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儿子对比,嬴政酸了 第134节
日后他们那一派,以及其他派系的儒家士子也不会太过于责怪他们。
但是如果选择后者的话,纵然一时使得自己的名声高洁。
但是日后他们也会沦为其他儒家士子口中,致使儒家一派学说传承断绝的罪人。
而这对于把自身的名声,看的甚至比自己的性命还重的淳于越等一众儒家博士来说,此举比直接杀了他们还要更令他们难受。
李斯这番虽不杀人,但却妥妥的诛心呀!
想到这里,在场一众文武百官又将目光聚焦到了张苍的身上。
该说不说,李斯与张苍前后脚相继出列。
其中李斯站在前方,张苍站在李斯身后的模样,隐隐有一种李斯将张苍这个师弟护在了身后的感觉。
让一众文武百官也是在心中疑惑,李斯和张苍师兄弟两人的交情这么好的吗?
如果是的话,那么为何李斯与同样作为荀子弟子的韩非,双方之间的关系却那么不好呢?
甚至都不是关系好不好的问题了,而是李斯亲自送了韩非这个师兄弟的最后一程。
这个问题,同样也是张苍现在心中的疑惑。
他拜入荀子门下的时间较晩,等到他拜入荀子门下的时候,韩非师兄早已经出师回到了韩国,想要辅佐韩王,一展抱负。
而李斯师兄同样也没过多久,便出师入秦,准备在秦国大展拳脚。
所以对于韩非与李斯这两位师兄之间的往事,张苍知道的也不多。
并且这不多的消息也是从昔日荀子,又或者是其他同门师兄弟口中偶尔听来的只言片语。
而这些只言片语之中,也并没有提到韩非师兄与李斯师兄之间有什么解不开的生死大仇大怨之类的。
只是知道,每当先师荀子提到韩非与李斯这两位弟子的时候,先师荀子总是会先大大夸赞他们二人一番,言他们二人日后可自成一家一派!
而夸赞过后,先师荀子又会陷入久久的沉默。
并且他们这些门人弟子询问先师荀子为何沉默时,先师荀子也是摇了摇头并不回答。
所以不清楚昔日李斯师兄为何要致韩非师兄于死地的张苍,也只能将之归结为可能两位师兄之间有什么解不开的生死仇怨。
但是不管昔日韩非师兄与李斯师兄之间的恩怨为何,当他看到李斯师兄挺身而出,站在他前面,出言护着他的模样,张苍心中也是升起了浓浓的感动。
李斯师兄,待他是真好!
日后他若有成就,必涌泉相报李斯师兄万!。
第一百五十一章:李斯、张苍再度加深的师兄弟之情【求订阅,求全订】
听到李斯奏请的秦皇嬴政,几乎没有任何犹豫,便直接颔首同意道:
“允!”
“天幕过后,李卿便根据太子扶苏说过的那几点大一统思想观点为基础,进一步补充完善,然后递交上来给朕审阅。”
“审阅过后,便推广天下,凡大秦境内之诸子百家学派,皆需共同认可、遵从秦国确立的大一统思想观点。”
“如有违背,便如李卿所言,打为隐学,禁其公开授道讲学与招收门人子弟,以及拒其士子入秦出仕。”
“另外设立大秦学宫之事,也由李卿过后拿出一个具体的章程递交给朕。”
“待朕阅后,便下放廷议,廷议无异,便推广执行。”
对于秦皇嬴政来说,当他听到太子扶苏说要确立一套天下黔首百姓、诸子百家学派都共同认可、必须遵守的大一统思想观点。
尤其这套大一统思想观点,还是以“认可天下大一统的正确性与必要性,反对如今诸国割据”,以及“赞同作为君主的权威性与权力性,君主必须要拥有天下至高无上的权威,以及绝对掌控天下的权力”等等为内容的时候。
秦皇嬴政便立刻敏锐地意识到这一套大一统思想观点,可以更加集中他的君主权力,以及进一步加强他与秦国对于天下统治的稳定性。
所以即便现在李斯不开口奏请,等天幕过后,他也会让一众文武百官确立一套如同太子扶苏所说那样的大一统思想观点。
而且还有一点,那就是他对于诸子百家学派也是隐有不满。
此前为了招纳、收拢诸子百家学派背后所代表着的庞大的士子人才为己用,所以他也是特意在三公九卿之外,设立了一个名为博士的官职,专门给予诸子百家的博学之士。
虽然该官职秩比不高,但是各级官吏都会以“先生”尊称他们,并且给予特殊的待遇,让他们有权可以在秦国的制度建设,制定国家发展等等方面,进行廷议谏言。
并且在那些诸子百家博士冒犯了他的时候,他也往往不会过多计较。
但是有时候他对于诸子百家博士的容忍,又似乎真的让这些诸子百家博士有了某种敢于得寸进尺,甚至进一步顶撞、冒犯他的勇气。
所以他也是有了想要收拾、敲打一番诸子百家学派的想法。
而太子扶苏与李斯两人的所言,则是刚好给了他一个可以拿捏、逼迫诸子百家学派顺从他的方法。
日后哪家诸子学派恶了他,且又于秦国无大用的话。
他便将其打为隐学,禁其公开授道讲学与招收门人子弟,并且拒其士子入秦出仕。
如有违反,他便将该学派门人子弟流放到四夷之地,还可以美其名曰,教化四方蛮夷。
如此一来,既威胁、拿捏了不听话的诸子百家学派,但是又不至于激起其他诸子百家学派的兔死狐悲之感,更不会引来其他诸子百家学派对他的不满、抵触。
毕竟一来,他没有直接下令杀人。
哪怕流放到四方蛮夷之地这样的举动,几乎与杀人无异。
但是只要他没有直接下令杀人,那么明面上便说的过去。
二来,如果不想被流放到四方蛮夷之地的话,那也可以,只要被定为隐学的学派,不公开授道讲学与招收门人子弟就行。
但是如果明知道自己公开授道讲学与招收门人子弟,会被流放到四方蛮夷之地,却仍然要公开授道讲学与招收门人子弟的话。
那么这种明知故犯的蠢货,他将其门人子弟流放到四方蛮夷之地,其他诸子百家学派知晓了,同样也没有什么理由可以指摘他。
三来,即便被定为了隐学的诸子百家学派,他同样也没有断绝其传承。
毕竟被定为隐学的诸子百家学派,只是不被他允许在公开场合授道讲学与招收门人子弟罢了。
但是在私底下,自己招收三、五个门人子弟,将自家学派学说传承下去,那还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对于其他诸子百家学派来说,始皇帝此举已经称得上是仁德了。
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有不长脑子的诸子百家学派得罪了始皇帝,被定为隐学,最后还明知故犯,导致自己被流放到四夷之地的话,那么也算是其自找的。
他们自然不会为之同情而痛骂、指责始皇帝。
听到始皇帝赞同了李斯的奏请,淳于越等一众儒家博士当即便脸色一变,随即便欲要开口辩驳。
“陛下......”
只不过淳于越等一众儒家博士刚刚开口,便被李斯骤然转身,冷喝打断:
“大胆!”
“本官与陛下奏对尚未结束,何时轮到尔等擅自开口插言!”
“向来尊礼的儒家,尊的便是这样目无上下尊卑之别的礼吗?”
作为昔日儒家荀子的门徒,李斯可太清楚儒家的“礼”都包含哪些内容了。
只要淳于越等一众儒家博士敢在他尚未奏对结束之前,继续擅自开口插言的话。
那么他便敢用儒家之“礼”,去贬低对方身为儒家士子却不懂“礼”。
进而给对方扣上一个学术不精,容易误人子弟的大帽子。
最后以其才能不堪为儒家博士为理由,直接将淳于越等一众儒家博士身上的博士官职都给打落下来。
到时候,看被扣上“学术不精,容易误人子弟”大帽子,以及又失去儒家博士身份的淳于越等人,还有何面目敢继续为人师,给其他儒家士子讲学授道解惑!
可以说,淳于越等人刚一开口,李斯便已经在心中准备好了一连套的小连招,随时准备反制。
而听到李斯这么一说的淳于越等一众儒家博士,也是如同被堵住了喉咙一般难受。
因为的确就和李斯所说的那般一样,在李斯和始皇帝奏对尚未结束之前,他们便急慌慌地擅自开口插言打断,的确有违儒家的“礼”。
所以淳于越等一众儒家博士也只能朝着李斯与始皇帝拱手躬身一礼,表示请他们君臣二人继续奏对。
同时,淳于越等一众儒家博士也是飞快在心中开始打起草稿。
想着等李斯奏对结束之后,应当如何劝谏始皇帝收回刚才的命令,又或者是将确立秦国的大一统思想观点这个任务交由他们这些儒家博士来负责。
否则,真由李斯这个法家代表来负责确立秦国的大一统思想观点的话。
那么他们这一派的儒家先贤的思想之言,肯定会和李斯所确立的秦国的大一统思想观点有所出入,十有八九都需要修改一二。
但是如果真的被迫修改自家学派先贤的思想之言的话,那么刚刚才斥责了张苍毫无风骨气节的他们,转眼便会陷入出尔反尔,自毁名声的局面。
但是如果不修改自家学派先贤的思想之言,用以顺应秦国的大一统思想观点的话,那么他们所属的儒家这一派又会被始皇帝贬为隐学,从而失去大兴、重用的机会。
所以必须要趁着始皇帝的命令刚刚出口的时候,要么谏言始皇帝收回成命,要么将李斯的这个任务抢过来。
看到淳于越等一众儒家博士没有再继续贸然开口,李斯也不感到失望,因为他同样还有另外一套针对淳于越等儒家博士不开口的小连招。
随即,李斯再度转身看向始皇帝拜道:
“此前百家博士当众辩驳辱骂,已是君前失仪!”
“但是陛下仁德,不予百家博士计较,同时亦曾有言,下不为例。”
“然而,方才淳于越等一众儒家博士,却是明知故犯,知错不改!”
“臣为廷尉,请治淳于越等相干人等,君前失仪、明知故犯、知错不改、藐视陛下威严之罪!”
“以正陛下之威严,以肃百家博士之风气!”
这话一出,淳于越等一众儒家博士当即瞪大了眼睛,万万没想到,李斯居然还在这里等着他们。
同时,在场的其他一众文武百官心中对于李斯也是更加忌惮几分。
刚刚他们还心想李斯诛心不杀人,结果听听李斯给淳于越等一众儒家博士扣上的罪名:君前失仪、明知故犯、知错不改、藐视陛下威严。
啧啧啧,这直接就是想要淳于越等一众儒家博士当场死的节奏呀!
同时,一众文武百官也是在心中对于李斯与张苍之间的师兄弟情的评价,再度拔高了几分。
至少单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张苍这个师弟在李斯这个师兄心中的地位,还是挺高的。
起码淳于越等一众儒家博士辱骂了张苍,李斯也是真的会愿意为了张苍这个师弟,而出手致淳于越等一众儒家博士于死地!
嗯,日后与张苍打交道的时候。
即便不看张苍本人未来的仕途潜力,但是至少看在张苍有这么一个护犊子的李斯师兄的情况下,他们也该多给张苍两分面子。
免得张苍万一觉得自己等人在为难他,从而跑去找他师兄李斯投诉。
上一篇:操控祖宗:从楚汉争霸创千年世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