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秦:儿子对比,嬴政酸了

大秦:儿子对比,嬴政酸了 第410节

  【如此一来,他们孙氏之儒一派还需要担心自己未来会没有重用的机会吗?】

  【自然是不需要担心的!】

  【而且更加重要的是,不是他自夸,但是在师兄韩非、李斯相继弃儒学法之后,他张苍就是他们孙氏之儒一派中最出色的门人子弟!】

  【同时,他张苍也可以说是真正继承了他们先师荀子思想的传人!】

  “霸王道杂之”的理解,他说第二,估计也就只有太子扶苏可以说第一。】

  【再加上,他还有师兄李斯的支持。】

  【所以,如果未来秦国真的以“霸王道杂之”的治国方略来治国的话,那么他的未来便真的可以说是大有可为了!】

  【至少,像他师兄李斯如今的九卿之职,或许并不会是他的终点!】

  【说不定有生之年,丞相之位,他也不是不可以坐一坐!】

  【至于另一旁的叔孙通,对于太子扶苏所说的“霸王道杂之”的治国方略,则是较为平静。】

  【因为他属于是仲良氏之儒一派的儒家之士,孙氏之儒一派所提倡的“礼法并重”,也就是所谓的“霸王道杂之”,并非他所擅长。】

  【当然,他改走孙氏之儒一派的路线,重新学习孙氏之儒一派的“礼法并重”也并不是不行。】

  【在道德底线方面,他也并不是很高。】

  【弃仲良氏之儒而改投孙氏之儒一派这样的事情,他也并不是做不出来。】

  【毕竟他又没有向李斯那样弃儒家而投法家,他现在只是弃仲良氏之儒而改投孙氏之儒而已,这在儒家内部也算不了什么大事。】

  【反正儒家八派是一家嘛,他依然还是儒家之士。】

  【只不过这样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他如果走孙氏之儒一派的路线的话。】

  【那么除非他愿意屈居于张苍之下,否则他很难竞争得过同样走孙氏之儒的“礼法并重”,也就是“霸王道杂之”路线的张苍。】

  【一是因为,如果他半道改学孙氏之儒的话,那么除非他是天赋异禀。】

  【否则在同等天赋、潜质的情况下,他是很难比得过从一开始就学习孙氏之儒,得到昔日荀子亲自教导的张苍的。】

  【二是因为,他来到秦国的时间,终究还是有些晩了。】

  【现在张苍就已经是太子六部中的礼部尚书了,除非未来他的能力能够远超张苍。】

  【否则在同等情况下,太子扶苏必然会优先考虑重用张苍,其次才是他。】

  【三是因为,相较于在秦国无人支持的自己,张苍还有一个位列九卿的师兄李斯。】

  【未来在朝堂之上,张苍和李斯之间如果不生间隙的话,那么未来张苍多半会得到他师兄李斯的支持。】

  【所以综合以上诸多因素,在“礼法并重”、“霸王道杂之”这条道上,张苍的优势比他大太多了,他是很难在竞争得过张苍的。】

  【而叔孙通虽然也不是什么心比天高之辈,但是如果让他就这么屈居于张苍之下的话,他也不太愿意接受。】

  【再加上在来到秦国的这一年时间里,以及在方才与太子扶苏的辩论中,他也是找到了自己未来在秦国大致的定位。】

  【那就是“礼”!】(看暴爽小说,就上飞卢小说网!)

  【昔日周王朝倾覆,周礼崩坏,天下一片混乱。】

  【而秦国未来如果真的能够做到扫平六国,统一天下的话。】

  【那么秦国必然也需要一套“礼”来作为国家、社会新的礼仪秩序之道。】

  “礼”,可以是昔日的周礼。】

  【当然,如果秦王嬴政与太子扶苏对昔日的周礼不满意的话,也可以重新构建一套“新秦礼”。】

  【反正不管如何,“礼”总是需要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而论及对“礼”的了解,诸子百家之中还有谁能够比他们儒家更加精通、擅长吗?】

  【并没有!】

  【而在儒家内部八大派系之中,又有谁可以像他一样道德底线比较灵活,可以根据君主的需要而肆意修改周礼吗?】

  【或许有,不过叔孙通估计这样的儒家之士应该不会很多。】

  【大部分的儒家之士都差不多和淳于越一样,都是对周礼顽固不化的迂腐之辈。】

  【而在这不多的道德底线比较灵活的儒家之士中,有能力像他一样做到在周礼的基础上,制定出一套新的,且合理的,还可以满足君主需要的礼仪秩序制度的人。】

  【叔孙通估计应该是寥寥无几的。】

  【至少,像张苍如果在这条道上和他竞争的话,张苍未必韭+6逝柳起芭(二)巴能够竞争得过他。】

  【所以叔孙通也是打定主意,以秦国未来九卿之中的奉常这一官职为目标,好好在秦国的新礼仪秩序之道上面专研、努力。】

  PS:正在补后续两千字,可以下午六点之后再看更新,昨天身体不舒服,所以没更新,抱歉,祝大家情人节快乐。。

第428章秦皇嬴政:尽取百家之精华,而为大秦治国之大道【求订阅,求全订】

  天幕下,当秦皇嬴政听到太子扶苏说到“霸王道杂之”这个治国之道时。

  整个人也是如同醍醐灌顶一般,瞬间双眸睁大,脑海中原本笼罩着的迷雾也是一扫而清,眼中再无丝毫迷茫!

  对于秦皇嬴政来说,秦国在扫平六国、统一天下之后,究竟应当以何为新的治国方略,毫无疑问是秦国目前的头等大事。

  就在天幕降临之前,秦国就因此在朝堂上爆发了法、儒之争,分~封与郡县之辩。

  而秦皇嬴政本人,原本毫无疑问是站在法家这一边,坚持法家霸道的治国之道的-。

  但是,在天幕降临之后,从【大秦长公子扶苏】光幕中窥视到的,有关于未来大-秦的一鳞半爪。

  以及从【大秦秦太宗扶苏】光幕中,太子扶苏所透露出来的,秦国目前的种种弊端。

  秦皇嬴政知道如果再继续坚持以法家霸道的治国之道,来治理扫平六国、统一天下之后的新大秦的话。

  那么毫无疑问必然会让大秦再次走上【大秦长公子扶苏】光幕中那个“大秦”摇摇欲坠,即将倾覆、崩塌的亡国未来。

  而对此,秦皇嬴政是绝对无法接受的。

  所以秦皇嬴政也是一直在极力汲取天幕上所透露出来的各种有用信息,努力想要为大秦找到一个新的,可以使得大秦未来长治久安,不会沦落到天下皆反的局面的治国之道。

  比如说,改革法家之道,又或者是尝试以经过太子扶苏推陈出新之后的农家之道、墨家之道等新诸子百家之道来治国。

  但是很可惜,即便再如何改革法家的治国之道,也顶多是只能够改掉当前法家之制的弊端,无法改掉法家霸道治国的本质。

  而农家之道、墨家之道等诸子百家之道,即便是经过太子扶苏的推陈出新,但是究其本质也依然不过是在农家之道,又或者是在墨家之道走的更远,看的更广罢了。

  依然不是他心中真正期望、想要的治国之道!

  就当秦皇嬴政依然-月*漪/亦衣气肆焐IX四究处于迷茫之中,找不到自己真正想要的,能够符合秦国扫平六国、统一天下之后的新的治国之道时。

  太子扶苏“霸王道杂之”的话语,却是打破了他的迷茫。

  一直以来,他都下意识地以一家一道而治国。

  但是,谁说诸子百家只能够纳其一而治国的?

  为何不能同时以两家学派来治国呢?

  如果法家太过于严酷、霸道的话,那么就加入儒家的仁义来调和。

  如果儒家空谈而不切实际的话,那就不以儒家来具体治国,只用儒家的道德来教化黔首百姓。

  如此一念起,顿觉天地宽。

  原本迷茫的治国之道,以及看不清的未来的大秦前路,在这一刻也是再无疑惑。

  “霸王道杂之”的治国之道来治理扫平六国、统一天下之后的新大秦天下,必然可以使得大秦长治久安,再不复原来天下皆反的亡国局面!

  看着天幕上的“秦王嬴政”对于太子扶苏所提出的“霸王道杂之”治国之道的高度认可,在场的其他诸子百家博士也是神情复杂。

  因为天幕上的“秦王嬴政”如果高度认可太子扶苏所提出的“霸王道杂之”的治国之道的话。

  那么他们这个世界的始皇帝估计也会高度认同太子扶苏所提出的“霸王道杂之”的治国之道。

  而在太子扶苏所提出的“霸王道杂之”的治国之道里面,法家占据了霸道,儒家占据了王道,似乎并没有其他诸子百家生存的余地。

  这让其他诸子百家博士的心情又如何能高兴的起来!

  尤其是陈相、陈辛等农家博士,以及相里季等墨家博士,他们原以为自家学派学说在经过太子扶苏的推陈出新之后。

  不仅能够有机会在秦国的主流思想之中,占据一席之地。

  甚至说不定有机会冲击法家在秦国的主流思想地位,取代法家成为秦国新的主要治国思想!

  然而,随着太子扶苏“霸王道杂之”的治国之道一出来。

  他们农家、墨家想要冲击法家在秦国的主流思想地位,以及取代法家成为秦国新的主要治国思想的想法,也是直接如泡沫般破碎。

  甚至他们农家、墨家在秦国主流思想之中所占据的一席之地,说不定也都要被后来者居上的儒家给抢走!

  这难道便是笑的早,不如笑到最后吗?

  一时间,陈相、陈辛等农家博士,以及相里季等墨家博士,还有其他诸子百家博士,皆是心情复杂之中又带有一些茫然。

  因为他们诸子百家相争,争的就不是看谁能够占据秦国的主流思想地位,成为秦国的主要治国思想嘛。

  而现在,似乎已经到了水落石出,大局已定的结局了。

  只是,他们在这场主流思想地位之争与主要治国思想之争中失败了的话。

  那么日后他们,以及他们所在的百家学派又该何去何从呢?

  是就此默默消亡?

  还是带着自家学派,改投法、儒两家呢?

  毕竟如果始皇帝真的确定了“霸王道杂之”的治国方略的话,那么未来始皇帝必然会大力扶持法、儒两家。

  而其他诸子百家哪怕没有遭到始皇帝与秦国的打压,但是十有八九都会遭到始皇帝与秦国的漠视。

  而遭到始皇帝与秦国的漠视的话,那么他们以及各自所在的学派,即便现在能够延续下去,但是未来又还能够延续多久呢?

  由昔日春秋至战国,再至如今秦国的大一统,自成一家一派的诸子学派又何止百家呀!

  但是如今,真正传承未断的诸子学派也就只剩下七、八十家罢了,早已不足百家之数。

  若无法得到始皇帝与秦国的扶持、重视、推广的话,那么说不定等他们和他们的弟子相继逝去之后。

  他们所学的诸子百家学说也会与过往的其他诸子百家学说一样,消失于浩浩历史长河之中,再不见传承,只能够从古籍之中寻得遗留下来的只言片语。

  这样的结果,又如何能够让其他诸子百家博士坦然接受?

  不过,正当其他诸子百家博士都忧心于自家学派传承的时候,却是听到太子扶苏在提出“霸王道杂之”的治国之道后。

  随即又提出了“农法并重”的治国之道,以及“墨法并重”的治国之道。

首节 上一节 410/58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操控祖宗:从楚汉争霸创千年世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