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武松,开局降服潘金莲 第38节
这个意思就是让自己多读书,多做学问的意思。
看完之后,武松就把字条给烧了。
也是免得落人口实。
曾布还是这一科的主考官,就算是他的恩师,在考试前这么明目张胆的会面还是不好。
不明目张胆,最后也还是得罪了宋徽宗。
武松感叹了一声。
在这个时代,你再怎么夹着尾巴做人,也是免不了得罪皇帝。
伴君如伴虎。
不过……
武松倒也是想得开,既然曾布不见,那也就不见了,多看看书,得按照古代的规矩来办。
既然曾布不见,那就在考场上见吧。
曾布不见武松,武松也不急躁,在开考之前都在客栈里待着,天天揣摩经义文章。
倒是这开封府的繁华,让不少的学子都是流连忘返。
这开封府的娼馆却也是十分的热闹。
小地方来的人,哪里经受得住这繁华世界的热闹。
自然,也是少不了有些学子凑在一起,讨论考题,讨论曾布的喜好,对于文风的偏好。
琢磨主考官的思路,这也不是武松独有的思路,其他学子都有。
就是要看你,如何能打动主考官了。
科举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
一切都要看主考官自己的意思。
这次会元考试,虽然也是曾布主考。
但是实际上考虑的更多还是天子的想法。
曾布最多让你拿个进士,皇帝才能决定你是不是进士第一,也就是会元
拿下会元,便是殿试。
殿试之后,便是状元,榜眼,探花了。
这,就不是曾布所能决定的了。
更需要注意的是宋徽宗。
历史上对于宋徽宗的评价基本上是昏君没跑了。
靖康耻!
八十万大军,挡不住大金一群野蛮人。
只能说,如果有十大昏君排行榜的话,宋徽宗肯定是没跑了、
如果说,有十大窝囊皇帝排行榜的话。
那宋徽宗估计也能排前三。
大明战神朱祁镇,宋徽宗,还有他儿子宋钦宗。
皇帝,贪图享乐,安逸,好大喜功,胆小怕事儿。
基本上,武松已经是摸透了宋徽宗的性格特点。
能不能拿进士,基本上顺着自己上一次的答题思路总是不会差劲的
能不能拿会元,那就得从宋徽宗的身上下功夫了。
吸了一口气
武松就开始提笔写字。
用的却是瘦金体。
瘦金体就是宋徽宗赵佶所创的一种字体,是书法史上极具个性的一种书体,因其与晋楷唐楷等传统书体区别较大,个性极为强烈,故可称作是书法史上的一个独创。
瘦金体运笔灵动快捷,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其大字尤可见风姿绰约处。因其笔画相对瘦硬,故笔法外露,可明显见到运转提顿等运笔痕迹,是一种风格相当独特的字体。
现在这个时代,宋徽宗肯定是没有创造出瘦金体。
这个时候,如果自己用瘦金体的话,必然是可以引起宋徽宗的注意。
武松无比的感激,这个世界还是没有誉抄这个防止科举作弊的手段。
不然的话,自己想要走捷径可就是没有那么容易了。
曾布主考,只要答题思路顺着改革新政这个方向基本上是不会有什么大问题,现在新党在朝堂之上大获全胜,不需要改变思路武松只需要迎合他们的口味,那自己的立意和新党相一致,这试卷就不愁不过。
进士不是问题。
进士第一,才是武松想要的。
科考下来的试卷,按照规矩,是要送到天子面前的,自己的试卷会到宋徽宗的手上。
送到宋徽宗面前的试卷都不会差到哪里去,能否战胜其他人,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就得看他武松自己的本事了。
曾府
今日上朝,曾布跟宋徽宗讨论了不少国事。
让曾布有些意外的是,自己的一些新政,宋徽宗却并没有采纳,只是允许采用小部分。
对于宋徽宗来说,他的心态是小富即安,我只想安安稳稳舒舒服服的过自己的日子,可不想搞什么改革,弄得朝野上下都不舒坦,大家混在一起和稀泥不好么?
不过,曾布却是强势,最终还是强行通过了一些新政法令。
回到家中,曾布的心中却是有些烦躁。
这天子,好像有点不听话的样子。
舒展了一下筋骨,曾布又拿出了武松的文章看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询问道:“武松现在如何?”
管家立刻开口道:“如今住进了客栈,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每日读书,只等科考?”
曾布有些好奇了:“不曾出来游玩?”
“不曾!”
好!
曾布微微的点点头:“此子却是了不得,耐得住寂寞,忍受得住寒窗苦读,如今在这花花世界却不动摇本心,将来,必成大器!”管家立刻拍马屁道:“这一切还不都是曾相赏识!”.
【第五十二章、杀招,瘦金体!】
武松当然不知道,自己这个老师其实也是一直都在盯着自己。
他的心思还是放在了考试当中。
三日之后,便是科举。
放速冻省试的科目虽然屡经变革,但有四个科目是必考的:诗赋,经义,论,策。
殿试通常都是试策。
各个科目各有其功能,用宋人的话来说:“国家以科目网罗天下之英隽,义以观其通经,赋以观其**,论以观其识,策以观其才
最主要的还是经义和论。
考试开始。
一看考题。
武松就是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是《大学》第一章的内容。
意思就是说,大学之道,在于显明我们自身本有的光明的性德,在于亲近民众,使人人恢复原本就有的光明的性德,在于让我们自己和他人都回归到圆满的本性中来。
问题就在于,这个考题太普通了。
普通到了,大家基本上都是知道该如何回答。
但是,越是普通,就越是艰难。
你要如何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否则全部都是四平八稳,如何脱颖而出?
但是,要脱颖而出,这就是更加的艰难了,跟变革有关,稍微不容易就会犯忌讳。
稳中求变,以正合以奇胜。
这考试,却也是跟兵法有点类似了。
武松思索了一下。
而后,提笔。
这玩意儿,要怎么编,还不是自己说了算。
如何显明我们自身那本有的光明的形德?如何亲近民众?
这,就需要治理天下了,也就是说,要学会变通,变革。
想办法硬扯上去,而且还不能让人看出来,你这是在硬扯。
天下之治,有因有革,期于趋时适治而已。
武松提笔写字,这意思就是治理天下的办法,有继承有变革,但都是为了能符合时代需要,达到治理的目的。
试经义是出题者从儒家经书中截取一句话,请考生阐述其蕴含的义理。明清时试经义演变成考八股文,从外在的文体形式到内在的思想都严重僵化,但在宋朝时期,人们崇尚“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考生可以自由解经、传注、质疑古说、阐发新见,“借他题目说自家道理”,甚至不乏“全不顾经文,务自立说,心粗胆大,敢为新奇诡异之论”者。
苏轼担任开封府试官,出的策问题目是:“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桓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何也?”简单来说,就是“试述专权的优劣”。当时王安石与宋神宗正推行新法,王安石“既得政,每赞上以独断,上专信任之"",出现专制的苗头。苏轼拟此题目,自然是想引导考生对君相“独断”时局的注意与思考。
当时的考试文章,武松是看过的,也不乏一些真正大胆的回答,当然,的这群人也没拿下高名次。
后来,武松倒是看过文天祥写过的类似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