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哪有什么康乾盛世

哪有什么康乾盛世 第247节

  聂宇差点以为自己听错了,不是在说打仗结盟,怎么突然说到让自己迎娶他们的王囊仙了?

  聂宇的本意,是通过全力支持仲苗,来换取仲苗的归附,不战就能收服仲苗,还有仲苗控制的贵州土地。

  大汉目前的扩张速度,已经让聂宇觉得有些慢了,他决定要稍微放快一些。

  早点统一全国,他也好早点出海,在这大争之世多为后世子孙,抢点海外的地盘、宣称。

  可现在的情况,貌似有些不太对啊!

  仲苗女使说道:“震仙娘娘已经与诸寒首领们说好,只要汉王能够迎娶我们囊仙娘娘,我们仲苗就愿意举族内附,还有献出我们控制的南笼、黎平、思州三府之地。”

  仲苗现在虽然战况不利,但仲苗控制的土地还是不小,黔东南、黔西南几乎都是仲苗的控制范围。

  本来,仲苗各首领是不愿意就这么内附大汉的,他们手里控制了黔东南、黔西南三府之地,光是首领们兼并占有的土地,就比从前的暴子都大了不知多少倍。

  他们已经被权力和富贵给腐化了,甚至赶跑了清军和官府,他们自己当起了新官府,开始压榨治下的各族百姓,就连本族同胞都是砧板上的鱼肉。

  王囊仙看不下去各寨首领的所作所为,伸苗义军们也看不惯,索性都不愿意打仗拼命,这才被清军打的节节败退,攻守易势。

  现在,带着仲苗内附的提议,也是王囊仙提出来,各寨首领虽然不怎么情愿,但又不得不妥协。

  因为他们确实打不过清军了,不内附大汉那大家都得玩完。

  可直接内附他们又不放心,清廷是满人八旗朝廷,但欺压他们的官员基本都是汉人。

  明清两朝的惯例,凡是改土归流地方做流官的,不是汉人文官,

  就是汉人武将,要么就是亲汉的士族少民,反正谁来当流官,都会变着法的欺压少民。

  甚至这些家伙的核心目的,就是为了逼反当地少民,等逼反了就能让朝廷出兵镇压,把当地给打成一片白地,然后分出许多土地让他们获利。

  仲苗首领们走投无路,只能捏着鼻子内附大汉,但又提出了条件,那就是汉王要迎娶他们的囊仙娘娘。

  跟前面的鹤峰土苗一个道理,直接内附他们不放心,那就互相之间联姻通婚,联姻通婚了起码可以解决大部分的信任问题。

  聂宇有些尴尬,一时之间也不知该如何回复。

  身为汉王,从他称王的那一天起,他的后宫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后宫,而是正式蜕变成了政治附属品。

  为了安抚鹤峰土苗,他迎娶了一个土家幺妹做妃子。

  现在,又要安抚伸苗,似乎也无不可,而且对方给的陪嫁还很丰厚,黔东南、黔西南之地全部内附大汉。

  用之前内阁大臣评价鹤峰土苗来说,一个妃子可以安定一方少族百姓,这笔买卖很划算啊!

  而且还有这么丰厚的嫁妆,已经稳赚不亏了。

  聂宇认真思量片刻,没有立即回复:“此事甚大,孤还需要与众臣仔细商讨一番。你们仲苗暂且不要着急,先在驿馆等候,还有,这粮食火器的交易买卖,孤会安排官员与你们接洽。”

  仲苗女使有些失望,但好在汉王没有直接拒绝,那就还有回旋洽谈的余地。

  仲苗使者退下,接着带来觐见的是石砫马驾。

  跟仲苗不一样,马驾这趟代父出使大汉,可谓是吃尽了苦头。

  牢房里的戒毒日子,真就是生不如死,他现在回想起来都会控制不住的颤抖冒虚汗。

  而且,对马驾而言,大汉虽然繁华强大,但大汉的到来也实实在在破坏了石砫的安定现状。

  确切地说,是破坏了马氏的安定。

  原本他们马家可是石砫土皇帝,虽然清廷一直在削弱的马家权力,但这个过程很慢,削到了清末都没削完,马家还是该享受荣华富贵就享受荣华富贵。

  可现在大汉来了,一来就要分他们的田,还不许他们养奴隶。

  他父亲这趟让他过来出使,差不多就是来摇尾乞降,看看能不能汉王一高兴,不分或者少分他们马家的田产。

  奴隶放了就放了,反正银子在手,就不缺人来伺候。

  马驾拜见汉王过后,正要说出石砫的卑微请求。

  聂宇就先开口打断道:“孤不喜说废话,石砫愿意内附大汉,这很好。但石砫的田产必须要分,包括你们石砫马氏的私田,最多只能保留三百亩。马氏主动献土,之前做过什么,孤都可以既往不咎,还可许你们五年之内免征赋税。马佑昭的石砫土通判,孤也不会撤换,但下一任通判,不会再是马氏。”

  “汉王,我石砫可是真心降附大汉。”马驾脸色难看。

  聂宇点头:“所以,孤已经没有追究马氏过往罪责,你们马氏在石砫到底都干了多少恶事,孤已经不想计较,你的父亲马佑昭应该也明白。还有,这趟之后你也不用回石砫了,就留在荆州大学府,先在这里读书明理吧!”

  听到这话,马驾悚然一惊,这是要留他做质!

  拿他做质?当然不是。

  聂宇从来就没把石砫放在眼里过,虽然聂宇对明朝的石砫白杆兵和秦良玉都挺熟悉,但这都是快两百年前了。

  马氏的本质还是土司,是土司就不可能会是什么善男信女。

  聂宇说不追究,那是真的不追究,这也是为了和平收复石砫,尽量少些死伤流血。

  真要打起来,石砫被大汉和张正谟两面夹击,没有可以退的腹地,那就是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罢了。

  聂宇留下马驾,纯粹觉得这厮回去也没用,自己已经不打算让石砫有土司了,不如留在荆州多读点书。

第330章 八排瑶

  八排瑶,分八排二十四冲,相当于三十二个大型瑶民山寨村落。

  有多大呢?

  就拿实力最强的南岗排来说,瑶民聚居数量能达到7000多人,这还是三十二个瑶部村落的其中之一。

  而八排瑶的生存环境,决定了八排二十四冲,相对来说都是平等共处、同气连枝。

  所以这趟来荆州,他们三十二部,一家出一个使者,组成三十二人的使者团。

  因为人实在太多了,汉王府的主会客厅根本坐不下,只能委屈他们做到前院。

  前院已经摆上了三十三把椅子,三十二个八排瑶使者,已经陆续按照排冲次序坐上,就留了一个空椅摆在前头。

  南岗排的使者邓天翔,不时与油岭排的陈泽水、大掌排的唐承云交头接耳,说几句话就看看那张空椅子,看汉王是否已经来了。

  没等太久,聂宇就带着两名随从到场,他们不认得汉王,但认得聂宇身上的王袍。

  邓天翔带头站起来:“八排瑶邓天翔代全体八排瑶,拜见大汉的汉王!”

  “拜见大汉的汉王!”

  有邓天翔带头,剩下三十一名排冲使者,纷纷站起身来拱手抱拳行礼。

  旁边的粤语翻译连忙转述(说实话,粤语我完全听不懂)。

  当然也不用转述,这样子一看就知道肯定在行礼。

  聂宇微笑抱拳回礼:“八排瑶的兄弟们无需客气,都赶紧快坐吧!别站着了。”

  翻译跟着快速翻译。

  邓天翔听到那句“八排瑶的兄弟”,人已经都愣住了,不光是聂宇的态度随和,居然真的没要他们下跪,甚至还呼他们排瑶为兄弟。

  如此随和亲近的态度,放在从前的那些地方汉官,可是完全不曾有的。

  邓天翔木讷的坐下,坐下后又想起什么似的,连忙站起身来再度抱拳道:“拜见汉王阿哥!”

  “拜见汉王阿哥!”

  其他人被邓天翔这一提醒,也反应了过来,跟着齐呼。

  翻译一愣,对聂宇说道:“大王,这些八排瑶使者,在称呼您为兄长!”

  聂宇闻言脸上笑容变得更灿烂,顺杆子往上爬好啊!

  不爬的话那才是问题,他还得想办法主动跟八排瑶拉近关系。

  聂宇连忙抬手:“快快坐下,别那么生分,八排瑶与我大汉互为兄弟,没那么多礼数讲究。”

  简单一句话,大汉跟八排瑶就是兄弟关系了,大汉为兄,八排瑶为弟。

  而再往下推的话,就是汉瑶是兄弟,汉为兄,瑶为弟,兄弟之间自然该平等共处,不应该打仗,应该联合了。

  联合对付谁,当然是万恶的满清了。

  邓天翔的脑子转的也很快,立刻意会了深层含义。

  等到众人都坐下,聂宇也坐到了主位空椅。

  说是主位,但位次安排都是特地吩咐过,用的都是同样椅子,目的就是形式上的平起平坐。

  形式有时候没用,但有时候又很有必要。

  就比如眼下,正好促进了大汉和八排瑶关系的进一步融洽。

  除了邓天翔这个主动配合的,剩下那些脑子转的不是很快的瑶族使者,见到聂宇这汉王跟他们平起平坐,全都心里莫名感到踏实,连带对大汉的戒心都减小了许多。

  聂宇不先开口说事,而是致歉道:“孤此前禁绝罂粟阿片,抓了几位八排瑶的兄弟入狱戒毒,让他们吃了不少苦头,实在是对不起了。”

  这话说完,邓天翔连忙摇头:“汉王阿哥千万别这么说,若非汉王阿哥这次把他们抓了,我们还不知道,原来我们种在山里的这些罂粟,居然是这么坏的东西。”

  陈泽水也说:“说的是啊!这罂粟之前是州里汉人商贾带过来,说是种了就能卖钱,没力气了吸两口就能有力气,咱们还以为是什么好东西。”

  唐承云跟着道:“难怪我们寨子里的天长公,之前还从来不抽烟草的,自从沾了这什么罂粟,就几乎天天都要抽烟,抽的越来越瘦,还时常咳嗽。”

  聂宇一脸严肃道:“这阿片跟烟草一起吸食,就会像之前你们在牢狱里看到那样,成瘾者会欲罢不能。你们寨子里若是有人已经沾染上,最好快点戒掉,否则等毒入脏腑,勉强救回来了也会变成废人。”

  邓天翔点头:“汉王阿哥放心,既然我等已经知道此物毒性,回去了就安排寨子里的人,把那些罂粟田给烧了……”

  “等等,”聂宇连忙抬手打断,“此物可不能焚烧,一旦焚烧化为烟雾,那罂粟毒会散于烟雾,吸入一点就会染上。”

  邓天翔听到这里被吓了一跳,这东西居然还不能烧了?

  旁边的唐承云问道:“那该怎么毁田?”

  聂宇回答:“若要销毁罂粟苗田,我回头给你们写下办法,再让专人跟着你们回去,协助你们毁田。”

  “若汉王阿哥这样不歧视我瑶民的好王,将来能做了皇帝,那今后大家就都有好日子过了。”邓天翔奉承道。

  闲聊了几句,聂宇问起八排瑶的瑶老制度,他刚刚听到对方说到了“天长公”,对此倒是颇有兴趣。

  查也能查,可太费时间了,哪有直接问本人来的简单明了。

  经过邓天翔几人的解释,聂宇顿觉这瑶老制度还蛮新奇的,几百年前的大清朝,居然能有这样类似选举制的统治结构。

  在瑶老制度下,八排瑶会统一选举出天长公、头目公、管事头、掌庙公、烧香公和放水公等瑶老。

  天长公顾名思义,寨子里最德高望重,年龄最大的老人担任,而且只能任一次,任期一年。

  天长公为寨子首领,到了道光之后,又被称为“瑶王”,但不是真“瑶王”,更类似于管事村长,打仗的时候还是寨子里的军事总指挥。

  头目公相当于寨子二把手,专门辅佐天长公管理寨子,处理各种天长公没有精力处理的杂事。

首节 上一节 247/24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世子稳重点

下一篇:大明:汉王朱高煦家的鼍龙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