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开局投资霸王项羽

三国:开局投资霸王项羽 第227节

历史和传奇在刘伯温这里开了个玩笑,传说中刘伯温在朱元璋打江山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料事如神,精通阴阳,有“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本事,帮助朱元璋坐上了皇帝宝座。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大人物,在历史上,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论功行赏,被挤出“开国六公”行列,连侯爵都不是,只封了一个象征性的诚意伯,所任职务只是御史中丞,所谓御史中丞,差不多就是一个监察部副部长,副部级干部,比李善长担任的丞相差远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是朱元璋打江山,更依赖武将,论功行赏时,对武将会高看一眼,比如,众所周知的“开国六公”,除了han国公李善长是一名文官外,其余五人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都是久经沙场的百战之将,在这种情况下,除非李善长这种作出特别贡献的文官,其余文官是很难与武将平起平坐的。

二是刘伯温在真实历史上,并没有传说中那么神奇,发挥的作用也比较有限,刘伯温不是朱元璋起兵时的小伙伴,他只是半途加入(他不是淮西集团的,如果是的话,起码能封侯),1360年刘伯温接受朱元璋邀请前去南京时,朱元璋已兵强马壮,武有徐达、常遇春一帮虎狼之将,文有李善长等一帮算无遗策之士,俨然有王者气象了,刘伯温作为随军参谋的一员,甚至还没有明确的官职。

此外,刘伯温还常常惹得朱元璋不高兴。

公元1367年,火星出现在二十八宿之一的心宿位,这种情况比较罕见,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容易引起大家的恐慌。刘伯温趁机给朱元璋打了一份报告,称现在兵荒马乱,上天发出了预兆,请朱元璋下“罪.〃己”诏,所谓“罪已”诏,就是让朱元璋向天下百姓写悔过书。不知道朱元璋最后写了没,依据朱元璋的个性,不高兴是必然的。

因为,刘伯温通晓天文,经常承担“祈雨”的任务,一旦发生干旱,就要请他老人家出手。不过呼风唤雨这种事情,难免有失手的时候。一次,刘伯温就失手了。传说中的大雨迟迟没来。朱元璋就发怒了。前面说过,刘伯温是御史中丞,这种官看上去不大,却尽干些得罪人的事情,刘伯温失手后,这些被他得罪过的大臣纷纷站出来,指责他。适逢刘伯温妻子死了,他马上申请告老还乡。朱元璋正求之不得,批准了。

实事求是地说,刘伯温虽然不像民间传说那样厉害,但确实是一个奇谋之才,才能堪比陈平、郭嘉之辈。

刘伯温以刘氏宗亲的身份出现,是汉灵帝的远方弟弟,颇受宗亲们的尊敬,后来是刘伯温宣称刘阳是汉灵帝的长子,并且得到普天之下刘氏宗亲们的认可,然后就奠定了刘阳取代刘协登基称帝的基础!

刘阳放眼一看刘伯温的能力,大为欣喜。

武力:72

统帅:92

智力:99

政治:94

魅力:92

技能:神级战略、神机智谋、顶级律法、(得了赵)顶级玄术、顶级天文、顶级地理、神级记忆

特殊属性:算无遗策。

“¨〃叮咚!奖励明军将士10万!”

“叮咚!奖励明朝壮年男女100万!”

刘阳聚集了10万明军之后,就任命徐达为北伐元帅,常遇春为前锋,刘伯温为参军,让他们北伐大漠,以战养战,扫荡漠北草原。

同时带着100万明朝青壮男女在当地筑城,要将整个草原都纳入统治范围!.

第789章

在刘阳干预改变后的那个明朝平行时空里,朱元璋后来让位给朱棣,自己做了太上皇,看朱棣成为皇帝后的各种作为,很感慨,幸好有天神给予指点,让他选对了继承人。

朱棣也很感激,感激那个素未蒙面的天神,如果不是那位天神,自己恐怕也不会那么容易继承皇位。

原本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刘阳有可能会劝说朱元璋杀了朱棣,刘阳没有那么做,就是因为他非常不喜欢重用文官集团的建文帝!

他觉得朱棣还是一个非常合格的继 承人,从历史上就能看出,朱棣从在不断完善朱元璋体制后,大封功臣,屠戮建文帝文官体系,任用酷吏,诛杀异己,对外强势出击元朝残余势力,将朱元璋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引向深入,而且朱棣的眼界颇为达观,除了派出郑和七次下西洋外,在完善明朝文化软实力上建树颇大,永乐大典可是要比后面的四库全书好太多了!

可以说永乐大典就是宝典,四库全书几乎是垃圾!

《永乐大典》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已经成为了中帼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它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代编纂的所有类书,有万书之书之称,为后世留下许多丰富的故事和难解之谜,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帼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百科文献。共22877卷,分装成11095册,全书约3亿7千万字,比法兰西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和英格兰的《大英百科全书》相比,都要早300多年,堪称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品。

好胜的乾隆自然想要超越前朝,于是诏令“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汇编集成更为恢弘巨制的《四库全书》,结果这个野猪皮后人在整个编修过(cfbf)程中,凡是有种族思想妨害满清统治、所记历史事实于满清不利、思想立场与满清对立者以及有伤风化之著述一律要搜查、禁行,将刻板及其印本全部或局部加以销毁或挖改,禁止流传。

在整个工程实施过程中,被销毁的各类典籍大约3000余种,6万余卷,15万册,70万部,内容涉及历代著作,这里还不包括民间迫于恐怖气氛和形势压力自行销毁的藏书。可见这场名为“征书”实为钳制思想的行为,其实是给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造成了一次巨大戕害!

就算“有幸”被选入编的图书,也在劫难逃,为满足统治需要,乾隆指示编书时“务须详慎抉择,使群言悉归雅正,副朕鉴古斥邪之意。”如何?那自然是篡改原书,比如岳飞《满江红》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句,竟被改为:“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

基于此,后人对乾隆以弘扬文化之名行文化禁锢之实、寓禁于征的行径也是多加抨击。鲁迅先生曾对此提出尖锐批评:“单看雍正乾隆两朝的对于中帼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够令人惊心动魄。全毁,抽毁,剜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历史学家吴晗也曾慨叹“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

作为皇权继承人,乾隆跟朱棣比起来,提鞋也不配啊!.

第790章

刘阳回看朱棣那一世那一生,看出朱元璋英明神武的另外一面,还是有点昏聩,就跟李渊一个样子。

在朱元璋与陈友谅关键对决时刻,朱棣降生了,这个孩子在11岁时就被封为燕王,成了继承朱元璋家产的重要一位。为了让天下人不觉得自己私心太重,朱元璋还特意表白一番说:“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在等待就藩的漫长岁月,朱棣被朱元璋派到老家凤阳生活,对此他曾感慨地说:“朕少时尝居凤阳,民间细事,无不究知。”以此可见,朱元璋在培养这个儿子的格外苦心。朱元璋对朱棣的个人问题更是亲力亲为,当时朱元璋听说徐达女儿“贞静,好读书”,于是对徐达说:“你我是布衣之交。古代君臣相契的常结为婚姻,你的长女就嫁给我的四子朱棣吧。”

等到朱棣到了21岁之后,去了北平就位藩王,这个地方是“藩王之首”,属于金和元朝两国都城,“山川形胜,足以控夷,制天下”,究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朱元璋把元朝旧时帝王宫殿给朱棣府邸,浓厚的色彩不言而喻。这段日子让朱棣深刻了解的地方实际情况,如同从江南到塞北打开了辽阔的江山之窗,在做了皇帝之后,他还念念不忘地回忆说:“朕在藩邸时,数因田猎过田家,见所食甚粗粝,知其所苦,每亲劳问之,无不感悦。”

到了洪武19年,燕王朱棣第一次收到朱元璋试炼他的命令,要他征讨蒙元丞相咬住和平章乃儿不花。三十而立的朱棣抓住了这次重要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没多久便凯旋而归,老皇帝朱元璋高兴地说:“扫清沙漠,就要靠燕王了。”按照朱元璋的设计,这个老四将来会是太子最安全的一道屏障拱卫~。

结果,朱棣想不到的,因为嫡长子继承制,他从一开始就被排斥在继承人的行列-里。

刘阳特别憎恨继承制里面的嫡长制度,因为首先要立嫡长子,刘阳的生母宋皇后被宦官诬陷诽谤,被汉灵帝废掉,何皇后就成了嫡母,何皇后的儿子刘辩就成了嫡长子,刘阳就变-得不是嫡长子。

·· ·····求鲜花· ·····

当然,现在汉献帝刘协是王美人生出来的,他在皇室里的身份还赶不上刘阳。

刘阳会聚齐汉室宗亲,联合一起把汉献帝罢免,拥立自己登基称帝,这一天不远了!

. .. .......

(推荐新书《从拒绝给小舅子买房开始》

老家房子拆迁,得到1500万拆迁款。

丈母娘要求刘阳拿出1300万给小舅子买房,不然就让女儿跟他离婚……

选择1,拿出1300万给小舅子买房,奖励1300亩绿色草原!

选择2,拒绝给小舅子买房,奖励1300套特区房子!

主线:不做舔狗,拒绝扶弟魔

剧情:拒绝给小舅子买房,跟妻子离婚,奖励1300套特区房子…

一瞬间,1300套房产证堆得像小山一样)人.

第791章

咱们现在回头再说朱棣这个人,虽然朱棣智商、能力在朱元璋儿子中最为突出,性格和能力几乎就是朱元璋的翻版,是朱元璋所有儿子最像他的一位,但由于出生顺序,因为该死的嫡长子继承制度,让他与朱元璋设置储位的硬杠彻底无缘。

朱元璋这个人真的让人无语,本来他可以做破除嫡长子继承制度的人,但朱元璋依然立长子朱标为皇太 子,后来对朱标总觉得不满意,嫌弃他太文弱,一点也不像自己,为了一劳永逸实现太子顺利登基,朱元璋一批批地诛杀存在威胁的权臣,为什么不换一个人做太子呢,让朱棣做太子可能就不用杀那么多权臣了。

当太子朱标觉得朱元璋这样太残忍,就进行劝谏。老皇帝故意把一根棘杖仍在地上叫朱标去拿。朱标一看都是刺,面有难色。朱元璋说:“你怕有刺不敢拿,我把刺都替你除掉,交给你岂不是更好。我杀的都是奸恶之人,把内部整顿好了,你才能当起这个家。”

当朱标死了之后,朱元璋如果想通了,让朱棣当太子,那什么事都不会发生,可这个时候,老皇帝朱元璋却最终被朱标和所生的孙子朱允炆的情感所温暖,也正因此,打乱了朱元璋所有的计划,洪武二十三年,太子朱标身上长了疖子,疼得睡不着觉,太孙朱允炆就在身旁衣不解带地侍奉,流着眼泪为其抚摸,昼夜不离。朱元璋被孙子感动的说:“有子孙如此,朕复何忧。”不久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伤心欲绝,看到孙子悲伤到不能吃饭非常心疼,劝他说:“尔诚纯孝,独不念朕乎?”太孙朱允炆这才吃了一点粥,此前他已经五天不曾饮食。结果,老皇帝朱元璋彻底被儿子和孙子的一仁一孝所打动,认为这样善良的孩子可以接管大明的江山,此刻他已经忘记了那些如狼似虎的儿子们,忘记了这个孙子的文弱与斯文。

朱元璋人到晚年,跟很多老人一样脆弱,脆弱的情感损害让他更加需要亲情的安慰,而忽略了这个孩子的综合能力是否当起大明的江山。只是因为情感上的瞬间感动,就更为坚定地确定长孙将来接替自己的皇位,朱元璋的感情错位之举,最终伤害了儿子们的感情,也毁掉了这个文弱的孙子.. .....老年孤独的情感思维,让曾经不可一世的朱元璋脱离了务实、睿智,代之的是暮年沧桑的老泪纵横和心力憔悴。

实事求是地说,朱棣的资历和能力是最适合做朱元璋的继承人,如果在年富力强的四十岁可以继位,那么帝国将避免一次并非必然的重大动荡。朱元璋早年在设计分封制的时候,告诉他和他的兄弟们千万不要觊觎皇位,甚至用哄小孩的语言说:“你们的日子比天子要好过的多,要安于自己的地位。“觉得没说全,又进一步引申说:凡自古亲王居国,其乐甚于天子。何以见之,冠服宫室车马仪仗亚于天子,而自奉丰厚,政务亦简……”朱元璋从享受和安逸的角度阐发了做王侯比做皇 帝舒服的理论,看似有理,然而从权利和欲望人性的深层解读来看,他的解释多么的经不住推敲,甚至作为皇帝的他,这样解释皇帝这个职业自己都感到自欺欺人,于是不得不再次举出一些警告性的话来说:“凡古王侯,妄窥大位者,无不自取灭亡。”最后骨肉相争,外人有隙可乘导致本家族被连根拔起的惨痛教训。.

第792章

刘阳一方面佩服朱元璋从乞丐和尚逆袭成为千古一帝的奋斗史,另外一方面对他很多政策都很不认同。

朱元璋犯了很多错误,确定若干不征之国、停止对外扩张、滥杀官僚、滥发纸币、宗藩世袭罔替不降爵、把全国搞成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农经济等!

其中最大错误是,举人不纳粮,明朝给了举人太多特权,大大加剧了有资格挖墙角的特权阶级的人数。中唐以前世家豪强是和朝廷争夺人口的领主制,经过中晚唐的过渡,宋、明、清三25朝的地主制,转变为士绅和朝廷的土地争夺。士绅巨宦的恶性膨胀有三大原因,宗室勋贵集团快速被淘汰出政治舞台,文官一家独大缺乏制衡的政治势力;举人特权太多;经济上纸币崩溃和徭役太重。

大家都知道,士绅依仗政治特权,兼并土地、逃避税收,然后国家税赋越来越多的摊派在自耕农和小地主身上,导致他们破产被士绅兼并,形成加速恶性循环到崩溃,这实际上是明代科举体制导致的结果。在古代社会,官员依仗政治特权,兼并土地、逃避税收这是必然会出现的,但是明代的科举体制,导致了官员可以以极低的成本把他们占据的土地世传下去,在地方上强大的士绅,实际是大明朝廷自己培育出来的。

从朱元璋那个时候设计的明代科举体制有几个重大特点:身份的终身化,即一过乡试、永为举人,可以终身获得巨大的税赋优待,并在当地获得政治特权;进士出身起点很高,至少七品。

这意味着什么?假定某个明代进士官,在他这一代获得的土地,就算下一代中不了进士,只要接下去每代能出秀才,只要隔代出个举人,他就能保住他的家产,并在当地享有一定的政治特权。

相对而言,唐宋时期更合理一些,唐宋的发解,是要每科重新考的,考不上进士,什么也不是,哪怕丞相门户,三代没有进士,就会彻底败落,第一代获得的土地,很快就会被新的官员家族视为俎上鱼肉(毫无疑问官员占据的土地自然是最好的,最值得新贵再分配)。所以宋代除了少数世代出进士的真强族,大多数士绅在地方上的影响力,是远不如明代的。这同时也意味着,宋代知县为了完成赋税任务获得政绩,向士绅开刀要比明代容易得多。

到了清朝,需要旗人勋贵集团作为推行士绅一体纳粮的后盾,前提也是清代沿袭了明代的科举士绅体制,所以才需要一个外在勋贵集团来对士绅为主体的文官施加压力。表面上明代每科进士所取数目比宋代少,但实际上宋代的大部分进士,在任官资格和政治特权上,只相当于明代的举人,甚至还不如。明代士绅对地方政治的影响力,是远超宋 、清的(唐以前是世家与豪强,不是士绅社会)原因是明代科举制度,一过乡试,终身举人,而举人已经享有种种特权,因此地方士绅世传的可能远大于两宋;明代地方学校的生员清议,会通过巡按制度直接影响地方官员考绩,这导致明代知县和地方士绅的利益绑架在了一起。

可以说,东林党的形成,明朝士绅对农民的盘剥,明朝的衰亡,根子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于朱元璋这个大错误!

刘阳吸取这个教训,从现在开始,士绅一体纳粮,皇帝之下,任何都没有不纳税的特权!.

第793章

其实,看看明朝灭亡,归咎于天灾,什么小冰川时代,好像灭亡的很冤枉,如果往上推的话,就会发现明朝灭亡其实一点也不冤,甚至可以说是活该要灭亡,而造成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并非崇祯皇帝,而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很多的政策对国家有利,这些政策跟他早年的经历有关,而那些对国家无利的政策,也跟他早年有关,特别是那个分封政策,朱元璋早年当过和尚,做过乞丐,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后来他成为皇帝,就想让自己的子孙后代永远享受各种荣华富贵,以弥补自己少年时期的缺憾,这也很好理解,一个人兴旺发达了,总是会让自己的亲人跟着沾光,更何况这个人是皇帝。

朱元璋从他儿女那一代,就给予他们非常好的待遇,朱元璋一共有26个儿子、16个女儿,他的二十多个儿子全部被册封为亲王,洪武九年定诸王公主岁供资料显示:“亲王,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锦四十匹,紵丝三百匹,纱、罗各百匹,绢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绵二千两,盐二百引,花千斤,皆岁支。马料草,月支五十匹。其缎匹,岁给匠料,付王府自造.〃。”

这些数字在明朝的时候代表什么意思呢,意味着什么呢,我们可以拿朝廷官员的俸禄来做对比就一目了然了。当时朝廷一品大员每月工资是禄米八十七石,合计一年的禄米是一千零四十四石。而一个从九品的官员每月工资是禄米五石,合计一年是六十石。也就是说,一个亲王的年薪,光禄米一项,就比一品大员多出近五十倍,比从九品的小官高出了八百多倍,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官员的工资标准是历朝历代中最低的,没有之一,官员们摊上这么一位刻薄的老板,也真是倒霉到家了。

跟那些儿子们相比,朱元璋的女儿们俸禄就低很多了,每年的禄米只有二千石,虽然还是比一品高官多了将近一倍,但比她们的兄弟少太多,由此可见朱元璋这个人重男轻女思想很严重。

如果只是这样也没有什么问题,毕竟在古代的时候,大家默认天下都是皇帝的,皇帝愿意给自己子女多少财产别人也管不着。可问题是,朱元璋想要让老朱家世世代代都享受荣华富贵。他定下了一套袭爵制度。亲王的嫡长子世袭亲王,其余各子封郡王(降一等);郡王的嫡长子世袭郡王,其余各子封镇国将军(降一等),以此类推。当时朱(得好的)元璋只有二十多个儿子,儿子再生儿子,累计加到一起也就一百多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负担一百多人的生活待遇自然不成问题。

可他没有预想到未来……朱元璋还是小农思想,抱全守缺,应该万万没想到经过二百多年的开枝散叶,到了明末时期,他的子孙人数竟然发展到了六位数,最多的时候有60万!.

第794章

朱明王室真的是一群猪,超级能生,万历二年五月,也就是公元1574年,明朝宗室三万余人,朝廷每年支付给宗室成员的禄米高达900万石,而当年朝廷在扣除完给宗室成员的禄米后,自己只能收到400万石。也就是说,朱元璋的子子孙孙们每年要拿走国家三分之二的收入,这简直比吸血鬼还狠。

跟其他朝代相比,朱元璋定下的这一祖制对明朝产生了多大危害不言而喻,但他的子子孙孙们却仍不满足于此。到了明朝后期,土地兼并 的现象非常严重。一些宗室成员们仗着自己的权势,从底层农民手中巧取豪夺,强占土地,“占夺民业而为民厉者,莫如皇庄及诸王、勋戚、中官庄田为甚”。

在著名皇室宗亲恶劣的带头作用影响下,许多官员也纷纷效仿,这就产生了一个很可怕的后果,有地有产的权贵阶层可以通过各种特权,免于向国家交税;无产无地的农民没税可交,所以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减少。为了弥补财政(cfbf)上的漏洞,朝廷通过强硬手段给下面增派收税任务,可是权贵阶层依然有办法通过各种手段偷税漏税,朝廷的收税任务最后全部摊派到了无权无势的普通农民身上,原本已不堪重负的普通农民,生活又变得更加困苦。

明朝前期和中叶的时候,没有什么战乱和天灾,老百姓还能活下去,到了明朝末年,战乱、苛税、天灾接踵而来,中原很多地方成了饿殍遍野的人间地狱,穷苦百姓们只能吃树皮和观音土来缓解饥饿,“易子而食”这样骇人听闻的惨剧频频出现。可是,明朝的这些皇亲国戚们却依然在各地过着他们醉生梦死的生活,江南秦淮河一带依旧夜夜笙歌。

实在是活不下去了,想要活下去的穷苦百姓们被迫揭竿而起,明末农民起义军呈现了星火燎原之势,当起义军攻占一个地方后,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凡王府宗支,不分顺逆,不分军民,是朱姓者,尽皆诛杀”,由此可见百姓对明朝宗室子弟有多么深恶痛绝。

因此,明朝之所以灭亡完全是自己作死的结果,没什么值得叹息和可怜的。

朱元璋曾经非常讨厌孟子,对于孟子那些话非常看不惯,所以他不知道孟子有句话,“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讎。”

刘阳收回自己之前对朱元璋的评价,朱元璋那些昏庸的政策,极大的削弱他的光芒,难怪人们不把朱元璋评为千古一帝,他做的那些给自己的明朝挖坑的政策,实在是愚蠢之极!

首节 上一节 227/25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人在朝堂,女帝是昏君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