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滩崛起的百年豪门 第341节
有时候的社会问题,要从时代性出发,这些女童工如果没有工厂接受,那么命运是很凄惨的。
“工人的素质呢?”
张芳硕说道:“不少都是我们以前的纺织工人,技术已经相当的好.而且沪市又来一批纺织人材,我们现在的产品已经属于整个港粤地区最好的棉布,其中‘飞马’、‘凤凰’型布匹,在东南亚都已经属于抢手货.”
第一,目前沪市的复工进度慢;第二,香港新丰纺织的产品就是在沪市,也属于质量前列;第三,东南亚是一个很好的市场。
陈光良满意的说道:“对于沪市来的这一批纺织技术人才,我们可得照顾好一点。在纺织业中,技术人员是最宝贵的,虽然他们是新丰纺织学校出来的,但若是被人挖走,那也是很大的损失。”
在二三十年代,优秀的纺织人才(留日之类的),甚至直接问老板要股份。刘鸿生的华章毛纺厂,便是遇到过,那时候他不懂,且没有纺织人才储备,也只能给几个毛纺人才股份,而且是三成。
相比较而言,当初童润夫、李升伯来新丰纺织时,并没有要股权;不过当时的待遇,也是已经给到最高了,每月薪资500法币(等同于大洋),还有住所、配汽车等各种福利。就是后来法币贬值,他们的薪水也是完全跟着上涨的;对于他们的理想,新丰纺织也是给予支持,每年拨出很大的经费,支持新丰纺织学校。
张芳硕说道:“嗯,我们在这方面做的没问题,同时我们也要增加他们的实战能力,坚决杜绝只知道在办公室指点江山的情况,让他们都是从一线工作开始。”
陈光良对于这一点,也是认可的。
他也听刘鸿生说过,有留日的纺织人才,被高薪聘用后,天天只是在办公室里,根本不去一线的车间。
所以说,有时候遇到好的人才也不容易,而陈光良当初决定每年拨出巨款给新丰纺织学校,如今也是真正到了收获的时候。
事实上,这些纺织人才,也就五分之一被新丰纺织录用,其余都交给国家了。当年李升伯和童润夫的理想,就是利用新丰纺织的财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纺织人才,每一学期招募二三十名具备高中文化的纺织人才,再进行大学里的授课,很多授课老师都是有留学经历的重量级纺织专家,包括童润夫和李升伯也会参与授课。
本质上,是一所小型的纺织大学,抗战时期也从未间断招生。
在车间考察期间,陈光良对身后的一批管理层说道::“战后,纺织设备更新换代一定会很快,纺织技术也是不进则退,我们新丰纺织作为香港最大的纺织厂,如果不在这两方面保持着紧张感,那么就会被别人超越,甚至没落。所以,我们要重视技术、重视设备,也是重视产品。”
“是,老板”
众人被这一席话深深的感染,也记在心里。
陈光良经营纺织那么久,水平自然是有的,他还拜过童润夫、李升伯等人‘为师’,所以他对纺织技术的重视,是极致的。
更何况陈光良的目标,是在三年内将产品打入欧美,特别是英联邦地区。
与此同时,新丰纺织已经在荃湾青山道附近,购入农地106亩,差不多是64万平方尺。这个土地面积,足以吓到后面来港发展工业的沪市商人。
事实上,明年香港地皮就该全面上涨了,以后大家也不会有那么多地皮建厂。而平安银行手中的工业地皮,不会直接出售,而是将新建工厂,用于出租。
“荃湾新厂的事情,我也让沪市派出专家团队考察,我们香港方面,也要参与,给整个工厂的规划设计,提出自己的意见.总之,我的意见就是,要建多层厂房,要分批建设。”
张芳硕道:“老板高瞻远瞩”
现在老板的想法就是,沪市的企业家们,一定会像1937年那样,香港将迎来一波投资潮。
而新工厂的总设计框架,就是先划分一片片区域,包括空置的区域;然后先建纺织车间、行政车间、印染车间等,可能占用的地方三分之一,而且基本都采取2~3层厂房模式(第一批)。
新工厂预计1948年投入使用,而土地还能剩三分之二,留着后续扩大生产之需。
香港的维他奶工厂也第一时间复工,根本没有给前世的维他奶罗家机会。
前世的维他奶是香港罗桂祥在1940年创建,而这一世,维他奶在30年代中期便已经在香港建厂和销售;所以作为余东旋的私人秘书,罗桂祥自然不会有机会,他就是有想法,也得不到余东璇的资金支持,因为这是明显竞争不过。
这些年来,‘维他奶’的品牌已经在大江南北响亮,一直属于中高档礼品,‘豆奶粉’和‘大白兔奶糖’被国人熟知。
而香港的维他奶工厂,一开始并没有选择生产瓶装,只有生产大白兔奶糖和豆奶粉;但在战后,则在增加这个生产线。
技术总工吴广生,便是这次组建生产线的负责人。
“老板,相关设备机械还在海上,预计明年中,香港就能喝上瓶装维他奶了。”
陈光良说道:“嗯,没有瓶装,豆奶粉也足以满足港粤的营养需求。不过,当务之急是成本要控制好,我们的产品不能再定位中高档,而是要下沉市场。”
此一时彼一时,如果一直定位中高档,那么就会让人有可乘之机。
香港维他奶总经理李茂山,当即说道:“将瓶装豆奶的价格降低,从餐厅里打开销量,面向普通市民的市场,这应该算是下沉市场。豆奶粉方面,生产成本高,怕是一时间很难普及。”
他是沪市调过来的,也是十年多的老员工了。
陈光良说道:“总之,产品就是要人人消费得起,这是目标。香港有牛奶公司,这个是一般人喝不起的,如果我们华人连大豆都吃不起,那岂不是让人笑话。”
“是的,我们一定尽可能的降低生产成本,为产品普及做准备。”
陈光良点点头,说道:“当然这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你们朝着这个方向便是。待我们维他奶的产品在港粤普及,那么我们又有下一个目标,不要停下来。”
“好的”
何为下一个目标?
自然是要做果汁系列、汽水系列。
回到德辅道的办公室后。
陈光良仔细在纸上写着一些资料,对于工业,他绝不会满足纺织和食品生产。
在50~70年代香港工业大发展中,陈氏企业应该要做到领头羊的地位,而且还要带领香港的经济更加的腾飞。
钢铁厂,这个可以有,从沪市网络一批人才到港,香港虽然没有矿,但可以采取拆船炼钢、进口原材料等方式。
机械厂,也可以有,因为在这一时期,华夏是有自己的机械厂的,包括一些纺织机器,国内都是可以生产的,战时大后方有不少机械厂,是抗战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当然,要看生产什么样的机械,毕竟科技技术有限。
最后,陈光良在纸上写下‘拉链’。
1930年,沪市出现第一家拉链厂,当然那个时候完全是手工的。
而如今,美国、德国都能生产‘自动链牙机’,而远东还是个空白。
陈光良很快决定,就组织‘拉链产业’,不错,这是一个产业发展;后期,拉链产业的周边——冶炼厂、化工、机械厂,都是产业链。
干起来!
第345章 新的一年
叶熙明高兴的走进陈光良的办公室,说道:“老板,最近很多海外的老客户,以及本港的老客户,纷纷将资金重新存入我们的平安银行,我们的存款已经突破1000万了。按照这样的情况,明年存款突破2000万非常轻松。”
陈光良脸上也是一喜,他知道平安银行现在根本不缺资金的渠道,而是缺存款。
“老客户居多?”
“是的,很多老客户都是大客户。大家也很是相信我们的实力,毕竟战前我们的所作所为,再加上香港平安银行将资产转移至美国,这些消息都足以让大家相信我们的实力。”
陈光良点点头,开银行最重要的是信誉——他们平安银行没有让客户损失,便是最大的信誉,毕竟战争来临时,很多事情都是不可控制的。
1945年内率先复业的华商银行及华夏官办银行计有:中G银行、交通银行、华侨银行、平安银行、东亚银行、沪市商业银行、盐业银行、永安银行、国民商业银行、康年银行、中G国货银行、汕头商业银行、广东银行等十数家。平安银行于9月12日复业,即在日本投降后一个月不到重新开张。平安银行很快与海外的代理人及客户重新建立联系,使存款迅速增加。
陈光良随即说道:“平安银行除了对工业给与支持外,亦可以选择储备黄金现货,这一方面,你们要根据存款的数量,来制定合理的分配。如果考虑到黄金现货储备,存贷比90%都是毫无问题的。”
不仅仅是有黄金储备,而且还有陈氏家族的资金支持。本身,平安银行还在美国拥有1020万美金的资产。
“好的,我们认真研究一下。”
对工业给予支持,是因为陈光良知道香港的工厂将取代沪市的地位。当然也不是什么工厂都给予支持的,具体也是要考察的,但整体的支持力度,肯定是其他银行没有的。
而在对工业的支持中,仅新丰纺织(香港)就借了220万港币(购荃湾地皮)、维他奶也借80万,其余都还有一些熟悉的工厂,例如天厨等。
陈光良警告道:“另外,尽力不要持有法币!”
叶熙明毫不犹豫的说道:“嗯,这方面我们很注意,仅在外汇兑换时,手中有一些法币,但很快又兑换出去。”
说实话,不持有法币,这一点说出去,很多人恐怕会觉得有些可笑。
因为:在外汇市场, 9月港币恢复使用初期,由于香港缺乏法币,港币与法币的比值约为 1港元兑 50元至 60元法币,法币的比值比内地的汇价要高出 1倍以上。
与此同时,在这一期的法币,也确实‘稳定’下来,毕竟战胜国的信誉,以及美国的支持等因素。
但只有陈光良知道,国内经济已经在崩溃,法币马上就要一泻千里了。
“对了,老板,我们已经成为金业贸易场的理事会员。”
“好,这一步很关键。”
前世,恒生银行一度掌握了金业贸易场,但这一世,平安银行可不想粤籍赢得那么轻松。
陈光良现在要做的是,储备大量的黄金现货,后面再高价套现,他是玩现货的。
环球航运目前一共就两艘船,一艘5000吨、一艘3200多吨,当初一共花了30万美金(4万英镑+3.2万英镑)。
其中5000吨的船注册在沪市,目前不定期行驶南北航线——营口、青岛、沪市,将北方的大豆、药材、粮食等,大量运输至沪市;而将沪市的生活用品、工业用品,又运到北方。
虽然这艘船是不定期航行,业务却蒸蒸日上,也比较赚钱。
另外一艘3200吨的船,从开通香港、广州、厦门、沪市的航线,业务同样也做的很好。
与此同时。
环球航运也在继续搜寻合适的船只,打算购买。
陈光良的理由是:
第一,美国的战争物资处理,一时半会指望不上,自由轮预计也要1946年后,才有希望买到;
第二,这几年,华夏沿海城市之间物资交易需求大,以及欧美急着对华贸易,都让航运业务有机可乘。
第三,陈光良笃定世界将迎来一波‘物价大战’,航运资产一定也是如此。
“老板,怡和有艘船,是1903年的老船,载货2700吨,船龄都42年了。但我们去看了下,预计再使用五年的问题不大,只是怡和学聪明了,开价2.3万英镑,一分不肯少。”
陈光良听闻这个价格,也是愕然,看来船价已经开始涨了。
他不由得期待美国的自由轮,吃水量万吨,可载货物7000吨,使用寿命20年没有问题;但目前的估价,也就50~55万美金。
见陈光良犹豫,赵铁毅马上说道:“老板,现在沪市多少航运公司没有船,杜月笙他们想搞船也是找不到船,大家眼热运输业。所以这艘船,一年时间回本都没有问题,我们可以开辟香港至西南的航线,广西的滑石矿、越南的粮食、香港的工业品等,这些都是最好的贸易和运输机会。”
看得出来,这个属下很有信心。
毕竟大家在这条航线上,也差不多经营十多年了。环球航运在每个港口的当地,都有代理商和人脉,业务上手非常的快。
陈光良也反应过来,这艘船虽然烂,但要知道——这几年有船就是有一切;就好比前世国民政府撤退台岛时,当时一艘3000吨船的租金是7000美金一个月,就是那艘最大海难的‘太平轮’。
“行,既然大家去看过船,我们又有业务,买下也行。另外,这艘船让有兴趣入股的伙计,都可以参加,钱我先垫着,一边买,一边招股。”
赵铁毅一听,顿时心里很高兴,他这些年存款不少。
“那招股多少合适?”
“给我留51%就行,剩下都是你们的。而且,如果有职员没有钱,但能有偿还的能力,都可以向我借。具体的话,你们看着组织吧,总之争取都能赚点。”
“好的,谢谢老板”
环球航运将每一艘船都视为一家子公司,财务单独核算,所以将来还会有这样的机会。
但做航运毕竟是重资产,后期发展起来,员工能持有多少呢!
时间匆匆,转眼来到1946年2月1日。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除夕,也就是过年了。
上一篇:重生华娱,95小花养成日记
下一篇:恋综:直播下头男,都选我干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