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开局投资霸王项羽

三国:开局投资霸王项羽 第226节

就像董卓不是袁家的故吏吗,既然汝南袁家的家主推荐他的,汝南袁家就要负责任,也要抄没家产!

明朝的时候不是有把主1.5考官当作恩师来顶礼膜拜由此组建了各种不同的派系,东汉时期也差不多是如此,只是没有考试,针对这样将皇室弃之不顾的做法,刘阳做的事情也很简单,就是连坐,任何因为官员贪腐受益的人都必须被抓起来,如果之前检举,则可豁免!

刘阳相信,这样一来,那些蝇营狗苟的贪腐团伙会因此大为减少!.

第782章

朱元璋为什么要屠戮功臣,归根结底是太子朱标早死,他担心孱弱的皇孙朱允炆无法控制那些骄兵悍将,所以借助蓝玉等大案,诛一公、十三侯、二伯,牵连被杀一万五千多人,除耿炳文、郭英等人外,“元功宿将,相继尽矣”。

与此同时,朱元璋为能确保皇孙顺利继位,在后期用实战训练出一批新生代优秀将领,既保嫡集团,如瞿能、平安、盛庸、卜万、庄德、铁铉、徐辉祖、李坚、梅殷、吴高、何福、周兴、刘真、张文杰、房宽、宋晟、钱忠,卢震军、景诚、朱胜、徐祥、陈用、陈亨、周鹗、关忠、王才、耿成、陈玉等人,相比靖难集团中的燕府将领,建文麾下可谓名将25云集。

刘阳不屑一顾地说道:“洪武帝,然相较元功宿将,你临时提拔的这些将领虽然有较高的军事素养,但在军中资历稍低且不能服众。这些将领建文要么弃之不用,要么势穷降燕,少数坚定保嫡且战功卓著者也因统帅失律而战死。在靖难过程中随着南景方面将领的不断投降,燕方将领越打越多……”

其实,靖难之役,朱棣一开始的时候是一手烂牌,很难打赢,朱棣的燕军总数约为30万,而朱允炆的南军足足有100万之巨,而且,朱棣只有燕京一方土地作为后勤保障地,而朱允炆则坐拥天下财富,可以源源不断供给前线军需,双方在兵马数量和军需供应方面的差距一目了然,可为什么朱棣赢了,朱允炆却惨败了?

归根结底是,一将无能累死千军,一主无能累死千将,朱允炆跟朱棣比起来,战略战术都差远了!

燕军的主帅除了朱棣本人,主要是张玉和朱能两位大将,南军的主帅则是耿炳文和李景隆,即便是熟悉明史的读者,也未必听说过张玉和朱能的名字,这并不足为奇,因为在名将云集的明朝初期,这两位实在不值得一提,莫说是徐达、常遇春,即便是傅友德、蓝玉也甩他俩十八条街。但问题是,傅友德何在?蓝玉何在?千千万万强过耿炳文、李景隆也强过张玉、朱能的百战之将何在?

除了徐达、常遇春等少数死的早的,基本都被朱元璋杀了,明太祖朱元璋最被后世诟病的一点便是滥杀功臣,朱元璋到底杀了多少人?其他不说,仅洪武四大案(空印案、胡惟庸案、郭桓案、蓝玉案)中,被杀和被牵连者总数就超过了10万人,这其中,自然不乏贪官污吏死有余辜者,但同样不乏冤死的功臣良将。

明朝的开国功臣,除了汤和、郭英等,鲜有善终者,李善长被满门抄斩,胡惟庸被灭九族,冯胜被赐死,蓝玉被剥皮,“战功第一”的傅友德提着儿子头颅自刎于朱元璋面前……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最终都难以摆脱兔死狗烹的命运。

当然,这一切都是朱元璋的谋划设计,朱元璋大杀功臣的初衷是为子孙计,确保江山不易主,王朝不改姓,结果却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岂不知“外盗易挡,家贼难防”,朱元璋留给孙子的皇位终究还是被儿 子篡夺了。

朱元璋大杀功臣的直接结果就是朱允炆无人可用,朱允炆本来就年轻无谋,身边又尽是诸如齐泰、黄子澄这样的庸臣,他们固然是忠心可鉴,奈何只是一群纸上谈兵的无用书生。武将方面的情况则更糟,但凡有些实战经验的将帅几乎都死绝了,剩下的要么是蠢才,要么是妄人,根本无法统帅百万大军与朱棣抗衡。

反观朱棣这边的情况,他本身就是百年难得一遇的文韬武略之才,三个儿子又都能独当一面,再加上身边有黑衣宰相姚广孝(明朝第一阴谋家、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出谋划策,兵虽不多奈何将广,取得最终的胜利也就不足为怪了。.

第783章

刘阳继续说落朱元璋:“当然,最重要的是,你这个皇孙和他的那些儒家顾问致力于提倡文官统治,他们放弃了你的政策,并且与燕王发生了冲突,燕王的权力是建立在北方边境上,依靠的是军官们的支持;朱允炆及其左右与此不同,他们是以南景为基地,依靠的是长江下游的阶层。他们认为搞像你当政时期的统治会大大地危及王朝,因此他们相信只有提高儒家价值观和文官的权威,去掉半自治的诸藩封王子,才能使之得到纠正。他们没有成功,因为他们没有多少实际经验,在战场上缺乏果断的领导、周密的计划和首尾一贯的战略方针……

就算没有燕王朱棣,就凭着你皇孙幼稚无能的统治,你的大明朝也延续不久……”

朱元璋一开始以为是燕王朱棣派人过来装神弄鬼,可是他冷静的分析,发现这确实是上天传来的声音,不是有人装神弄鬼。

而且他所宠爱的这个皇孙,确实是太幼稚了,所信任的那些儒生都是百无一用的腐儒,居然敢推翻他的政策!

当朱元璋痛定思痛,认真反思后,下定决心,废了朱允文的皇孙之位,改立燕王朱棣为太子,避免这样的流血冲突。

后来燕王朱棣顺利继承大统,大明朝平顺发展下去,避免流血冲突。

就这样,因为刘阳对朱元璋的指点,避免了靖难之役这样的内战,让大汉民族少流了很多血!

“叮咚!恭喜主人投资朱元璋成功,奖励朱元璋麾下大将徐达!徐达在这个时空,将以徐晃族弟的身份,从河东郡过来投奔主人.〃。”

刘阳大喜,因为徐达真的太了不起了!

徐达出身低微,农家出身土里刨食,性情刚毅,不甘屈居人下。自幼习武,练得一身好功夫。和朱元璋是从小长大的好朋友。朱元璋奉郭子兴命回乡募兵,年仅22岁的徐达欣然应召,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初授镇抚,朱元璋发现徐达才能超乎众人,于是委以重任,代替自己征战四方。在明朝的开国功臣中,徐达位居第一,朱元璋称赞他“¨〃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徐达善于用兵,与常遇春齐名,堪称是明朝初年的第一名将。他不仅仅有勇有谋,而且做人谨慎,他不像韩信那般锋芒毕露,为官多年,慎言慎行。作为大明开国的军事统帅,本拥有重兵军权,本可以自立为王,但徐达这一生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在这个乱世所扮演的角色,他是绝(得了好)不会越权的。据说他后来是得了背疮,而背疮在当时是无药可治的,有人说朱元璋在建国诛杀功臣时,赐了他一瓶酒,而这瓶酒会加剧背疮的感染,这事并不可靠。根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并没有赐他酒或烧鹅。徐达只不过是因病亡。

徐达真是千古良将,所有君主都梦寐以求的,可能只有郭子仪等少数能够相比。.

第784章

过不多久,就有人传报,徐晃的族弟徐达特来投靠。

刘阳放眼一看,徐达长得面貌清癯,颧骨稍高,身材魁伟。

再看徐达的能力,更是欣喜。

武力:92

统帅:98

智力:91

政治:88

魅力:86

技能:顶级战略、顶级智谋、顶级兵法、顶级箭术、顶级马术、顶级地理

特殊属性:【破虏平蛮】:对付异族时全体战力飙升30%,直到战争结束!

刘阳让徐达暂且在自己账下听命,等到兵马齐备,再让他领兵北上,讨伐蒙牯的先祖。

……

系统继续提示道: “叮咚!奖励朱元璋麾下大将常遇春!”

刘阳又大喜,因为常遇春可是盖世猛将!

常遇春出身于贫苦农民之家。青少年时期,不甘心于老死田间,因而随人习练武术。家贫,无力支付学费,就以多出力干些勤杂工换取学习机会。到长大成人之后,常遇春体貌奇伟,身高臂长,力大过人,学武有成,精于骑射,各种兵器都能使用。常遇春虽然没有读过书,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但在(cfbf)领兵打仗方面却是无师自通,谋略及武勇不亚于张辽、关羽等一干名将。作为朱元璋手下最能打的猛将,常遇春极度自负,经常宣称能将十万人横行天下,故在军中有常十万之称。

从实际战果来看,常遇春并非“嘴货”,在生平参加的大小百余场战事中,几乎从未吃过败仗,堪称古今少有的“神将”。正因如此,世人对常遇春的评价极高,连朱元璋都多次赞许道“当百万之众勇敢先登,摧锋陷阵,所向披靡,莫如副将军遇春信矣哉”。

起初,常遇春仅仅是有勇无谋的将领,朱元璋因此常常告诫常遇春”克敌在勇,全胜在谋。昔,关羽号万人敌,为吕蒙所破者,为无谋也。尔宜深戒之。“后来,常遇春不断成长,终于成为了智勇双全的将领,为明朝立下了卓越的功勋。朱元璋认为常遇春的功勋“虽古名将,未有过之”。

常遇春虽然勇猛,但他身上有一个非常大的毛病,喜欢杀降,对屠城“情有独钟”,但凡攻破敌军的城池,便会将城中的军民屠戮殆尽,直杀得人头滚滚、血流成河才心满意足,堪称“人屠”。常遇春39岁的时候就暴病而死,虽然常遇春的暴死跟他先前在战场上落下的伤病、疲劳过度等原因有关,但似乎更多的人宁愿相信,他的死是受到冤魂们的集体诅咒,是“杀降不祥”定律再一次应验,若果真如此,常遇春暴病而死实属罪有应得。

刘阳得到常遇春之后,就严肃的警告他,千万不准杀害降兵,更加不准屠城,违反一次命令就执行宫刑,再违反一次命令就斩杀,反正刘阳麾下不缺猛将!

常遇春在元末明初是无敌的,可来到三国时代,遇到关羽张飞典韦赵云,未必能行。.

第785章

过不多久,就有人传报,常林的族弟常遇春特来投靠。

刘阳放眼一看,常遇春长得相貌粗豪,身材魁伟,跟张飞略微有点相似。

再看常遇春的能力,更是欣喜。

武力:99

统帅:92

智力:81

政治:74

魅力:84

技能:高级智谋、高级兵法、顶级箭术、顶级马术、顶级枪术、顶级骑兵统~帅

特殊属性:【破虏平蛮】:对付异族时全体战力飙升30%,直到战争结-束!

刘阳让常遇春也暂时在账下听令,等到奖励的明军到齐之后,就让他们北上讨-伐蒙牯的先祖。

……

在蒙牯民族的真正族源问题上,现代、当代多数学者认为蒙牯族出自东胡,东胡是包括同一族源、操有不同方言、各有名号的大小部落的总称,《史记》记载,在匈奴东,故曰东胡。公元前5至前3世纪,东胡各部还处于原始氏族社会发展阶段,各部落过着俗随水草居无常处的生活。

一直到了4世纪中叶,生活在潢水和老哈河流域一带的鲜卑人的一支,自号契丹,居于兴安岭以西的鲜卑人的一支,称为室韦,室韦与契丹同出一源,以兴安岭为界,南者为契丹,在北者号为室韦,6世纪以后,室韦人分为南室韦、北室韦、钵室韦、深末恒室韦、大室韦等5部,各部又分为若干分支。

到了后来,达怛又成为蒙牯诸部的总称,因为他们在远古的大部分时间内,就是大部分部落和地区的征服者和统治者,伟大、强盛和充分受尊敬,由于(他们)极其伟大和受尊敬的地位,其他突厥部落,尽管种类和名称各不相同,也逐渐以他们的名字著称,全都被称为鞑靼,由于蒙牯部的强大,“达怛”一名逐渐又被“蒙牯”所代替,成为室韦诸部的总称,文字记载蒙牯之称谓,始见于《旧唐书》,称作“蒙兀室韦”,是大室韦的一个成员,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以南地区。

到了12世纪的时候,这部分人子孙繁衍,氏族支出,渐分布于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三河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组成部落集团,其中较著名的有乞颜、札答兰、泰赤乌、弘吉剌、兀良合等民族和部落。当时与他们同在蒙牯高原上的有游牧在今贝加尔湖周围的塔塔部,住在贝加尔湖东岸色楞格河流域的蔑儿乞部,活动在贝加尔湖西部地区和叶尼塞河上源的斡亦剌部。这三部都使用蒙牯语族语言。

·· ·····求鲜花· ·····

这些部落按其生活方式和发展水平,大致分为“草原游牧民”与“森林狩猎民”两类。第一类包括久住原地过游牧生活的突厥诸部和后来迁入接受突厥影响、完成向游牧生活过渡的蒙牯诸部;第二类是留居森林地带,主要从事狩猎的诸部,如鄂温克族。

. .. .......

一直到了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举行的忽里勒台上被推举为蒙牯大汗,号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牯国,蒙牯汗国的建立,对蒙牯族的形成具有很大意义,从此,北方地区第一次出现了统一各个部落而组成的强大、稳定和不断发展的民族——蒙牯族,凡是这个国家统辖的漠南、漠北地区,概称为蒙牯地区,此地区各个部落的居民,统称为蒙牯人

虽然此时还没有成型的蒙牯,但是刘阳让徐达、常遇春以及冉闵等人,遇到非汉族的一律俘虏,大部分女子和小部分男子可以融入汉族,小部分女子和大部分男子则沦为劳役,彻底消失……人.

第786章

“叮咚!奖励朱元璋麾下谋士刘伯温!”

刘阳大喜,这个刘伯温可不是普通人,才能真的不下诸葛亮,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伯温为:“吾之子房也。”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

刘伯温是个极其聪明的人,从小就天资聪慧,好学习,由父亲启蒙识字,阅读速度极快,据说七行俱下,12岁考中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神童”。他求学似渴,拜师无数,群书博览,尤其喜欢研究天文地理和兵法,他游学古徽州时,闻听到当地的六甲山上有天书和奇人,便不顾凶险,带着干粮只身闯入原始森林,历经坎坷不但得到了《六甲天书》,而且学得不少奇门斗数和谋略从而闻名乡里,乡人皆夸他有前朝魏征、诸葛亮之才。

十四岁的刘伯温入郡庠(即府学)读书,他从师习春秋经,这是一部隐晦奥涩、言简义深的儒家经典,很难读懂,尤其初学童生一般只是捧书诵读,不解其意。刘伯温却不同,他不仅默读两遍便能背诵如流,而且还能根据文义,发微阐幽,言前人所未言。老师见此大为惊讶,以为他曾经读过,便又试了其他几段文字,刘伯温都能过目而识其要。老师十分佩服,暗中称道“真是奇才,将来一定不是个平常之辈!”

刘伯温十七岁,他离开府学,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程朱理学,接受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郑复初在一次拜访中对刘伯温的父亲赞扬说:“您的祖先积德深厚,庇阴了后代子孙;这个孩子如此出众,将来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门楣。”

刘伯温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窥,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更有特殊爱好,潜心钻研揣摩,十分精通。

加入朱元璋的队伍之后,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被采纳,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

后来的一件事让朱元璋对刘伯温的谋略和预见所折服,同时感到后怕。1363年二月,张士诚乘中原红巾军发生分裂,力量削弱之机,派部将吕珍进攻安丰,刘福通向朱元璋求救.. .....朱元璋想要出兵救援安丰城,却遭到刘伯温的反对。刘伯温认为安丰不值得去救援,因为一旦去攻打张士诚,陈友谅必定会趁机发兵前来攻打,到时候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再说,韩林儿这个名义上的皇帝即使救出来,如何安置也是个棘手的问题。朱元璋这次没有听刘伯温的,他执意亲自率领大军前去援救安丰。此时吕珍已经攻下安丰,杀死了刘福通。朱元璋很快夺回安丰,救出小明王韩林儿,把他安顿到南景旁边的滁州。这期间,陈友谅那边果然不出刘伯温所料,他乘机亲率几十万大军围攻南昌,幸亏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坐镇孤城顽强坚守。危急之下,朱元 璋匆忙召回徐达赶去救援。直到七月,朱元璋亲自统兵二十万进发江西,才解了南昌之围。如果当时陈友谅直接率领水师攻打南景,后果将不堪设想。后来,朱元璋谈起这事也有些后怕地说,不听君言,几失计。

只是可惜,刘伯温加入朱元璋队伍有点太迟了,如果早两年,可能地位就不会那么尴尬了。.

第787章

刘伯温有战略大局意识,也有战术意识,他建议朱元璋一方面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势力,却另一方面以“大明”为国号来招揽天下义师的民心。此时,陈友谅攻陷太平,意欲东向,气势甚为嚣张。朱元璋帐下各位大将,有的劝朱元璋投降,有的认为必须避其锋芒,再据守南景。朱元璋意犹未决,刘伯温也沉默不言。朱元璋知道刘伯温自有见地,遂召入内室25与之决策,刘伯温以为凡言降者或议逃者,应尽诛之,以免扰乱军心。刘伯温认为,陈友谅骄气冲溢,目空一切,根本不把我们放在眼里,我们应利用其骄傲自满、听不进不同意见的时机,诱敌入伏,一举重创之,灭其锐气。后来果然如刘伯温所言。

而且,刘伯温非常有识人之明,太祖因事要责罚丞相李善长,刘伯温劝说道:“他虽有过失,但功劳很大,威望颇高,能调和诸将。”太祖说:“他三番两次想要加害于你,你还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我想改任你为丞相。”刘伯温叩首说道:“这怎么行呢?更换丞相如同更换梁柱,必须用粗壮结实的大木,如用细木,房屋就会立即倒坍。”后来,李善长辞官归居,太祖想任命杨宪为丞相,杨宪平日待刘伯温很好,可刘伯温仍极力反对,说:“杨宪具备当丞相的才能,却没有做丞相的气量。为相之人,须保持像水一样平静的心情,将义理作为权衡事情的标准,而不能搀杂自己的主观意见,杨宪就做不到。”太祖又问汪广洋如何,刘伯温回答:“他的气量比杨宪更狭窄。”太祖接着问胡惟庸,刘伯温又回答道:“丞相好比驾车的马,我担心他会将马车弄翻。”太祖于是说道:“我的丞相,确实只有先生你最合适了。”刘伯温谢绝说:“我太疾恶如仇了,又不耐烦处理繁杂事务,如果勉强承担这一重任,恐怕要辜负皇上委托。天下何患无才,只要皇上留心物色就是了。这几个人确实不适合担任丞相之职。”后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因事获罪。

朱元璋还是不太信任刘伯温,给他的爵位也很低,只是个伯爵,远远低于李善长他们的公爵之位,可是历史还是很公允的,有几个人知道李善长,大家都知道刘伯温!

当刘伯温告老还乡,感染风寒,朱元璋知道后 ,派丞相胡惟庸带着御医前去探视,刘伯温服用按照御医开的药方煎的药后,肚子里好像有石块挤压,病情反而日益严重,不到3个月便去世了,享年65岁。刘伯温的死因成了一个谜,胡惟庸与刘伯温是死对头,人所共知,谅他不敢明目张胆地下毒,人们不得不怀疑就是朱元璋让人下手。

因为朱元璋手底下唯一比他聪明的人就是刘伯温,朱元璋不放心这样聪明的人,还是一杀了之。.

第788章

首节 上一节 226/25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人在朝堂,女帝是昏君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