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秦:儿子对比,嬴政酸了

大秦:儿子对比,嬴政酸了 第215节

  同样也正是因为占据的主动优势大,所以才能够使得四方蛮夷都为之低头、尊崇、认可自己的行事规则、礼仪文化制度。

  但是,如果越是以血缘及地域作为华夷之辨的衡量标准的话,那么也就越是说明此刻的华夏在面对蛮夷之时的不自信。

  同时华夏在面对蛮夷之时,所占据的主动优势也就越小,甚至还有可能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与入侵。

  因为只有在自身面对蛮夷不占据主动优势之时,才会对自身的礼仪文化不自信。

  0求鲜花

  同样也因为对于自身的礼仪文化不自信,所以才只能转而通过更加清晰、明确的血缘、地缘来区分华夷。

  第二个核心观点:中原,只能够是中原人的,绝对不允许其他蛮夷插手其中。

  不管中原诸侯各国平日里怎么打生打死也好,哪怕是把彼此的脑浆都打出来了。

  但是一旦有外敌企图入侵中原,那么中原诸侯各国就必须要团结一致,共抗外敌。

  所以在春秋战国期间,如果突然外蛮夷入侵的话,那么原本打的你死我活的一众中原诸侯就会暂且放下成见。

  然后在当时最为强大的一个诸侯国的率领下,共讨蛮夷。

  等把蛮夷赶出去之后,中原诸侯再继续内战。

  第三个核心观点: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在这样的观点下,诸夏苗裔不管是看哪个蛮夷,心中都会有一种其他蛮夷是不是想要害我的被害妄想症想法。

  一想到其他蛮夷有可能正在心理暗搓搓地想着谋害自己,那么诸夏苗裔往往就会出于“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想法,抢先一步把其他蛮夷给干掉。

  只要把看见的蛮夷都干掉,那么就不用担心会有蛮夷谋害自己的事情发生了。

  所以也就出现了诸夏苗裔往往不把蛮夷当人看,只想要干掉蛮夷的主流观点。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华夷之辩的观点看法。

  不过总体上,这三点是当前先秦时期华夷之辩最主要的内容。

  而从这三点也足以看出当前诸夏苗裔对于蛮夷是何等的警惕与排斥。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天幕上的“相里季”选择了站在蛮夷那一边的话,那么毫无疑问必然会受到诸夏苗裔的强烈排斥。

  而当看到天幕上的“相里季”说所谓的不正义的战争,指的是诸夏苗裔相互之间的侵略战争,中原诸侯各国相互之间的侵略战争时。

  其他一众百家博士,更是不屑一顾。

  因为这个时期的战争,根本就无法用简单粗暴的侵略与被侵略,来判断它是否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举个例子,昔日周王朝权威鼎盛之时,礼乐征伐自天子而出。

  凡是不按周礼规定的相应规格去祭祀、朝贡周天子的诸侯国,便会被周天子与其他诸侯国以“不尊周天子”为由出兵讨伐。

  这个时候能够说周天子与其他奉命讨伐的诸侯国,对不尊从周礼祭祀、朝贡的诸侯国所发动的战争,是不正义的战争吗?

  不能!

  因为这个时期周礼与周天子一方所代表着的才是正义、大义!

  而被讨伐的诸侯国,才是不正义的一方。

  这个时候,只有周礼才能够判断一场战争是否是正义的战争。

  符合周礼、遵从周礼的战争,便是正义的战争。

  不符合周礼、不遵从周礼的战争,便是不正义的战争。

  而等到周王朝势微,甚至崩塌,各个诸侯国崛起之后。

  各个诸侯国都可以为自己的侵略战争,找到各种各样的正义、大义的理由来做的师出有名。

  比如说,昔日秦国攻伐、占据楚国十城,难道楚国国君要眼睁睁地看着那十座楚国城池的子民变成秦国子民?

  难道楚国国君不应该为了楚国子民而出兵讨伐秦国,夺回楚国十城,顺便再夺几座秦国的城池作为赔礼?

  如果应该的话,那么楚国因此而发动的战争,又如何称不上是正义的、大义的战争呢?

  同样的道理,如果楚国在夺回自己的十城之后,又再顺便多夺了秦国的几座城池。

  那么秦国的国君难道又能眼睁睁地看着那几座城池的秦国子民变成楚国子民?

  难道秦国国君不应该为了秦国子民而出兵讨伐楚国,夺回那几座城池,以及再顺便夺抢夺几座楚国的城池作为赔礼?

  如果应该的话,那么秦国因此而发动的战争,又如何称不上是正义的、大义的战争呢寸?。

第二百二十五章:人口与土地的矛盾,战争存在的必要性【求订阅,求全订】

  【“战争,是为了争夺能够让我们生存的土地?”】

  【相里季默默重复念叨着太子扶苏说的这句话。】

  【太子扶苏点了点头,肯定道:“没错,战争的根本意义,就是为了争夺能够让我们生存的土地!”】

  【“季师如果细读诸国史书便知道,君王、贵族公卿,以及黔首百姓的人口数量是会不断增长的!”】

  【“夏朝之时,君王、贵族公卿,以及黔首百姓的人口数量全部加起来,也不过是两、三百万之众。”】

  【“及至商朝之时,君王、贵族公卿,以及黔首百姓的人口数量全部加起来,已然有了近千万之众。”】

  【“再及周朝初期,君王、贵族公卿,以及黔首百姓的人口数量全部加起来,已然突破了千万之众。”】

  【“而至如今,天下各个诸侯国的君王、贵族公卿,以及黔首百姓的人口数量全部加起来,估计大概有两到三千万之众。”】

  【“对比起夏朝之时,天下君王、贵族公卿,以及黔首百姓的人口数量几乎翻了十倍之多!”】

  【“而夏朝的国土疆域面积远不如周王朝,更加不及如今天下各个诸侯国所占的总的国土疆域面积。”】

  【“如果当今天下两千万之巨的人口数量,回到夏朝,那么仅以夏朝当时的国土疆域面积能够供养得了这么多的人口吗?”】

  【太子扶苏看着相里季问道,而后还不待相里季回答,太子扶苏便已摇了摇头自问自答道:“这必然是不可能供养得起的!”】

  【“庞大的人口数量,就注定了它必须要有同样广裹的土地来承载!”】

  【“而想要占有广裹的土地,那么你就必须要拥有庞大的人口数量。”】

  【“这两者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甚至是相互倒逼的。”】

  【“所以墨家墨子说:战争获胜了,对于获胜方而言,也仅仅只是获得了数座城池与税收,这样的看法很显然是非常肤浅和片面的。”】

  【“对于一个国家与黔首百姓来说,战争获胜所带来的数座城池与税收,反而是其中价值最小的东西。”】

  【“真正价值最高的是那数座城池四周那一片,能够容纳更多黔首百姓世世代代立足繁衍的土地!”】

  【“有了更多的土地,那么黔首百姓才能够生育更多的子孙后代。”】

  【“而黔首百姓的人口数量更多,那么这个国家才会更加的强盛。”】

  【“这个才是最有价值,同样也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说到这里,太子扶苏顿了顿,而后方才接着说道:“不可否认的是,不论战争的胜败,战争都给胜败的双方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与损失。”】

  【“但是难道为了避免一时的伤害与损失,就要放弃为国家、为子孙后代争取更加长远利益的机会吗?”】

  【“孤闻《吕氏春秋》曾有言:夫有以噎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有以乘舟死者,欲禁天下之船,悖;有以用兵丧其国者,欲偃天下之兵,悖。”】

  【“如今墨家墨子对于战争的看法,与《吕氏春秋》所言何其相似也!”】

  【“如果真的按照墨家墨子所言的那般去做的话,那么天下固然可以暂时避免战争,人人都得享太平。”】

  【“但是,整个天下也会因此而长期止步不前。”】

  【“诸夏苗裔所占据的领土疆域,也不会再如夏、商、周及至如今这般,下一代的领土疆域永远都比上一代的领土疆域更大。”】

  【“现在,以及未来的千百年,诸夏苗裔都永远龟缩在当下的领土疆域范围内生活。”】

  【“而这,便是墨家墨子想要看到的未来吗?”】

  【听到太子扶苏最后一句的询问,相里季当即摇了摇回答道:“这自然不是墨家墨子的初衷!”】

  【墨家墨子之所以提出“非攻”这一思想主张,初衷乃是为了停止战争、平息战乱,让天下的黔首百姓都能够过上太平的日子。】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墨家墨子就想要让诸夏苗裔永远都止步不前,困守一地。】

  【太子扶苏轻叹一声道:“墨子的初衷或许是好的,但是却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墨子的看法是对的。”】

  【“因为不管是从国家层面而言,还是从个人角度方面而言,亦或者是从实际与长远的角度方面而言,战争都是永远不可能彻底避免的。”】

  【“甚至不管是国家,还是黔首百姓个人,都需要有一定的战争存在,甚至都渴望有战争的发生!”】

  【听到太子扶苏的最后一句话,相里季忍不住皱起眉头问道:“墨子非攻的想法或许是错的,但是国家与黔首百姓个人又怎么会需要战争的存在,甚至是渴望战争的发生呢?”】

  【“国家与黔首百姓个人难道需要的不应该是安定,渴望的不应该是和平吗?”】

  【太子扶苏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回答道:“国家与黔首百姓个人需要安定、渴望和平,与国家和黔首百姓个人需要战争、渴望战争发生,这两点并不冲突。”】

  【“甚至应该说这两点是一体两面,可以相互转化的。”】

  【看着相里季不太理解的神情,太子扶苏微微沉吟半响,然后进一步解释道:“墨家墨子提出的另外一个思想主张尚贤,指的是民虽下贱不可以薄也。”】

  【“国家朝廷需要以人的贤能作为选拔标准,而不应该以血脉作为选拔的标准。”】

  【“这一点,不知道孤有没有说错?”】

  【相里季虽然不太明白太子扶苏为什么突然提起“尚贤”这一思想主张,但是太子扶苏对于“尚贤”这一思想主张的解释是对的,所以还是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看着相里季点头同意,太子扶苏接着说道:“那么,为什么墨子会提出尚贤这样的一个思想主张呢?”】

  【然后不待相里季回答,太子扶苏便已经自问自答道:“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墨子看到当今天下,君王的后代永远为君王,诸侯的后代永远为诸侯。”】

  【“将相的后代也永远为将相,而黔首百姓的后代也永远为黔首百姓。”】

  【“墨子觉得这样的天下是不合理的,他希望改变这样的天下,让黔首百姓的后代有朝一日也能够有机会成为将相。”】

  【“所以他提出了尚贤,希望取贤于民这样的思想主张。”】

  【“那么再回到刚刚的话题,黔首百姓个人为什么会需要战争、渴望战争的发生呢?”】

  【“那是因为在正常的情况下,在假如天下太平的情况下。”】

  【“黔首百姓便永远只能是黔首百姓,黔首百姓的后代也永远只能是黔首百姓,而无法成为将相。”】

  【“但是如果有战争爆发的话,那么在其他诸侯国如何,孤不敢说。”】

  【“但是,在军功授爵制度下的秦国,黔首百姓是可以通过上战场搏取军功,从而改变自己的身份阶级,成为贵族公卿将相之中的一员的。”】

  【“然而如果没有战争爆发的话,那么即便是在秦国,普通的黔首百姓想要改变自己的身份,成为贵族公卿将相之中的一员也是难如登天。”】

  【“那么假如季师是一个既不识字,又没有其他百工技艺之长,仅有一腔血勇、敢于与敌奋勇拼杀的普通黔首百姓。”】

首节 上一节 215/58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操控祖宗:从楚汉争霸创千年世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