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港岛,家大业大 第200节
“深圳速度......”
听到这个名词,来自港岛的众人全都心中一震。
他们的目光再次投向眼前正在施工的建筑时,多了一丝震撼。
霍正英心中却是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这样快的发展速度,目前发生在深圳。
那么全中国其他地方呢?
如果也拥有这样快的发展速度,那么对于整个中国而言,她又将发展的多快?
所有人都难以想象。
看出了邵毅府等人的震撼,宋强嘴角不自觉的露出了一丝笑容。
他虽然是外贸局的,但是这一次却肩负着重要的任务。
就是要改变这些港岛人对于内地的惯有看法。
上面已经明确表示,社会主义的最终发展方向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不等于贫穷,也能将日子过好。
过去几十年,西方一直刻意将两者划上等号,让很多人谈恐色变。
现在,他们就要以中国的发展,强势击碎这个歪理邪说。
想到这里,宋强神情一振。
“宋处长,那块被圈起来的地是要干嘛的,我看那里的地理位置很好啊?”
就在这时,鲍玉港突然指着一块地问道。
他作为地产商人,对于土地有着敏锐的嗅觉。
不远处的那块地,可以说正处在城市的中心位置。
宋强顺着鲍玉港指的方向看去,笑道:“那块地是准备建设的国际商业大厦,前不久中国一冶拿下了招标,获得了承建权,今年十月就要破土动工,预计明年七月就能完工。”
“九个月建一栋二十层的大厦?你们确定能完成?”
鲍玉港皱着眉头,一副不敢相信的样子。
要是放在港岛,没有一年的时间,工程可能封顶都封不了。
九个月?
这不是开玩笑吗?
但是他不知道的是,1982年4月,国际商业大厦就已经提前94天竣工。
创造出平均不到5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轰动全国。
1983年,为了支援深圳建设,上级更是决定让两个师7个团的兵力集体转业到深圳。
这一指令直接让2万工程兵将士在深圳特区脱下了军装。
宋强没有解释,只是笑了笑。
他很清楚这个工程一开始是跟港岛的建筑商合作的,当时协议由深方提供1.2万平方米的土地,港商提供6027万港元,共同兴建国际商业大厦。
只不过对方的工期太长,要价太高。
随后深圳市房地产公司决定赴港考察,见识了港岛先进的企业管理手段,决定自己动手,进行改革。
于是市建设部门成立招标领导小组,对国商大厦进行招标投标。
这也是国内第一次进行建筑招标。
感受到了深圳的震撼后,港岛这一行人对于内地的态度渐渐发生了变化。
他们感觉到了内地对于改革,对于经济建设的决心。
甚至于感觉到自己过往对于内地的认知,有些天真,甚至是可笑。
【集中力量办大事】
这是他们这么多天来,看的最多的一句标语,却也是感触最深的标语。
而除了“深圳速度”,“东莞的三来一补”也彻底让他们对内地有了改观。
几天的奔波,住到广州的招待所,邵毅府和查梁勇睡一间房。
两人相对而坐,却是都沉默不言了起来。
“没有想到内地发展的竟然这么快!”
良久,邵毅府说了一句话。
查梁勇点了点头:“是啊,以前我的看法有些太书生了,从来没有低下头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怪不得阿鼎一直让我来内地看看,真的有些东西是需要亲眼看到,才会相信的。”
“你的意思是阿鼎早就知道内地发展的这么快了?”
“应该是吧!”邵毅府凝重的点了点头,将非常可乐的事情说了出来。
听完,查梁勇叹道:“想想我们两个人的年纪,大阿鼎几轮了,可是他的远见与格局远在我们之上。”
“是啊,我看鲍玉港父子已经有些心动了。”
“你是说投资的事情?”
邵毅府点点头:“你也看到了,内地招商引资是抱有诚意来的,东莞的三来一补,来资金、来技术,来管理,补偿贸易,由内地提供场地和人工,这是双赢。”
“并不是以往我们认为的公私合营。”
“而且,东莞已经有了成功的先例。”
查梁勇听后沉吟半晌,突然道:“六哥,我想将我们在内地的见闻,写成一篇游记发表出来。”
(求发电,催更)
第206章 港岛震动,投资内地真这么赚钱?
八十年代初,港岛和南洋对内地有了解吗?
可以说少之又少。
能了解到的内容,大部分都是通过报纸的高屋建瓴,来看待对岸的局势。
而对于内地百姓的生活,了解的唯一途径,就是从逃港过来的穷亲戚口中知道一二。
穷是真的穷,但是发展却也是真的在发展。
港岛和南洋一众媒体有客观的对待内地吗?
没有,更多是俯视的态度。
而有些官员为了招商引资,无底线的出让,对于港人和国人的区别对待,更是助长了这种俯视。
再加上后来的两岸通商,货币汇率,工资待遇等原因,以至于港岛的一个出租车司机,都能跑到对岸来包一个二奶。
以至于,等到二十一世纪,中国全面崛起,港岛反而接受不了这种落差。
深究下来,最大的原因,还是两者欠乏沟通,没有人以平等的视角,去看待港岛和内地。
查梁勇的游记,在这个时刻,突然杀入了港岛五百万市民眼前。
在这个时刻很好的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一个平等的视角。
这是此前港岛从未有过的,而且发表这篇文章的人还是金雍。
其读者基数,在整个华人圈都有着相当的影响力。
“深圳速度......深圳真的发展的那么快吗?”
“老刘,你两个外甥不就是从宝安跑过来的吗?深圳现在发展的怎么样?真的像明报上说的那样吗?”
“还有东莞,东莞真的遍地都是工厂?”
“这个三来一补是不是真的啊?”
茶室内众人议论纷纷,港岛人有着太多疑问了。
但是金雍的这篇文章,记录的内容,全都有据可查。
深圳就在元朗对面,虽然元朗现在根本没有开发还是一片农田,但是来到边界处依然依稀可以看到对岸的光景。
更别说游过来的偷渡客了,他们虽然惊羡于港岛的繁华,与内地的贫穷有着巨大落差。
但是却也不能否认深圳的发展,不能否认随着中国各地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生活水平比之以往十年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尤其是东莞篇的游记内容。
写的很是详细。
“这个太平手袋厂的张子弥我知道,他之前就是逃港来的,没想到回内地建厂去了,怪不得生意越做越大。”
“龙昌玩具厂的老板是不是叫梁麟?我记得他六十年代跑来的港岛,还在我店里当过学徒,虽然自己当了老板,但是规模一直不大,怎么给内地的加工费一个月就有五十万,那他一年的利润至少得有一千万了。”
“一千万?这不是赶上了玩具大王蔡志明?”
“我的天啊,去内地真的能赚这么多钱吗?”
“看内地的政策,只需要带去资金和设备,人工和厂房内地就可以帮你解决,这省去了将近一半多的开支,赚钱是肯定的,而且成本降低了,价格上也能更有优势,不赚钱都难啊!”
港岛大街小巷,到处都在议论着东莞深圳的合资工厂。
太平手袋厂、龙昌玩具厂、哈一代玩具厂、太平洋纺织厂、中南钟表厂、大成制衣厂.......
这些厂的底细更是全都被扒了出来。
然后他们就得到了一个惊人的发现。
这些工厂集中于制造业,且规模都比较小,正在对岸悄悄地、狂野地生长,而他们的创办者竟然绝大多数都是当年的偷渡客。
这些人在港岛生活了一二十年,有的人小有家底,但是有的人就算是背上了二三十万的负债,都要回到故乡,然后投资建厂。
然后,竟然无一例外地获得了丰厚得到回报。
进入内地的决定,让这些人的财富得到了惊人的增长。
这一发现,震惊了整个港岛。
同时,也让这一期的明报有了一波爆发性的销量增长。
上一篇:海岛,全民垂钓,我独获史诗天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