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波斯帝国1845

波斯帝国1845 第157节

  答:他们在摆烂。奥斯曼苏丹经常心血来潮,喜怒无常,表现出了自大狂的倾向,甚至让人怀疑他在神志和情绪上是否正常。

  他越发专横跋扈,做了许多荒唐事:他要求大臣们必须匍匐在他面前,还要亲吻他儿子的脚;任何与他同样名叫阿齐兹的官员在官方文件上都不得签署自己的本名;他命令士兵们模拟打仗,供他取乐;痴迷于他最心爱的斗鸡比赛,给斗赢的斗鸡颁发勋章和装饰物,斗败的则被扔掉。

  这样的统治者自然是无法颁布任何法令的。奥斯曼逐渐被欧洲和伊朗当做拔河绳子,不断的向自己这一方拉。

  伊朗向奥斯曼下了不少功夫,包括留学生、打工人、宗教分子,他们到处宣扬伊朗的好处,并且乐此不疲的向周围人介绍。和伊朗接壤的叙利亚、巴勒斯坦和中安纳托利亚自然是支持这个理论,还有塞浦路斯,什叶派移民已经超过了东正教原住民。

  糟糕的现状让奥斯曼人讨论能不能效仿伊朗走上富强之路,但上层人员根本不愿意动。改革依赖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但奥斯曼官员贪腐成风,导致政策执行变形。

  改革试图削弱地方封建权力、推行世俗法律,威胁了地方贵族和宗教领袖的特权,引发强烈反弹。支持世俗教育,却保留宗教学校,法律教育体系混乱。激进派认为改革不够激进,保守派认为苏丹侵犯了他们的价值观。两边不讨好。

  既然如此,那就不要去改了。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就这么过下去也挺好的。

  老天爷也看不下去了,1862年开始,中安纳托利亚发生了干旱和饥荒,给民众带来了极大的苦难。到冬天,情况恶化到了极点——狼群开始在伊斯坦布尔的郊区出没,吃掉路人;牛羊大批死去,造成了灾难性的损失;村庄里,开始有人饿死,人们倒毙在街头,都没有人收尸。农业歉收,使得政府根本收不上来必要的税收。帝国国库空空如也,甚至连政府的运转都无法维持。

  今年初夏,来自伊斯坦布尔三座主要清真寺附属的宗教学校的大约6 000名神学生离开了学校,聚集在高门前示威。他们要求罢免大维齐尔和大穆夫提。据说,他们中的一些人还去丈量了皇宫前的围栏高度,看看其高度够不够绞死大维齐尔。

  俄国加紧对巴尔干的渗透,通过教会和斯拉夫主义,他获得了塞尔维亚这个盟友。通过铁路,俄国来说给予其一切支持。正好这个时候,波斯尼亚爆发了抗击苛捐杂税的起义,在黑塞哥维那,农作物歉收和包税人的横征暴敛激起了针对地方政府的叛乱。接着,骚乱波及了波斯尼亚。而塞尔维亚趁机发动进攻,准备攻打斯科普里。

  而另一个潜在盟友保加利亚,此时正在讨论和罗马尼亚联合的事情。这样才能快速的获得独立,且伊朗也会支持他们。

  而在地中海的南边,埃及则逐渐沦为英法的傀儡。英法要什么,埃及就给什么,只要不触及他们的利益就行。

第433章 阿富汗的事情

  伴随着伊朗的崛起和扩张,中亚和西亚的部分地区迅速完成了权利填充。英俄再也不用大博弈了,伊朗帮助他们解决了这个问题。

  但在伊朗和印度中间,还有一大片地区没有谁彻底占领,这就是阿富汗。

  阿富汗在近200年里高光有两个,第一个是汉达基王朝,在他们领袖的指挥下一路攻进萨法维王朝的首都伊斯法罕。并且占据了整个伊朗地区,后来被纳迪尔沙击败,逐渐衰落。前后存在不过29年。

  第二个则是杜兰尼王朝,艾哈迈德沙当选为国王时,阿富汗仍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因此他发动了一连串的战争,使用西方的枪炮武器,占领了喀布尔、加兹尼、白沙瓦、拉合尔,最终使阿富汗一统。之后向印度发动远征,并大肆杀戮抢劫。艾哈迈德对印度共发动八次远征,夺得了大量财富。但随后还是老样子,继承人不和,陷入分裂。

  第一次英国阿富汗战争后,明面上阿富汗由巴拉克宰王朝统治,实际上地方仍然以部落为主,而且还在不停闹事。

  伊朗逼迫阿富汗国王给予什叶派信徒更多的权利,但这遭到逊尼派的反对。反而加大力度迫害什叶派民众。

  靠近伊朗边境的法拉,是什叶派最多的城市。同时也是什叶派民众通向伊朗的必经之路,不满的情绪正在增长,很快就要到了爆发点。

  法拉城的黄昏总是带着血色。沙尘暴卷着干燥的土腥味掠过泥墙,将集市上张贴的国王诏书撕成碎片。诏书残片上还能辨认出“禁止什叶派朝觐“的字样,而墙角新鲜的血迹尚未干透——早上又有三个哈扎拉商人因走私伊朗书籍被当众绞死。

  阿里·哈扎里蹲在陶器店后巷,用匕首撬开一块松动的地砖。油纸包裹的德黑兰地图在暮色中泛着微光,上面用红笔圈出的边境哨所位置与三天前完全不同。“那些畜生换了驻军,“他对着阴影中的同伴低语,“但马利克酋长已经买通了坎大哈的守夜人。”

  远处宣礼塔的阴影里,几个士兵正挨家搜查“波斯间谍“。他们踢翻水果摊时,没人注意到陶器店后院的地道口——这条耗费两年挖通的隧道,另一端连着伊朗边防军的马厩。当夜,三百支德黑兰兵工厂的步枪悄然运抵法拉,枪托上刻着十二伊玛目的名号。

  总督府内,加尼总督正在下令严格把控前往伊朗的人员流动。他总感觉这些什叶派会闹事。

  什叶派在阿富汗境内的地位提升离不开伊朗的撑腰,什叶派商人主导了40%的国内贸易,什叶派的传教士遍布阿富汗各地,甚至连最反伊朗的坎大哈也有人改信。

  随着伊朗吞并中亚三国,已经对阿富汗形成半包围态势。而南边的英国也想要阿富汗的土地,阿富汗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逊尼派的共主奥斯曼自身难保,只能靠自己了。

  “总督,就算我们再怎么镇压,还是会有人前往伊朗。这就是个无解的问题。”

  手下人这么说,难道加尼不知道吗?但国王的命令必须执行,哪怕是粉身碎骨。

  “继续,我们不能让一个人走到伊朗。你们也知道吧,伊朗占领了麦加,这是对先知的亵渎。”

  不少逊尼派对于伊朗占领麦加持反对意见,这不是就说明逊尼派的不如什叶派。

  而逊尼派的共主奥斯曼呢,一点都没有反应,好像这件事和他们无关似的。如果继续让伊朗做大,他们还有好日子过吗?

  “照着这个名单,明天开始挨家挨户的搜,然后……”

  加尼做了个动作,手下人知道这是又要大开杀戒了。

  说完,加尼总督用银刀切割蜜瓜,这是来自布哈拉的水果,特别甜。他刚切一刀,就传来爆炸声。他以为是厨房事故,直到卫兵满身是血地撞开餐厅大门:“哈扎拉人造反了!他们炸开了西门!”

  总督的餐刀插进蜜瓜中心,甜腻的汁水顺着桌布滴落。他早该想到的——那些每月“例行检查“却总能蒙混过关的陶器商队,那些突然增多的“朝圣申请“,全是暴风雨前的蛛丝马迹。

  “赶紧,让人去军营。把这些刁民给镇压下去!”

  加尼一边说着,一边手忙脚乱的拿着文件,打算从后门离开。此时起义军已经控制了市场、清真寺和西、南两个城门,北门也岌岌可危,只剩下东门还能继续流通。聪明的总督认为这个时候去东门还不会太挤,可惜了,不少都是聪敏人。

  东门早就被挤的走不动了,商人、学者、逃兵、平民挤在一起。哭喊声、叫骂声响成一片,加尼到达这里的时候都惊呆了。

  “赶紧,把他们赶走,不然他们就该追上来了!”

  卫队开始驱赶民众,但这个时候,就不要摆架子了。都是逃命,谁也别比谁高贵,哪怕你是国王、甚至是太后,也不要试图挑战情况。

  远方传来了起义军的声音,这让民众更加紧张。争先恐后的向城外跑去。这一跑,门口更挤了,其中一个人摔倒,进而酿成了踩踏事故。

  阿里已经占领了总督府,正在下达各种命令。包括向德黑兰寻求伊朗支持,不过最主要的就是向喀布尔进军,给他们这些哈拉扎人一个交代。

  哈拉扎人中的“哈扎拉”是波斯语,意为“一千”,是波斯人和蒙古人的混血。自从杜兰尼王朝建立后,哈扎拉人就屡屡受到阿富汗上层的迫害,很多人从各个地方被迫逃到阿富汗中部山区。这个地区被叫做“哈扎拉贾特”。哈扎拉贾特山区以巴米扬为中心,横跨阿富汗的多个省份,占阿富汗领土的三成。

  哈拉扎人90%以上信仰什叶派,因此也是阿富汗镇压的主要对象。现在,他们可是要给喀布尔一点颜色看看。

  “大人,我们把哪个逃跑的总督抓住了!”

  “好,就拿他的人头,作为我们出征的号角!”

第434章 孩子的想法

  “最近,伊朗没有什么事情吧?”

  “没有父亲,一切都很和平。”

  出访回来的纳赛尔丁和穆拉德一起走进办公室,关于汉志铁路和秦尼斯坦的报告他看了,处理的很好。

  “穆拉德,你说说,伊朗目前的问题有什么?”

  这个问题让穆拉德思考了一些时间,毕竟伊朗太大了,但问题总的来说就是那么几个。他说道。

  “父亲,我觉得伊朗现在还是要保住农业和发展工业。我们的耕地比不过英国法国,更别提俄国了。需要将农业保护起来,来维持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生产。”

  伊朗的农业主要分布在里海沿岸、高加索平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安纳托利亚山地里的小平原以及河中地区和阿拉伯半岛的绿洲。耕地面积的确是大幅增长,但人口也从之前的2000万增长到现在的3000万。大部分是征服过来的人口,他们基本服从伊朗的治理。特别是土地赎买政策,让沙阿获得了农民的支持。

  穆拉德不太清楚国内的农业情况,但听说耕地少于英法,也少于俄国奥地利,就感觉未来的粮食肯定是需要进口的,要是从俄国进口,万一未来被卡脖子怎么办?

  “是啊,农业是基础,工业是延伸。但现在来说,还是要发展工业。”

  纳赛尔丁摸了摸穆拉德的头,“我们的耕地总量不足法国的三分之二,更别提俄国的乌克兰了。”

  “知道英国人为什么敢卡俄国的脖子吗?”沙阿突然发问,没等儿子回答便自问自答,“因为伦敦控制着智利的硝石和印度的棉花。工业固然能让大炮更犀利,但若没有稳定的粮食供给,再精锐的军队也会饿着肚子投降。”

  穆拉德这才注意到,父亲的书房里新添了一座青铜雕塑——古希腊的农业女神德墨忒尔手持麦穗,脚下却踩着波斯弯刀。这个矛盾的意象让他突然想通了什么:“所以您批准了土地赎买令?”

  “不止”,纳赛尔丁的手杖在伊朗疆域划过。“各地都需要做好河流和水源保护,尽最大努力来提高水的利用。我们可不是英国,任何资源都需要仔细考虑后才能使用。”

  原来如此,穆拉德总算明白父亲为什么每年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去维持伊朗植树队,并且将3月12定为植树节。鼓励民众去种树,原来是有这样的考虑。

  至于工业就更简单了,总的来说还得是政府鼓励,并且大量投资在教育和科研中。政府财政和王族基金中就有相当一部分投入到这两项,而且数额还在增加。

  不过这几年也开始出现成果了,以合成染料为例。帕西化学的沙赫红因为色彩鲜艳,并且耐水不掉色被纺织业大量订购。同时他们还发明出另一种办法,使用后可以大幅降低苯胺紫的成本,之后大量出口,听说差点把英国那位发明者给挤兑的破产。

  此外,石油、内燃机、电力是纳赛尔丁投资最多的项目,石油开始见到利益,另外两个恐怕还得需要几年时间才行。

  “父亲,其实……除了这些,还有一件事您需要考虑了。”

  看着穆拉德扭捏的样子,纳赛尔丁就知道是什么了。“我不在的时候,那些人又上书了吧?”

  穆拉德点头,并找出这份请愿书。果不其然,还是请沙阿立宪的。

  伊朗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培育出本国一批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他们对政治上获得一席之地的情绪越来越强烈,从1860到现在,每年收到的请愿书可以说是车载斗量。

  以自由党为首,商业联合会议等组织共同组建了国会期成同盟,旨在请沙阿召开国会,实行英国式议会政治。他们开创了《自由报》来宣传自己的思想,并且得到了不少支持。

  不过随着沙阿在全国建立起不可撼动的权威后,自由党改变了战术,提出要协商产生议会。但这让一些人感到不满,他们想要的,是建立一个遵循自由、平等和大臣负责制原则的真正意义上的全国协商大会,不分阶层、种族和宗教信仰,从整个帝国范围内选出代表参加。从此之后,苏丹和他的大臣们必须对这个大会负责。参照英国的政府体系,沙阿现在拥有的绝对权力将受到约束,他必须遵从整个国家的意见和意志。

  为了抗议自由党的转变,他们联合不满进步党做法的成员另外组建了自由民主协会。但他们只是退出党,但没有退出联盟。在召开国会这一阶段,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

  但政府这边也不是没有帮手,进步党和复兴党一直是支持政府的派别。他们占据着专家会议的大多数,对于他们这种速开国会的需求,则提出以沙阿的意愿为主,在他没有同意前,国会是不能开的。

  “父亲,您看一下自由党的请愿书,我觉得他们说的特别有道理。国民选举代表进入议会,任何事情都需要进行讨论,从而保证最大限度代表民意。议会会帮助您处理部分工作,您也可以不用这么辛苦了。”

  到底是个孩子,这样的请愿书说不定他都同意了。

  “也许吧,任何事情都不是看上去那么美好,既然议会这么有用,为什么会出现国王被杀死的决议呢?”

  “因为……因为他们犯了叛国罪,叛国的人哪怕是国王都要被处死。”

  这小崽子还挺熟悉历史的,看来给他请的教师没有白请。

  “如果这个决议以一票之差通过,不同意的那部分人是不是就不管了?”

  “这……”

  穆拉德被问住了,“既然是作为全体国民的意志提现,那么就必须要兼顾大部分国民的意愿。议会是必须要弄的,不过不是现在,也许……未来七年内就会弄。”

  这样前后不通的话让穆拉德听出后半句来,那就是议会肯定是要弄的,不过时间的话还在考虑。要是让那些人听到了,说不定都得跪下歌颂沙阿的英明。有这样一个倾听民意的君主,他们为什么不会跟随呢?

第435章 去向

  “在过一阵子,我要去撒马尔罕看看。河中也是对我国来说最重要的地方。”

  河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希瓦、布哈拉、撒马尔罕等重要的城市坐落其中。同时也是伊朗为数不多的棉花生产地,全国80%的棉花都在这里生产。此外还有20%的生丝、35%的水果在这里生产。同时也是连接远东的陆上商路,根据伊朗和远东签署的通商条约,伊朗取代浩罕成为唯一和远东在西面通商的国家。

  不过因为哲赫沙尔汗国的阻挡,伊朗和远东的贸易中断了。现在看着远东正准备重新夺回这里,不知道未来如何?

  “说起来,阿巴斯呢?我回来就没见过他。”

  纳赛尔丁突然询问起二儿子的动向,穆拉德支支吾吾,说他是旅行了。这不像他小子的作风,一问去哪了,结果给了个意想不到的答案:新波利斯。

  新波利斯就是阿根廷的布兰卡港,阿巴斯到这里去目的不言而喻。

  “你这真是给我一个惊喜。”

  穆拉德吓坏了,虽然他是继承人,但谁都怕父亲发火,赶紧解释前因后果。

  阿巴斯对于穆罕默德成为苏丹的事情有些羡慕,他也想这样,想要效仿伊斯玛仪一世,成为年轻的君主。而正好,来自南美洲的信件给了他一个机会。

  美洲独立战争后,各国之间的边境问题就成为争论。其中最激烈的就是巴拉圭地区的情况。

  1844年,洛佩斯当选为巴拉圭第一任总统,他注重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外资,聘请欧洲的技术人员,兴建了铁路、船厂、钢铁厂、学校、架设了电报、出版了报纸等,使巴拉圭逐渐从一个贫瘠的国家迅速崛起成为拉美比较先进的现代化强国。

  1862年老洛佩斯去世,他的儿子小洛佩斯继任总统,小洛佩斯在此之前就已经担任了巴拉圭军队的总司令和国防部长,他从欧洲采购了包括机关枪、加农炮在内的大量新式武器,使得巴拉圭军队成为拉美比较现代化的部队。

  不过由于巴拉圭是内陆国家,其对外贸易通过巴拉圭河经巴拉那河再经拉普拉塔河出海,小洛佩斯有成为“南美拿破仑”的野心,而其邻国巴西、阿根廷同样也对巴拉圭具有领土野心。

  拉普拉塔河总督权的瓦解导致阿根廷、巴拉圭、玻利维亚和乌拉圭的崛起,使领土争端进一步恶化。而伊朗势力的加入更是让当地扑朔迷离起来。

  伊朗占领布兰卡后,开始向潘帕斯剩余的地方前进。阿根廷总统不得不和他们进行斗争,结果内陆地区早已经和他们暗通款曲。如果他们投降伊朗,他们的财产和信仰可以保全,只不过政治上得需要进行一定的妥协。

首节 上一节 157/2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说好打穿港综漫威,竟然吞噬星空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