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是范进,我中举后的大明风华

我是范进,我中举后的大明风华 第132节

  范进至此是完全明白了大明朝清流是咋回事。

  就是基本上都在“礼”和“义”上头做文章,不光是忽悠皇上和皇太孙,是忽悠的自己都信了。

  然后也是强迫别人跟随,一旦不跟就是心志不坚,对国家和朝廷不忠,甚至就是奸邪小人。

  范进无语之时,黄观却接着道:“韩王和沈王年纪都大了,在京城多有不法之事,我等想文进上疏奏上,一是请皇上降罪处罚,二王经常游猎,骚扰民间,浪费国帑,又有在市井强买强卖之事,于国家和诸王自身名声都不好。二来便是请皇上尽快叫韩王和沈王就藩之国……”

  黄观犹豫一下,还430是道:“并且奏请最好不要到开原和沈阳之国,那里已经有辽王和宁王了。”

  辽王和宁王在朱棣靖难成功后,一个被发配到南昌,一个被放到了荆州。

  还有韩王,沈王,都改封了。

  在削藩这事上,其实朱棣和眼前这些清流都算是有志一同。

  不过朱棣靖难后权威极重,麾下将士能征善战,藩王没有敢反抗的。

  另外就是朱棣的削藩手段柔和,诸王有不法事,最多下个旨意说两句,说的还挺柔和。

  另外就是只削兵权,享受上头不剥夺诸王的好处。

  又能享受,又不需要在边塞吃苦,除了宁王被骗心怀不满外,其余诸王倒是都挺满意。

  其实宁王是想到苏州等富裕地方就藩,也就算了,结果把朵颜三卫骑兵给朱棣,自己也被朱棣裹挟靖难。

  最后朱棣成功当了皇帝,原本就和宁王共天下,这一茬不提,宁王也不敢提。

  但大宁老家经营多年,丢了。

  想到个富裕地方就藩,也不行。

  其实江西南昌也很不错了,江西在大明是地方富裕,工商业很发达,人口密度也大,陈友谅据有江西时简直是实力碾压据有集庆和江南的朱元璋,要不是天命玄妙,朱元璋在鄱阳湖一战时就该全军覆没……

  但还是老朱赢了,朱棣把宁王改封南昌也算对的起兄弟了。

  只是宁王心怀不满,这种情绪一直传递下来,后来终于有宁王之乱。

  说起来宁王造反简直太容易,简直象是胡扯,很多不可能的事都叫他做到了。

  先是复请恢复三护卫,刘谨当朝,轻易准了。

  拉拢士人,打造铠甲兵器,修造战舰。

  地方人所有人都知道宁王要反,就朝廷不当回事。

  宁王举兵后很快打下不小地盘,如果率部直入南京,局面可能大有不同,但他困守江西,结果被王阳明轻易击败,一场可能影响半个中国的战乱,就这么被平息了。

  此时的清流和后来的朱棣想法都是一样的,不能叫亲藩掌握兵权,北方诸王是塞王,不给兵权有些说不过去。

  如果移藩到湖广,江西,河南。

  到这些地方拥重兵有什么用?

  给个亲军仪卫司保护亲王安全就行了,几百到上千人,足够使了。

  范进明白眼前这些人的想法和打算,但心头还是相当恼火,平白无故的把自己牵扯进来做什么?

  自己写的南北异同论太过成功,应该是这帮家伙找到自己的最大的原因。

  但他们就知道自己愿意配合?

  “上疏之事,范进不欲为之。”

  范进神色从容,直接拒绝。

  一群清流大佬瞠目结舌。

  黄观更是看着范进发呆,这是投效皇太孙,侪身清流的最好时机,可能几年之后就轻松位至部堂高位,范进才多大,自己等人给他的这个机会有多么珍贵,他真的不懂?

  “晩生初至朝廷为官,说是翰林修撰,其实和普通的观政进士并无区别。上南北异同论,是晩生深思熟虑后的文章,现在亲藩之事晩生不明,诸王是不是真的犯禁违法,晩生不知,岂能冒昧上书?”

  范进起身,抱拳一礼道:“恕晩生无礼,告辞了。”

  黄观皱眉道:“文进真的要走?咱们是想一会一起入宫觐见皇太孙,原本是要带你去的。”

  “门生不过是翰林修撰,朝堂大政尚不清楚,实在不敢妄言。”

  见范进态度坚决,黄观欲言又止,还是放弃了挽留这个门生。

  和自己在皇太孙身边和清流党中的地位前途相比,一个门生委实没有那么要紧。

  方孝孺见范进离开,摇头叹息道:“太可惜了,此子名利心太重了。”

  黄子澄冷冷的道:“巴结奉迎诸王,在乡里与士绅争利,不惜一切,这样的人就算有些才气也不堪使用,我等明白回奏皇太孙,放弃招揽此人吧。”

  黄观沉声道:“这件事咱们自己还是要做,找一个敢出头的御史,弹劾韩王和沈王,然后请他们之国就藩!”

  练子宁怒道:“原本就是齐泰瞎出主意,也是奇怪,齐泰虽和我们是同科进士,做事的想法和做法总是不太相同。”

  若范进还在这里,免不得要在心里腹诽一句:那大抵是因为齐泰的脑子还比较正常?

  说起来,太孙身边诸臣,齐泰是相对正常的一个,提的建议事后看来都是正确的,当然也不免有清流刚愎自用的毛病,但相较而言还算是切中时弊,提的建议都相对靠谱。

  如果朱允炆不是事事听黄子澄几个,而是听齐泰的,历史的走向可能会完全不同。

  但也可能几十年后九边武备废驰,又没有了塞王,还没有朱棣迁都北京,把京师当军事重镇的核心,可能直接被也先消灭北方驻军,然后大明直接剩下南方半壁……这是很有可能发生的走势。

  范进反正是不看好朱允炆。

  不管是胸襟,度量,做事的方法,还有身边的这群人都不行……最重要的就是,范进觉得朱允炆太蠢了。

  一个人身上连一星半点的闪光点都没有,也真是难得之至,范进怎么可能选这种人当未来主公?。

第一百七十八章 弹劾

  隔了一日,黄子澄等人果然找了一个楞头青御史,上疏弹劾韩王和沈王,浪费国帑,挥霍无度,经常出城踏青,游猎,踩踏百姓庄稼,扰民不说,还经常在皇陵一侧射猎游玩,扰乱陵工大事。

  这个御史还顺道弹劾了范进,以进士身份与皇子亲王交结,行事不谨。

  最后的结论就是,成年或接近成年的亲王,最好是不要留在京师。

  如果开原和沈阳不需要过多塞王,可以将二王迁往南方,这样能节省给他们准备军队和装备的钱财云云~。

  韩王和沈王年近二十没有之国,原因就是这几年北方情形相对-稳定。

  大宁有宁王,宁王很有才干,把朵颜三卫约束的极好,大宁就是后世赤峰地区,地处辽东边墙之外,把科尔沁蒙古和察哈尔蒙古还有内喀尔喀蒙古给完全隔离开了,诸部蒙古想闹事都-很难。

  而且现在还有没经过达延汗重新确定六万户,蒙古人自己人头打出狗脑子,各部间彼此争斗不休。

  现在鞑靼部和瓦刺部彼此相争,大明的策略就是谁强打谁,谁冒头就打谁。

  明初这几十年,从洪武到永乐,基本上就是这个脉落。

  可惜在捕鱼儿海一役后,明军始终揪不住这两部的主力,朱棣五次北征基本上就是武装游行,耗费极大,收效极小。

  还是缺乏了真正能打仗的大将,朱棣的军事才能算不错了,但和国初时那帮子真正的大将相比,差距还是不小。

  靖难功臣,也是因缘际会,并不是说比开国将领强。

  比如丘福,因功封国公,领十万明军深入草原,结果全军覆没。

  从这一点来看,一则是丘福军事才能不如冯胜,傅友德,蓝玉等人。

  二来是当时的明军战斗力也不如国初之时了。

  主要还是缺乏强力的骑兵,缺乏天才的骑兵将领,始终抓不住敌人主力,而且一不小心就会被敌人包了饺子。

  在洪武末期这几年,总体上还算稳定,所以韩,沈二王没有急着之国,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奏疏经过通政司送上,引发不小的风波。

  朱元璋对亲王扰民还是要管的,接到奏疏后先召二王前来,狠狠训斥一通。

  韩王垂头不语,反正知道老爷子脾气,又不会真的拿自己怎样,挨训就听着好了。

  沈王却是叫屈道:“不过是燕王府的几个侄儿到京,孩儿带他们出去游猎了一次,也没有扰民,猎户都是给了赏钱,也没踩坏几根庄稼,御史也太吹毛求疵,就是有人看孩儿在京师不顺眼,想把孩儿撵走。”

  这话说的也差不多接近真相,朱元璋心里清楚的很。

  但在太孙和沈王之间,老朱毫不犹豫的就选择太孙,毕竟到了这个地步,老头子也没有别的选择了。

  沈王继续道:“至于孩儿和范进的来往,就是召他在亲王府玩过一次投壶,得了果酒还贡给父皇了。其后范进授了官,为避嫌,孩儿一次也没再请过他了,府中往来的,不是兄弟们就是子侄,还有驸马都尉等亲朋好友,朝官是一个也没敢请。”

  朱元璋不耐烦的道:“你说的这些咱都知道,不过你们这些成年亲王留在京里终究不是好事情,咱还是抓紧叫你之国好了。”

  沈王委屈道:“孩儿会想父皇的。”

  朱元璋沉吟道:“咱知道,你有孝心。但长大了,宫里也不宜久留,不是好事。咱之前是想着你要去沈阳,备齐三护卫和铠甲兵器,修造王府,太耗钱粮,慢慢来。那御史弹劾你是胡扯,但有的话说的不错,辽东有宁王和辽王了,你们俩再去也是太挤了,并不需要。咱再想想,在南边替你们俩找个好地方罢。”

  沈王忍不住道:“还有什么地方比杭州好的,总不能是苏州吧。”

  朱元璋笑骂道:“滚下去,苏州能封给你们?”

  朱元璋前一阵封了朱允炆的弟弟朱允熥为吴王,吴国封在杭州,此时的杭州地位稍逊苏州和扬州还有开封等大府,但仍是数一数二的好地方。

  沈王内心也是觉得老头子太偏心了。

  太子朱标大兄受尽宠爱就算了,皇太孙朱允炆也是被宠的没边了。

  求鲜花

  连朱允熥这个大兄的嫡次子也是比普通皇子受优待,受封吴王,这可是朱元璋称帝前的王号,就这么封给了朱标的儿子。

  另外吴王就藩之国的封地是杭州,更是叫韩王沈王等人眼红。

  他们可是在开原和沈阳这样的穷苦酷寒的边郡之地,和杭州怎么比?

  “下去罢,咱给你们挑个好地方便是。”

  二王有些沮丧,他们根本不想离开京师,但也没有办法,这些事老头子说了算。

  离开乾清宫时,韩王停了脚步,冷冷的道:“什么咱们游猎扰民,多行不轨,还不是上次二十一弟你进献果酒,得了父皇欢心,夸了你几次,有人便心有不安,怕你有什么不该有的想法,结果就出了这事。”

  沈王沉声道:“整个大明都是太子大兄一家子的,咱们算什么,就是没有这事,将来迟早会被那小子针对,咱们兄弟都没好日子过。”

  皇太孙朱允炆对叔父辈的敌意和提防是明摆着的事,大伙儿都不是蠢人。

  但朱元璋和朱允炆对这事有过商谈,朱允炆的回答也没有出格的地方。

  在朱元璋看来,只要诸王老老实实的不犯错,自己死后恪守臣属本份,太孙也不会随意针对诸多王叔。

  只能说,老朱的政治敏感在儿孙之事上变得迟钝了,权力大位之下,什么叔侄亲情,有什么屁用?

  不提朱允炆对叔父们的残酷无情,就是朱棣又好到哪去?

  朱允炆生死不明,他的几个儿子全都被关在凤阳,一直到关成白痴。

首节 上一节 132/21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特种兵:每周一个签到大礼包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