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康乾盛世 第226节
没有回避的,一旦发现,考生终生不得应试,考官则处以杖刑流放。
聂宇拿起第一名的卷子,略微扫看了几眼,顿觉颇为惊诧。
这次的大汉恩科,政治意义大于实际选材,所以来参加考试的文人基本都属于那种传统文人,思想观念和文笔风格都带着难掩的保守。
而聂宇手中这来自
大汉若要避免,先要抑制土地兼并,再对外开海扩张,以海贸之利,扩张之功,大汉就可长治久安,万年盛世!
嗯,很有见地,也很有胆量,甚至公开点明土地兼并就是导致王朝衰败的真相,而后又借大汉分田的基本国策,认为大汉应该坚持均田,鼓励开海,主动迎向世界变局。
属于是文风锐气,政治正确都拉满了,还非常直白的拍了一波大汉田政的马屁,难怪阁部众臣愿意评为第一。
聂宇想了想,提起朱笔在卷子上画了个圈,而后放到一旁。
下面的内阁众臣见此,面上不动声色,心底却是微微松口气。
大王还是给他们面子的,这第一名的卷子被圈了,应该是不会出太大变动,状元卷十拿九稳了。
还好还好!
只能说,作为大汉的内阁众臣,不比伪清那边的内阁众臣轻松多少,又要全年无休干活,还要谨小慎微,办什么事都得尽可能跟汉王同频。
这次的内阁阅卷,与其说是内阁自己排的名次,倒不如说是内阁众臣们经过集思广益,反复推敲,可谓慎之又慎,这才勉强选出了贴合汉王意思的前十名。
接着看第二名的卷子,写的更让聂宇惊叹,甚至是惊喜了。
开篇先是引经据典,阐述古代中国与今之中国分别,强调中国的疆域一直在壮大变化。并以此作为依据,认为今之大汉也应该效仿先代王朝,不应该固步自封,而是积极进取,开疆拓土。
而如何才能开疆拓土,那就涉及到了考题里的亘古未有之大变局。
既然外面的世界都在变化,那大汉更加不应该拘泥止住于中国四方。中国以西有欧罗巴大陆,对方能以工业革命打造强大海师,掠夺世界财富而肥壮自身。那中国应当也可以效仿之,师夷长技以制夷,天朝上国的礼仪之邦,那是对待文明人的,对待外夷洋番就应该施加王道,以武力使其屈服,再广为教化。
文章里的后半段,干脆赤裸裸的以教化外夷之名,行吞并之实。还明晃晃的指出,古之中国也是以此教化,才让周边四夷慢慢变为中国之民。
古之中国四夷都能教化为民,那今之外夷洋番也可以施行教化。若不服王化,那就武力讨之,令其教化。
好家伙,这
“师夷长技,广为教化,好!”
仅仅八个字,看的聂宇眼冒精光同时,又有一丝困惑。
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句话但凡上过学的,应该都有听过。聂宇的历史不是很好,但同样也清楚这句话给后来的满清以及近代中国带来了多么剧烈的影响。
只是,这种能上后世历史教材的名人,居然也会来自己的殿试考试?
他这是什么运气?
摇头失笑,聂宇按捺住去看糊名的冲动,照例勾画了个红圈,将其放在一旁。
再看第三名卷子,写的相当不错,文采可称第一,比第一、第二都写的还好,但可惜审题方向弄错了。
聂宇问大汉如何应对将来世界,这货回答大汉应该先管好自己,通篇都在以“代理之责”来劝说汉王应该体恤爱民,大汉就能强大盛世。
写的很对,但全是政治正确,还没正到汉王的频道上,聂宇没有画圈,直接扔到一边。
看完了前三名,后面卷子明显看的快了不少,比如五六七名的卷子,都是简单扫了几眼,就被扔在了第三名一边。
前十看完,聂宇招了招手,让秘书官继续端来剩下五十一张卷子。
众臣心中无奈,他们还是高兴太早了,汉王果然还是一如既往的乾纲独断,也是丝毫不给他们面子。
选出来的前十名卷子,就取了三张,分别是第一、第二、第八名,剩下七个全撸掉了。
现在又要看剩下五十一张卷子,这是对他们阅卷水平的不信任。
不信任是对的,凭什么信任?
五十一张卷子,并不算多。
聂宇几乎是一目十行,通篇引经据典说废话的直接撸掉,遇到言之有物的才停下仔细看看。
约莫过了一个半时辰,六十一张卷子全部阅完,聂宇从后五十一张卷子里,再选出了七人填补前十名。
程驷举的卷子,本来是四十名靠后,但聂宇看过后,给他提到了第十一名。因为这家伙居然知道英吉利国,对英吉利国还颇有自己的一番见解。
聂宇反复对比了卷子,最终朱批定下前三名:“好了,就在此拆封填榜吧!”
这些事情目前是礼部在负责。
礼部尚书顾景上前将糊名从第一名开始依次拆开,同时张口宣布:
状元:袁名曜,湖南宁乡人。
榜眼:魏辅邦,湖南邵阳人。
探花:邓显鹤,湖南新化人。
一甲前三名,除了一个邓显鹤,另外两人聂宇听都没听过。
尤其是自己钦点的状元郎袁名曜,还写出了“师夷长技”,如此人物他完全没有一点印象。
不过无妨,之前没印象,但现在聂宇记住了。
殿试就是这样,学问不是很重要,重点在于考生的思维能不能跟出题的君王同步,同步程度越高,越有机会做状元。
袁名曜的来头,聂宇不记得这家伙是对的,因为历史上名气大的不是他,而是他的学生魏源,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大佬。
内阁众臣们相顾无言,又对此早有心理准备。
拆名题榜没花多少时间,顾景写完黄榜(黄纸书写榜文),接着又开始写传胪帖。
秘书官端来汉王的玉玺大印,请聂宇在黄榜盖章,之后便是一切从简。因为大汉太小了,基业草创没那么多机构程序,黄榜直接送到负责此事的礼部衙门,传胪帖则送到了邮传部。
大汉没有鸿胪寺啊!
第305章 状元郎
当日下午,张贴黄榜。
程驷举一人前来观榜,王阳和另外一个宿松考生,都已经在上月末就坐船回去。
会试都没考过,继续留在荆州也没什么意思,反而还要负担在荆州的高消费。
虽然聂宇从没说过要定都荆州,但汉王府确实就在荆州,而且荆州又是沟通湖广二省的战略要冲,还盘踞于江汉平原。
荆州老早就已经不是都城,而胜似都城了。
就算未来大汉迁都到别地,荆州估摸着短时间内,发展水平都掉不下来。
程驷举这些新科进士能留在荆州,全是靠着官府安置的驿馆,提供了免费住宿,而会试落榜者则都要限期内搬离。
对了,驿馆是管住不管吃的,要吃饭得自己带钱,还有闲时出门摆摊。
这也是古代科举才有的盛景,可以在会试期间看到诸多平日里的举人老爷,在大街上摆地摊卖东西,卖的都是家乡特产。
甚至于有少数考不上进士的水货,专门年年都进京赶考,好帮着家乡变卖特产商货。
因为读书人进京赶考有官府发放的凭证文书,可以不用交过路税,还能更过分一点,免费役使驿站的民夫、官船、车马。
“不要中,不要中!”
三甲黄榜优先张贴公布,榜下都是来观榜的士子们,在那里祈求默念。
他们已经过了殿试,不论怎样都是新科进士了,自然是不希望出在排名最靠后的三甲榜,三甲只有同进士出身。
一个同进士虽然还是进士,但跟进士已经差了太远,授官肯定也是按末流来授。
程驷举同样也在心中默念:“不要有我,千万别有我。”
睁眼扫看过去,三甲榜上仅有三十一人,没有自己的名字,甚至没有安徽籍贯进士。
程驷举顿时大舒口气,他这边舒了口气,而别人就没那么好运气。
一个叫刘之纲的湖南士子,看着自己只是位列三甲榜第三名,不免有些失望,但又很快重拾起心情。
三甲确实低了,哪怕三甲第一,都很低了,只有同进士出身,授官起步必然比二甲、一甲进士低。尤其聂宇还严格限制了科举进士的授官品级,一甲、二甲还能好些,三甲进士最多只能做那从九品的小官(镇长从九品)。
好在大汉不是伪清,大汉做官,哪怕品级再低,也能靠政绩慢慢往上爬,同进士出身与进士出身不会区别对待。
三甲榜很快看完,看榜士子一下少了三分之一,都是三甲榜的同进士,只留下十多人继续陪朋友同窗看榜。
又是二甲贴出。
程驷举凝神屏气,闭眼好久从二甲最后一名开始看,一直看到了二甲第八名,终于看到自己名字。
虽有些怅然若失,但总体还算满意,一甲前三不是常人能随便祈求,必定是要言之有物,有着真材实料,能够力压天下才子。
程驷举觉得自己能中二甲第八名,已经算是很厉害,运气很好了。
确实运气很好,要是他知道自己原来被内阁众臣评在了三甲,还是汉王阅卷后才破格提到了二甲第八,怕不是都要当场在心底发誓,要对大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事实上,现在也是差不多,二甲进士就是进士,不是什么同进士。
这是何等的殊荣运势,自己在伪清那里连乡试都考不过,到了大汉却能一举高中二甲第八名。
程驷举此刻已经全然忘记,自己决定来大汉参加恩科的初心。
汉王要分他们的田,那就分呗!
自己已经中了进士,马上就是大汉的朝廷命官。
雷霆雨露,都是君恩。
大王分他们家的土地,那都是大王的恩典,他们为人臣者当感激涕零,怎么能生出怨愤呢?
程驷举还在胡思乱想,那边负责贴榜的文吏,终于拿出最后一张黄榜。
“一甲及第!”
“探花,邓公显鹤,湖南新化人。”
邓显鹤缓缓从看榜士子中挤了出来,脸上表情意气风发。
旁人看到探花郎居然这么年轻,全都颇为诧异。邓显鹤今年才二十三岁,就算放在这些同科士子里,都算是最年轻的那一档了。
站的比较靠前的程驷举,刚刚还在暗自兴奋窃喜,此时见到探花居然如此年轻,顿时心中颇为感叹。
天下英才果然是如过江之鲫,何其之多也!
别说天下英才了,这次还是两湖加三分之一的江西,这点英才都是他完全考不过的。
“邓显鹤……楚南邓显鹤?你就是之前邸报辩会的楚南邓显鹤?”
有士子觉得这名字颇为耳熟,仔细回想后猛地想起,这不是他们之前看过的邸报辩会上的家伙。
上一篇:世子稳重点
下一篇:大明:汉王朱高煦家的鼍龙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