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儿子对比,嬴政酸了 第214节
【“而此刻六国却是粮食大丰收,并且六国不愿意卖粮食给秦国。”】
【“那么秦国国君非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是想要让秦国的老秦人能够存活下去,从而下令攻伐六国,掠夺粮食以救民的话。”】
【“那么这样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还是不正义的战争?”】
【相里季不由得陷入了沉思,因为太子扶苏所说的这种情况还真有可能会出现。】
【但是,如果是基于救助本国灾民为目的,从而对外发动的侵略掠夺战争的话。】
【那么这到底算是正义的战争,还是不正义的战争呢?】
【如果在秦国黔首百姓眼中的话,那么这毫无疑问肯定算是正义的战争。】
【如果是在敌国黔首百姓眼中的话,那么这毫无疑问肯定算是不正义的战争。】
【如果是在墨家门人子弟眼中的话,那么这毫无疑问......个屁呀!】
【相里季现在很有疑问,因为他不知道该怎么判断,这个问题墨子也没回答过呀!】
【放任秦国黔首百姓因为饥荒而活活饿死吧,这在墨家门人子弟的眼中肯定是不正义的行为。】
【但是如果放任秦国侵略它国吧,这在墨家门人子弟的眼中同样也是不正义的行为。】
【正义与不正义同时叠加到一起,让相里季也是忍不住感到一阵阵的头疼。】
【想到这里,相里季也是忍不住在心中埋怨另外六国为什么不卖粮食给秦国。】
【要是六国愿意卖粮食给受饥荒的秦国的话,那么秦国不就不用侵略它们了吗?】
【而秦国不因为饥荒而侵略它国的话,那么现在他也就不用去思考这个问题了。】
【然而太子扶苏并没有放过相里季,接着举例道:“再假如,七国彼此多年相安无事,各不发动侵略战争。”】
【“但是在耕种方式、粮种的粮食亩产量,以及国土疆域范围皆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的情况下。”】
【“各国黔首百姓的人口数量却因为多年的盛世太平,从而激增了好几倍。”】
【“现在各国很明显已经供养不起这么多的黔首百姓,目前摆在诸国面前,只有三条路可走。”】
【“一是,发动侵略它国的战争,吞并更多的土地以供养黔首百姓。”】
【“二是,任由供养不起的本国治下的黔首百姓活活饿死。”】
【“三是,主动制造瘟疫、屠杀等等方式来减少本国的黔首百姓人口数量。”】
【“季师,您会选择哪一种?”】
【“如果选择第一种方式的话,那么这种战争,到底是正义的战争?还是不正义的战争?”】
【“如果选择第二种方式的话,那么墨家墨子难道认为为了不发动对外侵略战争,可以让治下的黔首百姓活活饿死?”】
【“同样如果选择第三种方式的话,墨家墨子难道认为为了不发动对外侵略战争,便可以通过主动制造瘟疫、屠杀等等方式来减少本国的黔首百姓人口数量?”】
【太子扶苏话语落下,相里季当即语气坚定地说道:“墨家墨子绝不认同第二种方式,以及第三种方式!”】
【且不提第一种方式是正义的战争,还是不正义的战争。】
【但是相里季可以肯定的是,墨家墨子是绝对不认同第二种方式和第三种方式的。】
【太子扶苏也是从善如流道:“那也就是说季师选择了第一种方式,那么季师或墨家墨子认为这种战争是正义的战争,还是不正义的战争呢?”】
【听到太子扶苏的追问,相里季也是不由得语塞:“这......”】
【而太子扶苏也没有再说话,就这么静静地看着相里季,等待着他的回答。】
【过了好半响,相里季方才无奈苦笑道:“我不知道。”】
【对于相里季的回答,太子扶苏并不感到意外,反而神情平静道:“在孤看来,战争,是无法单纯用正义或者不正义来区分的。”】
【“从表面看来,战争或许是为了国君,又或者是其他人的一己私利。”】
【“但是从根本看来,战争是为了争夺能够让我们生存的土地!”】。
第二百二十四章:华夷之辩的标准,无法划分正义与否的战争【求订阅,求全订】
天幕下,大秦一众文武百官看到天幕上墨家“非攻”思想主张中说到“侵略他国乃是不正义的战争”时,皆是不禁嗤之以鼻。
侵略他国乃是不正义的战争,那么意思就是让他们不要侵略其他国家咯?
但是如果不侵略其他国家的话,那么他们脚下广裹的疆域国土又从何而来?
昔日夏朝、商朝,乃至于周天子东迁之前,诸夏苗裔所占的国土疆域面积大约为一亿公顷(100万平方公里)左右。
及至周天子东迁,天下各个诸侯国崛起,秦国扫平六国、统一天下,真正完成大一统霸业之后。
虽然还没有具体测量过秦国的国土疆域面积大小,但是想来两亿公顷(200万平方公里)应当还是有的。
这期间,诸夏苗裔所占的疆域面积可以说是整整扩大了一倍有余!
而这扩大的一倍有余的疆域面积,是四方蛮夷主动双手奉上送给他们中原诸夏苗裔的吗?
当然不是!
说的好听一点,就是他们过往的中原诸侯各国、诸夏苗裔在友好和四方蛮夷部族小国“磋商”之后,四方蛮夷部族小国主动送给他们~的。
说的难听一点,那就是他们过往的中原诸侯各国、诸夏苗裔不断向外扩张,然后扩张到了四方蛮夷部族小国的-地盘。
接着,无视了四方蛮夷部族小国的抵抗,直接入侵、吞并了四方蛮夷部族小国的-地盘。
最后,方才换来了如今诸夏苗裔脚下所站立的疆域国土。
而这种侵略、吞并其他蛮夷部族小国的行为,能够说是不正义的战争行为吗?
或许被侵略、吞并的其他蛮夷部族小国有资格说这句话,但是作为一名诸夏苗裔是肯定没有资格说这句话的。
除非对方不打算继续做一名诸夏苗裔,打算背弃诸夏苗裔这个身份。
而且按照过往中原诸侯各国、诸夏苗裔向来霸道的做事风格,它们也不会给被侵略、吞并的其他蛮夷部族小国说出这句话的机会。
举个例子,像昔日秦穆公四处招揽贤才,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然后在谋士由余的协助之下,向西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这其中“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侵略、吞并了十二个蛮夷部族小国,为秦国开疆拓土千里之地,最终称霸西戎。
嗯,整整十二个蛮夷部族小国,在史书上留下的历史记录就只有“益国十二”这无比简短的四个字。
至于这十二个蛮夷部族小国叫什么名字,有多少人,信仰是什么,部落的风俗是什么,在什么地方等等,全然没有记录,如今也没有人知道。
若是再将“益国十二”这四个字给抹去的话,那么曾经在西戎存在过的十二个不知名的蛮夷部族小国,就会被彻底抹去所有的痕迹。
自秦穆公那一代人之后,将不会再有人知道曾经这个世界还存在过这么十二个不知名的蛮夷部族小国。
就好像这个世界过去从来就没有过这十二个不知名的蛮夷部族小国一样!
而如果从来都没有存在过这十二个不知名的蛮夷部族小国的话,那么能说秦国开地千里的国土疆域面积是侵略其他蛮夷部族小国得来的吗?
那明明就是我秦国的国土疆域面积扩大到了那里,然后看到那千里之地又都是“无人之地”,接着又再进一步自动扩大了千里而已。
什么侵略其他蛮夷部族小国,完全就是没有的事。
而既然都没有侵略其他蛮夷部族小国了,那么又如何能说他们侵略其他蛮夷部族小国是不正义的战争行为呢。
可以说,过往中原诸侯各国、诸夏苗裔在不把其他的蛮夷部族小国当人这一方面,确实是挺不当人的。
而如果墨家把其他蛮夷部族小国的“人”当人的话,那么他们就该要考虑一下,还要不要把墨家当成是自己人来看待了。
毕竟他们总不能把一个胳膊肘向着外人的人当成是自己人,否则万一哪天被这样的人背刺一刀,那就糟糕了。
不过幸好,天幕上的“相里季”对于这一点,还是认识的很到位的。
在看到天幕上的“相里季”回答出“蛮夷,非人也”这一句话之后,天下各地的墨家子弟皆是暗松了一口气。
甚至就连相里季本人自己也是抹了抹额头不存在的冷汗,在心中暗道幸好天幕上的“自己”并没有因为太过于年轻而分不清轻重乱说话。
在这个时代,过往的中原诸侯各国、诸夏苗裔对于华夷之辩,还是非常看重的。
而华夷之辨的概念源头,最早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也就是西周末年,犬戎攻破西周镐京的这一事件,给当时的中原诸侯各国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让当时的中原诸侯各国也是骤然震惊意识到,原来那些蛮夷也并不是毫无反抗之力。
如果给那些蛮夷一个机会的话,那么蛮夷也是有趁机干掉他们这些中原人的实力的!
在犬戎攻破西周镐京带来的教训之下,一众诸夏苗裔也是各自重视起蛮夷来,并且针对诸夏苗裔与蛮夷之间的关系,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管仲:“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
意思是:戎狄就像豺狼,是贪婪而不会满足的;诸夏各国是同胞之邦,不可轻易放弃。
孔丘:“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意思是:华夏以外的人不得图谋中原,夷人不得触犯盟会,武力不能逼迫友好。
《左传》:“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意思是:不是我们同族的人,他们必定不与我们同一条心。
而这些有关于诸夏苗裔与蛮夷之间的辩论,便叫做华夷之辩。
通过这样的华夷之辩,最终在诸夏苗裔心中确立了这么几个核心观点。
第一个核心观点:通过华夏礼仪文化的有无,来区分诸夏苗裔与四方蛮夷。
凡是愿意遵从华夏礼仪文化,也就是周公所制定的那一套礼仪的人,那么便视为诸夏苗裔的一份子,也是诸夏苗裔的同族同胞。
凡是不愿意遵从华夏礼仪文化,也就是周公所制定的那一套礼仪的人,那么便视为四方蛮夷,不再视为诸夏苗裔的一份子,更加不再视为诸夏苗裔的同族同胞。
在春秋至秦这个时期的华夷之辩是以礼仪文化作为主要区分的,而不是以血脉和地缘作为衡量标准。
举个例子,如楚国自称蛮夷,其后文明日进,中原诸侯与之会盟,则不复以蛮夷视之。
而郑国本为诸夏,如行为不合义礼,亦视为夷狄。
而在先秦之后,“华夷之辨”则往往是以礼仪文化、血缘、地缘这三个衡量标准齐头并进。
一般来说,在这三个衡量标准之中。
如果越是以礼仪文化作为华夷之辨的衡量标准的话,那么也就越是说明华夏在面对蛮夷之时的自信。
同时华夏在面对蛮夷之时,所占据的主动优势也就越大。
因为只有对于自身的礼仪文化有自信,所以才不在意你的血脉是不是蛮夷血脉,也不在意你所处的地方是不是蛮夷之地。
只要你认同我的行事规则,遵从我们的礼仪文化制度,那么我便可以视你为同胞同族的一份子。
上一篇:操控祖宗:从楚汉争霸创千年世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