方世界后,很在乎传统的文化,毛笔字和古文都有一定的水平。
“大哥的字,如蛟龙得水,刚劲而不失灵动。”陈光聪在一旁赞道。
“当做兴趣爱好得了,要说多好,我还是有自知之明。不过话说来,现在原子笔出来,让写字更加方便,这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书法,是一个很重的打击;但我们又不能不去接受先进的东西,所以只能尽量的保持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陈光良放下笔,感叹的说道。
他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有可能是身份地位的改变,亦或者这个时代娱乐文化的稀薄,才会沉下心去爱好。另外一方面,他的头脑和身体的优越性,也让他很有天赋。
“写写字,也能沉淀一下自己的心。”
“嗯,你能这样想就是对的,来,你也写一副!”
陈光聪也读了那么多年书,对传统文化的积累不低,而在美国那几年时间,他还趁机读了个大学,让人刮目相看。
他写完后,笑着说道:“确实和大哥差得远.文杰,该你了!”
作为陈家的长子,陈文杰也得到陈光聪这个叔叔的重视。
陈光聪就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大哥的嫡长子,自然也是陈家的嫡长子,他这个叔叔,古代也是个‘辅臣’。
“那我来给二叔衬托一下”陈文杰和陈光聪开了个玩笑。
叔侄的关系,相比较父子关系,更显得轻松。
陈光聪笑道:“你要是写的太好,可就不是衬托了,而是狠狠的打我脸。当然了,我接受这种事实,毕竟你是我大哥的种。”
陈文杰自然不会客气,那是真的认认真真的写,没有在这上面谦让叔叔的意思,毕竟父亲需要看到进步。
快13岁的陈文杰,从小就跟着陈光良学习书法和传统文化,水平还真是不差。
“比你二叔还差很多,不过重在坚持和学习!”
“是”
事实上,差距不算太大,陈光聪这些年事情多,在美国又练的少,所以陈文杰的水平其实和他已经差不多了。
不过是陈光良给陈光聪一些面子,以及让陈文杰不要骄傲。
随后,每个孩子会写的,都来写对联,一家人很是喜庆。
贴好对联,小孩子去玩,大人则聊天。
本来沪市有钱人喜欢打麻将,陈家的四个女人也会,三个媳妇会陪婆婆打点小麻将,但规定却很多,都是陈光良限制的,包括过了12点不打、金额不能大、每周不能超过2次、每天不能超过四小时
实质上,是陈光良比较厌恶赌博,但可以允许适当的娱乐。
这些规定,杨慧也会遵守。
“秀英啦,你和光聪应该趁着年轻,再要一个孩子,要是个儿子就更好了!”杨慧摆起婆婆的谱,一副我是关心你们的表情。
长子娶了两房太太,次子虽然不能和哥哥相比,但也不能说只要一个儿子的道理。
杨秀英既是杨慧的儿媳妇,也是杨慧的外甥女,但她性格就大大咧咧的,所以笑着说道:“婆婆,光聪他说不想要了!”
这生孩子一次,相当于女人就是从鬼门关走一遭,光聪那是体谅老婆。
陈光聪果然马上说道:“妈,三个孩子够了,你这孙子孙女都十个人了,还不满足!”
杨慧看了看大儿子,意思是你怎么看!
陈光良笑道:“又没有皇位继承,他们说满足了,那就是听他们的意见。现在想想,人家宋子良,高官巨富,三个女儿不一样点到即止了。您这思想,该改改了!”
老太太偏心孙子,轻视孙女,这陈光良、陈光聪兄弟俩都发现了,也就是不好说出来。
不管怎么说,他们做父母的、长辈的,还是不要让女儿在小时后感到那种差别。
陈光良也有个女儿陈乐怡,将来二房的财富,直接平分,女儿也分一份,因为他就这么一个女儿。
“好好,我不讲了!”
杨慧这辈子自从去了沪市后,就再也没有逆了长子的意见,‘主心骨’不是开玩笑的。
陈光良这时候对所有人说道:“养女儿才知女儿的好,以后我和梅英要是分财产,就分三份,文锦、乐怡、文骅各一份。”
严人美没有女儿,但一直想要女儿,不过四胎又是儿子后,也就放弃了,毕竟她不是生育机器,而且她也在意自己的身材和容貌。
她说道:“虽然乐怡不是我说的,但我肯定支持她!”
蒋梅英笑道:“是我生的,那我就更支持她了。”
杨秀英说道:“我肯定认为这样没问题”
陈光聪说道:“我也觉得这样是正确的观念”
大家就这种事情,避开小孩子们讨论一番,倒也有趣。
陈光聪虽然说,目前还没有事业,依旧是给陈光良打工,但他毕竟有不少自己的私人财产,香港和沪市的物业,以及手握100万美金现金流。
更何况,陈光良、陈光聪、杰克三人注册了一家航运公司,股份分别是50%、45%、5%。这家企业,就准备购买自由轮的。
后期方面,陈光聪也会是香港的大船东的,毕竟已经有100万美金的启动资金,其条件已经超过前世的不少富豪,再加上是陈光良的亲弟弟,优势也有很多。
第346章 诈我?没门!
这一天。
陈光良来到汇丰银行大厦,在职员的带领下,走进汇丰银行大班摩士的办公室。
一些洋人职员很是好奇,为什么这个华人如此自信,而且还能大摇大摆的从正面走进来。
到了摩士的办公室后,这位汇丰银行大班很是反常的热情接待,这让秘书都有些诧异——就算这个华人是华夏的顶级商人,但在香港,也不过是一个‘高等华人’而已,汇丰银行大可不必如此重视!
“陈先生,请坐!”
“谢谢”
双方随即坐在沙发上,摩士随后开口说道:“据我们了解到,陈先生手中有大量的汇丰银行迫签港币?”
就知道是为了这个事情!
理论上讲,陈光良发展平安银行之后,那他不可能再和汇丰银行有着亲密的合作,毕竟双方已经转变成竞争对手。汇丰银行不愿意看到一个掌握着银行,又掌握着实业、地产、航运的企业家成长起来,进而影响到英资财团在香港的地位。
这一点,汇丰如此,怡和、太古等洋行亦是如此。
当然,不愿意看到,不代表他们有实力阻止陈光良家族在香港的崛起,毕竟陈光良的实力已经十分的庞大。
在战后,香港也就2.2亿港币的纸币发行量,三年后大概增长至6亿多。而在战后,陈光良第一时间调回香港的财富,高达3200万港币的现金流,当然都是美元、黄金、白银。
陈光良不紧不慢的点头说道:“确实兑换了一些”
摩士不解的说道:“陈先生,我们和港府在战后,已经第一时间表示——在1942年发行的迫签纸币,只能使用10港币及以下的,其余面额的迫签港币是无效的,我们汇丰银行不予承认,军政府也下达了文件。”
言下之意,你怕是失算了!
陈光良依旧很淡定,笑着说道:“我知道这些”
截止目前为止,他手中有足足1400万的迫签港币,其中一半面额是100元的,其余是50、200、500面额的。
而他的代价,大概是花费了90万美金,也就是现在的360万港币。(日占时期的房租、20万美金、50万美金)
摩士看着陈光良的风轻云淡,直接加重语气的说道:“我们是不会承认迫签港币的,这一点陈先生可能要失算了。”
陈光良笑道:“摩士大班,有时候人的选择,并不一定是自愿的。当然,我这也算是风险投资,其中的风险我也是很明白的。”
毕竟他只用了25%的面值,就收购了这批迫签港币,肯定也是有风险性的。
实际上,握有这批‘大额面额’的迫签纸币的人,基本都是东南亚、香港、粤省的有身份、有地位的富人。
若不是汇丰银行和军政府已经明令——不予承认50港币及以上面额的合法性,即没有外汇担保的货币,这些富人也是不可能轻易以贬值75%的价格出售。
就算是如此,也有很大一部分迫签纸币,还是散落在港澳粤、东南亚,大家一直在抗争。
所以此时的港府、港币,都受到‘信誉贬值’。
摩士观察了一下陈光良,随后又试探性的说道:“陈先生,据我所知,现在外面这些迫签港币的黑市价,也就四分之一。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用面值的40%收回,但前提是这些钱,需要存在我们银行三年时间的定期。”
陈光良直接说道:“不用了,我相信‘信誉’这个东西是无价的,再说我也亏得起。”
摩士内心大惊,看来这个人是吃定汇丰银行要承认的,他不太可能得知什么内幕消息,毕竟他到现在自己都还没有确定是否要承认这些迫签港币的合法性。
只是军政府的高层和他讨论过,如果不承认这批‘纸张是伦敦的、印刷是伦敦的、字是汇丰大班的’港币,那么不仅港府的信誉下跌,就是汇丰银行以后的信誉也会大受损失。
就像陈光良所说的‘信誉是无价的’,这迫使他们开始不得不讨论——这件事的处理办法。
当天的会面,摩士并没有表示出——他们汇丰银行有承认‘迫签港币’合法性的意思,其甚至透露出汇丰不可能承认的意思。
但陈光良明白,下一次见面,汇丰银行要开出好的条件,才能稳住陈光良这尊大神。
毕竟,一旦承认‘迫签纸币’,汇丰银行不可能马上能拿出那么多的‘外汇担保’,所以一定是希望持有这些货币的人,给与一个缓和。
如今战争结束,汇丰银行依旧是远东最赚钱的银行,恢复实力也就那么几年时间,所以他们需要的是时间。
但承认‘迫签港币’已经迫在眉睫,否则信誉将困扰他们。
“老板,深水埗这边有不少金山阿伯,他们拥有不少这边的物业。不过战争过后,这里有不少房子遭受破坏,他们要么无力重修,要么准备卖掉回内地养老,所以最近我们在这边也收购到不少物业。例如这里,原本是三幢物业,现在只有一幢在承租,总共占地5100平方尺,连同物业开价6万港币。”
严宽为亲临一线的老板,汇报着工作情况。
最近半年时间,长江地产就是买买买,旧楼也买,地皮也买。
这个时代,港府还没有拍卖地皮的习惯,所以市场上的土地,大多数是以洋行和私人出售为主。
陈光良看了一下,确实连废墟都尚未清理干净,亦还居住着人。
“我们买下来后,租户要第一时间搬出,毕竟我们后续要修建五层唐楼。”
“嗯,我们有专门的人处理这方面事情,不会有什么纰漏的。”
买下来后,产权就是长江地产的,也不是陈光良不让这些人住,而是他们真的是在搞开发。
可以说,战后第一时间重建和建筑的企业,那便是长江地产。
“另外,长江地产的长期政策不变,那就是有机会就要将自有物业的旁边物业拿下,但不需要急,我说的是有合适机会。这个叫做并楼,我有预感,或许再过十年半年的,住宅会朝着天空发展,届时十层、二十层高的住宅,才是香港的主流。所以,我们要将周围的地皮,逐步发展成至少有2万平方尺这样的模式,形成一种企业运作的方式。”
也就是说,今天买下这幅5100平方尺的旧物业,那么它四周相连的物业,也将在他们的购买计划之中。
严宽点点头,说道:“嗯,这点我们一直记着。小于2万平方尺的项目,我们都会将周围的物业资料搜集,存放在公司里,方便后续的工资。”
这样并楼之后,将来香港允许建高层住宅,长江地产也无需再斥巨资去收购旁边的物业。
上一篇:重生华娱,95小花养成日记
下一篇:恋综:直播下头男,都选我干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