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是范进,我中举后的大明风华

我是范进,我中举后的大明风华 第114节

  关键时候不撑起来,谁敢真的给你卖命?

  但这种话,涉及皇上和当年皇太子,也涉及到皇太孙的形象定位,牵扯太多,齐泰也没有办法明言,而且太孙已经有决断了。

  齐泰叹口气,和黄观等人一起退下。

  只能按黄子澄说的,先静观其变了。

  齐泰其实顶尖的政客和聪明人。

  如果朱允炆在很多事上听齐泰的,而不是黄子澄,整个历史走向都会发生变化。

  可惜事情还是按着历史的惯性在发展,很多事上,齐泰的发言权不如黄子澄。

  ……

  三月初九日,在范进等人抵达京师快满一个月时,终于要殿试了。

  前几天暖和了许多,甚至有点初夏的感觉。

  突然一场倒春寒,叫不少人受了风寒,感冒发烧的人不在少数。

  但殿试之期一至,所有人还是得打叠起精神来,三更或四更就得起身,然后五更前后,六十多人,全部抵达宫门外。

  范进眼前,是金碧辉煌的宫殿群。

  其实从进入皇城时,所有人都是屏息静气,被一幢幢庞大的建筑所震慑。

  这个时代,建都有规制的。

  不是你有钱想盖多大的屋子就能盖多大。

  和规定商人不能坐轿子,穿丝绸一样,平民百姓的建筑格式,高度,大小,都有严格的规定。

  皇城有六平方公里左右,宫城是一平方公里大一些,南京宫室,前后修了二十六年,论面积比朱棣造的北京宫室还要大三分之一左右。

  按前朝后市的格局修筑,前朝是奉天大殿,华盖殿,谨身殿,然后左右文华殿,武英殿,文楼,武楼,后廷是乾清宫,坤宁宫为主殿,两侧是春和宫,柔仪殿,奉先殿等宫殿群落。

  所有人在内,进入承天门,午门,过奉天门,抵达华盖殿时,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这种天家气象,令得这些普通人在第一次进入殿阁宫室时,无不上感觉脚踩棉花,感觉功名富贵,不过如此。

  在天家气象面前,自己就是如蝼蚁般的存在。

  范进倒是相当好奇,南京明故宫当然是来参观过。

  只有后世起的门楼,还有大片的绿化公园,基本上不剩下什么了。

  这里在大明二百多年时间里陆续残破,后来成了清江宁总督府,又成了洪秀全的天王府,南京被湘军攻克后,这里被火烧毁,基本上啥都不剩下了。

  等范进在后世参观时,也是大失所望。

  现在看来,倒是有莫名的熟悉感。

  宫门名称,殿阁名称,都是相当熟悉。

  只有三大殿名称不一样,因为被满清土鳖改成了太和中和保和,名字一改,逼格都降低了。

  另外匾额上也没有清文,纯正汉字。

  也是叫人感慨唏嘘啊。

  刚重振华夏,驱逐鞑元的朱元璋怕是想不到,自己开创的王朝,会是汉人的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了。

  在礼部官员的引领下,众人穿过角门,过金水桥,爬上二十七阶的白玉栏杆,到巍峨壮美的奉天大殿前的丹陛前止步。

  不少人热泪盈眶,有一种自己站在天上的感觉。

  范进可能是唯一淡定从容的一位,同伴们的情绪饱满不足为怪。

  从茅舍瓦房到天宫般的大殿前,激动到全身颤抖泪流满面的才是主流。

  就算是范进,也被奉天殿的规格小小惊吓了一把。

  后世故宫的太和殿已经相当壮美了,但比起眼前的奉先殿,太和殿要小三分之一左右。

  因为在嘉靖年间,北京的主殿被雷击毁过一次,重修的大殿就比原本的小了许多。

  顺治到康熙年间再次重修,又修的小了些。

  结果太和殿比眼前的奉先殿就要低矮窄小的多。

  太和殿已经够威武霸气了。

  想想在几百年前,一群普通人站在更高更大更壮美的奉天殿前,情绪会是如何的激动。

  此时皇帝已经升座,在礼部官员的引导下,所有考生在丹陛下拜舞叩首。

  接着殿中传谕,殿试开始。

  不必进殿考试,已经在丹陛上摆好桌椅,备好文房四宝,桌子上还贴着考生姓名。

  这一次不必弥封了,因为皇帝本人是主考,原本的考官成了读卷官。

  待考生们坐定,礼部官员便是将题目和考卷,还有草稿纸都发了下来。

  众人都是不约而同的先看考题。

  “.皇帝制曰:联祇举丕图,究惟化理,欲追三代,不可不求定论焉……卿等且试言之~!”

  这一次的考题,相对宽泛。

  就是说,皇上老爷子励精图治,欲追三代,但现在国事没有定论,大家伙说说看,有什么事可以改进,你们放胆说,当然,你要真的放胆说,后果自负。

  诸多考生看了题目便是开始思索,同时开始研墨,濡笔,在脑中构思。

  殿试也是发烛,但基本上宫门关闭前就得收卷出宫。

  也不会有傻子写到那时候,又不是八股,只写策论,要紧的是文字要华丽,字要好……同时考生的长相,奏对,也是在考虑范围之内。

  比如黄子澄原本定的是状元,但御前奏对时过于惶恐,对答的不好,另外长相不太出众,结果改为探花。

  范进却是早就有腹稿了。

  这一次殿试就是机会,也是最后的机会。

  虽说自己早就简在帝心,老爷子对自己印象不错。

  但如果南北榜的事件不能平息,继续发酵,然后出动朝官检查,未能平息,继续闹大。

  范进也没有把握自己能平安无事呢。

  原本的殿试状元陈安生,还有探花刘鄂都被车裂凌迟,其余的进士也有几个陪斩。

  榜眼尹继隆平安无事,大半进士平安无事。

  但范进从来不会把自己的安危寄托在别人的决断上,必须得自己左右。

  何况范进也不希望同年好友中有人被逮拿问罪,车裂凌迟。

  开笔,标题就是“南北异同论”。。

第一百五十二 南北异同论

  范进要作此文,也是考虑良久。

  事实上从南北榜开始,大明的南北之争没停过!

  不夸张,一点不夸张的说,南北之争贯穿了整个明朝。

  一直到明亡的清顺治年间,明朝降官还在继续搞南北之争。

  北方的势力是冯铨为代表人物,南方就是陈名夏。

  陈名夏,年轻锐气,冯铨,老官僚,阉党余孽。

  顺治皇帝喜欢陈名夏,满官参与党争的大人物中,谭泰是陈名夏的后台。

  看似陈名夏占优,但满洲根基核心在北方,用哭庙案杀的江南人头滚滚,不论如何,满洲的核心根本利益在北,而江南不过是用来挤奶的奶牛。

  最终是南派惨败,陈名夏在内的不少南官或是被杀,或是被贬。

  但神奇的是南北之争一直延续到清末,清统治者也有趣,军机大臣,例用北派文官一人,南派文官一人,然后用满洲分化利用,反正汉官争起来,统治者才能放心。

  北派的最后领袖人物是李鸿藻,南派是翁同和,争来争去,总算争到大清完蛋。

  至于后来的南北相争,就是咸豆腐903脑和甜豆腐脑之争,大家开玩笑罢了。

  在大明,南北分裂,争斗,在官员是陕籍和山西籍为主的北派官员,对南直隶和浙江,江西为主的南派官员。

  在民间,就是晋商和徽商相争。

  特别是明中期之后,南方人不愿多交赋税供给北方,而北方百年间持续承担着国防重任,对南方的歌舞升平,置身事外也多有不满。

  范进要做的,就是尽量不叫南北榜大案发生,同时杜绝出现南北榜。

  因为南北相争,肇始之初就是南北榜。

  这样的做法,使得南北泾渭分明,彼此相争,隐含敌意,这是无可避免之事。

  后来更搞的是居然还出了个中榜,简直脑壳坏掉。

  范进也知道老朱的脾气,索性就直率而写。

  北方经过迭次战乱,残败难免,科举失利,在所难免。

  说考官舞弊,暂且来说是没有实据的诛心之论,且对南方考生也不太公平。

  但北方直面北虏和诸多蛮夷,天下一统后,皇上理应平等而视之,南方富足,文教发达,不及北人质朴敢死,是抵御蛮族的第一条防线……

  事实也就是如此。

  后人总是拿戚家军之类的来讥讽北兵。

  但不想想,从明初到明末,九边和九边的北方百姓,经受过多少次入侵和战争,死难了多少亲人骨肉?

  如果不是北方扛着,南方每隔几年被北虏几十万人冲过去烧杀抢掠一次,还怎么个富足法?

  辽东汉民七百万,被后金屠杀只剩下几十万人,东江兵若不是崇祯脑残,还是一直在坚决抵抗着。

  秦军每战必至,最后冲击皇太极大帐的就是西北秦军。

  大同,宣府,在大明前百年里,战事不断,多次被北虏入境,承受了太多苦难。

  没有九边,南方无法安心发展。

  但南方也提供了赋税,百姓也是付出了太多血泪。

首节 上一节 114/21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特种兵:每周一个签到大礼包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