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徒弟扶我青云志 第61节
李长安收回思绪,脸上露出高深莫测的笑容:“元璋啊,既入我门,为师便赐你一部专属功法。此功名为——《人王诀》!”
“《人王决》?”朱元璋喃喃道,光听名字,便觉得一股磅礴大气、唯我独尊的意境扑面而来!
“此功非同寻常,并非世俗武学。”李长安缓缓道,“它无需你打坐苦修,它的精进,在于征战,在于开拓,在于治理,在于……凝聚人心与国运!”
他简要地将《人王诀》的三条成长路径说了一遍。
每听一条,朱元璋的眼睛就亮一分,听到最后,他的呼吸已然彻底停滞。
整个人如同被天雷劈中,僵立在原地,脑海中仿佛有惊涛骇浪在疯狂翻涌!
这……这世上竟有如此神奇的功法?!
这简直……简直是为他朱元璋量身定做的通天大道!
征战杀敌就能变强?
扩张势力就能增长智慧?
建立国家、治理百姓就能凝聚国运、延年益寿?!
这哪里还是武功,这分明是……帝王之道!
是天命所归的证明!
巨大的幸福和震撼冲击着朱元璋的心灵,他只觉得浑身血液都在沸腾,一种“舍我其谁”的磅礴气概自胸中油然而生!
“师尊!这……这功法……”他激动得难以自持。
“屏息凝神,意守丹田!”李长安不再多言,低喝一声,并指如剑,轻轻点在了朱元璋的眉心之处。
刹那间,朱元璋只觉得一股浩瀚如星海般的信息洪流,直接涌入他的脑海深处!
《人王诀》的完整法门、各种玄奥的感悟、以及那三条通天路径的详细阐述,如同烙印般,清晰地刻印在他的灵魂之中,仿佛他与生俱来就懂得一般!
这种传授方式,完全超出了朱元璋的理解范畴,简直是神乎其技,仙家手段!
信息传输完毕,朱元璋闭目站在原地,足足消化了一炷香的时间,才缓缓睁开眼睛。
此刻,他的眼神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之前的激动、惊喜依旧存在,但更多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沉稳、自信以及一种洞悉自身道路的明悟!
他再次对着李长安,深深一揖到底。
这一次,没有任何言语,但所有的感激、敬畏与决心,都已蕴含在这深深一揖之中。
仙缘既定,玄功也传。
未来搅动天下风云、开创大明王朝的洪武大帝,于此地,真正踏上了他的宿命之路。
而这条路,因为一部《人王决》,一位来自异世的师尊,注定将变得更加波澜壮阔,更加……不可预测!
李长安看着气质已然隐隐有所变化的朱元璋,满意地点了点头。
“好了,功法也传了,师也拜了。元璋啊,接下来,就是你自己的舞台了。”
“去吧,去走你的路。遇到解决不了的麻烦,或者想不通的问题,可以默念为师名号,我老人家若是心情好,或许会给你托个梦什么的。”
朱元璋:“……” 托梦?师尊这联系方式还真是……别致。
但此刻,他心中充满了无穷的斗志和信心,重重点头:“弟子,定不负师尊厚望!”
朱元璋得了《人王诀》,又知晓了师尊那惊世骇俗的身份,心中激荡难以平复。
眼见李长安交代几句,似乎就打算带着那位清丽脱俗的师侄孙女飘然离去,他心中顿时一急。
师尊乃陆地神仙,游戏风尘,自可超然物外。
但他朱元璋如今虽得仙缘,却仍身处凡尘泥沼,眼前是错综复杂的天下局势,身边是虎视眈眈的元廷大军与各路枭雄,未来之路可谓迷雾重重,杀机四伏。
他虽自信,却绝非盲目自大之人,深知一步踏错,便是万劫不复。
如此天赐良机,若不能从师尊这般洞悉天机的人物口中求得一二指点,他实在心有不甘,也愧对这难得的仙缘!
“师尊!请留步!”朱元璋急忙上前,再次躬身行礼,语气恳切甚至带着一丝焦急,“弟子愚钝,虽蒙师尊赐下神功,然眼前天下大势如同乱麻,元廷虽衰,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顿了顿又接着说道:“再有四方豪杰并起,龙蛇混杂;百姓困苦,人心思变却又茫然无措。弟子身处其中,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深恐行差踏错,不仅辜负师尊厚望,更恐陷麾下弟兄于万劫不复之地!”
他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向李长安,带着无比的渴望:“恳请师尊,慈悲为怀,再点拨弟子一二,为弟子剖析当今局势,指明一条可行之路!弟子感激不尽,永世不忘师恩!”
说罢,他竟是长揖不起,姿态放得极低。
一旁的常遇春也连忙跟着跪下:“求老神仙指点俺大哥!”
李长安看着长揖不起的朱元璋,又看了看旁边一脸憨急的常遇春,脚步顿住了。
他本意确实是想当个甩手掌柜。
《人王诀》都给你了,这条通天大道也指给你了,具体怎么走,那是你朱元璋自己的事,磨练也好,挫折也罢,都是成长的必要经历。
干涉过多,反而可能揠苗助长,甚至引来不可测的变数。
但朱元璋这番话,情真意切,也确实点出了他当下的困境和焦虑。
自己既然挂了个师尊的名头,又将是未来所谓的“帝师”,一点干货不掏,好像也确实有点说不过去。
毕竟,投资嘛,总得下点本钱,前期指导一下,也是为了后期更大的回报不是?
总不能真靠给朱元璋这个自己二徒弟“托梦”解决问题不是?
第95章 帝师献策:九字定乾坤
李长安摸了摸下巴,沉吟片刻,脸上那玩世不恭的神情稍稍收敛,多了几分认真。
他袖袍一拂,一股柔劲将朱元璋和常遇春托起。
“罢了罢了,看在你小子还算诚恳,脑子也还算清醒的份上,我老人家就浪费点口水,给你掰扯掰扯。”他寻了路边一块还算干净的大石坐下,示意朱元璋和常遇春也坐。
杨疏桐则安静地站在李长安身后,一双美眸好奇地打量着眼前这位新晋师叔祖,也想听听祖师会对这天下大势有何高见。
“你刚才说的不错,元廷如今确实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李长安开口,直奔主题,“但其灭亡,已是注定,无非时间早晚问题。其致命伤有三。”
朱元璋立刻凝神静听,如同最认真的学生。
“其一,根基本损。蒙元以异族入主中原,始终未能真正融合,视汉民如牛马,等级森严,矛盾深入骨髓。此乃其一大致命伤,无解。”
“其二,制度腐朽。官场腐败透顶,卖官鬻爵,横征暴敛,早已失了民心。黄河决口,天灾连连,朝廷却无力赈济,反而加赋,此乃自掘坟墓。”
“其三,内部倾轧。皇帝昏聩,权臣争利,各地藩王、军阀拥兵自重,中央号令不出大都者久矣。看似庞大,实则一盘散沙。”
李长安寥寥数语,便将庞然大物般的元朝剖析得淋漓尽致。
听得朱元璋连连点头,这些都是他切身感受却又难以如此清晰总结的。
“元廷虽必亡,但何时亡,如何亡,由谁来亡,却大有讲究。”李长安话锋一转,“如今四方起事的势力多如牛毛,但大多目光短浅,逞一时之勇,或割据一方,便自以为王,殊不知枪打出头鸟,死得最快。”
“比如那徐寿辉,称帝了,是吧?比如那张士诚,占了几州之地,也开始飘了,是吧?”李长安嘴角露出一丝讥讽,“殊不知,他们越是张扬,元廷的主力就越会盯着他们打。这就是为你,为其他真正有潜力的势力,争取了宝贵的发展时间和空间。”
朱元璋眼中精光爆闪,师尊此言,简直如同在他心中点亮了一盏明灯!
“所以,你的策略,不应该是急着去当那出头鸟,去称王称霸,去跟元廷硬碰硬。”李长安看着朱元璋,一字一句地说道,“你的策略,总结起来,就是九个字——”
朱元璋和常遇春都不由自主地屏住了呼吸。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这九个字如同惊雷,炸响在朱元璋的脑海之中!简单,直接,却蕴含着至深的道理!
高筑墙——巩固根据地,加强防御,让自己先立于不败之地!
广积粮——积累物资,储备力量,深根固本,等待时机!
缓称王——低调发展,隐藏实力,避免成为众矢之的!
这……这简直是为他朱元璋量身定做的战略总方针!完美契合了他目前实力弱小、需要韬光养晦的现状!
“师尊……这九字真言……”朱元璋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哽咽,他仿佛看到了一条清晰无比、通往成功的康庄大道!
“别急,这只是总纲。”李长安摆摆手,继续深入,“光有总纲不够,还得有具体的执行策略。这就好比当年诸葛孔明为刘备谋划的‘隆中对’,总纲是‘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但具体怎么‘跨’,怎么‘保’,怎么‘和’‘抚’‘结’‘修’,才是关键。”
他结合当前局势,开始详细阐述:
“高筑墙,不仅指物理上的城墙坚固,更指你势力内部的团结和稳定!你现在根基在淮西,就要把淮西打造成铁桶一块!要练兵,练精兵,但不是盲目扩张数量,而是要有一支绝对忠诚、如臂使指的核心力量!要清除内部的不稳定因素,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和指挥体系!墙,要先从内部筑起!”
“广积粮,粮草是根基中的根基!乱世之中,有粮就有人心!要鼓励垦荒,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不仅要够自己吃,还要有储备,关键时刻能用来赈济灾民,收买人心!甚至可以作为战略物资,与周边势力交易,换取你需要的东西。经济,有时候比刀剑更厉害!”
“缓称王,这是最难,也最重要的一点!”李长安语气加重,“你要时刻记住,你现在名义上还是明教的人,头上还有‘弥勒降世’、‘明王出世’这块招牌可以利用,暂时不要轻易撕破脸。对于元廷,表面上甚至可以虚与委蛇,假意接受招安也不是不行,换取实际发展时间和空间。”
“另外对于其他义军,比如北面的刘福通、东面的张士诚,暂时不要主动冲突,甚至可以适当结盟,共抗元廷主力,让他们去顶雷。你要躲在后面,默默地……种田!”
“种田?”朱元璋对这个词感到有些新奇。
“就是发展自己!积累实力!”李长安解释道,“等到元廷和那些出头鸟打得两败俱伤,等到你兵精粮足,根基稳固,等到天下百姓对旧王朝彻底失望,对新生活充满渴望之时……”
李长安的声音变得如同带有魔力,描绘着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那时,你便可挥师北上!记住,北伐之初,一定要打出最光明正大的旗帜——‘驱除胡虏,恢复中华’!这不是一句口号,这是凝聚天下汉人心志的大义!凭借此大义,加上你积累的雄厚实力,便可势如破竹,直捣大都!”
“拿下北方后,切勿骄傲自满。南方还有陈友谅、张士诚等残余势力,需以雷霆万钧之势扫平,完成真正的一统!”
“到了那时,”李长安目光深邃地看着朱元璋,“称王?称帝?不过是水到渠成之事。你汇聚的将是整个天下的民心与气运!你的《人王决》也将因此达到前所未有的境界!”
一番话,洋洋洒洒,不仅包含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方针,更融合了“隆中对”般的战略纵深规划和具体的战术执行建议,甚至点出了未来北伐的核心口号和步骤!
朱元璋听得如痴如醉,心潮澎湃!
只觉得眼前的重重迷雾被彻底拨开,一条清晰无比、光芒万丈的康庄大道就在脚下!
自己这仙神般的师尊谋划,果然深远、精准、老辣,完全超越了他所有的想象!
第96章 光明左使杨逍
朱元璋扑通一声再次跪倒在地,这一次,是心悦诚服,五体投地!
“师尊一席话,如同拨云见日,令弟子茅塞顿开!此乃定鼎天下之道!弟子……弟子……”他激动得无以复加,只能重重磕头。
常遇春也是听得热血沸腾,虽然有些细节不太明白,但总觉得大哥以后肯定能成大事!也跟着磕头。
李长安坦然受了他的大礼,这才笑道:“好了,路子指给你了,具体能走到哪一步,就看你自己了。记住,计划是死的,人是活的,要懂得随机应变。”
他站起身,掸了掸衣袍:“我和疏桐要去光明顶看热闹了。徒儿啊,好自为之。”
说完,不再停留,带着杨疏桐,身形飘动,如同仙人踏云,几步之间便已远去,消失在官道尽头。
朱元璋久久跪地不起,直到李长安的身影彻底消失,他才缓缓站起身。
上一篇:综武:替天捉刀,斩江湖不平!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