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儿子对比,嬴政酸了 第339节
【“黔首百姓必须从地方县一级科举开始考核起,考核通过了一级科举之后,方才可以报名参加地方县的二级科举考核。”】
【“地方县的二级科举考核通过之后,方才可以继续报名参加地方县的三级科举考核。”】
【“而地方县一级到三级的科举考核,黔首百姓若是通过的话,那么便可以视其考核通过的等级,或是授予其一定的钱财米粮奖励,或是授予其不同的吏员职位。”】
【“而地方郡则负责主持四级、五级、六级的科举,黔首百姓同样只有先考核通过地方县的三级科举考核,才可以向上报名参与地方郡的四级科举考核。”】
【“同样,黔首百姓若是通过了地方郡四到六级3.7科举考核的话,那么便可以视其考核通过的等级,授予其不同的官员职位。”】
【“而黔首百姓在通过了地方郡六级的科举考核之后,还可以继续向上报名参与中央朝廷的七级到九级的科举考核。”】
【“而黔首百姓若是能够通过了中央朝廷七级到九级的科举考核的话,那么不仅会授予其官员职位,更会授予其一定的爵位。”】
【“可以说,通过这个九级科举考核制度,只要黔首百姓于农科、工科、武科、士科、数科等各方面,有一技之长。”】
【“那么他们便有机会踩着九级科举考核制度铺就的通天之阶,一步一步从最底层的黔首百姓,向上晋升成为秦吏、秦官,乃至于是秦国的贵族公卿!”】
【“而黔首百姓如果想要通过九级科举考核制度向上晋升的话,那么他们就不能不识字,不能不读书,不能不懂数算等等。”】
【“而黔首百姓如果想要读书、识字、懂得数算等等的话,那么就必须要对他们开民智,让他们拥有读书识字学习农科、工科、武科、士科、数科等等知识的机会。”】
【“只有如此,秦国才能够在取消又或者是变革掉军功授爵制度之后,依然给黔首百姓留下一条努力向上晋升的通道。”】
【“而黔首百姓也才不会因为军功授爵制度的取消,又或者是被变革掉而心生怨言不满等等。”】。
第三百五十一章:想要用科举取代军功授爵的前提是开民智【求订阅,求全订】
天幕下,秦皇嬴政看着太子扶苏提出的九级科举制度,脸上也是露出一副果然如此的神色。
早在此前太子扶苏刚刚提出分科取士之策的时候,他便敏锐地意识到分科取士这个政策应当可以用来取代现在的军功授爵制度。
毕竟说白了,军功授爵制度一旦取消,又或者说变革掉之后,黔首百姓最担心的不就是自己日后会失去从底层向上晋升的机会嘛。
所以,只要朝廷能够制定出另外一套与军功授爵制度类似的,能够公平合理给予黔首百姓向上晋升,跃迁阶层的制度。
那么黔首百姓便不会对于军功授爵制度的取消,又或者是其他针对军功授爵制度的什么变革,从而有什么大的不满或者怨言。
如此一来,只要最底层,同时也是数量最多的黔首百姓对于新的晋升制度没有太大的不满或者怨言。
那么秦国接下来有关于军功爵制度的变法的阻力,便会减小很多。
毕竟看了太子扶苏说了那么多的有关于君主权力的来源,秦皇嬴政也是很清楚,只要最底层的老秦人对他民心不失。
那么他便始终掌握着秦国最大的权力与军队!
而只要他始终牢牢掌握着秦国最大的权力与军队,那么不管是什么贵族公卿,又或者是其他什么文武百官反对他的新法。
他都可以凭借着手中的权力与军队,直接强行镇压,并且强行推行下去!
当然,他同样也有考虑不周的地方。
比如说,他虽然意识到了此前太子扶苏提出的科举制度,可以用来取代军功授爵制度。
但是他却并没有意识到,如果想要真正用科举制度来取代军功授爵制度,成为底层的黔首百姓另一条向上晋升的通道的话,那么他还得要更进一步开民智才行。
毕竟如果他不更进一步向黔首百姓开民智的话25,那么黔首百姓便不会懂得读书、识字,也不会懂得数算与工匠技艺等等知识。
而黔首百姓如果不懂得读书、识字,以及数算、工匠技艺等等知识的话。
那么就算他设立了科举制度,黔首百姓也没有那个能力可以去参加考核。
而黔首百姓如果连参加科举考核的能力都没有的话,那么黔首百姓又谈何通过科举制度向上晋升,跃迁到秦国官吏,以及贵族公卿阶层呢?
而如果黔首百姓不能通过科举制度向上晋升,获得成为秦国官吏,以及贵族公卿的机会的话。
那么他所设立的科举制度,对于黔首百姓而言,又有什么意义呢?
不过是一座高高在上的空中楼阁罢了!
最底层的黔首百姓虽然看得见这座空中楼阁,但是却基本触碰不到这座空中楼阁。
最后,估计也就只有出身于诸子百家的学子,有可能通过名为“诸子百家学派”的这座阶梯,从而触碰到科举制度这座空中楼阁。
然后再通过科举制度这座空中楼阁,一步步跃迁到秦国官吏,以及贵族公卿阶层。
但是这也终究只是对诸子百家学派的学子有利,对于最广大的黔首百姓而言无益。
而且如果说想要用科举制度取代军功授爵制度,有一个前提是要开民智的话,那么想要开启民智同样也有一个前提。
那就是必须要发明并且进一步推广、普及造纸术以及印刷术!
毕竟如果不发明并且推广、普及造纸术以及印刷术,而是继续像以前那样用竹简来作为知识文化的载体的话,那么知识文化的传播效率就太慢了。
同时,给黔首百姓开启民智,对黔首百姓进行知识文化教育的成本也太高了。
高到即便是秦国也无力承担!
而秦国如果无力承担这份高昂的教育成本的话,那么给黔首百姓开启民智,对黔首百姓进行普及性的知识文化教育自然也就成了空谈。
所以秦皇嬴政现在回过头来细想的时候,也是忽然发现这些事情好像都是环环相扣一般。
因为太子扶苏与那位名为“蔡”的墨家子弟发明并且改良了造纸术,以及太子扶苏发明了印刷术,所以使得给黔首百姓开启民智,对黔首百姓进行普及性的知识文化教育有了可能。
同样也正是因为给黔首百姓开启民智,对黔首百姓进行普及性的知识文化教育有了可能,所以黔首百姓也才有了参与九级科举考核制度的能力的可能。
同样也正是因为黔首百姓有参与九级科举考核制度的能力的可能,所以黔首百姓才有通过科举制度向上晋升,获得成为秦国官吏,以及贵族公卿的可能。
同样也正是因为黔首百姓拥有了通过九级科举考核制度向上晋升,获得成为秦国官吏,以及贵族公卿的可能,所以九级科举考核制度也才有了可以取代军功授爵制度的可能。
同样也是正是因为九级科举考核制度有了取代军功授爵制度的可能,所以未来有关于军功授爵制度的变法也才有了成功的可能。
可以说,这几个环节,但凡其中一个环节有所错漏的话,那么想要用九级科举考核制度来取代军功授爵制度,完成对军功授爵制度的变法都会失败。
想到这里,秦皇嬴政也是不禁思索起这些事情,到底是太子扶苏的有意为之,还是太子扶苏的顺势为之?
如果是有意为之的话,那么也就意味着太子扶苏在发明出造纸术以及印刷术之后,便开始考虑到了对黔首百姓开启民智教育的可能。
以及用九级科举考核制度来取代军功授爵制度,完成对军功授爵制度变法的可能。
而这般未雨绸缪,走一步算十步看百步的能力,即便是秦皇嬴政也不禁感到有些头皮发麻,甚至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
因为这样的能力,如果用在敌人身上的话,那么你完全不知道自己的举动会不会落入到太子扶苏的算计之中。
又或者说,自己的举动会不会也成为太子扶苏算计之中的一环。
如果是顺势为之,比如说因为科举制度在太子六部施行的效果不错,然后太子扶苏才进一步拓展想到了可以用九级科举考核制度来取代军功授爵制度的话。
那么太子扶苏依然还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天才,但是给人的感觉好歹会更加容易接受一点。
随即秦皇嬴政摇了摇头,将这些想法都暂时压到心底深处,然后看向一旁的李斯吩咐道:
“天幕过后,李卿将太子扶苏说的九级科举考核制度,以及前面提到过的分科取士之策,都纳入到秦国未来的新法之中。”
“另外,此前李卿提交上来的有关于大秦学宫的章程,现在看来仍然不够完善。”
“想要用科举制度来取代军功授爵制度的话,那么就必须要先对黔首百姓开启民智才行。”
“此前章程中所设立的大秦学宫数量太少了,不足以对大部分的黔首百姓完成开启民智的教育。”
“需要进一步增加大秦学宫的数量,要做到根据地方郡县人口数量的多寡不同,从而或是设立一所,或是设立多所大秦学宫。”
“另外,除了地方郡县要设立大秦学宫之外,在郡县之下的各地乡、亭上也要设立相应的蒙学学堂,用以对于黔首百姓进行蒙学教育。”
“黔首百姓通过地方上的乡、亭学堂完成蒙学教育之后,便可以去地方郡县上的大秦学宫更进一步学习。”
“待到黔首百姓在大秦学宫也完成相应的学习之后,黔首百姓便可以开始尝试去参加科举考核。”
“比如说,去报名参加地方县一级的科举考核,一级科举考核通过之后,便可以继续报名去参加地方县二级的科举考核。”
“然后通过九级科举考核制度,一级一级考到朕的面前!”
而听到始皇帝的吩咐,李斯却是不由得面露苦笑之色道:
“陛下,秦国如今恐怕抽不出这么多的先生,担任秦国各地学宫,以及蒙学学堂的先生。”
像始皇帝所说的在秦国各地郡县根据人口的多寡,从而建立一所,或者是多所大秦学宫,甚至于是在各地郡县之下的乡、亭上设立蒙学学堂这个问题。
虽然麻烦,但是却也不是完成不了的事情。
毕竟大不了就多花费一些人力、物力罢了,总归能够将始皇帝所需要的大秦学宫以及蒙学学堂给建造出来的。
但是单单是将大秦学宫以及蒙学学堂建造出来也没用呀,想要开民智,对黔首百姓完成普及性的教育。
那是需要有大量懂得读书、识字、算术,甚至是掌握各种工科、农科、数科等知识的士子去担任学宫、学堂的先生的。
而秦国在吞并六国,彻底扫平天下之后,约莫有一千三百余个地方县。
而按照一个地方县少则一所大秦学宫,多则两、三所大秦学宫的配置来算的话。
那么一千三百余个地方县,便至少需要设立一千五百所大秦学宫,甚至是一千八百所大秦学宫。
而再按照一个学宫至少要配备五名左右的先生的话,那么一千五百所大秦学宫便至少需要七千五百名先生。
如果是一千八百所大秦学宫的话,那么更是至少需要九千名先生。
而这还仅仅只是涉及到地方县一级的大秦学宫所需要的先生数量,若是再进一步涉及到地方县以下的乡、亭的蒙学学堂所需要的先生数量的话。
那么这个先生数量至少也要再翻个五倍到十倍,也就是真正想要完成对秦国大部分黔首百姓的教育的话。
那么大秦很有可能需要五万名到十万名懂得读书、识字、算术,甚至是掌握各种工科、农科、数科等等知识的士子。
但问题是,在不考虑原六国宗室、贵族公卿这些懂得读书、识字、算术,但是却对大秦心怀不满的人员的情况下。
秦国现在就连各地郡县所需要的,懂得读书、识字、算术的吏员都无法满足。
甚至为此始皇帝都不得不选择“放权于黔首”,让那些官吏数量不足的地方郡县进行黔首自治,仅仅只是派遣一、两名官吏在当地宣告一下秦国的主权。
所以别说秦国现在没有那么多懂得读书、识字、算术的士子可以去担任秦国各地郡县学宫、学堂的先生,去对黔首百姓进行开民智的普及性教育。
就算秦国现在真的有那么多懂得读书、识字、算术的士子,李斯也会第一时间,先将他们填充到官吏数量严重不足的各个地方郡县里面。
以此解决各地郡县官吏人283手不足的问题,以及更进一步加强秦国对于各个地方郡县的掌控。
秦皇嬴政看了李斯一眼,语气淡淡道:
“先设章程,再定框架,最后缓施行。”
“先培养学子,然后再以学子为师去培养更多的学子,最后以这些学子为天下黔首百姓之师,对天下黔首百姓开民智与教育。”
人手不足的问题,他自然也是知道的,所以他自然也不会要求李斯现在就能够对黔首百姓完成开民智的教育。
而且有关于变法一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样也需要一个过渡的时间。
而趁着这个过渡时间,大秦可以仿照太子扶苏的教育司那般,从农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学派之中,抽调三百人作为先生。
然后一个先生便负责教导三十名学子,学习读书、识字、算术等知识。
上一篇:操控祖宗:从楚汉争霸创千年世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