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帝国1845 第9节
赛义德看着对方,满意的点点头。沙阿的眼光没有错,从任命他为纳赛尔丁的老师后一直出色的完成任务,现在殿下有雄心来振兴伊朗,这个辅助也是挺好的。
虽然穆罕默德面对各个大国有些无能为力,但他也抓住目前各国还没有渗透过多的时机最大限度的争取外交空间。通过转变自己的外交态度来获取英国好感,并且从中协调和阿曼的谈判。
“大人,德黑兰的情况如何了?”阿米尔问道。
“一言难尽啊”赛义德摇摇头。“沙阿的身体越来越不行了,这内忧外患的,只有你们这里传出来的好消息才能让沙阿好受一点。你也知道,这几年事事不顺,能撑到现在都是安拉保佑了。
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要让殿下成长起来,俄国随时可能借着沙阿去世的消息再次南下,到那个时候,真的是惨了。”
阿米尔也意识到伊朗局势困难,而且前不久才清除过一批大臣和官吏,地方和中央接连出手让他们有了危机感。不知道他们在谋划什么,只能提前防备。
“大人放心,我会用生命来保护殿下的安全。”
看到阿米尔这么说,赛义德也能放下心来,穆罕默德的眼光没有错,阿米尔的确能胜任他所在的职务和自己未来的地位。
——————————
穆罕默德开始努力改变国家情况,之前他承诺要购买200万土曼的英国商品。穆罕默德就将他们全部变成机械,德黑兰的商人们集体抗议英国和俄国商人对他们的欺压,要求自强夺回自己的利益。
波斯的商人和手工业者明显的感觉到外国欺压他们,加上英法教会在当地的欺压情况,因此他们的排外心理是非常强的。
当然,也有一些人看到西方强大的生产力,他们希望政府能够向西方学习,增加自己的工业实力。穆罕默德也尝试减轻他们的负担,但效果和阿塞拜疆的比差了很多。
恺伽王朝初建之时,伊朗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是其周边的亚洲国家。1800年,在伊朗对外贸易总额中,阿富汗和中亚占34%,奥斯曼帝国占26%,印度占20%,至于俄国仅占15%,英国则仅占3%。俄英两国政府强迫恺伽王朝签署的不平等条约,敲开了西方世界以及英属印度商品涌入伊朗的大门。此后,欧洲诸国与伊朗之间的贸易交往迅速扩大,进而取代阿富汗、中亚、奥斯曼帝国和印度,成为伊朗主要的贸易对象。伊朗进口的西方商品以及英属印度商品,主要是纺织品、金属制品、玻璃制品、糖和香料。同期伊朗向西方出口的商品,主要是棉花、生丝、小麦、稻米、烟草、皮革和地毯。
在贸易情况的巨大变化下,传统的农工商业发生了变化。经营销售进口杂货的百货商号,是这一时期的又一个新生行业。此种商号的产生主要有两类途径:一是由原来杂货商号兼营洋杂货而成的零售行号;二是新设洋杂货店铺发展而成批发行号。他们在布什尔、德黑兰、伊斯法罕等城市设立较多,包括颜料、医药和进口棉布。
除了因进口贸易的发展而产生的商业行业之外,也有因出口贸易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商业行业,这主要是经营皮革和生丝出口的皮革商和丝商。这两个行业与洋布行业一样,属于在这一时期进一步发展的新兴行业。他们的主要出口方向是英国和奥斯曼。
而在农业方面。农民依然是伊朗人口的主体部分,农业继续构成伊朗首要的经济部门。尽管如此,伊朗的农作物结构开始出现明显的变化,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典型产品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逐渐减少,与市场密切相关的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迅速扩大。而农作物结构的改变和农业生产市场化的进程,导致伊朗的地产形态和租佃关系发生相应的变化。
许多商人投资乡村,购置田产,进而成为新兴地主阶层的重要来源。新兴的地主阶层不仅占据大量地产,而且在乡村拥有广泛的权力。
各位实在不好意思,这几天有些忙,因此没顾得上更新,我再三保证,书绝对不会太监。真的。
第23章 雇佣外国人
首都地区的人想要去西方看看,除了自费,就是通过阿塞拜疆总督的门路前往,这也是穆罕默德有意为之,他想要为儿子提供足够多的支持者。
纳赛尔丁为没有让老爹失望,到了马赞德兰,这里的地主士绅和乌里玛都对他毕恭毕敬的。
不这样不行啊,他们要想保命就得听总督的。不然,那些装备枪支的军队可没那么好说话了。
掌握暴力机器就是好办事,就算当地官吏再怎么不情愿,纳赛尔丁也得摁着他们的头答应。
而这些人在地方上也没少作威作福,总督作为民众的救星,自然要拯救他们于水火之中。
“总督万岁!沙阿万岁!”
在马赞德兰的街头,都是欢迎纳赛尔丁的群众。原本以为这个总督就是一个花瓶,结果对官吏下手的手段和伊斯玛仪一样,虽然对方是对异教徒下手。
纳赛尔丁对当地的情况有了一个初步了解,这里作为波斯的塞上江南,生产的粮食占全国很大比重。还有茶叶、生丝、鸦片等其他作物,依靠里海,这里还能通过港口出口到俄国。
但俄国也只占小一部分,大部分是出售到其他省份然后转手出口到国外,或者是内部消化。其中阿塞拜疆地区需求量最大,因此马赞德兰的作物大部分销售到大不里士去。
“这里的收入是多少?”,纳赛尔丁询问旁边的官员。
“大人,马赞德兰每年可以收上50万土曼,是各个省份中最多的。”
这个是真的,在目前国内工商业萎靡的情况下,拥有更多农业资源的马赞德兰就是税收的佼佼者。
纳赛尔丁点点头,这里的确资源丰富,但大部分都是官员和宗教机构的土地,独立农民很少。
“看到这里这么好,想来沙阿是非常放心的。”
听到总督这么说,众人放下心来,看来稳了,只需要每年给他一笔钱就可以继续维持现状了。
纳赛尔丁也觉得现在全面掌控为时尚早,因为他没有太多官员直接统治,现在只能让当地官员帮助自己,敲打一下让他们吐出一部分钱来为自己发展军队和工业。这样他也就暂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不过这次巡视让他的权威树立了起来,那些不安分的暂时都沉了下去。笑话,有装备那么好的军队在手,他们这几个三瓜两枣的怎么敢和他对对碰呢?
——————————
根据总督的要求,阿米尔开始向欧洲寻找军官来帮助训练新军。最好是在奥斯曼服过役的。
“大人,我们已经找到一些人选,但他们的年龄都在60岁以上,已经不适合再训练士兵了。
而且他们大部分是法国人,之前的事情一闹,法国政府愿不愿意还是一回事。”
这件事就是波斯留学生集体前往普鲁士留学,因为法国方面拒绝了大部分人,因此剩下的人也前往柏林留学。临走时还和法国人发生了冲突,这直接让阿卜杜拉在法国访问时还得向国王赔罪。
不过这件事在整个留学生群体里传开了,都说不会去法国留学了。想要学陆军就去普鲁士吧。
因此,法国人直接就被pass了。但其他国家的陆军又不太行(法国陆军是公认的世界第一),不过普鲁士,可以试试,毕竟历史挺辉煌的。
“那么普鲁士呢,应该可以找到吧?”
“我们倒是找到一位,他曾经受前一位奥斯曼苏丹的雇佣。这是他在奥斯曼的资料。”
阿米尔从对方手中接过资料,“这位是在度假期间被奥斯曼苏丹雇佣,他在君士坦丁堡呆了两年,学习了当地语言,并考察了君士坦丁堡、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他穿越了瓦拉几亚、保加利亚和鲁米利亚,并在海峡两岸进行了许多其他旅行。”
听着对方的经历,就知道这个人不简单,阿米尔看了对方的名字: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看来是个贵族,因为他的名字里有冯这个字。
“我们能不能雇佣他来到大不里士帮助我们训练军队?”
“大人,这个涉及到外交层面,需要得到普鲁士王国的批准才行。”
听到这里,阿米尔知道继续让使团发挥作用的时候到了,从这里寄信到普鲁士,不出意外的话一个月内就可以到达。
“我们需要给普鲁士的使团写信,让他们代表伊朗和普鲁士交涉一下,如果能让这位来到大不里士,未来我们应对奥斯曼会容易很多。”
阿米尔让手下去和普鲁士交涉,而除了这个,第二批雇佣的外国人也到达了,包括铁路、纺织、法律、建筑、机械等行业。
为了让外国人舒服,纳赛尔丁花费超过50万土曼给他们建造住所、开支工资。并且将军队讲堂合并成一个大型军事学校,同时还准备筹建另一个世俗学校,教授神学、农业、采矿、教育四个方面。这还是和乌里玛们争取来的,不塞入什叶派神学他们一定会阻挠的。
工业和农业顾问们则直接上手,来到工厂和土地里为他们展示欧洲的成果。并且带来不少好东西,直接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就连乌里玛也不得不承认这些东西的确能够带来一点改变。
阿米尔也是向往西方,但也不是全向往,俄国一直是波斯的敌人,这是无可厚非的。因此要继续扩充军队,现在征兵处已经在附近设立了不少,因为薪资比农民的高很多,有几个儿子的家庭,留下种地的,其他的就投入军队中训练。
而阿塞拜疆老旧的民兵也开始常态化,不合格的给一笔钱清除,合格的编入新军中训练。要是实在想要留下,可以尝试去大不里士市政府,负责维持城市秩序和治安,薪水的话有普通士兵的六成,也足够养家糊口了。
这也是纳赛尔丁想出来的法子,毕竟他们他们也是想要养家糊口,民兵根本没有钱拿,除了给遣散费,就是让他们转化为警察,维持住大不里士的治安。这样也能保证当地的秩序。
第24章 在大不里士(一)
“我说,那个人在土地上捣鼓了不少天,怎么还没有结果?”
“你这也太心急了,种点东西起码三个月才有结果,而且现在快冬天了,最早也得明年去了。”
农民们看着在土地里忙碌的身影,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
“没有想到种地还得有人来教,我活了这么多年第一次见。而且养蚕、种树还有专业书籍,真是闻所未闻。”
不只是农田,工厂里也有外国人指导。他们向工人们讲解机器使用,并且按照他们在英国时的情况进行管理教学。
“这个图案在欧洲很受欢迎,新的机器也到了,要加快进度才行。”
地毯厂的领导下达最新的命令,用机器编织地毯就是快。他们
可以生产更多的地毯来满足出口,英国商人也是非常喜爱,甚至从奥斯曼转移到这里购买。
“经理,有法国人来了。也是来购买地毯的。”
接二连三的好消息让经理感觉非常不错,这个成立不到半年的工厂就有这么多的订单,看来以后还会大有作为。
大不里士的市民欢欢喜喜迎接诺鲁兹节,过完这个节日也意味着新的一年开始了。过去两年里的变化很快,差点认不出这里了。
来到大不里士的商人都感到这里的变化,他们都是赶来出售自己的商品。因为他们听说大不里士需要的皮革和生丝非常多,价格也是不低。现在这个行情,能抓住机会就已经不容易了,一定要成功。
“接下来的话,去大巴扎看看吧,说不定会有什么惊喜。”
几个来自加兹温的商人决定去大不里士的巴扎看看。他们刚刚进城,就看到几个穿着一样衣服的人在维持交通。
“这是什么,好奇怪的服装?”
“不知道,但一看就不好惹。”
商人们小心翼翼的前进,生怕对方会突然过来向他们勒索钱财。但看样子他没有这个倾向。
“还真是不一样了,看看这里,啊,以前可没有这些冒着黑烟的东西,现在越来越多了。”
一个常年往返于大不里士和加兹温之间的商人向他们说着这两年的变化。前几年这里还是死气沉沉的,现在已经焕发出了活力。
“卖报卖报,大不里士乃至全国最新的消息都在这里,2个里亚尔一份。”
一个小男孩手里拿着厚厚的一摞报纸,挨个向市民推荐,从中收取报酬。
“先生,买一份报纸吧,全国的消息这里都能找到。”
商人们感到好奇,不光是报纸这个新鲜事物,就连里亚尔都不知道是什么。不过好歹也有钱币,随便掏了几个就从对方手中接过报纸查看。
“最新消息,马赞德兰的生丝丰收…”
这的确是很好的消息啊,要知道马赞德兰的情况他们要过很久才能知道,现在就可以在这个叫报纸的东西上见到,实在是太方便了。
“我看看,总督前往马赞德兰和拉什特巡视;军队征兵,为了国家,希望民众能够踊跃参加。
这是要征兵啊,那会不会很苦啊?”
商人们的话让旁边的人听不下去了,他走上前询问:“各位是第一次来到大不里士吧?”
看到有人打招呼,他们马上说:“是的,我们是第一次来这里做生意。”
“哦哦,那就不奇怪了,每一个大不里士人都知道这两年总督做的事情。”
随后,他就像对方说着这两年总督努力改变的一切,各种工厂、书籍在这里都有,还有一些人通过总督推荐去了欧洲留学,他们也受政府政策影响开始设立工厂,并且组建了工业联合会。
这些东西让他们听得是天花乱坠,什么工厂、银行、留学、联合会,这些他们听都没听过。不过看样子,应该是挺厉害的。
“对了,你们可以去大不里士银行和阿巴斯大街看看,你们就明白了。”
对方走了,商人们商量了一下决定前往阿巴斯大街参观一下这是个什么事?
一路上,他们见到一些涌动的人潮,一打听才知道他们都在争夺书籍,比如养蚕、种树指南;工厂管理这些,还有几本哲学书,不过没有人愿意购买。
啥,养蚕也有书籍?这再次让他们震惊了,不过比起第一次,他们惊讶的情况已经很小了。而且种树、采矿这些基本经济活动竟然也有书籍指导,这还有什么没有的?
“这里有太多要探索的,在加兹温,每天除了做生意就是聆听安拉的教诲。这里的情况比我们哪里还要活跃点。”
“也不至于,现在国家这么困难,咱们也能和外国人做生意了,在德黑兰,沙阿还见了好几个国家的人呢?”
德黑兰的局势变化太快,去年十一月开始沙阿连续下达六条政令来鼓励民众开办工厂。而且频繁接见各国公使,在与阿曼的讨论中,在英国斡旋下阿曼终于松口,愿意将当地土地归还伊朗,但要成为一个自由港。
这个情况穆罕默德也是不可接受,自由港意味着国外势力有了一个根据地,而且当地靠近霍尔木兹海峡,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沙阿必须据理力争,哪怕是拖延时间也行。
上一篇:说好打穿港综漫威,竟然吞噬星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