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武松,开局降服潘金莲 第39节
文天祥大概的回答就是,国家的执政权归于宰相,因为宰相由选举(科举也是一种选举)产生,代表着“公道”;而君主虽身份尊贵、地位崇高,却不可“侵宰相之权”。实际上,这也是宋人的共识:君主当垂拱而治,以执政权付宰相,以监察权付台谏。换言
之,宋人是反对君主专权的。
当然,你得看皇帝是谁。
宋仁宗,宋神宗,宋哲宗,你可以写的过分一点。
但是,宋徽宗一一不行。
这货好大喜功,极要面子。
你跟抨击他专权,独裁,他虽然不至于要了你的命,但是,所以,考题思路,还是需要慎重慎重再慎重。
先写了一遍。
又读了一遍,进行修改。
最后,再用瘦金体写了一遍。
让你得不到进士,还是没有多少问题的。
这次考试,武松也未必就能确定,自己一定是可以拿下会元。
拿下进士不难,难的是如何,如何拿下进士科第一名。
试题本身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
顺着曾布的答题思路肯定是可以高中。
那么就要看看如何打动宋徽宗了。
武松这次的应对策略是:字体!
瘦金体!
武松基本上是已经掌握到了七七八八的精髓了,武松润了润笔,开始提笔写字。
这是武松的必胜法。
宋徽宗喜好字体。
这货当昏君能排前十。
当窝囊皇帝能排前三。
当书法家和的画家,这货,水平可就不是一般的高了。
后世对他最大的赞誉就是他的书法和字画,若他不是皇帝,一定会是一个顶级的书法家。
不得不说,这货嫖娼,书法,字画都是顶尖的,他要不是皇帝,应该是一个极其浪漫主义的人。
这样的人就得投其所好。
武松面对试卷,一阵挥毫泼墨,下笔如有神。
其他题目很快就被答完了,写一篇文章也是小事。
考试还是没有结束。
武松则是看了一遍又一遍。
他对文章的内容非常有信心。
顺着新党的思路回答没问题,但是,也不能太折腾宋徽宗。
一般来说考到这个等级了,其他题目都不是很重要了,送到皇帝面前的多半是经义文章。
其他部分的考试,你会的其他人也会,拉不开差距。
经义文章和策论才是关键的所在。
最主要的就是看文章。
现在的大宋还没有出现“誉抄”这一说,就是在考生交卷子之后,派人统一把考生的试卷内容再抄一遍,然后呈给主考官来审阅。
这也是曾布可以笃定武松能中进士的原因。
他对武松的笔迹还是很清楚的。
但是,曾布也没有想到,这一次武松没用。
用的是瘦金体0
稍稍想了想宋徽宗赵佶看到自己试卷时的表情,武松就有些得意,皇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只要能得他心意,这个会元就当定了。
不过,现在这个阶段,还是见不到天子的。
要等到殿试的时候,他们这些考生才有机会亲自面见皇帝。
提前截胡了赵佶的瘦金体,只是不知道真正的见到了宋徽宗,他又是什么表情。
等试卷被收走,武松长出一口气,就这么搞定了,可以回家等结果了!
中了!就是进士!.
【第五十三章、曾布:怎么找不到武松的考卷】
按照惯例。
所有举人们考卷交上来之后,就是要封卷了。
考卷上去之后,
自然是,读书人也是越来越多。
复考官们首先是需要自己阅卷,然后,再把阅卷内容上交给主考官。
此时此刻,曾布却是十分的放心。
只要是武松的考卷到了自己手中,他一眼就能认出来武松的笔迹。
这进士,不难!
只是,让曾布有些好奇的是,这一次,武松又会写什么文章。
那少年说,实在是太过于惊艳了。
只怕是不好复制。
此时此刻,在曾布的面前,却是摆满了几张考试卷。
进士科的科考的竞争力自然是胜过举人的。
这文章也不全都是平平无奇。
至少,在曾布看来,自己手中的这些文章还是有不少可取之处
不能诽谤朝廷,还要稳重出奇,提出自己的观点。
此时此刻,曾布正在看一篇文章。
天下之治,有因有革,期于趋时适治而已。
这意思就是治理天下的办法,有继承有变革,但都是为了能符合时代需要,达到治理的目的。
这字体也是极为优美。
运笔灵动快捷,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其大字尤可见风姿绰约处。
不过,这内容,也是让曾布十分欣赏。
这要不是后面期待武松的文章。
他就想要直接给这一篇文章排第一了。
曾布可谓是左等右等,很快,他就发现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为什么没有看到武松的考卷?
刹那间。
曾布的额头上冒出了一丝丝的冷汗。
这武松,该不会是没有被副考官给挑选出来吧?
按照道理来说,绝对不应该的。
武松的文采他是知道的。
拿不出进士,他是绝对不相信的。
只是?…
一份,两份,三份。
这案卷都是糊名的,想要判断是不是武松的考卷,就只有一个办法,
可惜的是,曾布都没有看到这个笔迹。
换句话说。
武松很有可能没有考中。
那就是认笔迹。
狠狠的吸了一口气。
曾布索性开始翻阅其他的文章。
没有!没有!没有!
落选了的也是拿过来看了,但是,依旧没有。
此时此刻,曾布才是真正的焦急起来。
所有考卷都看过了,居然没有武松的考卷。
不可能没有。
那么解释就只有一个。
武松故意的改变了自己的笔迹。
倒是刚正的小伙子。
曾布对武松又增加了不少好感。
如今,这大宋科举,人人都是盯着这进士来的,人人都想要做官,都是费尽心机钻营取巧,可是偏偏,这个武松,就是完全看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