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秦工程兵

大秦工程兵 第196节

  然而这也只是一念之间,接着很快就失望了。

  因为王翦是用六十万大军灭楚,这可比杨端和的兵多了三倍。

  另外,王翦又是将六十万大军压在楚国边境玩。

  那还真是玩,而且还是让六十万大军好吃好喝的玩,一玩就数月之久。

  这其实是一种心理战和消耗战。

  当时的秦国虽然也是举全国之兵才凑齐了六十万大军。

  但它已先后灭了韩、赵、魏三国,不仅抢了大批的良田还有大量的百姓及战俘。

  这些百姓和战俘虽说暂时不能武装起来上战场,但种田做苦役还是可以的。

  于是秦国国内不缺人屯田。

  但楚国就不一样了……

  王翦那六十万大军往楚国边境一驻扎,项燕立时就吓得集全国之兵且紧急征发成年百姓入伍应战。

  但在前线左等右等也不见王翦进攻,后方楚地又有大片田地荒着需要劳力屯田……

  这么耗下去肯定不是办法,秦军耗得起而楚军却耗不起。

  耗下去的结果,等明年收成时楚军只怕不需要秦军来攻就会饿死一大片了。

  于是项燕只能先行撤军,只道屯完田了再回来与秦军对阵。

  认想王翦就在这时发动攻势……接着是什么情况就不用说了,楚军大败,秦军一路打下寿春成功灭楚。

  沈兵虽然知道王翦的战术却无从效仿。

  一来是因为杨端和兵力只有二十万不足以威摄项燕使其动员举国之兵。

  二来则是因为杨端和不比王翦……

  王翦可以把兵放在边境跟项燕耗时间,嬴政甚至不敢催促。

  若是杨端和领兵那就不一样了,只怕没几天,嬴政的命令就来了:

  “为何停滞不前?”

  “上将军难道怕了楚军不成?!”

  所以,沈兵只能想另一个办法。

第一百八十九章 降兵

  没兵当然就只能征兵。

  但却上哪征兵呢?

  魏国、赵国或是韩国?

  如果纯论征兵应该是魏国最好。

  韩、赵对秦的仇恨最深,千方百计的想搞出些乱子。

  魏王假最为昏庸,大王昏庸民心就思变,民心思变就更容易倒向秦国。这段时间黑甲军及大梁百姓的表现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所以征兵或许不是问题,也能征得一定数量的兵。

  问题在于这些新征的兵需要时间训练,而秦军攻魏就在眼前。

  所以要征就要征会打仗的兵……

  于是杨端和与沈兵几乎同时想到了一点:

  “魏国降兵!”

  沈兵问:

  “降兵还在蒙山营么?”

  杨端和回答:

  “大多已被送去服劳役。”

  秦军当然不会这么白养着这些俘虏,所以就像之前处理俘虏的方式一样将其拉去做苦工。

  这时恰好也有许多事可以做,比如上次水淹楚军时就冲毁了大量的民宅道路,十余万俘虏就用于修复设施。

  做苦役的日子当然不会好过,吃不饱穿不暖不说,每天还有繁重的劳作,一年下来非累死一半不可。

  这些不是沈兵需要考虑的,沈兵只是担忧:

  “他们是魏国降兵,只怕……”

  杨端和则笑着摇头道:

  “你已训练了黑甲军且大败楚军,却还不信他们?”

  沈兵回答:

  “此一时彼一时。”

  “黑甲军不过三千人,其在我大秦十万人间便是想作乱也无处下手。”

  “但如果是十万甚至二十万人……”

  杨端和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三千魏军若是要叛秦那是一点希望都没有,没有希望就不会去想。

  但如果是十万、二十万,这兵力甚至与秦军不相上下,那要叛秦复国就有希望了,有希望自然就会作打算……

  杨端和迟疑了下,说道:

  “不若,将这些魏兵配属到秦军中去……”

  沈兵知道杨端和这话的意思。

  所谓的“配属”,其实是将他们编入陷阵之士也就是做敢死队。

  这或许是一种好办法,陷阵之士一不需要盔甲二也可以冲在前方杀敌,这就大量减少秦军兵士的消耗同时又把魏降兵这些不稳定因素消耗掉……可以说是一举数得。

  但沈兵却摇头否定了这个想法。

  沈兵回答:

  “上将军,此次是去攻楚。”

  “自我军攻赵以来楚魏屡屡联手抗秦,魏国被秦攻时楚国也一再相救,这使魏人对楚国颇有好感。”

  “若我军再以魏降兵为陷阵之士攻楚……”

  接下来的话就不用多说了。

  站在魏降兵的角度去想:

  秦国若是不能容我活命,何不降了楚国?

  杨端和当下就点头道:

  “不妥,确是不妥。”

  “这要是魏兵阵前降了楚国,我军必定阵脚大乱。”

  沈兵道:

  “所以我等必须做出决定:要么不用,要用便完全信任魏降兵。”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也就是这道理。

  如果有疑心就不用,但若用了却半信半疑,则是逼着他反叛,那还不如不用。

  杨端和叹了口气:

  “如此说来,我等岂非没有选择的余地?”

  的确是没有选择的余地。

  要攻楚就必须有更多的兵,要更多的兵就必须用魏降兵,要用魏降兵就必须信任他们……

  但是,谁又能保证他们不反呢?

  这魏兵要是反了那就不只是能不能灭楚的问题了,而是连大梁都保不住要断送目前这大好形势的问题了。

  杨端和轻抚了下胡须,就皱眉说道:

  “我再问问大王,希望能多派些兵士来,如此我等便勿需冒险用魏降兵了。”

  沈兵点头表示赞同。

  如果嬴政那能再派些兵来就最好,就怕没这么好的事。

  果然不出沈兵所料,没几天杨端和那传来的消息就让人绝望了:“只有二十万兵。”

  也难怪嬴政只能出二十万兵。

  秦国因连年征兵损兵甚巨,新灭的几国韩、赵又不敢轻言征兵,于是举国之兵只有四十万。

  这四十万兵既要防匈奴又要防燕、代。

  此时能给杨端和二十万兵攻楚几乎已是极限。

  史上王翦之所以能带六十万兵攻楚,那是因为经过四年的休生养息韩、赵、魏等地都已稳定并可放心征兵。

  沈兵没多说什么,他知道这消息后先唤来了魏呴。

  魏呴在牵城水战后已晋爵上造,此时束着秦军兵士的中束发髻,听到传唤便神采奕奕的走了进来向沈兵拱手道:

  “属下参见校尉。”

  沈兵点了点头,说道:

  “左校尉请起。”

  “此次唤左校尉来是有一事相询。”

  魏呴拱手道:

  “校尉请问。”

首节 上一节 196/48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牛吏之帝王崛起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