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诸天:徒弟扶我青云志

诸天:徒弟扶我青云志 第70节

  她起初还有些新奇,但越看,眉头蹙得越紧,心中一种说不出的憋闷和不适感越来越强烈。

  那些孩童瘦得皮包骨头,显得脑袋格外大,一双双本该清澈明亮的眼睛,却只有茫然与饥饿。

  一个老妇人颤巍巍地端着半个破碗,里面是几乎能照见人影的稀粥,小心翼翼地喂给一个躺在草席上、气息微弱的老头。

  这一幕幕,像一根根细针,刺着赵敏那颗从未接触过底层苦难的心。

  她忍不住开口,语气带着一种她自己都未察觉的焦躁和困惑:“这些……这些汉人百姓,为何……为何如此穷困?朝廷难道没有赈济吗?地方官都不管吗?”

  李长安没有直接回答,只是淡淡地瞥了她一眼,反问道:“你觉得,他们为何会如此?”

  赵敏蹙眉思索道:“或是……天灾?或是懒惰?”

  “天灾?懒惰?”李长安嗤笑一声,笑声中却并无多少笑意,反而带着一丝苍凉,“小郡主,你可知他们每年要缴纳的赋税有多少?可知摊派到他们头上的徭役有多重?可知那些如狼似虎的官吏、探马赤军是如何盘剥欺压他们的?在活下去都已经用尽全力的时候,你跟他们谈天灾?谈懒惰?”

第111章 胡虏无百年国运

  李长安随手一指远处一片明显荒废已久的良田:“你看那地,本该是沃土,为何荒了?因为种地的汉子被抓去服徭役修官道,累死在了外面!因为剩下的粮食不够交税,被官府强行夺走,甚至抢走了最后的种子!因为敢反抗的,都被当成乱民,轻则鞭挞入狱,重则就地格杀!”

  他的声音并不激昂,却字字句句带着沉甸甸的力量,砸在赵敏的心上。

  “我们皇室可并没有下这样的命令!”赵敏还是很倔强的反驳。

  李长安像看傻子一样的眼神看着眼前这个娇生惯养的蒙元小郡主,好一会儿才接着开口:“你们没有,那你们那些奢靡的生活怎么来的?你们没有,难道下面的人也没有吗?小丫头,你把一个朝廷的运转想的太天真了!难不成你们只指望你们要什么,下面的官员就给你们什么?他们不为自己捞一点好处?”

  顿了顿才接着说道:“这样层层加码,到了百姓身上,就是什么?你知道吗?小丫头,哪怕一个时代的尘埃,落到每个百姓的头上,都是一座大山!”

  李长安看着还在沉思的赵敏,忍不住继续道:

  “你们蒙古铁骑初入中原时,或许还带着几分锐气与规矩。但如今呢?上层骄奢淫逸,争权夺利;中层官吏腐败,横征暴敛;底层军纪涣散,欺压良善!你们早已忘了当年是如何承诺要治理这片土地的!”

  赵敏脸色微微发白,她张了张嘴,想反驳,想说朝廷也有善政,父王也在努力整顿吏治……

  但看着眼前这赤贫的景象,那些苍白的话语无论如何也说不出口。

  她第一次意识到,书本奏章上轻飘飘的“民生多艰”四个字,背后竟是如此触目惊心的血泪现实。

  李长安看着她变幻不定的神色,轻轻叹了口气,语气变得有些悠远,仿佛陷入了漫长的回忆:“其实,当年你们蒙古大军南下之初,并非没有有识之士看到这一点。”

  赵敏猛地抬头看向他。

  李长安目光望向北方,仿佛穿透了时空:“当年,忽必烈还是王爷之时,率军南下,兵锋正盛。我曾与他见过一面。”

  “什么?!”赵敏失声惊呼,美眸瞬间睁大,充满了难以置信!

  忽必烈大帝!

  那是大元朝的开国皇帝,是她黄金家族无比荣耀的祖先!

  这老混蛋……这老前辈竟然见过老祖宗?!

  那得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

  李长安没有理会她的震惊,继续平静地说道:“那时,我与他纵论天下大势,言及‘杀伐过甚,有伤天和’,‘江山非刀兵可久持’。他虽雄心万丈,却也算听得进劝诫。”

  “最终,我与他立下‘约法三章’。”

  李长安伸出三根手指,“其一,蒙古铁骑入中原,需尽可能约束杀戮,不得屠城,善待归顺之民;其二,不得毁坏儒释道典籍宗庙;其三,不得刻意断绝汉家文化传承。”

  “作为交换,我承诺不会亲自出手干预大军征伐,并留下了一句预言:‘胡虏无百年运,然仁政可延国祚。’”

  约法三章!胡虏无百年运!

  每一个字,都如同巨锤,狠狠敲击着赵敏的心灵!

  她浑身冰冷,血液仿佛都要凝固了!

  她隐约听父王提起过家族秘辛中似乎有关乎建国之初与某位异人的约定,但她一直以为是传说故事!

  没想到竟然是真的!

  而且约定的另一方,就是眼前这个看起来嬉皮笑脸的老家伙!

  那他……他到底活了多久?!

  一百年?两百年?!

  自己叫他一声“太爷爷”,似乎……还真是一点都没叫错?!

  巨大的震撼让她的大脑一片空白,几乎失去了思考能力。

  李长安看着她煞白的小脸,缓缓道:“忽必烈前期,还算恪守承诺,故而能迅速稳定北方,建立大元。可惜啊,子孙不肖,早已将当年的约定忘得一干二净。如今的元廷,横征暴敛,民不聊生,种族隔阂深重,哪里还有半分‘仁政’的影子?”

  “所以,并非是天要亡你元廷,而是你们自己一步步走到了天下百姓的对立面!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失去了民心,再强大的帝国,也不过是建立在流沙之上的城堡,崩塌,只是时间问题。”

  他的目光重新变得锐利,看向赵敏:“如今中原大地,百姓怨声载道,义军烽火四起。恢复中华汉家天下者,已应运而生。这并非个人的野心,而是滚滚向前、不可阻挡的历史洪流!是亿兆黎民百姓渴望安居乐业、天下太平的集体意志!”

  “你们蒙元皇室的落幕,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因为路,是你们自己选的。”

  李长安的话语,如同最终审判,冰冷而残酷,却又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真理力量。

  赵敏呆呆地站在原地,俏脸上再无半分平日里的骄纵与灵动,只剩下巨大的茫然、震撼、以及一种深入骨髓的冰凉。

  她脑海中不断回响着李长安的话——“约法三章”、“胡虏无百年运”、“自己选择的”、“民心”、“历史洪流”……

  她想起宫中奢靡无度的宴会,想起父王时常面对的各地告急文书,想起官员们报喜不报忧的嘴脸,再看着眼前这破败的村庄、麻木的百姓……

  一种前所未有的认知,如同潮水般冲击着她固有的世界观。

  她一直以为自己所属的黄金家族是天命所归,统治这片土地是理所当然。

  却从未想过,这统治的根基早已被腐蚀一空,王朝的丧钟早已敲响。

  自己一直以来所骄傲的身份、所维护的秩序,在这位活了不知多少岁月的老者眼中,在这残酷的现实面前,竟是如此的……脆弱和可笑。

  她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脸颊,第一次对自己所处的阵营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和一种难以言喻的……疏离感。

  她并没有立刻意识到,从被俘虏时的愤怒不甘,到被逼同行时的憋屈反抗,再到此刻内心深处悄然发生的震撼与动摇。

  她的心态,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李长安没有再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她,给她消化的时间。

  杨疏桐在一旁,亦是若有所思。

  她看着那些苦难的百姓,又看了看失魂落魄的赵敏,心中对祖师的用意,似乎明白了几分。

第112章 少林

  自那日目睹乡村破败、聆听李长安那番石破天惊的“约法三章”与王朝兴衰论后,赵敏便像是换了个人似的。

  往日里那个灵动狡黠、时刻想着怎么逃跑或使坏的绍敏郡主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常常陷入沉思、眉宇间带着化不开迷茫与忧郁的安静少女。

  她不再与李长安顶嘴,也不再试图那些注定失败的小动作,只是默默地跟着。

  一双原本清澈狡黠的美眸,如今却时常望着远方的天际或路边的草木出神,仿佛在重新审视这个她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

  李长安将她的变化看在眼里,却并不点破,只是偶尔投去一瞥意味深长的目光。

  有些种子,需要时间慢慢发芽。

  这一日,三人行至嵩山地界。但见山势雄奇,林木葱郁,自古便是帝王封禅、佛道昌盛之所。

  李长安望着那巍巍嵩山,忽然摸了摸下巴,脸上露出那抹熟悉的、准备搞事的笑容:“来了河南,不上少林寺逛逛,岂不是等于白来了?听说那地方门票挺贵的……呃,我是说,香火钱挺贵的。不过以我老人家现在的身份,应该可以刷脸了吧?”

  杨疏桐闻言,抿嘴轻笑。赵敏则从沉思中被拉回现实,听到“少林寺”三个字,眼神微微一动。

  少林寺,那可是六大派之首,与朝廷关系微妙,也是此次围攻光明顶的主力之一。

  “祖师想去少林寺?”杨疏桐问道。

  “去,当然去。”李长安嘿嘿一笑,“顺便看看成昆那老小子被关得老不老实,要是少林包庇,正好给我老人家个理由活动活动筋骨,也好由老道亲自出手清理门户,话说你家祖父杨过选徒弟眼光真是不咋的,白瞎了老道的传承!。”

  好似对自己徒弟杨过的选徒弟眼光很是怀疑!

  杨疏桐可不敢在祖师面前品论自己祖父杨过选徒弟的眼光问题,只好沉默不言,只是跟在李长安身后向着少林方向而去。

  然而,刚到少林寺那庄严古朴的山门前,李长安却有些意外地挑了挑眉。

  只见山门之外,早已不是平日里的清静模样。以方丈空闻神僧为首,空智、空性两位“空”字辈神僧竟齐聚于此,身后还跟着一众达摩院、罗汉堂的首座高僧,个个身着崭新的袈裟,神色庄重,仿佛在迎接什么极其重要的贵宾。

  这阵仗,可比当初上武当山时还要隆重几分。

  “啧,消息挺灵通啊。”李长安嘀咕了一句,“这下不好找茬了。”

  果然,一见李长安三人现身,空闻方丈立刻率众上前,双手合十,高诵佛号,语气无比恭敬:“阿弥陀佛!贫僧空闻,率少林众僧,恭迎李老前辈法驾光临!前辈光降鄙寺,实令少林蓬荜生辉!”

  身后的空智、空性等僧人也纷纷躬身行礼,态度谦卑至极。

  他们早已从空智口中得知了光明顶上发生的一切,对这位深不可测、连空智师叔/师伯都敬畏有加的老前辈,岂敢有丝毫怠慢?

  李长安见对方礼数如此周到,那点找茬的心思也只好暂时按下。

  摆了摆手,懒洋洋道:“行了行了,别整这些虚头巴脑的。我老人家就是路过,顺便上来看看。你们这欢迎仪式搞得跟我要来抢经书似的,至于吗?”

  空闻方丈连忙道:“前辈说笑了。前辈乃世外真仙,能驾临鄙寺,是我少林莫大的荣幸,自当郑重相迎。”

  他目光扫过李长安身后的杨疏桐和赵敏,尤其在赵敏那身蒙古郡主服饰上停留了一瞬,眼中闪过一丝诧异,但并未多问。

  “进去说吧,堵在门口像什么话。”李长安当先向寺内走去,如同回自己家一般随意。

  空闻等人连忙侧身让开道路,恭敬地引着三人入寺。

  穿过层层殿宇,沿途不少少林弟子都好奇而又敬畏地打量着这一行三人。

  尤其是那位被方丈和师叔祖们如此恭敬对待的白衣老道。

  来到大雄宝殿,奉上香茶后,李长安开门见山地问道:“空闻方丈,那个成昆,就是圆真,关得怎么样?没让他跑了吧?”

  空闻方丈神色一凛,连忙道:“前辈放心!那逆徒罪大恶极,已被废去武功,由敝寺三位辈分最高的渡厄、渡难、渡劫师叔亲自在后山禅洞中看管,绝无疏漏的可能!”

  “渡厄、渡难、渡劫?”李长安眼中闪过一丝兴趣,“可是那三位练‘金刚伏魔圈’的老和尚?”

  空闻心中一惊,前辈竟连三位师叔的独门绝技都知晓?连忙道:“正是三位师叔。”

  “哦?有点意思。”李长安放下茶杯,“带我去见见他们。”

  空闻不敢拒绝,亲自引路,带着李长安三人前往后山。

  至于杨疏桐和赵敏,也被允许一同前往。

  少林寺后山,一处清幽僻静的禅洞外。

  三位形容枯槁、须眉皆白的老僧呈三角形盘坐在洞外三个蒲团之上,如同三棵扎根于此的老松,气息沉静,仿佛与周围的山石林木融为一体。

首节 上一节 70/131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综武:替天捉刀,斩江湖不平!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