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重生朱由检,再造大明巅峰

重生朱由检,再造大明巅峰 第170节

  鼠尾辫胸膛急剧起伏着,五百万两他也不是拿不出,可原先五百万两,能从晋商那儿买更多东西,他们巴着皇上,恨不得白送都是有的,可如今这人咬死了不松口,难道真识破了自己的话,知道他们找不到别的商行了?

  鼠尾辫定了定神,最后还是摇了摇头,起身朝身后二人道:“走!”

  鼠尾辫朝自己的马匹走去,脚步拖沓,似是在等待什么,可身后除了倒水的声音,没有人喊他,也没有别的动静。

  他的手已是捏住了马绳,他已经翻身上马了,他已经催动马匹离开了,怎么身后还没有声音。

  不应该啊,汉人不都是这么讲价的么?

  怎么到自己就不成了?

  李若琏仍旧坐在木桌旁,旁边一人苦着脸道:“人都走了,老大,你说的太贵啦,人家不买,这可咋整?”

  “是啊,老大,咱们还得找别的买家去,唉!”倚在院边的一人也抱怨道。

  李若琏看着道路尽头,笑着道:“急什么,再等等!”

  “等啥子哟,都跑远啦!”

  “诶,不对,你看回来了!”

  李若琏嘴角含着一抹笑意,看那三匹马又到了自己跟前,鼠尾辫下来马就道:“五百万两,什么时候提货!”

  李若琏起身,笑着道:“随时!”

  鼠尾辫一方面是讲价,一方面也是试探,若对方真有什么企图,定然不会去管卖什么价钱,可没成想他们还真是冲着银子来的,咬死了五百万两不松口。

  要钱,就好说了!

  约定好交货给银子的日子,李若琏又朝鼠尾辫道:“在下还有一笔生意,不知您想不想做?”

  鼠尾辫眯了眯眼睛,“什么生意?”

  “你们那儿盛产人参、鹿茸和貂皮,大明的贵人可都追捧得紧,怎么样,卖不卖?”

  “自然是卖。”鼠尾辫想着,这些东西如何能同粮食和盐棉铁等东西相比,人家愿意做这个冤大头,那就卖呗,再说了,说不准还能给皇上赚些银子,以平息此次买卖的愤怒。

  “你...”鼠尾辫想了想,最后道:“你等我消息!”

  “成!”李若琏一口应下。

  这次人是真的走了,李若琏也回来院子,那几人见老大真谈成了这笔生意,止不住的惊讶得意。

  “老大真厉害!”

  “是啊,五百万两,可以花多久了,五百万两,老子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白银。”

  “老大,以后小的跟定你了,你说东我绝对不往西去!”

  李若琏挂着志得意满的笑意进了屋子,“跟着老大我,以后想要啥没有,去去,给老大我整只野味来!”

  “诶,好嘞!”

  李若琏笑着关上屋门,将笑闹声和光线一同隔离在外,他长长舒了一口气,揉着眉心坐在了榻上。

  这一步,算是成了。

  ......

  八大晋商的宅子店铺仓库被锦衣卫抄了个干净,已是陆陆续续朝着京师运送回去。

  第一批金银抵达京师的时候,正是放榜的时候,宫里还没有消息出来,等候消息的学生和百姓们,却先是被城门进来的一辆辆大车给晃花了眼睛。

  朱由检特意命令他们进城时将抄来的东西摆在明面上,好让百姓都看看。

  这不,大车上一口口箱子里摆满了金银珠宝文玩玉器,在日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差点就把眼睛给晃瞎了。

  “我的天爷,这么多!”

  “都是晋商的,他们咋这么有钱!”

  “我拿几锭就够一辈子花的了,他们这么多,要花几辈子?”

  “别说几辈子了,都死了,带不去棺材里!”

  “啧啧啧,伤天害理赚来的钱,嘿,带不走!”

第三百一十三章 传胪大典

  一箱箱的珠宝朝着皇城而去,百姓们站在街旁围观,突然不知道谁嚎了一嗓子。

  “我可怜的儿啊,要不是鞑子入关,你也不会被杀了呀,都是晋商,杀千刀的祸害啊,要不是他们,鞑子怎么会入关啊!我可怜的儿啊......”

  一个妇人眼睛通红,看着那些金银坐在地上大声哭嚎。

  看到这副情景,有些人眼眶也是红了起来,“奸商!要不是他们,也不会死这么多人。”

  他们赚得越多,就说明他们罪孽越是深重,这些钱财上,染了多少无辜百姓的鲜血,附着多少将士的冤魂。

  越来越多人愤怒出声,适才如同看戏一般的情绪,瞬间就愤慨起来,特别是家中有当兵的,或者有亲人被鞑子杀死、掳走的百姓,更是恨不得将已经死去的八人再重新凌迟一遍。

  金银珠宝的大车过去之后,后面又是数不尽的粮食,可以说,前面一辆车已经到了宫门口,这最后一辆都还没进城呢。

  这么多粮食,可以养活多少百姓啊,可直到现在,也仍旧有人饿死在荒野中。

  晋商囤积粮食,看着粮食价贵,宁愿卖给鞑子,也不拿出来给大明的百姓,他们的心都是黑的吗?

  不,他们压根就没有心!

  粮食之后,还有布帛、盐铁等物资,足足走了一个时辰,才再没看到有物资运进来。

  而走在最后的,是八家族人,儿子、孙子、兄弟姐妹、掌柜管事,数千人被捆着走进城中。

  百姓们看到这些人,愤怒的情绪到达了顶点,有人从地上捡了石头就朝他们扔了过去。

  “奸贼,去死吧!”

  群情激愤的人们朝前涌去,恨不得亲手撕了那些人,幸好朱由检早有先见之明,让五城兵马司和锦衣卫众人防备着,生怕造成事故。

  这些人死了不要紧,可若因此让百姓遭受什么意外,比如踩踏什么的,那就不值当里。

  “放心,对于有罪之人,陛下定然不会放过他们!”有百姓道。

  “是,”旁边一个学生模样的人说道:“陛下雷霆手段,不会让他们好过!”

  犯人别押送进了刑部大牢,街上也空荡了起来,可街上百姓的心绪却仍旧没有平息下来,他们眼前似乎还晃动着金银珠宝和粮食,有人喃喃道:“朝廷有了钱,今年该不会加税了吧!”

  “该是不会了,我听说,去年杨嗣昌还提出加练饷,陛下没应,这次肯定不会再加了。”

  “陛下英明,再加可就活不下去了!”

  “谁说不是呢!”

  而此时宫中,正举行传胪大典。

  三百多名学生穿着礼部分发的进士服站于皇极殿外,他们身后,是算科、法科还有工科中选出来的三百多人,也穿着进士服,其中有佝偻着脊背的工匠,似乎是第一次见到如此场景,两腿止不住得打颤。

  两旁是文武百官,他们按照上朝时的队列站立。

  学生,或者说新科进士们在偷偷打量文武百官,心中畅想自己何时能有资格成为其中一员,而文武百官们则是目不斜视,脸上一派肃容。

  他们早已习惯了如此场合,三年一次的传胪大典会出一甲三名,这三人是最出风头的,可很多情况下,他们这一生,也就这一次风头了。

  多的是在科举过后便沉寂在官场之中,状元入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为翰林院编修,二甲进士可以选择考只有十几个位子的庶吉士,或者接受朝廷的安排任给事中、御史、主事、行人等正七品京官,三甲外放为知县、推官等从七品官,十多年不入京的多的是。

  如今啊,“非翰林不入内阁”虽然比之从前没这么夸张,但看朝堂上站着的那些人,除了卢象升二甲出身观政兵部,后凭战功入阁的,蒋德璟就是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就是被下狱的方逢年,当初也是庶吉士入翰林院编修。

  虽说庶吉士的待遇不如京官,但身份却相当于“翰林院见习生”,还是能有入翰林的机会,为了将来能入阁,这竞争也是相当大了。

  一朝跃过龙门,跃过之后,发现门后挤着上万条“龙”,这才是仕途的开始啊!

  礼乐在这一刻响起,新科进士心中更是激动,决定他们命运的时候到来,不知道他们是否会是今年的状元郎。

  礼部尚书蒋德璟捧着皇榜置于皇榜案上,之后,朱由检便缓步入殿,升座之后,殿前所有人再度五拜三叩,起身后,鸿胪寺卿宣读制诰:“己卯年三月二十二日,策试天下贡士,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算科、法科、工科,皆赐进士出身!”

  鸿胪寺卿这边刚说完,底下就有了动静。

  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剩下的就是二甲和三甲了,一甲如登天,能二甲也不错了,而算科、法科和工科,只参与会试,不用殿试,如今直接被皇帝赐二甲出身,也着实在他们意料之外。

  这也是朱由检和内阁商议之后的结果,不说算科和法科,参加工科的那些人有的都不识字,让他们参加殿试也实在勉强,而这些偏实用的东西,也犯不着让他们多考一场。

  到底是第一批参加这些考试的,朱由检想着直接给他们二甲出身,也好让天下人看看自己对于科举改革的决心,让他们相信只要有能力,就能得朝廷重用。

  鸿胪寺卿读完制诰之后,朝下扫了一眼,殿外众人当即又安静了下来,遂即又听他继续读道:“一甲三名考生,入殿!”

  “咦,怎么不直接唱名?”

  有官员奇怪,按理说,传胪大典上早该选出一甲三人的名次,而后唱名入殿谢恩就成。

  “该不是还没排出个名次来?”

  也不是没有这种情况,皇帝在前三甲犹豫不决时,是会想亲自看看人,或再奏对几句,或看他们样貌长相。

  不说状元榜眼,探花郎嘛,也该选个周正的才是。

  鸿胪寺卿清了清嗓子,放下手中皇榜,大声唱道:“侯方域、李信、张履祥进殿!”

第三百一十四章 当庭奏对

  鸿胪寺卿唱完,就见队伍的中间站出来了三个人。

  是的,前三甲会试的成绩中不溜秋,连前十都没有,可殿试却成了前三,这多少让人摸不着头脑。

  不说连中三元这种微乎其微的事了,但怎么也都靠前吧!

  三人俱是二三十岁的年纪,脸上神情也是微妙,带着点不可思议,还带着点激动兴奋。

  李信能过会试已是惊喜,如今还成了前三,他顿时有种天上掉馅饼的感觉,只觉得荒谬。

  侯方域倒是笃定,端着平静无波的神色走上前去,另一个叫张履祥的,而立之年,自是沉稳,却在走过刘宗周的时候偏头看了他一眼。

  三人在御座前站定,躬身行礼道:“学生李信(侯方域、张履祥)参见陛下!”

  李信,朱由检在贡院见过,他目光移向另外两个,侯方域二十出头的年纪,一表人才,难怪能让秦淮八艳的李香君一见倾心、念念不忘。

  另一个张履祥,便是写江南农田之人,朱由检后来看到他名字,才想起这个人来。

  张履祥参照《沈氏农书》作了《补农书》,其书重视植桑并兼顾水稻盛产,对于耕种、养蚕、养鱼、酿酒甚至养猪羊和农家经营、农家生活技艺都有记述。

  当然,现在张履祥还没有得到《沈氏农书》,也还没写《补农书》,可他此时对于农田治理的经验,足以让朱由检惊艳。

  “张履祥,”朱由检开口道:“江南农田之论,朕看了,不是纸上谈兵!”

  张履祥忙躬身道:“是,学生父母皆亡,只有一个兄长,守田度日,闲暇之余教习童生,也会带他们亲自种田!”

首节 上一节 170/271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红楼:我靠福地空间,黄袍加身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