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儿子对比,嬴政酸了 第552节
【最后他再作为裁判,一锤定音,彻底落实郡县制!】
PS:郡县制与分封制的背后是很复杂的,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始皇帝自己强硬不肯分权,想要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的话,那么秦国像昔日的周王朝那样再行分封制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因为对有功之臣进行裂土封君,这本身就是秦国的一个政治传统。
所以不仅是淳于越那样的儒生,以疑另异俬吾诌师韭吧帬及宗室想要施行分封制,大秦的高级文武官员同样也是想要施行分封制,或者说封君制,从而裂土封君的。
而在这一点上,始皇帝、李斯君臣二人,与大秦其他一众高级文武官员是有冲突的,所以才会有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廷议。
否则如果单单只是淳于越这些儒生,或者其他王室宗室想要施行分封制的话,始皇帝早就乾纲独断推行郡县制了,压根不会有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廷议。
很多在我们后世看来觉得是一种大势所趋的制度,但是其实在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大势可言。
是第一个人开了这个头,然后第二个人、第三个人。。。。。。再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不断加强这种情况,最后方才形成了一种在我们后世人看来大势所趋的制度。
否则如果将始皇帝换成愿意与臣下分权,主张君臣共治的庄襄王的话,那么或许秦国大一统之后推行的制度便是郡县与封君并行制。
或许在若干年后,便会再度重演秦王朝与诸侯国旧事,又或许要再过不知道多少年才会出现第二个始皇帝彻底废分封,行郡县。。
第560章坚定推行郡县制的始皇父子二人【求订阅,求全订】
【端坐在上三重白玉阶王座上的太子扶苏看着下方廷议中,几乎堪称以一己之力辩驳众臣,并且渐渐取得上风的刑部尚书李斯,也是知道差不多该自己出场了。】
【所以太子扶苏也是轻咳两声,吸引殿内一众君臣的注意之后,方才温声开口道:“淳于司长言尊先王治世,谏行分封制。”】
“对此孤有一问相询,还请淳于司长能不吝解答。”】
【听到太子扶苏的话语,淳于越也是心中一凛,知道这场郡县制与分封制廷议最大的考验来了。】
【若是能够解答得了太子扶苏的疑问,或者说能够应对得了太子扶苏的刁难,那么他谏行分封制一事,便还有希望。】
【反之,如果他解答不了太子扶苏的疑问,那么估计这场廷议便会以行郡县制而告终。】
【毕竟在很早之前,他就知道太子扶苏是一个坚定的郡县制推崇者。】
【想到这里,淳于越也是意令起、4鳍N飼R5硫不免为自己,以及为儒家而哀叹07、惋惜。】
【因为此前他是与张苍、叔孙通等人,共同教授过太子扶苏儒家思想之言的。】
【如果此前在教导太子扶苏儒家思想之言的时候,他们能够以儒家思想之言去影响到太子扶苏。】
【从而使得太子扶苏对他们儒家心生好感,甚至是认同他们儒家思想之言的话,那么说不定太子扶苏便会变成一个坚定的分封制推崇者。】
【而今天面临太子扶苏这一问的人也就不是他,而是李斯了。】
【然而可惜没有如果,太子扶苏的心智之坚定,以及其聪慧程度,远超他们的想象,并不是他们区区三言两语便可以影响得了的。】
【思及此处,淳于越也是打起十二分精神应对太子扶苏接下来的拷问。】
【而太子扶苏的拷问也很简单:“淳于司长既然推崇分封之制,那么淳于司长可有想过施行分封之制后,该以什么来维持秦国天下共主统治?”】
“昭穆制吗?”】
“但是,昔日周公宗法维天下的源法,已经被昔日周王朝的周幽王亲手破坏了!”】
“周幽王废申后,立褒姒为后;废太子宜臼,新立伯服为继承人;让申后娘家不岔之下,引犬戎而攻镐京,从而导致周平王东迁。”】
“周平王东迁之后,至此王命不达天下,大宗小宗,形同虚设,天下诸侯各国更是不遵礼仪宗法,废嫡立庶之事几乎代代上演。”】
“有此先例在前,秦国若是施行分封,那么时日一长,必然又是一场周王朝与天下诸侯国的春秋之乱!”】
“所以,还请淳于司长教孤,当以何法何制,解决这个问题?”】
“还是说,淳于司长只想要再行分封,至于再行分封之后所可能带来的春秋之乱,淳于司长并未多想?”】
【说到这里,太子扶苏也是目光炯炯地盯着淳于越,等待着他的回答。】
【而淳于越也是深吸了一口气,正色回答道:“太子所虑,臣不敢轻忽。”】
“周王室之衰,确因幽王废长立幼,自坏宗法。”】
“然此非礼制之过,乃周王室执行礼法不严之弊!”】
“《周礼夏官》明载: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若大秦行分封,当严令诸侯兵不过制,违者以谋逆论!”】
“同时,天子握九伐之法,若诸侯僭越,可令四方诸侯共讨!”】
“如齐桓公伐楚,责其包茅不入;晋文公伐原,示信于天下,此乃以礼御兵之道!】
“再设大行人监察天下诸侯,使其世子入雍安学礼,并且岁岁朝觐。”】
“如此,礼法森严,何愁天下不治?”】
【太子扶苏摇了摇头,平静道:“淳于司长所言,皆是纸上谈兵,不切实际!”】
“昔周室鼎盛之时,天下诸侯又可曾有谁真正受制于礼?”】
“《左传》明载:晋文公召周襄王赴践土之盟,天子不得不屈尊赴会,《春秋》竟要曲笔讳称天王狩于河阳!”】
“这便是礼制的尊严?”】
“楚庄王陈兵周疆,公然问鼎轻重,周室可曾以礼制相责?”】
“即如我大秦武王举鼎,天下诸侯又有谁敢以违礼之名兴师问罪?”】
“可见所谓礼制,在强权面前不过是一触即溃的薄纸!”】
“再看鲁国三桓专权,季氏八佾舞于庭,孔子虽怒斥是可忍孰不可忍,周天子可曾降罪?”】
“齐国田氏代姜,周室只能坐视,大宗维翰之制岂非成了天下笑谈?”】
“分封必致兵权分散,终成祸乱之源!”】
“战国四公子养士数千,信陵君窃符救赵时,可曾将诸侯不得专征伐的礼制放在眼里?”】
“若大秦行分封,百年之后诸侯坐大,谁还会将雍安放在眼中?”】
“可以说,自周室六师尽丧之日起,所谓礼制便已成废纸!”】
“没有强权940为后盾,再完备的礼制,也不过是任人践踏的虚文!】
【太子扶苏目光垂落至淳于越身上道:“司长以《周礼》大国三军为制,以为可以约束诸侯,却不知这不过是自欺欺人!”】(看暴爽小说,就上飞卢小说网!)
“晋献公名义仅有一军,却能吞灭十余小国;晋景公更扩至六军,远超礼制所限!”】
“最终晋国六卿相争,三家分晋,这便是礼制约束的结果?”】
“楚国更是公然践踏周礼,僭号称王,左、中、右三军远超周制规模,周室的礼制威严又在何处?”】
“礼制之于强权,犹如浮萍之于激流,终究要被冲得七零八落!”】
【说到这里,太子扶苏缓缓自王座之上起身,拂袖高高俯瞰着淳于越道:“晋以六军裂周礼,楚以王号蔑宗法,鲁以私兵架空公室。”】
“这三者,哪个不是礼制崩坏的铁证?”】
“若大秦行分封之制,那么请问淳于司长,何以阻止诸侯如晋国般扩军?”】
“何以防范将领如三桓般蓄私兵?”】
“何以避免百年后,秦之宗室重蹈周室债台高筑之辱?”】
PS:没写完,正在补后续两千字,可以明天早上再看更新。。
第561章似有非有的功臣分封之心,影响不大的书同文政策【求订阅,求全订】
天幕下,看着天幕上大廷议中讨论“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一众“文武百官”,秦皇嬴政脸色如常。
毕竟他与天幕上的另一个“自己”,几乎可以说是一模一样的性格。
所以自己不愿意再行分封制,天幕上的另一个“自己”同样不愿意复行分封制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甚至应该说,如果天幕上的另一个“自己”愿意复行分封制的话,那才是不正常的事情弍/溜II弍翼虾II。
而后,在“听到”天幕上的另一个“自己”思索主张推行分封制的背后,除了儒家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推手的时候。
秦皇嬴政依然帝心如海,看不出有什么异样。
但是,在场的其他部分官员的脸色却是隐隐有些变化。
在他们这个世界的大秦,同样也有“郡县制”与“分封制”之辩。
同样也是李斯主张“郡县制”,淳于越等儒家之士主张“分封制”,右丞相王绾等大部分官员主张“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
并且,主张“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的右丞相王绾等官员,请求分封的都是诸公子。
但是,右丞相王绾等官员真的仅仅只是请求分封诸公子吗?
难道就没有请求分封大秦一众有功之臣的意思在这里面吗?
或许有,或许没有。
至少右丞相王绾明面上只是说了:“分封诸子至燕、齐、楚等边远之地”,并没有提及到功臣。
不过,不管王绾有没有请求分封大秦一众有功之臣的意思。
李斯在辩驳的时候,都在公子的后面悄然加了功臣二字,言:“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而对此,不管是始皇帝嬴政,还是王绾等大部分官员都好像听到了,又好像没有听到。
因为李斯之所以补充上“功臣”二字,是基于最坏的设想下,也就是王绾等官员如果真的存在请求分封功臣的想法的话。
那么他便直接堵上王绾等官员背后可能存在的,在分封诸公子之后,顺势请求分封功臣的想法。
如果王绾等官员没有请求分封功臣的想法的话,那么自然也不会过多在意李斯补上的“功臣”二字,最多就是暗骂一句李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对此李斯表示无所谓,反正他师从荀子,同样推崇“性恶论”,也从来不介意以最大的恶意去揣度他人。
所以王绾等官员想骂便骂吧,作为法家之士,李斯追求的是中央集权的大一统郡县制,而非地方诸侯各国分权的分封制。
为此即便放弃裂土封君之荣,他也在所不惜。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如果王绾等官员真的在分封诸公子之后,再顺势请求始皇帝分封功臣,而始皇帝也真的同意分封功臣的话。
那么按照过往的功绩而言,李斯也必然是极有可能获得裂土封君的少数功臣之一。
所以如果李斯心中也有想要裂土封君的想法的话,那么都不需要推波助澜,仅仅只需要在王绾等官员开口请求分封的时候默不作声即可。
届时,等到王绾等官员真的顺势请求裂土封君成功之后,那么大概率也少不了李斯的那一份裂土封君之荣。
然而,李斯并没有保持沉默,反而站出来反驳,甚至反驳的时候,还特意加上了“功。臣”二字。
直接斩去王绾等官员可能存在的分封之念,同样也斩断了自己的封君之机。
为的就是彻底贯彻郡县制,辅佐始皇帝打造一个史无前例的、完全符合法家理想的中央大一统集权易陵器(八)四棋逝务遛帝国!
而面对李斯添加上“功臣”二字之后的反驳,王绾等官员也没有什么异色。
反正在后续辩论的时候,王绾等官员依然把请求分封的人选,紧紧扣在大秦诸公子的身上,并没有涉及到功臣范畴。
上一篇:操控祖宗:从楚汉争霸创千年世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