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儿子对比,嬴政酸了 第345节
所以在旁观者清的情况下,张良才能够一眼看出天幕上的“秦国”是准备再度“故技重施”,打着大义赈灾的名号,形成“李牧”和秦国“勾结”的现象。
进而再引起天幕上的“赵王”的“误会”,然后再由“赵王”拿下“李牧”。
最后在赵军没有“李牧”的统帅之后,秦军便一举覆灭赵国。
想到这里,张良也是不由得气极反笑。
甚至在想“李牧”是不是真的不容于赵国?
否则如此简单的反间计,为什么就能够成功呢?
而另外一边,正在被迫迁移去咸阳的赵国宗室赵葱,看到这一幕也是心生委屈。
虽说当年赵王迁在听信郭开那个小人的谗言之后,不加调查证实,便立刻派遣他和颜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马尚。
但是,他们也仅仅只是想要暂时取代李牧和司马尚,让李牧和司马尚先回邯郸自证清白而已。
一开始并没有想着要杀死李牧的。
毕竟赵国十几万大军都被统帅在李牧手上,如果李牧真的和秦国有所勾结的话,那么他们赵国就真的要亡了。
所以为了慎重起见,先由他这个赵国宗室和其他将帅暂且统帅李牧麾下的十几万大军有问题吗?
至少赵王迁和赵葱都是觉得没什么问题的。
结果李牧却以秦军随时都有可能攻伐赵国,他来回邯郸、代郡等地不便为由,拒不受命!
好啊,本身在邯郸就有有关于李牧“勾结”秦国,准备背叛赵国的流言蜚语。
这下你李牧还来了一个拒不受命,不愿意回到邯郸去自证清白,这不是心虚是什么?
就算这不是心虚,那这也是藐视君上,无视君上命令!
甚至说句不好听的,就算你李牧没有勾结秦国,但是今天你能够无视君上命令,那么明天你就很有可能会拥兵自重,甚至是篡位谋反!
如此一来,又何容你!
至少赵王迁是不会容忍自己手下有一个不听从他命令的将帅的,尤其是这个将帅还手握全国十几万兵马的情况下,那就更加值得赵王迁担忧了。
于是,原本只是打算暂且取代李牧的赵葱和颜聚便在赵王迁的命令之下,以赵王迁的命令诱请李牧,然后当场命亲兵捕之,最后迅速将之处死。
接着再由赵葱和颜聚统帅赵国大军,以面对秦军的攻伐。
可以说这一套操作,在赵王迁与赵葱等人看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只不过他们唯一没有想到的问题,那就是赵国在没了李牧之后是真的抵挡不住秦军的攻伐。
否则如果他们知道李牧是赵国唯一能够抵挡住秦军的人的话,那么就算李牧藐视君上,无视君上命令。
在赵国危机没有解除之前,他们也会捏着鼻子继续多容忍李牧一段时间。
而当张良看到天幕上的“司马尚”任由“巴清”对着赵国代郡受灾的黔首百姓,再一次说出“秦国欲要以武止戈,为万世开太平”的话语时。
张良也是再次忍不住气骂道:
“汝他阿姆的是秦国派到赵国的间客吗?”
如果不是秦国间客的话,“司马尚”又怎么能够让“893巴清”对着赵国代郡受灾的黔首百姓说出“秦国欲要以武止戈,为万世开太平”这样的话语呢。
毕竟真正最为渴望太平、安稳生活的人,正是各国的黔首百姓呀!
各国的国君与贵族公卿其实是不太在乎国家是否处于战争动乱之中的,因为在大部分的情况下,只要不亡国。
那么作为国君与贵族公卿的他们,便都不会是战争的受害者。
只有最底层的黔首百姓,才会一直是战争的受害者。
而黔首百姓既然是战争的受害者的话,那么黔首百姓自然也是希望能够尽快结束战争,避免自己继续受害的。
而“巴清”的那一番话语,则是完美地说出了他们心中的诉求与愿望。
可以说,单单是“巴清”那一番话,便让代郡的黔首百姓对于秦国与秦王的抵触心理减弱了几分。
再加上在赵国代郡的黔首百姓受灾的时候,作为赵国的赵王没有赈济救灾他们,反而是遥远的秦国与秦王听闻他们受灾之后,特意运粮、卖粮过来救济他们。
这便让赵国代郡的黔首百姓对秦国与秦王的抵触心理又再减弱了几分,甚至反而升起了几分希望秦国能够打下代郡的想法。
这样一来的话,他们便也可以像原韩国之民那样,在秦国的庇护之下,不用再遭遇战争的威胁,可以过上太平稳定的生活了。
毕竟当今诸侯国中,的确是秦国的实力最强。
这一点,从过往一直都是秦国主动过来攻打他们赵国,而他们赵国却甚少主动去攻打秦国就知道了。
所以如果他们也能够成为秦国之民的话,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而如果代郡之民都是这样的想法的话,那么秦国打下赵国代郡的难度将会大大降低。
而当“巴清”进一步说出当秦国黔首百姓的种种好处,“司马尚”却没有及时制止时,张良更是气的连话都不想说了。
正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如果说秦国的黔首百姓也过得和赵国的黔首百姓一样糟糕的话。
那么赵国的黔首百姓,或许也不会多想什么。
但是如果同为黔首百姓,秦国的黔首百姓却有秦王免费分发推广给他们的耧车、曲辕犁、脚踏式纺织机等各种新式耕种、纺织、灌溉器具,以及牛、羊、驴子等各种牲畜。
还有专门派遣的农官教导他们学习如何使得粮食亩产量增加数倍的代田法,以及各种可以大幅度促进粮食亩产量收成的肥料制作方法。
而他们赵国的黔首百姓却什么都没有的话。
那么赵国代郡受灾的黔首百姓必然心里不平衡,以及对成为秦国之民更加憧憬。
在这样的情况下,后面赵国代郡之民背刺赵军,给秦军开门引路,在张良看来也不是不可能。。
第三百五十七章:无比羡慕老秦人的代郡黔首百姓【求订阅,求全订】
【巴清的这番话语一出,四周代郡的黔首百姓全都愣住了。】
【然后过了一会,一个代郡的黔首百姓忽然开口问道:“秦国免费给黔首百姓推广使用耧车、曲辕犁、脚踏式纺织机这些新式耕种、纺织、灌溉器具?”】
【对于耧车、曲辕犁、脚踏式纺织机这些新式耕种、纺织、灌溉器具,代郡的黔首百姓也是知道的。】
【因为巴清麾下的商队,同样也是将这些新式耕种、纺织、灌溉器具卖到过代郡这边的。】
【而李牧见此这些新式耕种、纺织、灌溉器具如此有用,自然也是购买了一些。】
【但是如果想要大规模购买的话,即便是李牧也有心无力。】
【而如果想要自己找工匠复刻生产、制造的话,代郡也没有那么的工匠。】
【所以李牧也只能够将他从巴清麾下商队购买到的各种新式耕种、纺织、灌溉器具摆出来,让代郡的黔首百姓自己参考制作。】
【只不过这些新式耕种、纺织、灌溉器具,说它没有技术含量吧。】
【它又有一点点技术含量,至少此前毫无工匠技艺基础的黔首百姓想要复刻生产、制作出来也比较困难。】
【但是如果说它有技术含量吧,代郡的黔首百姓凭借自己的执拗和韧性,这几年也歪歪扭扭地复刻出一些勉强能够使用的新式耕种、纺织、灌溉器具。】
【但是说到底,这些新式耕种、纺织、灌溉器具都是代郡的黔首百姓自己想法捣腾出来的。】
【这和秦国免费给黔首百姓推广使用这些新式耕种、纺织、灌溉器具,那可是天差地别的两个概念!】
【巴清肯定地点了点头:“秦国数百万黔首百姓可以作证!”】
【秦王的确没有收黔首百姓的钱,只要让黔首百姓帮忙开垦一些荒地用来换取罢了,她并没有说谎。】
【看到巴清点头之后,又有另一个代郡的黔首百姓有些难以置信地问道:“秦国还免费给黔首百姓分配牛、羊、驴子等牲畜?”】
【巴清依然面露笑意地肯定道:“对,如今秦国每家每户,少则有一头牛,多则有一头牛、一头驴子和几头羊。”】
【这话一出,就连旁边的司马尚都忍不住面露震惊之色道:“秦国哪来的这么多牛、羊、驴子等牲畜?”】
【“秦王将这么多的牲畜分配给黔首百姓,秦国国库真的支撑得起?”】
【正所谓见微知著,如果秦国真的这么有钱。】
【不仅免费给黔首百姓分发各种新式耕种、纺织、灌溉器具,还给黔首百姓免费分配牛、羊、驴子等等牲畜,并且在做完这些事情之后,秦国也依然没有崩溃的话。】
【那么秦国的国力究竟有多么雄厚,司马尚简直不敢想象。】
【甚至单是想一想,司马尚都要浑身发寒。】
【因为这些事情背后揭露出来的秦国国力,实在是强的太过于离谱了!】
【就这么说吧,有着如此雄厚国力做支撑的秦国,哪怕这一次攻伐赵国失败了。】
【但是秦国也依然可以再继续组织起第二次、第三次,乃至于是第四次、第五次攻伐赵国的战争。】
【而赵国单单是为了维持这一次的抗秦之战,就几乎已经动用了赵国所有的人力、物力了。】
【为此,赵国就连如今正在遭受的大旱灾都不管了。】
【毕竟大旱灾一时半会亡不了赵国,但是如果抵抗不住秦国的话,那么有韩国的前车之鉴在前,赵国是真的会亡国的。】
【巴清看着身旁震惊的司马尚,微笑道:“我秦国有义商乌氏君,愿意将自己麾下的四十余万牛、羊、驴子、马匹等牲畜,尽数献于秦王。”】
【“后,又奉秦王之命从四方蛮夷大肆购入牛、羊、驴子等牲畜。”】
【“最后,秦王命太子扶苏亲赴各地郡县,将这些牲畜尽数分于黔首百姓,以减轻黔首百姓耕种、纺织、灌溉的劳累与困难程度。”】
【听到这话,司马尚也哑口无言了。】
【因为且不提赵国有没有像乌氏君这样拥有数十万牛、羊、驴子等牲畜的大豪商,就算真的有这样的大豪商,对方又当真愿意将自己所有的牲畜都尽数献给赵国?】
【又或者说,赵国应该用什么样的代价,才能够从这个大豪商手上获得这数十万牲畜?】
【司马尚可不会相信巴清说的对方自愿将自己手下数十万牲畜,尽数献于秦国与秦王这样的话语。】
【这必然是秦国与秦王付出了莫大的代价,才从那个大豪商手上获得的那数十万牲畜。】
【而且就算赵国愿意付出莫大的代价,从这个大豪商手上拿到了数十万的牲畜。】
【但是这么巨大的一笔财富,赵国的其他贵族公卿又真的能够不心动?】
【那些贵族公卿又真的愿意免费将这数十万牲畜分给赵国的黔首百姓?】
【想到这里,司马尚便暗自摇了摇头。】
【根据他对赵国那些贪婪成性的贵族公卿的理解,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那些贪婪的贵族公卿必然会打着各种各样的旗号和借口,将这一份原本应该免费分发给黔首百姓的牲畜尽数吞进自己的腹中。】
【而牲畜大豪商“捐献”这条路子走不通之后,司马尚又将目光转移到了四方蛮夷身上。】
【他们赵国代郡同样也是靠近匈奴的,真要说牲畜的话,匈奴人那里同样也有不少的牛、羊、驴子等牲畜。】
【如果问如何能够打赢匈奴的话,这一点司马尚倒是非常熟悉。】
上一篇:操控祖宗:从楚汉争霸创千年世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