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国运英灵榜:开局盘点十大帝王

国运英灵榜:开局盘点十大帝王 第137节

  消息传到皇城,太后和皇后急得哭哭啼啼。

  从宫里内库捡出了大量的金银珍宝、绫罗绸缎。

  偷偷派太监带着财宝去寻找瓦剌军,想把皇帝赎回来。

  结果,当然是毫无希望。

  从土木堡逃出来的伤兵,断了手的,缺了腿的,陆续在皇城的街道之上出现了。

  皇城里人心惶惶,谁也不知道皇帝下落怎样。

  再说,如今留下的人马不多,瓦剌军来了怎么抵挡呢?

  为了安定人心,皇太后宣布由郕王监国,并且召集大臣,商量怎么对付瓦剌。

  大臣们七嘴八舌,不知怎么办才好。

  大臣徐有贞说:“瓦剌兵强,怎么也抵挡不住。我考察天象,京城将遭到大难、不如逃到南方去,暂时避一下,再作打算。”

  兵部侍郎神情严肃地向皇太后和郕王说:“谁主张逃跑的,应该砍头!”

  “京城是国家的根本,如果朝廷一撤出,大势就完了!”

  “大家难道忘掉了南宋的教训吗?”

  如此之声堪称振聋发聩!

  如此行为堪称救国良臣!

  而他的名字就是!

  【人类十大贤臣第四名!】

  【于谦!】

  ......

  “果然又是龙国的...”

  “乱世!昏君!”

  “又是皇帝被抓了!能不能争点气?”

  “这和当初宗泽公的处境很像啊!”

  “但是他却成功了!”

  “大明到了张居正的时候,北方的都城也还在啊!”

  “他比宗泽公年轻,而且没有了赵构拉后腿,会好很多!”

  “那确实是,赵构根本就是一个对方派过来的奸细!”

  “且看这于谦,如何力挽狂澜吧!”

  ......

  洪武三十一年。

  于谦出生于杭州府钱塘县太平里。

  祖居考城。

  他的曾祖父于九思任杭州路大总管,遂迁居杭州钱塘县太平里。

  祖父于文明洪武年间任工部主事,父亲于彦昭隐居家乡钱塘不仕。

  于谦的少年时期即刻苦读书,志向高远。

  他敬佩仰慕文天祥的气节,悬文天祥像于座位之侧,几十年如一日。

  七岁时,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拯救时局的宰相!”

  八岁时,他穿着红色衣服,骑马玩耍。

  邻家老者觉得很有趣,便戏弄他说:“红孩儿,骑黑马游街!”

  于谦应声而答:“赤帝子,斩白蛇当道!”

  下联不仅工整,而且还显露出了他非同寻常的气势。

  到了14岁时,于谦去杭州应试。

  十分凑巧,主考官的名字叫做“虞谦”,与他名相同,姓同音。

  考前点名,当点到于谦时,于谦只是躬身站了起来,并不答应。

  主考官奇怪,问他为何不答应?

  于谦回答:“因我与大人同名,所以不敢答应。”

  主考官见这个小学童长相清秀,又如此懂礼貌,便想试试他的才学,于是出了一句上联:

  “何无忌,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尔亦无忌。”

  上联中一共有五个“无忌”。

  前三个“无忌”是人名。

  何无忌是东晋大臣,魏无忌是战国时的魏国公子(cgag)信陵君,长孙无忌是唐朝功臣。

  后两个“无忌”是没有忌讳的意思,是说这三个人都同名,他们没有忌讳,你也不必因同名而忌讳。

  于谦听后,思索片刻,从容对道:

  “张相如,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下联中也用了五个“相如”。

  前三个“相如”同样是人名。

  张相如是西汉开国功臣,蔺相如是战国时“完璧归赵”的赵国名相,司马相如是西汉著名文学家。

  后两个“相如”的意思是相同、相类,是说这三个人的名字虽然相同,但实际上却各有高下,并不一样。

  于谦所对的下联,既表示了自己在主考官面前的谦虚有礼,又暗示了自己想要超过他们的抱负。

  遂大得考官赞赏。

  然后于永乐十九年,考取辛丑科进士,从此踏上了仕途。

  ......

  “好家伙,这又是一个神童!”

  “咱们古代的神童,简直跟搞批发一样的。”

  “这可是上榜的英灵啊!岂能寻常而论?”

  “没有一直以来的积累,他们又如何在当天下需要他们的时候挺身而出?”

  “说的也对,这些能够上榜的大佬,特别是这个贤臣榜的,能使他们留名青史的事迹固然了不起。”

  “但他们也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之前的经历同样重要!”

  .......

  后来到了宣德年检,于谦被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乱。

  平乱后,身为御史的于谦因数落朱高煦有功,也就是骂人有功。

  被宣宗升任巡按赣地,结果是颂声满道!

  宣德五年,又以兵部右侍郎巡抚中洲、晋地。

  可到了正统十一年,进京觐见只因不向王振献媚送礼。

  引起了王振不满,便遭其暗地指使其党羽李锡,给他加上对明英宗不满的罪名要下狱论死。

  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复任,于谦才幸免于难。

  于谦自从入仕之后,便一直是个贤良之臣。

  但这样的贤良之臣,到了英宗时期,却险些被害死。

  如此也足可见英宗的昏聩,可他的昏聩,又岂止是如此而已?

  ......

  正统十四年,统一了东西草原的瓦剌太师也先。

  以“大元一统天下”为口号,率领着铁骑在明帝国数千里的边境线上,展开了猛烈进攻!

  也先的大兵压境,让这场战争几乎没有从小战到大战的过渡。

  双方从一开始就投入了大兵团作战!

  七月十一日,明帝国大同右参将吴浩,领兵于猫儿庄遭遇也先大军,兵败身死。

  十五日,大同总督宋瑛、驸马都督井源、总兵官朱冕、左参将都督石亨四路将领。

  统兵四万到阳和,寻求和也先主力的决战。

  但不幸的是,阳和之战明军再次全军覆没,仅少数人仓皇逃回。

  边境的烽火接踵而至,持续的战败让英宗这个年轻的明帝国皇帝。

  再也无法安心地坐镇皇城。

  在内官王振的怂恿之下,血气上涌的他不顾群臣反对,决意亲征!

  他仅仅准备了两日,便于七月十六日告别了太庙的列祖列宗,率领数量庞大的亲征军浩浩荡荡地离开皇城,向前线挺近!

  然而,朱祁镇这一血气上涌的仓促决定,让根本没有任何准备的京营将士惶恐不已。

  明军没有足够的粮草,没有充分的动员,几乎什么也没有。

  随行人员也都很沮丧,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皇帝到底要干什么?在想什么?

  皇帝御驾亲征不是不行,但什么准备都没做,就显得无比的愚蠢!

  二十三日,当亲征大军驻跸宣府的时候。

  本该秋高气爽的华北天空却突然乌云密布,风雨大作。

  让原本就惊惶不已的亲征官军们,更加觉得这是上天的警示。

  负责观察天象的钦天监监正劝说王振:

首节 上一节 137/191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红楼:我在大观园种菜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