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秦:儿子对比,嬴政酸了

大秦:儿子对比,嬴政酸了 第528节

  【然后以飞尾冠长短、腰带节数颜色、绶带颜色,区分上下尊卑。】

  【比如说,秦王嬴政头戴九寸飞尾冠,象征着九五至尊,飞龙在天,同时系紫金银三色绶带,束紫金银玉四丝九节带。】

  【而太子扶苏则是头戴七寸飞尾冠,象征着七星拱极,未及天位,同时系紫银双色绶带,束金银玉三丝七节带。】

  【三公与列侯则是头戴六寸飞尾冠,象征着六合辅政,同时系紫绶,束紫丝六节带。】

  【六军都督、六部尚书、三府卿、三台卿与百家学院祭酒,则是头戴五寸飞尾冠,象征着五常之德,同时系绯绶,束金丝五节带。】

  【而六军都督、六部尚书、三府卿、三台卿与百家学院祭酒以下到六品以上的官员,则是头戴四寸飞尾冠,象征着四方守土,同时佩青绶,束银丝四节带。】

  【而七品及以下的官员,则是头戴三寸飞尾冠,象征着三才从属,同时系墨绶,束铜丝三节带。】

  【如此一来,日后若是看到不认识的文武百官。】

  【那么只需要抬头看一下对方头戴的飞尾冠长约几寸,又或者是低头看一下对方系的绶带颜色,再或者是束的几节腰带颜色。】

  【那么便能够大体判断出对方属于几品的官员,从而确定接下来的应对礼仪。】

  【在这套新衣冠服制度制定出来之后,太子扶苏也是将之呈给自己父王审阅。】

  【而秦王嬴政审阅过太子扶苏呈上来的新衣冠服制度的样品之后,也是颇为满意,直接同意,并命原九卿中的奉常,同时也是现的部尚书。】

  【按照太子扶苏所呈递上来的新衣冠服制度,去安排、准备一众文武百官的新衣冠袍服,用于开年的迁都大典上使用。】

  【这也是一众文武百官今日这般穿着的原因。】

  【而叔孙通也是凭借着帮助秦国制定新衣冠服制度的功劳,被太子扶苏提拔为太子六部中的礼部尚书。】

  【至于原太子六部中的礼部尚书张苍,则是被太子扶苏平调为太子六部中的刑部尚书。】

  【而原太子六部中的刑部尚书蒙毅,此前则是被秦王嬴政从太子六部中调了出来,然后被授命为了朝廷六部中的吏部尚书。】

  【毕竟一开始,秦王嬴政之所以会让蒙毅任太子六部尚书。】

  【一是因为当年太子六部人手不足,二是因为当时的蒙毅还比较稚嫩,需要多磨练一下。】

  【而现在的太子六部早就人才济济,多蒙毅一个不多,少蒙毅一个也不少。】

  【同时,蒙毅也在任太子六部的近十年间磨练的非常成熟稳重可靠。】

  【再加上,蒙毅不管是给太子扶苏干活,还是给他秦王嬴政干活,本质上都没什么差别。】

  【所以秦王嬴政也是毫不客气地将蒙毅从太子六部中调了出来,给自己干活。】

  【这也就导致了太子六部尚书中有一个空缺,进而刚好让立下功绩,同时又善于礼仪的叔孙通获得了成为太子六部尚书中的礼部尚书的机会。】(看暴爽小说,就上飞卢小说网!)

  【而随着秦王嬴政与太子扶苏迈步向前,宫外广场上肃立的一众文武百官也是纷纷转身低头让出一条大道。】

  【接着,左丞相隗状、右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武成侯王翦、通武侯王贲五人,率先跟在秦王嬴政与太子扶苏的身后,保持着两步距离。】

  【然后是蒙恬、李牧、李信、李斯、蒙-月/-漪首发毅等六军都督、六部尚书、三府卿、三台卿,跟在三公与彻侯的身后,则是保持着三步的距离。】

  【接着是六军、六部、三府、三台下属的一众诸司官员,跟在六军都督、六部尚书、三府卿、三台卿的身后,也是落后三步的距离。】

  【最后是四千执戟虎贲卫,其中一千将士于前方开道,两千将士护卫两侧,剩下一千将士列阵跟在后方。】

  【浩浩荡荡的大秦君臣便如一条沉默的河流,朝着宗庙方向渐渐涌去。】

  【很快,秦王嬴政、太子扶苏等一众君臣便来到了大秦的宗庙前。】

  【宗庙正殿,昔日传承自夏、商、周三代的镇国神器九鼎,被陈列于宗庙中庭。】

  【而在宗庙中庭前方,历代秦王灵位肃立。】

  【此刻,秦王嬴政立于秦国一众先君祖灵的灵位面前。】

  【太子扶苏也是站在秦王嬴政的身侧,同样目视秦国一众先君祖灵的灵位。】

  【而一众三公、彻侯与六军都督、六部尚书、三府卿、三台卿,还有其他一众诸司官员,则是分列宗庙两侧,静默不语。】。

第538章祭祀秦国历代先君,封旧秦王印,以传国玉玺承天命【求订阅,求全订】

  【太殿内青铜礼器在火光映照下泛着幽光,太牢三牲——牛、羊、豕已陈于俎上,黍、稷、稻、粱等祭品也是一一摆放整齐。】

  【香炉中升起的烟雾在殿内缭绕,为秦国历代先君祖先的牌位,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四周青铜编钟悬于架上,大鼓、磬、瑟、竽、箫等礼乐之器,陈列有序,一众乐师隐没于檐角的阴影处。】

  【随后,祠祭司的礼官高举麾幡,猛然挥~下!】

  “咚!”】

  【大鼓先鸣,声震-殿宇。】

  【礼部尚书手执燔燎之器,于九鼎前环行三周,青烟随其步履缭绕升腾而起,与太庙檐角风吹过的铜铃声交织在一-起。】

  【随即,编钟齐响,黄钟大吕之音回荡于太庙内外,庄重肃穆,如天威降临。】

  【磬声清越,瑟音悠扬,竽箫和鸣,乐声层层递进,仿若先祖之灵正自九天垂听。】

  【绕鼎三周结束之后,礼部尚书立于九鼎之侧,肃然高唱:“燔燎告天!”】

  【随后,右丞相王绾手持玉圭出列,立于燔燎升腾处,肃然宣读:“维秦王政二十七年正月初一,右丞相绾,敢昭告于大秦历代先君。。。。。。”】

  “自非子牧马于西陲,襄公始国于岐雍地。”】

  “穆公称霸而服戎狄,孝公变法以强社稷。”】

  “惠文东出而王业显,昭襄远交而六国衰。”】

  “历代先君筚路蓝缕,夙夜在公,方有大秦之盛!”】

  “今陛下承六世之烈,十年征伐,灭韩赵、破魏楚、降燕齐,使九鼎终归秦土。”】

  “此非一人之功,实乃历代先君之德。”】

  “亦陛下兢兢业业,不敢有负先祖之故也。。。。。。”】

  【右丞相王绾声音洪亮,字字铿锵,每诵一句,礼部尚书便添燔火于鼎,使得青烟更盛。】

  【编钟在文句间歇相和,磬声清越,以示敬告。】

  “。。。。。。今以牲牢粢盛,洁祀丰备,仰酬先君之灵。”】

  “伏惟先君歆享,佑我大秦。”】

  “传之无穷!”】

  【诵至末尾,礼部尚书燔燎青圭,烟气直上,太庙梁柱间隐隐有金石相击之声。】

  【随后右丞相王绾诵毕,退归班列。】

  【而四周的钟鼓乐声,也是随之渐消。】

  【接着礼部尚书捧起捧玉爵倾酒于地,以示丞相告太庙结束。】

  【随后,礼官麾幡再度一挥。】

  “咚——”】

  【鼓乐再起,编钟复鸣。】

  【秦王嬴政缓步上前,立于其父庄襄王、孝文王、昭襄王、惠文王、孝公等秦国历代先君神位前,右手按太阿剑,左手执玄圭,目光沉凝如渊。】

  “王嗣政,告列祖列宗。。。。。。”】

  【秦王嬴政声音低沉而浑厚,如雷霆滚过太庙,回荡于天地之间。】

  【一众文武百官尽皆拱手低头屏息,唯闻君王之声与编钟鼓乐相和,庄严肃穆,不可亵渎。】

  “。。。。。。自非子牧马西陲,襄公始封诸侯。”】

  “穆公称霸戎狄,孝公变法强秦。”】

  “惠文东出称王,破六国之纵。”】

  “昭襄挥师四方,弱楚削赵,威震中原。”】

  “至先王庄襄,虽享国日浅,然续先志而不辍。”】

  “今政承六世洪业,而终成大一统!”】

  “此非政一人之功,实惟皇天眷命,列祖垂休!”】

  【言至此处,大鼓九响,编钟齐鸣十二音,礼部尚书同步高举燔燎,九鼎青烟骤盛。】

  “今当承先启后:秉孝公之法以固国本!”】

  “扬惠文之志以开疆域!”】

  “循昭襄之谋以安黎元!”】

  “创不世之功以耀宗祧!”】

  【随着秦王嬴政祷文念至高潮,四周鼓乐骤急,六十四枚编钟齐震,滚滚声浪如潮,竟使宗庙中庭九鼎共鸣,青铜嗡鸣之声,回荡于殿宇之内,如龙吟虎啸,山河呼应!】

  【一众文武百官见此,神情更加肃然,头颅也更加低垂三分。】

  “伏惟列祖,佑我大秦——”】

  “山河永镇,社稷长安;”】

  “日月同辉,万世永昌!”】

  【伴随着秦王嬴政最后一句话语落下,编钟、鼓、磬齐齐声震九霄,九鼎青烟突直升腾,冲破殿顶,与朝霞相辉映。】

  【与此同时,太子扶苏手执三柱祭香点燃,恭谨递给秦王嬴政。】

  【秦王嬴政松开太阿剑,接过祭香,朝着一众秦国先君的神位,躬身三拜。】

  【礼部尚书举燔燎于九鼎上划圆,袅袅青烟随着乐声盘旋而上,燔燎余烬飘落,如同玄鸟降祥。】

  【至此,秦王嬴政焚香祭祖也是暂告一段落。】

  【兰宪台下属典史司的史官,也是当场将此事刻记于册:“华夏大一统元年,正月初一,秦王政祭太庙告祖,九鼎归一,天命永驻!”】

  【告祖文诵毕,钟磬余音在太庙梁柱间萦绕。】

  【秦王嬴政肃立秦国历代先君神位之前,抬手解下腰间的紫、金、银三色绶带,取出随身携带的“秦王印”。】

  【接着秦王嬴政双手捧印,礼部尚书跪接,以玄帛承印,三拜后置于柏木案上。】

  【而后宗正卿取赤色封泥,以昔日先王所遗“宗庙之玺”钤封。】

  【接着礼官抬来黑漆木函,内衬朱砂绢,用以盛放“秦王印”。】

  【而后,礼官将黑漆木函连带其中的“秦王印”一同送入西侧的“藏王印石室”内,与过往的历代秦王印并列存放。】

首节 上一节 528/58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操控祖宗:从楚汉争霸创千年世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