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康乾盛世 第207节
而且,还告诉他们,汉王体恤他们这些新复之地的士子读书人,允许他们在今年十二月之前,前往武昌府城参加恩科乡试补考。
对,就是补考,汉王会在武昌府城,给他们专门设立几处考棚,让江西、安徽两省的大汉士子,都能补考恩科乡试。
只要考中了,就能前往荆州参加恩科会试。
这是何等的恩典,科举三年一次,恩科还是湖广士子请愿求来,更是难得。
这要是错过了,起码都得再等三年。
而他们作为新复之地,被大汉拿下的时候,正好错过恩科时间。
按理说已经没有机会,只能去等三年以后的下一届科举。可汉王仁厚,居然给了他们额外恩典,为他们专门破例新开考棚,允许他们这些外省考生补考恩科。
反正程驷举听到这消息,骂还是痛骂汉贼可恨,但汉贼可恨与汉王仁厚有什么关系?汉王开国雄主之姿,只是与民政策上有些本末倒置,无伤大雅。只要他能一路高中,就能进入大汉朝堂,当面劝谏汉王善待士绅,与民休戚。
伪清乡试自己落榜了,那是伪清不识人才,而汉王仁厚,必是识得真人才的。
如此矛盾性格,在大汉并非个例,大汉现在治下的读书人,立场站位上基本可以分为三大派:
第一派彻底倒向汉王和大汉,认为汉王就是大汉的开国雄主。
所有政策都是雄主该有的姿态,反而稍微手软点都不算雄主,而他们跟随雄主打天下,将来也必定能够建功立业、封妻荫子、青史留名。
第二派略有不同,他们不信汉王分田是出于公心,但他们可以信,也可以下乡分田,爱民如子。
只要这些爱民政绩能让他们升官,那这些人都能变成体恤百姓的亲民好官。
第三派则是纯粹的矛盾集合体,他们痛恨汉王分他们的土地,不许他们蓄养奴婢,还强行拆分他们的宗族,不让他们以宗族血缘形式生大。
可另一方面,这些人痛恨汉王,恨不得汉王马上死了,但又怕汉王真的死了,没人接汉王的班。
汉王的儿子还太小了,而大汉的建立几乎全靠汉王个人的威望。
一旦汉王真的死了,不说大汉基业会不会立刻凋覆,就说那些地方上的农民公会,对地主士绅来说就是巨大的麻烦。
因为农民公会的成员全是农民,就连大汉地方乡镇体系的村长,也都是本村百姓选举担任。让外来人来当容易引起村民抵触不说,而且外来人也不懂各村情况,调节不好各村内部关系。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农民百姓虽然分到了土地,但他们对地主士绅的仇富不会减弱,反而会愈来愈强烈。
农民又靠着农民公会和村长,得到了部分基层权力,再加上地方村镇的民兵队,又属于军队系统的下属部分。
若汉王忽然驾崩,地方农民公会必定会对地主士绅有仇报仇,就连军队将领肯定也会趁机打着为汉王报仇的名义,对士绅地主们动手。
这不是有可能,而是已经发生过多起,每当大汉占一块新地盘,在当地组建农民公会,都必然会引起剧烈反弹。
大汉能有那么多无主田产可分,就是新地盘的农民公会,直接不顾分田官的劝说,对那些大地主动辄抄家灭族。
连续来了好几拨,分田官压根拦不住,后来分田官直接上奏,明言这样纵容不行。
因为农民公会的积极性太强,不只杀大地主,还杀中小地主和自耕农,这特么跟土匪暴民没有区别了。
没办法,聂宇这才下令,分田官可以视情况调汉军,对农民公会进行干涉控制。
杀地主可以,但不能全杀了,有点财产的小地主和自耕农都不放过,这太过分了。
不过,聂宇也只是下令,分田官可以视情况而定,调军队弹压局势。
阶级矛盾才是问题的核心,大汉的改革是阶梯性的,不可能一蹴而就,阶级矛盾与仇恨也不会说没就没。
所以,这些大汉的地主士绅们,既巴不得汉王马上死了,又惧怕汉王真的突然驾崩,给他们留一个连说话都没学全的小娃娃。
却说程驷举这个在安徽乡试落第的宿松考生,听闻汉王给的补考恩典,已经决定不日启程,前往武昌府城报名恩科补考。
不光是他,还有九江、南康、吉安三府的士子考生,同样有不少打定主意,准备坐船去武昌府碰碰运气。
万一中了呢?
前明的宰相李善长,不也是在元朝科举落第,但辅佐朱元璋开创大明,成了大明首位宰相。
这放到他们身上,不也是一样的,大明是推翻元廷,大汉就是推翻清廷。
李善长在元廷考不中进士,他们在清廷也科举落榜,不正好一样的。
还别说,虽然想法不对,但他们确实有机会考中大汉进士。
恩科恩科,重要的在一个恩字,而且大汉虽然开的首次恩科,但录取的进士已经定下数量名额,同时还有录取进士的籍贯人数。
湖北、湖南还好说,差不多对半分,但九江、南康、吉安三府,汉王已经提前批给了他们江西进士的名额。
只要稍微考的过的去,就会给他们一个进士身份。
反正这些进士,都是要先去地方观政,才能正式走马上任当官的。
大汉如今的各级官僚,一大半本来就是童生、秀才,举人占比都非常少,四书五经的文学造诣,对大汉治理地方真的用处不大。
倒是宿松县的士子运气很好,按照大汉目前的出兵速度,还有季节气温变化,今年十二月前,应该是拿不下安徽全境,就连半片都够呛。
所以这些宿松县士子,还是很有机会,能够争一争汉王批给他们的安徽进士名额。
至于国家大势,文人风骨?
屁股决定脑袋,谁给他们进士,谁让他们当官,他们就拥护谁。
(今天加班,浅更一章)
第281章 厘定规矩
古代战争爆发,多集中于秋季。
因为春季需要春耕,军队民夫抽不出来,夏季又太热,冬季又太冷,夏冬征兵后勤压力实在太大,对习惯冬夏入侵打仗的草原部族来说,都是不小的压力。
唯有秋季最为合适,气候温和适宜,而且粮食刚刚收成,正是农闲的时候,所以刚好能够集结军队,发动兵事。
《司马法》中便有记载:“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民也……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
当然,最直接也是最熟悉的,大概就是辛弃疾的“沙场秋点兵”了。
包括满清在内,为了不妨碍地方农业生产,都是采取木兰秋闱,秋天的时候才在木兰围场搞军队集结操练。
湖广粮仓已经丢了两年多,满清的国库粮仓已经捉襟见肘,全靠江南、两广和海外藩国的粮食进口。
和珅虽然贪婪,但这家伙也确实真有主意。
既然短时间内干不过汉贼,那就优先解决河南的白莲教,先恢复中原地区的安定,同时大量从海外藩国购进粮食稻米。
暹罗、安南、朝鲜这几国,不仅是满清的藩属,又是稻米出口大户。
当年清军入关前,就长期在朝鲜敲诈勒索粮食。
可以说,皇太极某种程度上,也算是被朝鲜养大的。
现在无非重拾他们大清的老传统,而暹罗和安南稻米,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早在雍正时期,满清就已经在从暹罗和安南进口稻米,而且还推出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商人去这些国家买米回来。
不要觉得意外,毕竟是雍正,伪清唯二能算是皇帝的人物,另一个是皇太极。
这俩可是真想做中国的皇帝,而不是满洲八旗们的酋长!
有了朝鲜、暹罗、安南稻米支持,和珅已经着手在镇压河南的白莲教了。
那位自称天下白莲教总教主,又在去年刚跟大汉结盟,还想跟汉王一起建立“真空家乡”的刘之协,这下是倒了大霉了。
……
荆州,汉王府。
聂宇正在认真批阅案上的奏章,随手抽出一本来自工部的奏章,其中奏言:“大汉改元建新已近一年,然汉王仍旧屈居旧时大将军府,此不成体统,也无有法度,臣恭请由户部拨款,工部筹建汉王行宫!”
聂宇快速看完后,想也不想就提笔朱批:“不准。”
看到这封奏章,聂宇同样也有些无奈,这已经不是他
在此之前,已经有过不少大汉官员,还包括了内阁辅臣兼工部尚书的姚宏毅,全都上奏劝谏过他,要他下令修建一处汉王行宫居住。
大汉确实很穷,财政几乎全部要用在军队和民政上面,但这也不能让堂堂汉王,大汉的君父尴尬屈居在旧时的大将军府里。
这实在是有些说不过去!
聂宇当然知道这些人说这话,应该大多都是出于公心,但他同样也有自己的考量。
最直白的道理,不说什么损耗民力的问题,就说在荆州一旦修建了大汉行宫,势必会让大汉掀起一阵不良风气。
所谓上行下效,自己这汉王若是都带头享受,那手底下的官员必定会有人扛不住诱惑,而迅速腐化,甚至失去进取心,觉得大汉就这么割据一方也不错。
凭什么汉王都能建王宫享受,他们这些下面的官员就不行?
而且,就从实际角度来说,当年的三藩之乱,吴三桂之所以最终困死在了西南,不就是因为这家伙自己失去进取心,想着临死前能过把皇帝瘾。
连吴三桂都这么想了,手下那些跟他一起反清的文武,自然也是上行下效,跟着腐化堕落。
其中最为离谱的,吴三桂给孙子吴世蕃找的政治联姻,仗着女婿是“吴周”皇帝,居然软禁吴世蕃,不许吴世蕃去衡阳登基,反而扬言应该死守云南,割据一方,也不失为又一个“夜郎王国”。
聂宇也怕出这种状况,这种打天下的初期,既不缺想做开国功臣的野心家,也不缺想要躺平享受的蠢货。
之前伪清来议和,可是就诈出了不少赞成议和的投降派。
聂宇没去处罚这些人,只是一律驳回后,给记下了小本本。
若这些人安分做事,那当然没事,堂堂汉王,这点气度还是有的。
可要是贪污犯事……
聂宇想了想,又拿出已经批阅过的户部财政报表,提笔加了朱批:“户部改革简章:今后户部财政赋税,可分内库、外库,外库为国家,内库为君主……”
内容洋洋洒洒,写了一大堆,基本都是照抄明清两朝的内外库规矩。
聂宇已经称王,算是开了历史倒车,那就必须把这屁股给提前擦干净了。不能等自己死后,还让自己的后人一通乱来,把他好不容易改革出来的成果,全都毁于一旦。
这第一步,就是正式厘定国家财政的分配细则。
明朝就是很好的现实参考例子,明太祖朱元璋当年为了防止后世子孙乱花钱,损耗国力,严格区分了国库和内帑,国库只负责国家大事,而内帑仅为皇帝私人用度,二者互不干涉。
比如,明朝皇帝的大婚与殡葬,虽然是皇帝私事,但也属于国家大典,所以就要国库出钱承办,而内帑不用掏一分钱。
就因为这,明朝皇帝还时常与外廷官员发生用钱冲突。
明武宗大婚,下令户部运送大量金银使用,户部先是输送了三十万两银子,明武宗觉得不够,户部、给事中、监察御史就齐上阵,劝说武宗皇帝少花点,大婚没必要花那么多银子。
这场争端的结果是,户部咬着牙又输送了四十万两银子。
没办法,明武宗太强势了,户部干不过,而且皇帝大婚,本来就是国家大典,就是要国库出钱。
包括后面嘉靖大婚、万历大婚,户部都曾哭过穷,却都拗不过皇帝,只能乖乖出钱。
可大婚、殡葬这样的国事拒绝不了,那皇帝自己的爱好、修建宫殿什么的,户部就可以理直气壮的拒绝了。
上一篇:世子稳重点
下一篇:大明:汉王朱高煦家的鼍龙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