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

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 第94节

  钱学森:“这台计算机上有无线通信模块,这说明在2023年,计算机网络的接入方式是包括无线连接的。”

  李强:“第二个猜测,我刚刚想出来的。第一个公文包的大地址后缀有.cn,表示这台计算机位于中国,而第二个公文包的像素码不标记了,但它所访问的计算机不可能不在中国,这是全国政协的地址嘛。所以,可能是这样一种情况:计算机网络在这个时空,是发源于中国,所以中国的入网计算机就不用标志国家了,其他国家的入网计算机才需要。”

  总理:“你是说,现在可以确定,第二个公文包来自我们收到第一个公文包之后的世界继续发展到2023年?”

  李强点点头,想了想,然后露出了很不好意思、甚至有点羞愧的神色,说道:“在这个时空里,我与黄昆是是集成电路芯片的发明者,1986年,我、黄昆、美国的杰克?基尔比,三人因各自独立发明了集成电路,共同分享了198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第4章 《欧洲战争》第一集:千禧之变

  国庆十年庆典结束后,赫鲁晓夫率团的苏联代表团并没有回国。

  赫鲁晓夫这次访华是一次国事访问,行程长达半个月。10月1日在北京观摩阅兵式和群众游行,然后要去几个城市参观访问,其中主要是东北城市苏联援华项目在东北最多,东北城市里居住的苏联专家和科学家也多。

  总的来说,赫鲁晓夫认为这次访华,与主席以及其他的中国同志聊得还是不错的。首先是中国对57年6月之后苏联这一届中央表示支持,其次是中国对现在赫鲁晓夫和苏共中央倡导的和平发展、与美国稍许缓和关系的战略表示赞同。

  这个战略态度的转变在苏联国内也不是没有反对声音的,赫鲁晓夫花了不少心思才把军方中的强硬派的声音压下去。赫鲁晓夫担心中国方面会因为布达佩斯街头的事件而对东西方缓和之后美国的和平攻势过于忌惮、拒绝缓和,但中国方面,主席、总理等几个人都表示,匈牙利事件有内因也有外因,其中匈牙利自己前些年没搞好是内因,是主要原因。不能把动乱的锅全扣在美国的和平攻势、渗透头上。

  这样中国这边就很放心了,东西方的两个社会主义大国在国际战略方面处于同步。现在唯一有点让赫鲁晓夫头疼的是朝鲜,朝鲜真的不喜欢东西方阵营缓和,据说朝鲜今年还往韩国派了两批特种部队,其中一批特种部队差点就端掉了“南方傀儡”的国防部。

  赫鲁晓夫来北京的时候金日成也在北京,两人在天安门城楼上见过面,但金日成竟然没和赫鲁晓夫说一句话。

  看来朝鲜同志的态度是得好好打磨打磨,实在不行让中国同志帮劝劝。

  中国同志,不过中国同志在10月1日那天有点小意外。下午阅兵式和群众庆典全部结束,再等个两三小时就是晚上的国庆酒会。但这场国庆酒会,中国的主席、总理,他们中央政治局书记处的六位书记全都迟到了20分钟。当然这迟到的原因,主席给了个合理的解释。

  第二天赫鲁晓夫从北京去天津参观访问,是邓副总理陪同的。在天津呆了3天,然后去沈阳,在沈阳呆2天。结果第二天,邓副总理有事告假先走了,来了另一个薄副总理陪同。

  邓副总理是中央政治局书记处成员,薄副总理不是

  从沈阳返回北京再去最后一站石家庄。返回北京停留的时候,总理与赫鲁晓夫小会了一面。

  “和平是国家发展和繁荣的基础,我们确实应该保持这项共识。我也希望未来的和平时期能长一点,能一直持续下去,即便你我退休了,下一任苏联和中国领导人仍然能够意识到,和平发展才是世界历史的流向。”

  总理在交谈中突然说了这么一句话。

  赫鲁晓夫:“我相信苏联人民渴求和平的意愿一定会传递到莫斯科,无论是我还是后来的苏共领导层,都会意识到人民的意愿和声音。不,如果谁现在还鼓吹战争,认为战争能解决一切问题,他根本就不应该进政治局。”

  总理:“的确是这样,不仅你们,我们这边也是这样想的。”

  总理若有所思地对赫鲁晓夫说这番话,是因为前些天,平板计算机里的数据陆续揭开了面纱。

  李强在孜孜不倦地研究这台计算机的技术秘密,但这台计算机1T的SSD硬盘里面存储的数据可太多了。

  在这个图形操作系统的桌面有4个文件夹。第一个叫“工作”,第二个叫“政协”,第三个叫“家庭”,第四个叫“星空免费网综艺720P《档案》全集”

  第一个“工作”文件夹让李强颇为失望,里面只有很少的一点工作文档。看修改时间,这是计算机的主人、那位北电集团的CTO雷军在非工作时间留下的文档,估计是下班到家还有临时的工作要赶,就用这台计算机处理了。

  第二个“政协”文件夹更少,一共才5个文件。

  第三个文件夹是雷军家庭的照片和视频存放的地方。

  第四个文件夹有30多G,里面全是视频,也就是《档案》节目创办以来的100多期的全集,每一集45分钟。

  这100多期节目,是中央书记处的同志们最想看的,也是李克农现在就可以保存下来的。

  在办公室的隔壁档案保存间,李克农架好了电影摄影机、装上胶片、摄影机换上了专用的适合近距离拍摄的镜头,离平板大概半米多的样子。

  李克农要用摄影机把《档案》的这100多期节目全部用电影胶片翻录过来,这样以后中央的同志就不用反复翻看平板计算机了,也能把使用平板计算机的时间省下来,多留点使用时间给钱学森。

  翻录的时候,中央的同志还提出,也分个优先级,确定哪些先翻录,哪些可以晚一点。

  李克农:“这一集是《肝胆相照:周总理与人民政协的诞生》”

  总理:“这有什么好拍的,略过略过。”

  李克农:“唔。好,略过。下一集:《红色特工李克农传奇》,嗨!略过。下一集,《四渡赤水》”

  主席:“略过。”

  李克农:“《两白一黑之战,上海解放不为人知的秘闻》”

  陈沄:“略过略过略过,这有什么好看的,啊。我看,先挑1959年以后的大事件的《档案》节目吧,最好是离得远一点的。”

  李克农:“这节目的名字一般都不说发生的年代,得一个一个仔细过一遍。对了,这最新的三期肯定是以后发生的事,我看还是从这三期开始翻录吧。”

  最新的三期是一个系列:《欧洲战争》的一、二、三集,而且第三集并不是末尾。

  《欧洲战争》第一集:千禧之变

  “历史在这里还原,现场在这里重现,疑云在这里澄清。打开尘封的记忆,细说档案里的故事。观众朋友们,《档案》又与您见面了。”

  这个叫鲁豫的主持人身形便丰满,虽然是个女子,举手投足却颇有古风霸气,一双小眼睛炯炯注视着观众。

  “欧洲战争,又称千禧战争、千禧欧战,它是世纪之交发生的可载入人类历史的重大事件。”

  “这是一场欧洲战争,但它造成的平民伤亡却达到了世界大战的等级。”“这是一场北约与华约之间的战争,但战场却被限制在了中欧和西欧。”“这是一场局部的战争,但却引起了全世界的灾难,甚至,引起了我们所说的‘千禧年停滞’,全世界人类为了弥平这场战争的伤害,度过了10年,在这10年里,大部分国家经济衰退、产业凋零,甚至在许多国家,社会秩序趋于崩溃。”

  “如果说欧洲战争有什么积极意义的话,就是这次战争最终导致了北约和华约的解散,也就意味着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冷战终于落幕。只是,冷战落幕所付出的代价是一场惨烈的热战。”

  “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东西方对峙的冷战开启”

  “1990年,苏共第28大召开。苏共28大被后世称之为欧战的策源,其实在那个时候,无论中国、苏联还是世界的其他国家,只是认为苏共28大代表着苏联的经济与政治改革从激进路线转向稳健路线。”

  “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亚历山大?雅科夫列夫继任。《华盛顿邮报》将这一人事变动称之为‘秃子下去了,瘸子上来了’,这一形容虽然只集中在两人的外表形象,但颇为形象。亚历山大?雅科夫列夫生于1923年,1942年应征入伍,并在当年8月严重受伤,落下了永久残疾。雅科夫列夫是苏联领导层中为数不多的‘20后’,在卫国战争中冲在第一线,这让苏联不少党员干部对他有好感,并且中国方面也认为雅科夫列夫这个人政治上很可靠。”

  “但这位政治上被认为可靠的人,却在1992年对阿富汗共和国发动了军事行动。”

  “苏共二十八大称之为欧洲战争的序幕是过于勉强的,但苏联进攻阿富汗,却可以公认这就是欧洲战争的预演。”

  (冷战史专家罗翔):“对于阿富汗问题,我们也非常的关注。毕竟阿富汗与我们也是邻国。在这之前,中国对阿富汗的内政和经济问题提供了很多协助和斡旋,尤其是1986年我们所提出的阿富汗路线图,现在一般认为,这份路线图使得阿富汗战争被延后了六年。但很遗憾,虽然延后了六年,这场战争还是爆发了。”

  (回到主持人鲁豫):“1992年12月9日,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天空突然被一层降落伞构成的云层遮蔽。苏联第75、第100空降师乘坐400多架运输机和500多架直升机,长途跋涉一千公里奔袭阿富汗。四千多名空降兵及200多台装甲单位在喀布尔郊区伞降,乘坐直升机的空中突击部队,则在喀布尔街头的内应的引导下,直奔阿明总统所在的别墅”

  (现场视频:漫天飞舞的降落伞)

  (现场视频:突然出现在喀布尔楼顶的直升机群)

  (现场视频:总统别墅冒起的熊熊大火,苏联装甲车开炮,苏联步兵手中的火箭筒、自动步枪疯狂开火,街头倒毙的军人和平民。最后,一具从总统别墅中拖出的尸体,这就是被击毙的阿富汗总统)

  (冷战史专家罗翔):“直到现在,西方国家还流传着一种说法,说中国给苏联的入侵撑腰了。的确,1992年的7月,雅科夫列夫访问中国,随后是李总理回访,双方在莫斯科签署了一揽子协议。中国免除了过去十几年苏联拖欠的1137亿美元的外债,同时给苏联开出了高达400亿美元的贷款额度,以帮助苏联渡过转型时期的财政危机和外汇危机。这个钱数在当时可以说是能把当时世界90%的国家羡慕死,一千五百多亿美元!”

  “除此之外,中国还立即向苏联提供了价值40亿美元的无偿捐赠,都是日用品,生活必需品以及副食品,这40亿美元是送的,不需要还。”

  “但这并不能说明中国支持苏联入侵阿富汗。中国所有的支援都是限于民用和民间贸易品的,说白了,这些钱没有一分钱变成子弹和炮弹,都变成了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羽绒服、火腿肠。虽然一千五百亿美元确实很多,但是,苏联在我们的前两个五年计划中,也给予过中国全方位的援助,到了九十年代,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中国在苏联经济困难的时候,反过来帮扶一把,不仅是正常的,而且是应该的。”

第5章 我们犯错了吗?

  100多集的《档案》的确是资料大宝库。每一期节目都挑选了20世纪至21世纪初的中国或世界大事件,客观介绍来龙去脉、分析本质,介绍其中的人物、故事。有大量的历史资料,但最重要的是主持人的解说词和节目中邀请的嘉宾的点评。

  唯一有点遗憾的是,这总共172集的《档案》,发生于1959年后的大事件只占69集,其他103集都是现在“已发生”的事情。当然已发生的事件的节目也不能说没有意义,从2020年代的角度回头看一件已发生的事,对它的历史意义和影响看得肯定比1959年不完全一样。但那69集“未来的事情”显然是价值最大的。

  现在中央知道了海峡两岸于1993年通过了《国家统一纲领》,计划在2011年辛亥革命100年的时候完成统一,但因为欧洲战争带来的国际格局的极大震撼,两岸实际上于2004年提前完成了政治经济军事的一体化,实现了真正的统一。

  中央还知道了1954年《日内瓦协定》被美国撕毁,不服气的美国再次试图在中国周边挑衅,以“一雪前耻”,但却遭到了比19501951年的朝鲜更惨烈的结局。越南战争以美国甚至没和中国地面部队正面对垒,就损兵折将撤出中南半岛而告结束,美军总共在越南死亡7万人,其中包括被越南游击队发射的轻便巡航导弹击毙的威廉?威斯特摩兰上将,这位上将是美军在越南的最高指挥官。

  中央还知道继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战争之后,中东还爆发了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都获胜了。而中东也的确是冷战时期小火苗的集中地,各个国家/部落间的战争层出不穷。

  1999欧洲战争的《档案》节目不只是全面介绍的那三集系列片,还有其他的从不同侧面记述这件事的节目。比如其中有一集的主角是中国驻比利时大使馆的一名参赞。在欧洲战争中,比利时部署的法军突然投降,本已是强弩之末的苏联装甲集群竟然一鼓作气攻入比利时。在极端混乱和危险的环境中,这名参赞集结了他所在地附近的200多名中国公民,用各种交通工具辗转96小时,穿越核爆地带,奇迹般地抵达了港口,找了一艘船让这200多人脱离了危险。

  这一集节目披露了更多的欧洲战争细节,并且让中央了解到19992000年的战争中,苏联装甲集群以核弹开路,竟然从东西德交界一直打到低地国家,几乎望见大海,这是俄罗斯/苏联立国三百年来从未达到过的成就。

  节目还录入了参赞和他的车队用DV拍摄的视频,用旁观者视角展现了这场战争的细节。在途经一处苏军集结地(苏军对中国人组成的车队并无敌意),苏军机械化步兵脱下穿戴好几天的三防服装,甩甩闷了几天满是酸臭汗水的头发和衣服,将最后一点干粮和伏特加吃下肚子,畅快地在路边尿尿。当享受到了人生这最后半小时正常人的生活后,士兵们高歌着发动步兵战车,冲向几公里外蘑菇云刚刚散尽的战场。

  这就是苏军的最后时刻后勤线被战术核武器打得七零八落,地面部队在无休止的核沾染环境中疲惫、崩溃。

  持续半个世纪的冷战就以这样的结局收场,实在是令人唏嘘。欧洲成为核战之地,苏联换政府换旗,然后是世界的“停滞十年”或者也称“萧条十年”。除此之外,美国在欧洲的驻军运回了五万个骨灰盒,要不是拉姆斯菲尔德果断下令急速撤退,那就可能是20万个骨灰盒。

  也没法不萧条。在平板电脑里,雷军留下的“政协”文件夹,虽然里面只有5个文件,但却有一份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以及《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这个版本的《决议》和第一个公文包的《决议》对比尤其能说明问题。

  第一个公文包里写的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党毫不动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排除各种干扰,从容应对关系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一系列风险考验。”

  第二个公文包里则是:

  “世纪之交,国际形势发生重大转折。冷战几十年积累的国与国之间的矛盾集中爆发,欧洲战争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此千钧一发的敏感时期,党坚持和平与发展的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国际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以多种手段缓和调停国际矛盾,使得世纪之交的战争局限于欧洲地区,没有发展成第三次世界大战,为世界安全和人类文明保留了一片安全之地。”

  短短的几行字,但结合《档案》节目里的纪录片,读起来味道就全变了,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和李强等人都感受到了字里行间想隐藏但又藏不住的血色。

  在《档案欧洲战争》的第二集,一位受邀请的专家说出来的话,则与《决议》的观点并不完全相同。

  “中国长期以来主张各国应当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其他国家不应干涉。这在某种范围内是成立的,但可能,并不是对所有的国家都使用。”

  “1943年,盟军进入反攻,罗斯福提出安理会的主张时,曾用了‘警察’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比喻。作为五常之一,你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警察。维护世界和平是必要的吗?是必要的。那么在‘出警’的时候难道全都采用和平手段吗?不。有时候‘出警’是要使用暴力的。”

  为什么欧洲战争之后世界进入了“停滞十年”、“萧条十年”,节目中也给出了答案。

  在战争总结部分,节目首先向观众呈现的是877枚战术核武器在欧洲各地的爆炸点以及核沾染区。战术核武器指它被用于“战术”目的,当量可大可小,中子弹当量几千吨最多,如果是用冲击波硬杀伤的战术核武器,10万吨以上的当量也很正常。这些核弹爆炸后的沾染区是一个长椭圆形或彗尾形,最长的延续两三百公里,半年到两年后,长椭圆形沾染区的辐射数值可以降低到人类能生活的水准,当然,只是“能生活”。

  这些都不是关键的原因,关键的原因在意大利。

  意大利博赛纳湖西北面,美军六十年代在这里建起了一座秘密军事基地。这个建设于地下35米深的军事基地是一个核弹药库,里面最多可储藏30枚战术核弹头。

  苏联情报系统很早就掌握了这个军事基地的位置和弹药库种类,并把它标记到了地图上。当欧洲战争进入核战阶段,苏联立即向博赛纳湖西北发射了一枚近程弹道导弹,10万吨当量的战斗部钻地爆炸,将这座弹药库完全摧毁。

  然而,这座弹药库即使在战前也只储存了12枚核弹头,战争爆发后,这里的12枚核弹头全部转运到附近25公里外的空军基地去待发射了,苏联核弹炸了个空。

  钻地爆炸的核弹头诱发的小型地震向四周扩散,地震波传达附近的阿米亚塔山一座上次爆发于七十万年前的休眠火山。6小时后,这座休眠火山冒出了滚滚浓烟,再过3小时,阿米亚塔山喷发了。

  巨大的岩浆烟柱升上天空,岩浆还把其他的东西卷了出来。首先是阿米亚塔山半山腰的萨尔瓦托水银矿,残余的一百多吨水银(朱砂)随烟尘直冲云霄。

  再然后,烟柱变得更黑了,火山周围10公里开始出现沥青液滴,人们意识到阿米亚塔山底部有一座沥青矿,而且这矿还不小。当美军手中的盖革计数器开始狂响时,人们意识到这不仅是一座沥青矿,而是一座巨大的沥青镭铀伴生矿!

  在这一天,人类进入了持续三年的“核尘时代”,尽管这个“核”并非核弹头带来的核辐射,但也与核武器间接相关。

  阿米亚塔山喷发的烟尘一直进入平流层,然后汇入大气环流。当大气环流开始扩散到全球时,中国立即做出了最高等级的战争动员。短短三个月内,中国生产了4亿套防辐射服,在五个月后产量达到8亿套。专门配装在家中的防护服洗消机、空气过滤系统、房间密闭套件等等物品的产量也成指数上涨。

  中国的城市很快做到了需要上班的人员人手一件防护服,而且能在有效期过去之前更换新的。但世界的其他地方就没那么好运气了,尽管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依照国际义务也向外国提供了大量防护服,但终究没能有效阻止辐射伤害,因为火山核辐射在全世界肆虐的时间就是火山爆发后的80天到200天,当中国基本满足了国内的需求,再将多余的产能向国外出口的时候,大批量的平民死亡已经在发生了。

  美国有170万人死于辐射病,苏联/前苏联地区130万人,全世界则高达3300万人这是很不完全的统计数字,印度、非洲和其他贫穷国家的社会统计能力太差了。

  中国尽管采取了各种防护措施,死亡人数也突破了50万人。

  “1999年的这件事,我们没有做好。”

  主席深吸一口烟,把烟屁股摁在烟灰缸里。这一句话的语气很沉重。

  刘委员长:“应该说,在战争危机来临的时候,那时候的领导同志没有预见到核战可能产生这种灾难性的后果,因为核弹头诱发了火山喷发,而火山恰巧把放射性矿物质送上了天,这种意外情况是没法预料到的。”

  陈沄:“现在知道了这个意外情况,那我们应该怎么做?让苏联别把导弹瞄着博赛纳湖的地下基地?”

首节 上一节 94/66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我拿剑逼着水镜为我打广告

下一篇:大唐:李世民求我造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