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范进,我中举后的大明风华 第131节
这确实是事实。
但事实上就是这些所谓的资本工厂,基本上都是有强烈的官绅家族的背景,纯粹的商人家族很难做大,做大之后也很难不被鲸吞家产。
这样的格局下,技术发明很难保密和独享,也很难产生保护工人和技术的行会,更不可能有独立的金融业,这些桎梏存在,技术进步和革新,金融业发展,行会出现都不可能。
没有这些,就不要谈什么萌芽。
范进虽然努力融入这个时代,但对很多事情只有现实中接触到了才会了解,这还是法度较为森严的洪武年间,若是换了成化前后,怕是单打独斗的范进早就被群狼一起扑到身上来了。
“听闻文进家的果酒相当爽口,玻璃酒瓶和杯子都做的好。”黄观一脸满意的道:“不如每年各送百坛到几位前辈家里,如何?”
黄观自己倒是不要好处,只是既然姚家和谢家都同意了条件,屈辱请和,黄观也是感觉有必要替这几家讨要些好处。
对范进来说,这个要求相当荒唐。
强盗没抢到,还得苦主出一笔钱粮安抚?
但看到眼前捋须不语的方孝孺,还有两眼盯视自己的黄子澄,一脸玩味之色的练子宁,以前眼中有殷切之意的黄观……
全套的太孙党清流啊……
范进道:“其实晩生并非不给诸家族分润好处,此前曾拿出分红股分给南海各家,大家分别认购,一年也有几百上千贯的分红,大约也抵得百坛果酒的价值了。老师令门生送果酒,原本该当从命,但此时果酒在京师已经出名,原本要贡入大内,现在还没有贡酒,韩王,沈王殿下,还有几位驸马都尉都指名要买果酒,各家都还823没有送到,现在就承诺给姚,谢等前辈家里送酒,这压力,门生承受不住。”
范进就是不想给这些贪婪无耻白送东西,哪怕就是一千多贯的礼物,也是不愿。
他的话倒是令黄观无言以对,士大夫要讲忠和敬。
皇上和诸亲王都没有,这边却给姚,谢几个官员承诺送酒,还真的在道理上说不过去。
姚观文面色难看,起身道:“诸君强迫仆与这小辈和解,不料却又是令仆遭遇折辱,告辞了。”
谢明瑞也是起身告辞。
范进的态度并不亢奋,但滴水不漏,这两人不走,留在这里也是难堪。
待姚,谢二人走后,黄观叹道:“文进,这是大好机会,是太孙殿下亲自向这二人授意达成和解,不过一年百来坛酒,何苦不答应?”
迷底揭开一半,怪不得这几个官绅家族的代表人物愿意和解,提出了几乎是照顾脸面的条件。
原来是皇太孙朱允炆的授意,这几个老官僚当然不敢拒绝。
太孙虽是仁厚,但这几人也不敢因为私利对抗太孙,得不偿失。
范进拒绝,反而是给他们继续纠缠的机会,看似屈辱愤怒,可能内心还在窃喜。。
第一百七十六 奇葩的清流
“虽然没谈好,”黄观有些遗憾的道:“不过太孙还是会压着这几家,不叫他们再寻文进的麻烦。”
方孝孺劝说道:“文进,我知道你自小家贫,不过大丈夫当有志于国事,家计小事不必太执着,将来还是把工坊都关停了吧。”
范进心道你说的是大方,我一年能赚几十万上百万贯,你说关便关了?
当然这话是没有办法直言,只能抱拳道:“好教方先生知晓,在下工坊都是在本地庄上接纳收容无地流民。此辈原是渔民为多,因为禁海令不能出海捕鱼,他们无地,也不擅长耕作,想当佃家都难,开几个工坊,接纳流民,令他们有生计,不复为患岂不更好?此外晩生是自幼家贫,得族人帮助极多,工坊也是回馈我范氏族人。晩生是不愿多接受投献,不愿免除过多人的徭役,工坊的徭役银,国赋,杂税,都是照常缴纳,也是有利于地方经济……”
方孝孺皱眉不语,他也是头一回见到这样满嘴实业和利润的士人,感觉上是相当新鲜。
如果范进说的全是私利,方孝孺早就变色呵斥了。
但工坊用流民,安置不稳之人,为的是地方公益。
还没有用投献和免徭役的额度,照常纳税,并且工坊所得用在地方修路,造桥和各种福利设施上。
另外便是除了几家胃口大的,范家工坊都允许人入股分红。
还有回馈族人的红利。
大忠大孝,还有仁义厚道。
考虑的相当周全。
眼前的范进不象个二十不到的新科状元,反而象是经营一辈子产业又性格仁厚的商人。
两种感觉夹杂在一处,给人的感觉相当的怪。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
眼前的范进不光是文章写的好,见事长远,熟谙史事。
还是个能做实事的人。
真是聪明天授,在场的清流大佬们都有一点嫉妒之情涌在心头,这范进才多大?
黄子澄突然道:“范修撰少年得志,富而多金。但需记得千万不要太过志得意满而生骄狂之态。本官听说范修撰每天要用烛十几支,在京师这些日子用烛过千支,毋太过浪费也.。”
范进极为愕然。
他一向是用最差的想法来揣度这些清流,也深知这帮人的德性。
但万万没想到,这帮人居然能堂而皇之的干涉旁人的一切,包括用多少根蜡烛照明。
这样下去,老子用多少草纸你也能干涉?
范进不动声色的道:“下官的蜡烛是因为分给同年进士好友,是以消耗的多些,黄大人有心了。”
黄子澄皱眉不语,眼前这后生很难压制啊,简直是油盐不进。
自己一番好意,这子真的体会不到?
黄观此时道:“文进,你对本朝亲藩之制怎么看?”
范进道:“此是国之大政,门生不敢肆意妄言。”
工部左侍郎练子宁冷冷的道:“范修撰是不敢言,还是与沈王之辈交谊深厚,因此就决定站在亲藩一边?”
黄子澄也道:“亲藩迟早为我大明之患,范修撰强为不知,欺人乎,欺天乎?”
黄观也皱眉道:“亲藩骄纵不法,坐拥重兵,这是明摆的事情,文进啊,你这真是敷衍我等,太过虚伪了。”
方孝孺则道:“范文进不是奸邪小人之流,我等还是将今日之事和盘托出,范生必有所选择便是。”
范进一阵头疼,这他娘的都是一群什么人?
这就是标准的清流?
上来就强压,诛心,大义压制。
亲藩是有毛病,但你确定就没有用处?
总是拿自己已经有定论的事来压制别人,不同意你们的看法便是虚伪,甚至是奸邪小人之流,这他娘的是什么道理?
而且方孝孺说要把事情交代给自己,什么事?
老子说是要和你们一党了吗?
范进也是明白过来,今天说和只是个幌子,是这一群清流大佬要向自己表达皇太孙对自己的善意。
然后他们就想当然的认为自己会受宠若惊,毫无犹豫的直接投效皇太孙一党!
怪不得今天黄子澄几次拿小事来训斥自己,但其实在黄子澄看来这并不是对范进有恶意,反而是在释放善意!
范进年轻,又是刚正六品的修撰,虽然状元前程大好,但论现在的官位和在朝中的地位,范进是不能和黄子澄等人相比。
训斥范进,恰恰是说明把范进当成自己人,晩生后辈,所以老夫才这么训斥你,提点你,是叫你在人生路上不走歪路……
范进哭笑不得。
只能说这帮家伙真的是个个奇葩。
要说坏人吧,肯定不是。
操守都是一等一的好,哪怕是黄子澄这个喜欢揽权结党的,私德也是一等一的好。
要不然朱元璋能容他们成天混在皇太孙身边?
其实这帮清流得势,还是得归公于明初独特的政治生态。
开国时那帮子既读书读通了,也能做事的李善长,刘伯温,宋濂等人早就凋零了。
朱元璋也不允许普通大臣私养门客,朱文正是什么身份,就因为养了一些名儒在自己幕府中,结果被朱元璋猜忌的厉害,不是亲侄儿,直接就弄死了。
后来荐举上来的官员也有一些,但老朱挑人的原则就是老实踏实,能办事。
这些人多半已经在各自的官位上,比如刑部左侍郎侯泰,就是荐举起家。
但老朱发觉荐举制容易形成裙带关系,被荐的人能不对恩主感恩戴德?
所以还是用科举制,但科举制停滞十年,青黄不接,能用的,操守好的,能力却未必出色,因为此前科举取士不多,又断代多年。
加上开国文官和武臣被扫荡的差不多了饰。
象朱标那时身边全是人才的局面,不可复得。
只能叫这些资历够,而且操守也过的去的科举文官辅佐皇太孙,估计朱元璋也是觉得,这帮家伙虽然办不成大事,但操守还行,能力也马马虎虎,最少能帮着太孙守成,不会把太孙带成杨广那样的昏君。
所以太孙朱允炆身边,多半都是这样的文官。
黄子澄,洪武十八年探花,练子宁,洪武十八年榜眼,齐泰,洪武十八年进士。
黄观,洪武二十四年状元。
这样的安排大体上是没错……但老朱对清流的杀伤力和破坏力,委实还真的不够了解。
另外就是老朱自己布置的亲藩塞王,也是给新朝埋了雷。。
第一百七十七 毫无闪光点的皇太孙
一边是没甚头脑和执政经验的纯粹书生,还是书生中的清流,就是没头脑。
一边是好好的藩王,为国戍边,血战多次,立功极大。
原本是亲王,位高权重,都是老朱家的人,辛苦血战也是应该的。
结果新君居然受了群书生的怂恿,要削藩!
而且手段酷烈,直接囚禁削废,把湘王都逼死了。
谁不寒心?
谁不愤怒?
书生那边没头脑,亲王这边不高兴。
不出大事才怪。
上一篇:特种兵:每周一个签到大礼包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