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凭啥说我是战犯?

凭啥说我是战犯? 第235节

最后大移民,这也是劳动力黑洞,产业工人甚至是农民工都还能够勉强用女性劳动力充数,但大移民却是百分百必须要男性打主力的。

所有的战略国策,都需要男性劳动力参与,最后能够留给军队的其实剩不了多少了,说到底南京中央就是太贪心了,既要又要的,简直既当又立!明明四处开战,还非要国内大兴土木搞建设发展,大兴土木也就算了,还想要同时进行移民实边。

董建昌现在的名声在民间可以说是毁誉参半的,老百姓对其既爱又怕,他就相当于是汉武帝和隋炀帝的复合体,把两个皇帝的作风融合到了自己一个人身上来了。

联邦四亿五千万人口,看上去几乎是无穷无尽的,但实际上用起来却发现不过如此,四亿五千万人口里面按照最乐观最不切实际的推算,18岁~45岁壮年男性最多一亿五千万,这个数字看上去非常多。

但你想想后世东大零八年之后开启基建狂魔节奏需要多少农民工?现在联邦的基建领域疯狂程度半点不逊色东大零八年之后的大基建,说实话一亿五千万全都变成农工也就刚好符合大国工业体系和大基建体系的发展需要。

更加别提还有同时大移民和四面开战供应军队了,联邦现在都已经开始有想法继续上马搞一个计划生育国策了,不是强制不生,而是强制生,董建昌想要借鉴后世东大的计划生育国策,强制老百姓扩大生育,甚至规定官员公务员不生三个以上儿子就不得晋升。

所幸的是这个危险的想法被总理内阁联合否决了,毕竟这种国策实在是太过有悖人伦了!

董建昌现在最羡慕的就是东大口中的人口红利了,他做梦都想自己治下能够有十四亿人口,他不明白那头为什么会搞计划生育降低人口,他只知道现在自己手底下缺人太严重了,自己的宏图霸业需要更多的人口支撑!

434.民间事(南京往事)

又是一个美好的天气,不冷也不热,气温刚好维持在了十七度。

骑着自行车跋涉在贵州山间的国防部人事四厅军人抚慰事务处办事员李党生中尉,此刻正在寻找一起特殊阵亡事件的遗孤。

李党生今年因为办事勤勉被晋升了,从少尉办事员晋升到了中尉副科长,担任抚慰事务处外勤科副科长,没办法谁让这个拼命三郎干事儿实在是太玩命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几乎就是全年无休,除了每年述职期间和年底总计的时候待在南京之外,其余的时间全都寻找阵亡军人失联遗孤的事情上。

上司唯—能够得知李党生下落的渠道就是每周这家伙寄回单位报销路费的信,从一九三八年开始,连续两年,李党生都没有休假过,骑坏了两台摩托车,报废单位—辆越野车,之后李党生嫌弃浪费直接就开始踩自行车到处跑。

一开始单位同僚都琢磨这小子是想从报销的路费差旅费里面捞油水,但后来就没人这么想了,因为李党生实在是太奇葩了,现在联邦系统无论是军方还是文官,都是会借着差旅报销来刮一点油水,这也是默认的潜规则。

老董也是每年面对着财政开支里面多到离谱的公款吃喝费用保持沉默,水至清则无鱼嘛,只要不是像民国那会明目张胆的贪污渎职就行了。

然而李党生却是一朵奇葩,他在外一年至少奔波三百天,但报销下来总计费用连别人一个月出差都不到,这家伙去哪都是靠—双长路上练出来的铁脚板,路上吃饭也都是找老乡,只有实在是赶时间的时候才会去买最便宜的硬座票坐火车。

又一次李党生连着半个月没有寄信回南京报销路费,上司都急眼了,害怕这个拼命三郎死在哪个不知名深山里面了。

这两年抚慰事务处的标兵个人全都是评的李党生,上司也晋升其为中尉副科长,想让这家伙坐办公室消停点,但却还是失败了,李党生可不管晋升与否,肩膀上几颗星星他毫不关心,只要是手头有事,他绝对就踩着自行车不远万里去干活了。

这一次李党生又是负责处理一桩南京保卫战留下来的悬案,很棘手的一个任务,起因是南京城内修环线快速路,拆掉了一截战争期间的城墙缺口,工地上发现了两具国军士兵遗骸,两具尸体腐朽严重,幸亏南京地下水比较多,尸体随身携带的证件被保存下来了。

两具遗体被发现的时候是紧紧抱在一起的,经过甄别身份信息,阵亡者是南京保卫战参战部队112师第473补充团士兵,两个士兵名字分别叫任铁柱和任铜柱,一看就知道是兄弟俩一块参军一块阵亡。

同时112师也是南京保卫战之中罕见的一个全军覆没的步兵师,该师主要成员以黔军为主,一九三七年十一月抵达南京城驰援,这一年冬天是整个南京保卫战最血腥残酷的时刻。

同年十二月十七日,该师参加了整场南京保卫战期间最著名也是最血腥的城墙缺口攻防战(详见49~50章),112师就是此次局部战役国军的参战主力,几站—个昼夜,整个师几乎全军尽墨。

112师主力五千人以及配合作战国民防卫军一千五百人,总计六千六百人的兵力再区区一夜数小时的战斗之中全部伤亡殆尽,阵亡率高达百分之八十五的恐怖程度,就连师长霍守义少将也阵亡了。

城墙被日军攻城巨炮轰塌陷的缺口足足有十几米高二十多米宽,硬生生被112师以及日军第三师团两支部队阵亡官兵的遗体给填满了,当时率领16师驰援而来的师长范希亮,见到战场惨状,铁汉一般的他也是当场嚎啕大哭了。

112师在这场战役之中以几乎几全体阵亡的代价,硬生生拼光了日军第三师团,逼的日军师团长藤田进中将剖腹自杀。

战后阵亡的霍守义少将被追授陆军中将军衔,112师阵亡官兵也都给与厚葬优抚,南京现在修建通过城墙旧战场的这一条路就叫做112路,以此铭记在此全军尽墨的112师以及国民防卫军官兵。

战后的战场清理,持续了很久,但任铁柱和任铜柱两兄弟似乎是第一批次冲上去的,他们的遗体被弹坑隐藏,随后陷落的城墙又将他们继续深埋,直到快三年之后才被修路的工人发现挖出来了。

由于112师当时的参战环境条件受限,当时还没有开始大整编,前往南京参战的各地驰援部队也都是只进行了草草登记,然后就被投入了战场,再加上那时候很多官兵甚至是登记人员的文化程度不高,士兵信息登记很不全面,甚至连籍贯地址都写不上,只有最基本的名字和番号而已。

任铁柱和任铜柱两兄弟遗体上发现的证件都还是来了南京之后重新照相办理的,两本证件上最后的黑白寸照也成为了他们留在这世上遗容,市政厅发现两名阵亡者遗体之后立刻转交给了国防部,国防部也开始追溯线索起来了。

一开始这事儿还没有引起太大重视,毕竟战争期间弄不清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可后来国防部阵亡官兵档案管理科发现有些不对劲了,对照原有的战役阵亡记录,他们又找到了两名类似阵亡官兵,一个叫任金柱,另一个叫任银柱。

这下可就麻烦了,如果这四个人都是兄弟,那可就是一门四男儿全都阵亡在了南京城,而且四兄弟的相关抚恤优待全都是"失联待发"状态,上头很重视此事,将调查任务移交到了军人抚慰事务处这里,毕竟谁都知道军人抚慰事务处里面有一个拼命三郎,这事只有他能够办妥。

事情交到了李党生手上之后,李党生片刻没有停歇就开始了调查任务,首先就是去调查相关记录档案,在国防部档案馆内,李党生只找到了112师当时抵达南京时第七兵站记录的不完整花名册,上面名字人数倒是挺齐全,可就是官兵的具体籍贯资料还有个人信息全都是空白。

根据花名册记录,金银铜铁疑似四兄弟的四人,确是在同一支部队服役,也在南京战场先后阵亡了,金柱和银柱两人明确有阵亡记录,但铁柱和铜柱两人却是被列为失踪人员,并且因为战役期间112师几乎全军覆没,战后根本找不到他们的战友和指挥官确认信息,因为他们都一块阵亡了。

档案馆找不到有价值信息的李党生,决定两头想办法,—边发公函给贵州民政厅请求协助调查,因为112师绝大部分官兵都是从贵州驰援而来的黔军,另一头,李党生开始寻找曾经的112师幸存者官兵。

找了一个多月之后,李党生终于在淞沪松江地区找到了一名死里逃生的退役112师中尉,他也参加了那一夜的城墙缺口血战,当时被冲锋枪子弹击中了胸腹,而后被倒下的战友遗体护住了,第二天被国民防卫军找尸队人员发现还有一口气,紧急送到了野战医院抢救回来了。

这名中尉重伤痊愈捡了一条命之后,厌倦了战场,选择退役,在松江地区分配了一百亩地当了一个菜农,李党生找到他的时候,他还非常惊讶,感叹高高在上的国防部大老爷们竟然也开始发善心了。

李党生找了一个月寻访了多名112师幸存者,但谁都对金银铜铁这四人没有印象,找到这名中尉说明来意之后,中尉立刻就记起来了。

中尉坐在火炉边向李党生回忆起了那段血腥残忍的记忆,他说这四人就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最大的老大任金柱足足有四十二岁,最小的老四任铁柱只有二十一岁,之所以印象如此深刻,那是因为全团都只有这一例四兄弟参军的事情。

根据中尉叙述,四兄弟都是被强制抓壮丁参军的,他们入伍前是被欺骗去县城给政府干活,到了地方之后就被送进军队然后开赴南京城了,当时营长发现了这四兄弟一块参军的时候,也是骂娘,痛骂那些抓丁的保长连一个后都不给人家留。

营长担心一仗把四兄弟全都报销了,就将四兄弟分开安置到了两个连队,中尉自己就是任金柱和任银柱的连长,营长当时还叮嘱自己好好照看两兄弟,不能一次性全打光了,一定要留一个让人回家报丧。

当时军中都是这么干的,兄弟一起参军,长官都会力所能及照顾一下,多少留一个收尸回家报丧,但可惜的是,任金柱率先阵亡了,死于日军狙击,没多久报仇心切的弟弟任银柱也在拼刺刀的时候重伤不治殉国了。

当时两兄弟都留了遗书在中尉手上,托中尉转交剩下的两个弟弟,但很可惜的是,当时兵荒马乱根本没有时间,中尉害怕影响剩下两个弟弟,也就留着遗书没有转交,直到城墙缺口血战之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战役结束之后,营长阵亡了,全营三十七名军官只活下来了五个,三百五十九名兄弟只幸存二十六个,中尉也曾经试图找过剩下两个弟弟,但却发现他们被列入了失踪名单,中尉太清楚战争期间的“失踪人员"意味着什么了。

之后中尉就拒了晋升,身心俱惫的他选择退役来了松江当一个菜农,再也不敢回贵州老家了,害怕面对家乡父老的他,只打算躲在松江一个人了此残生了。

直到李党生找到了他,他才说出了那段不远提起的记忆,毕竟他也希望四兄弟能够有一个结果,不至于白白的葬送性命,根据中尉回忆,他们四兄弟平日聊天总是会提起家中的母亲还有最小那个残疾弟弟,这证明他们是有家人的。

但具体家人在哪里,谁都不记得了,因为四兄弟方言很重,他们连自己所在县城的名字都不知道,只知道自己的村名,而方言说出口的村名根本没法写出来,都是俚语,中尉也不记得了。

谈话的最后中尉只拿出了两封带血的遗书,这样寄不出去的遗书中尉还有很多,他害怕交给那些当官的都给烧了,于是退役的时候就自己带走了,打算留一点念想。

这些遗书几乎清一色都是带着血迹的,而且绝大多数都是战地文书和路过的记者代笔书写,少数士兵找不到人代写,干脆就是在信纸上画画,想要让后来人辨认出他们是哪来的又干过什么。

李党生拿走了中尉所有的遗书,承诺会在余生竭尽全力将这些遗书寄出去,他也拆开了任家两兄弟留下的遗书,想要寻找线索。

首先拆开的就是老大任金柱的遗书,遗书字迹有些模糊了,但很工整―看就是请人代笔的,遗憾的是两兄弟都是没有离开过村子的人,根本不知道他们所在的市县名称,代笔者也听不懂他们用方言俚语叙述的村名。

首先是老大任金柱遗书:老三老四,看到信请叫大哥,我和你们二哥在三连,不知道你们在几连,我给你们留了一身厚棉衣,还有几个罐头,埋在江边上,你们要是有机会回家请带回去交给娘,衣服给老五穿,很暖和。我估计自己回不去了,你们一定要照顾好自己。

老二任银柱遗书:老三老四听好,我是二哥,一定要回去,家里明年还得种地,老娘力气小拉不了犁,老五残废也干不了活,别信当官的,有机会就要跑回去,往家里跑,别回头,我们坐船过来的,顺着大河上游走就行了........

两兄弟的遗书都很短,当时的环境没有太多的时间,代笔者也没有过多的精力写太长的内容,两人都很遗憾的没有留下有价值的地址信息。

但这一次调查还是很有收获的,至少确认了四人都是兄弟,一家出来的,而且籍贯就是贵州地区,这样的特征比起之前大海捞针强多了。

435.民间事(10)

从那名退役中尉处离开之后,李党生立刻带着自行车千里迢迢赶往贵州,继续寻找四兄弟遗属。

到了贵州省会贵阳之后,找到了民政厅,李党生刚进去就被轰出来了,人家以为他也是跑过来要求配合征兵的。

现在贵州以及西南这边,见到征兵官就头疼,尤其是官员们,那是压根不想自己治下的青壮被征走了,本来就人口不多,还被各种的工业、移民、基建需求不断抽血,每次南京大手一挥,下来什么政策,这些偏远省份就得遭殃。

因为他们属于人口劳动力输出区,高层对于这些地形差、发展环境差的省份地区都是持保守态度,在农业上干脆退耕还林,大片划为保护区;在工业上也没有过多建设,因为这些地方建设工业区的成本太高了,只有临近的四川成都平原才有工业区,并且工业区还在不断抽取周边山区省份劳动力人口。

贵州的官员们眼看治下都快被抽成了空心饼干了,肯定不乐意,故而见到征兵官也从来没有好脸色。

李党生反复解释之后才让贵阳民政厅的官员相信自己不是来招人的,而是来送抚恤的,这才顺利接洽工作了。

民政厅对标,也派出了一个副科长配合李党生工作,两人直接去了浩瀚如烟的人口户籍档案馆去查,贵州全省的人口档案还有户籍书册资料全都在那里面。

一九三七年时贵州人口还有一千一百多万,一九三八年一千零一十万,一九三九年九百五十万,到了今年一九四零年就只剩下八百七十五万,人口不增长也就算了,反而连年流失,而且几乎全都是青壮年流失出去了。

不是出去进厂打工的,就是被抽调去修路建水坝,还有大头数据就是参军入伍和生态移民的。

联邦成立之后,各省开始了大规模的人口普查登记,给所有老百姓造册照相发放公民身份证,现在档案馆里面这些资料几乎都是近两年登记完成的,毕竟只有上头下发大笔经费,这种工程才能够顺利开展下去,普查登记也是需要花钱的。

八百多万人的身份信息全都在一座档案馆里面,面对着浩瀚如烟的资料文案,配合李党生工作的那位民政厅副科长头都快炸了,因为李党生没有多余的线索,只知道姓任,一家五兄弟四人参军,家中还有一个老娘。

李党生打算一个个县的查下去,自己这边不断查,另外请求民政厅发函给各县配合调查,这种大海捞针的方式,让那位副科长想死的心的都有了,八百多万人的资料,每份资料就算是只有两百个字,全看完那也得两三亿个字,那得猴年马月去了!

但李党生坚持如此,他也只能配合,一边祈求发出去的公函有用,一边苦着脸开始翻阅资料文海,幸亏还是知道一个姓氏,按照拼音索引,一个个县镇的去找姓任家庭,减少了至少九成的工作量,毕竟姓任的不算太多。

事实上他们发出去的协助公函,到了基层县就被大发给了下面镇上,一线官员们忙大基建大移民的事情都焦头烂额,哪里有空去帮助李党生找人?所有的协助函都被石沉大海了。

而李党生则是泡在档案馆内一天至少十几个钟头翻看文件,寻找线索,对这种事儿他早就熟门熟路了,以往找那些失联官兵遗属,全都是像现在这般大海捞针的找,他坚信只要有足够的耐心,舍得花时间,那就肯定能找到。

翻了足足一个星期的资料文案,李党生终于算是找到了一家疑似家庭,家主名字叫任王氏,是个年纪七十七岁的老年女性,真名她不记得了,登记的名字就叫任王氏,户上还登记了一个儿子,名字叫任老五,户上备注一栏则是轻描淡写了加了一句“家中还有四兄弟外出务工不知下知落"。

这摆明了就是登记人员偷懒,图方便没有继续详细登记了,欺负家中老人不懂,随便乱写了,纯粹的应付了事,连年龄都明显弄错了,明明是母子关系,母亲七十七岁,儿子才只有十七岁,这特么简直乱弹琴,六十岁生子么?

类似的乱弹琴档案还有不少,全都是底下人登记的时候敷衍了事,只图方便就行了,完全没有责任心,搞得有事儿需要查的时候,看着资料满头雾水,甚至还有一家五口人全都是性别男,直接分不清哪个是爹哪个是娘了。

幸运的是李党生经验丰富,习惯这种错漏百出的资料,也能够敏锐从其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有价值信息。

获得了这个线索之后,李党生没有耽搁,直接就告辞出发了,顺带还感谢了民政厅的配合,承诺事情办完会写感谢函过来的。

时间拉回到此时此刻,李党生跋涉在山间小路上,距离自己的目的地只剩下了最后一截山路了,路非常不好走,他只能够把自行车扛在肩膀上继续步行爬山路。

他身后还跟着两名镇政府的官员,一个是副镇长,另一个则是带路的片区保长,现在这个职位不叫保长了,叫片区长,管辖几个村协助镇政府治理工作,这种职位在山区偏远地区很常见。

镇政府对于李党生的到来还有此行目的也是非常震撼的,他们从没见到过如此重视死者的官员,人家都死了,还在这千里迢迢耗费了无数精力来寻找,李党生刚到镇上说明来意的时候,大家都以为这人是骗子,哪有这么离谱的事情。

军队不吃空饷就已经是很不错了,人死了还主动千里迢迢找过来送抚恤,这让小镇没有见过世面的人都是不信,直到李党生明确说出来了任家的人口信息,还有四兄弟金银铜铁的名字,这才让镇上的人信了,甚至不用李党生开口,人家就主动帮忙带路了。

“李长官,就在前面这座山后面了,翻过这座山头就到了,望山跑死马,估计还得走两个时辰,您还能撑得住吧?要不你的洋车我来帮你扛着吧!“副镇长关心的问道,生怕城里南京来的军官扛不住。

“不用叫我长官,叫我同志就行了!"李党生虽然缺了几个脚趾头,但走过万里长征路的他却是一双铁脚板,这点山路不算什么。

“当年我可是红军咧,贵州我也来过,主席带着我们一块走的。”

“哟,李长官当年还是赤匪....啊不是,是.....是......"带路的片区长好心说了坏话,一时之间都不知道该怎么改口了。

李党生毫不在意:“没事儿,随便称呼,反正现在都是联邦共和国公民了,不用在意。”

“哈哈,这倒是,都是一家人了!”

三人一边聊天一边赶路,倒也没觉得多么劳累,原来预计四个钟头的山路,只用了三个小时就走完了,到村子的时候已经快天黑,副镇长建议先去村长家去蹭顿饭,这里的烤洋芋配上辣椒面味道很不错,但李党生婉拒了,直言先找到任家再说。

这个村寨全都是苗家人,大部分人都姓任,村子原本的绕口俚语名称没人知道怎么写,后来普查的时候就干脆登记为了任家寨,三人刚走到村口,就看到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婆,守在村口坐在一块石头上。

片区长立刻就把人认出来了:“这就是李长官你要找的那个人家老太太,任王氏!自从他们家四个儿子离家失联之后,这老太太就有些神志不清了,这三年来一直在村子里面到处转悠,看见人就问她家四个儿子回来了么,没人可问的时候,就坐在村口等着。”

李党生整理了一下军服,戴上了大檐帽,走上前去和老太太打了声招呼,走近一看才发现了任王氏满头白发,一张脸苍老的不像样,满是皱纹,显得非常憔悴,而且眼神也很恍惚,坐在石头上就跟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一样。

看着对方这幅模样,李党生也明白为什么登记人员会把任王氏的年龄记错成七十七岁了。

“老太太,你好!请问您是任王氏么?”

老太太听到身前来人了,没有搭理李党生的问候,而是自顾自愣愣的问道:“你看着我们家四个儿子了么?他们出去帮官府干活了,快要回来了。”

李党生吃力的听着老太太的方言,低身弯腰扶起了老太太:“老太太,我带你的儿子回家了,走咱们回家!”

李党生几乎就是一见面,立刻就确认了这是自己要找的人,因为对方身上的那股子精气神和以往自己见过的那些遗属太像了。

李党生搀扶着老太太回家,片区长很熟悉任家寨就在前面带路,副镇长也一直跟着。

几人回到了李老太的家,这是一所夯土还有木板搭建的低矮房子,房顶上盖得也是茅草,进门之后几乎就是家徒四壁,只有一个残疾的年轻人坐在门槛上,衣衫破旧双眼无神,身边还放着一副木拐杖。

“任家老爹十年前摔下山就没了,任家现在就剩下两口人,一个老一个残,幸亏这两年年景好,粮食多,村上和镇上凑一凑,也能养活这两口人,以前任家四兄弟还在的时候,家里头劳动力多,日子还不错,四兄弟走了之后就是村子凑━凑养活他们。

那副木拐杖就是四兄弟给老五做的,平日里除了他娘谁都不让碰,碰了就打人。以前这家子连生五个儿子,都说他们家要兴旺了,可谁知道后来.....”

首节 上一节 235/3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明:汉王朱高煦家的鼍龙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